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33.14 KB
- 文档页数:8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临床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因病机研究的相关文献,并收集整理针灸治疗实验与临床应用。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虚损及痰浊瘀血热毒等致病因素密不可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发现针灸针对本病病程进展的干预多数从调整血脂、减轻炎症和控制斑块面积的角度出发且应用广泛。结论:动物实验的结果丰富了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且在临床治疗中针灸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明。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胸痹;针灸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reviewed, and the therapeutic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r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Results: Atherosclerosis belongs to the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origin and excess of appearan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ic factors such as deficiency of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heat toxin. In anim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studies, it wa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interven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imed at the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course we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justing blood lipids,
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controlling plaque area, and were widely
used.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animal experiments enrich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atherosclerosis,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 ]: Atherosclerosis; Chest bi;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好发于大、中等动脉的慢性血管疾病,病理特征为脂质积蓄与炎症反应,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目前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3.30亿,在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约为40%[1]。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是损害人类健康及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病因[2]。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西药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已有确切疗效,但临床产生的部分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而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AS的病变由斑块形成发展至斑块破裂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的恶性结果[3],有研究表明[4]在AS早期积极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可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中医学对AS认识较早,在历代医籍中常有对AS的描述。现将近年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如下。
1 AS的病因病机
AS由现代医学命名,中医学中并无AS专门病名,但根据其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脉痹、痴呆、眩晕、中风、头痛”等病症的范畴中。祖国医学对AS的认识与高脂血症类似,对于AS的病因病机,目前学术界认识尚不统一,但总不离虚实之分,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1.1肝、脾、肾虚损 肝失疏泻:肝主疏泻,疏泻失常一则气机郁滞,导致血运不畅津液不行,阻塞脉道致瘀。二则不能舒畅脾土,使脾胃运化失司,中焦之气上下不得升降,痰湿内停,《血证·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于疏泻,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泻之, 而水谷乃化”。三则胆汁无法正常分泌和排泄,胆汁聚集,降低净浊化脂能力,加快AS发生。
脾失运化:脾居中焦沟通上下而主运化,一是运化食物,食物经胃的初步吸收而传至小肠,精微部分由脾气激发输送至其他脏器。《景岳全书》:“血者水谷之精气也, 源源而来, 而实生化于脾。”《内经》:“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血脂异常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5],高脂血症患者与《内经》描述的“肥人”、“肥贵人”相近,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二是运化水液,脾位中土运化水湿上乘肺金通调水道,下输肾水制水有度。脾气运化水液能力失常,水液停蓄体内则聚湿成痰为“痰饮”。《景岳全书·杂证漠·痰饮》言:“痰即人之津液……一但化得其正 ,则行体强,营卫充,则痰涎皆本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成痰涎”。病理产物的产生更加阻碍了脾完成其正常生理功能,使AS的发生和进展加快。
肾失封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一方面肾藏精气阴阳,另一方面肾又能主水纳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脾阳不得肾阳之振奋,难运阴邪水湿痰饮。又心肾相交则君相安位,相火不旺,难助心阳充盛,瘀血痰饮留于心脉“正经及支别脉络”,成为AS发病基础。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AS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青年不易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肾阴不滋肝木,久而阴虚阳亢,虚火上冲且炼液为痰,凝血成瘀,而AS随现。
1.2痰浊、瘀血、热毒 痰浊:《景岳全书·痰瘀》“痰即人之津液, 无非水谷之所化, 此痰亦既化之物, 而非不化之属也, 但化得其正, 则形体强, 营卫充,
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 则脏腑病, 津液败, 而血气即成痰涎”。无形之痰的产生,脾气虚是其夙根,并饮食失节,脾失健运。痰浊作为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出现之后,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太平惠民圣方》中记载“胸痹疼痛痰逆于胸心隔不利”,阐明AS与痰浊之间的联系。痰饮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留于心胸构发AS表现胸痹心痛。现代医家对痰浊为AS的重要病因已广泛认同,对AS的治疗从化痰健脾的角度入手多能取得明显疗效[6]。有研究表明[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痰浊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含量均明显高于非痰浊型患者和正常人(P<0.001),符合现代医学对痰浊型AS的认识。
瘀血:《继志堂医案·痹气门》:“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隔间”,认为胸痹病因不离瘀血。又清·王清任论述“久病入络为瘀”,“大凡经主气, 络主血, 久病血瘀”,从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要经过数十年的时间[8],符合中医学对久病与瘀血关系的认识。前期的痰浊痹阻心脉、气滞血行不畅易导致血流瘀滞,旧血留于脉道过久,停积而为瘀血,形成脉络狭窄,“营卫不通, 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与现代医学内皮功能障碍或血管外膜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进一步影响心脑等器官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9]。
热毒:《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膏者多气,多气者热”,指出AS疾病与热邪关系密切。《金匮要略·心典》:“毒, 邪气蕴结不解之谓。”AS疾病过程中,一方面痰浊与瘀血两大致病因素日久交结,愈瘀愈热。另一方面现代不健康生活方式烟酒与高热量饮食不断被摄入,热毒直中人体。现代研究已证明AS疾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10],其中的炎症反应属于热毒范畴。《灵枢·痈疽》阐明:“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在AS疾病的最终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病程进展中热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 中医针灸治疗
2.1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且取穴组合灵活,又多数穴位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针刺治疗AS的有效性。张嘉伶[11]选用内关、心俞、膈俞进行电针治疗ApoE-/-小鼠,下调了小鼠血清IL-23/IL-17炎症轴及脾脏IL-17、IL-23蛋白表达水平,从而降低Th17细胞数量,减轻主动脉组织AS板块情况。沈宇平[12]确定“内关-关元-足三里”组穴予AS兔电针预防及治疗,结果表明电针干预能影响AS动物肠道菌群(主要为粪球菌属、苏黎世杆菌属、罗斯氏菌属、双歧杆菌属、考拉菌属及多尔氏菌属等)相对丰度及代谢物,以此对抗AS的发生及不良影响。有研究[13]通过调节肝脏的脂质代谢功能来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使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神门”的针灸处方针刺小鼠,增加了肝脏LDL受体数目同时减少VLDL来源和生成,达到调整肝脏功能和血脂水平的目的,预防AS的发生。戚芷琪[14]在“心胆论治”诊疗思路的指导下,取内关、阳陵泉、人迎、百会、印堂五穴治疗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稳定型斑块患者,得到颈动脉斑块体积缩小的确定结果,同时表明针刺疗效可能有优于药物的趋势。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黄东挺等[15]的实验结果显示针刺能通过降低ox-LDL改善颈动脉斑块情况,且针刺联合西药效果较单纯针刺更加,表明二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2.2艾灸治疗 由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导致AS发生发展的病理产物多属阴邪,以艾灸温通温补的治疗方式恰适其证,清代吴亦鼎《神灸经纶》即有“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的认识。当前,灸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性降脂治疗在临床上已越来越受到各医家的重视。伍先明[16]使用温和灸的方法选取“膻中”“神阙”及双侧“内关”“血海”艾灸AS家兔,检测到NF-κB蛋白和mRNA 基因表达量降低,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了脂质代谢情况从而对抗AS的发展。同样在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兔的实验[17]中,廖意娟采用隔药饼灸天枢、巨阙、丰隆等穴,亦调节了AS兔的血脂水平并延缓斑块的形成,该机制可能与隔药饼灸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有关。高建芸[18]观察100例AS患者,艾灸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和神阙穴,得到结果45℃ 组有确切明显的调整血脂代谢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作用,且艾灸临床效应启动机制也与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TRPV1)相关。陈静[19]的临床观察实验使用隔药灸的方法,选用绞股蓝、决明子、泽泻、山楂、丹参制成药饼,发现在血脂改善总有效率达88.57%的条件下,治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能不受影响,同时证明了艾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3 结语
通过阅读大量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文献发现,祖国医家认为本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虚损和痰瘀毒阻滞同时存在,故治法上补虚与化痰祛瘀解毒皆有侧重。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目标为改善血脂异常、控制斑块体积发展和防止不稳定斑块破裂。主流的西医治疗药物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存在不良反应严重、疗效单一的缺陷。中医外治法近年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便捷性、根本性早已普遍被患者接受,在国内有较好应用前景。但仍要认识到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认识还在发展之中,中医对其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辨证分型论治的标准化一直是中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心理、经济负担等也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