分析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方法与效果
- 格式:docx
- 大小:39.80 KB
- 文档页数:5
分析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方法与效果
乔显林
【摘 要】目的 分析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影像学特点,探讨该疾病治疗的方案与疗效.结果 治疗后,痊愈65例(81.25%),10例(12.5%)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5例(6.25%)死亡.结论 临床中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病程时间长,预后差,从而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7(009)006
【总页数】2页(P111-112)
【关键词】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脑膜炎;临床诊治
【作 者】乔显林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传染病院结核内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65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521;R529.3
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所致,具体发病机制为:由于结核菌直接侵入患者蛛网膜下腔,从而引发脑血管、脑实质和脑神经的严重病变,且发病率逐渐上升,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则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严重的还会产生后遗症[1]。而且该类疾病常常会和其它部位结核共存,在治疗过程中,需花费较长的时间。大部分为隐匿起病,在临床诊治中易引发误诊、漏诊等情况。因此,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期间,及时、快速地诊断,可大大降低其致残率及死亡率[2]。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回顾分析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19~80岁,平均(45.2±2.5)岁,病程3 d~3个月,平均病程(1.6±2.1)个月。对所有患者行常规检查,其中53例患者脑脊液压力上升,其中,2例在300 mmH2O以上。脑脊液颜色呈黄色或混浊性微黄,蛋白质升高65例,在0.45~5 g/L之间。糖降低68例,在1~2.5 mmol/L之间。氯化物降低55例,在90~120 mmol/L之间。脑脊液抗酸杆菌涂片仅1例呈阳性,经涂片和病毒性检查,均排除新隐球性脑膜炎。对80例患者行常规CT平扫脑部,结果显示,50例异常改变,其中25例表现为脑实质低密度灶,10例脑梗死,11例脑积水,4例脑出血。
1.2 方法
对80例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患者施以药物治疗,具体包括: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等,对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大约6个月,持续治疗1~2年。患者在治疗期间,较早给予激素且配合相应的脱水剂,同时施以对症支持治疗。临床针对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具有重度意识障碍患者,可对其施以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异烟肼,同时对患者行脑脊液置换[3]。
1.3 评价标准
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3个月的随访,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治疗后,患者相关体征、症状均完全消失,无明显后遗症出现,14分<GCS评分<15分;有效:相关体征、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无任何后遗症出现,GCS评分<14分;无效:体征、症状均未见明显改善,出现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后遗症[4]。
所有患者均存在着肺结核病史,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存在着特征性改变,其中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等的培养阳性率明显较低。给予抗痨治疗后,痊愈65例(81.25%),10例(12.5%)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5例(6.25%)死亡。
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指的是因遭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非化脓性脑膜炎症。在肺外结核中,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的发病率所占比例为5%~15%。目前,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患者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特点,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5]。因此,加强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6]。根据相关研究指出,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的发病机制表现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使得细胞免疫反应发生,进而使得机体出现毒性和迟发超敏反应,最终引发脑膜炎。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头痛、呕吐、精神异常、嗜睡、眼底水肿、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存在较为明显的乏力、盗汗、发热等相关结核中毒症状。因此,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的治疗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抗菌治疗和抑制炎性反应治疗。实施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可促进渗出物的成分得到有效减少,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此外,结核性脑膜炎属于临床中的重症疾病,在对患者实施相应诊治时,目标在于及早确证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继而选用适宜抗结核类药剂展开对症治疗[7]。
抗结核类药的选用原则:“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在选择带有杀菌性的相关药剂时,需考虑患者血脑屏障的穿透问题,使用较高浓度药剂可作用在脑脊液当中。同时,治疗期间要遵循辩证病证,结合个体情况实施综合化的诊疗工作[8]。对于抗结核类药的类型选择问题,首选一线抗结核药剂,特别是吡嗪酰胺、异烟肼等药剂能较快穿透炎症因子所致的血脑性屏障,使脑脊液实际浓度和血液药剂浓度较接近。乙胺丁醇、利福平、链霉素等一类药剂仅能穿透部分血脑性屏障,为此,选用一线的抗结核类药剂(吡嗪酰胺、异烟肼等)展开结核性脑膜炎控制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均存在着肺结核病史,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存在着特征性改变,其中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等的培养阳性率明显较低。给予抗痨治疗后,痊愈65例(81.25%),10例(12.5%)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5例(6.25%)死亡。
综上所述,给予结核类药药物治疗,能提升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治的有效性,且有助于缓解脑部代谢失调、功能受限及后遗症等问题。
[1]梁少群,吴兴柳,赵明聪,等. 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45例临床诊治体会[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2):155,164.
[2]热米拉·库尔班. 肺结核的药物治疗现状调查及抗结核药的应用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2):218,217.
[3]王学义. 3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J]. 四川医学,2015,34(11):1702-1704.
[4]李科信,刘立海,杨立波,等.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及影像学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J]. 临床荟萃,2012,27(10):874-875.
[5]冷学艳,孙瑞敏,张丽蕊,等. 45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6(4):341-343.
[6]王永峰,陈庆,李素方,等. 血播型肺结核合并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探析[J]. 中国处方药,2016,14(8):139-140.
[7]吕广波. 耐多药肺结核发现及治疗现状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6,43(5):945-947.
[8]蒲新明,赛依旦·吐尔逊,阿尔泰,等. 耐药结核病现状及研究进展[J]. 职业与健康,2016,32(5):717-720.
期刊析出文献著录格式为: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其他刊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报纸析出文献著录格式为: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报纸名:其他题名信息,年-月-日(版次)[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