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基本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经过凝结形成云,再经过降水回到地面,进而逐渐回归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蒸发是水循环的第一个步骤。
蒸发是指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当地表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动能增加,一部分水分子就会脱离液体表面,形成水蒸气。
这种脱离液体表面的现象称为蒸发。
蒸发是水循环的起点,它主要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和土地表面的水体上。
接下来是凝结。
凝结是指水蒸气在遇冷时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
当水蒸气遇冷时,水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主要由水蒸气和微小水滴组成,它们在大气中飘浮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云朵。
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它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降水物质。
降水物质有雨、雪、雾、露、霜等形式。
降水时,水滴或冰晶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补给地表和地下水。
降水是水循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维持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除了降水,地下水补给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降水到达地表后,一部分水会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裂隙或土壤中的水分。
地下水储量庞大,它不仅可以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还可以通过井和泉水供给人类的生活用水。
地下水补给是水循环的最后一环,它将水循环的过程重新回归到地表水,形成一个循环。
总结起来,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个环节。
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凝结是水蒸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形成云;降水是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过程;地下水补给是降水到达地表后一部分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这些环节相互作用,构成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水循环的发生不仅维持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也对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水循环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从全球整体角度来说,这个循环过程可以设想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的水汽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至各地,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深入内陆,在适当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降水。
其中海面上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除重新蒸发升入空中的水汽外,一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岩土层中,转化为壤中流与地下径流。
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最后亦流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统一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
为全球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概化图。
整个过程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地下径流等5个基本环节。
这5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乂交错并存、相对独立,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组合,在全球各地形成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地区水循环。
水循环机理笫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没有结尾。
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环节。
在蒸发环节中,伴随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是热能的消耗,伴随着凝结降水的是潜热的释放,所-----------------------------------------------------------以蒸发与降水就是地面向大气输送热量的过程。
据测算,全球海陆日平均蒸发量为1. 5808万亿立米,是长江全年入海径流量的1.6倍,蒸发这些水汽的总耗热量高达3.878X1021焦耳,如折合电能为10. 77X1014千瓦时,等于1990年全世界各国总发电量的近100倍,所以地面潜热交换成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
曲降水转化为地面与地下径流的过程,则是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这些动能成为水流的动力,消耗于沿途的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直到注入海洋才消耗殆尽。
水循环的七个主要环节水循环是指水在向上及向下的不断循环过程及在大气层、水体层、地表的流经过程,它是地球的水资源的持久维持的重要过程。
水的循环主要分为七个环节:一、淡水和海水交换淡水和海水的交换是指陆地上的淡水(或表面水)和大洋含盐率极高的海水之间的交换过程。
其中,淡水可以通过净化技术用于食品、饮用、渔业和工业用水,而得到的海水则可以用作补充活性盐源,例如硫酸盐等。
二、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湿气凝结成水滴,而由高处落到地面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产生各种大小不同的雨滴或冰雹,当其落在陆地上后,又由表面或地下滑入大海或河流,就形成了陆地水循环系统。
三、表面洪水表面洪水是指降雨时陆地上的洪水流向大海或河流的过程,它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它决定了水流是否能够有效地流入河流或大海。
四、河流河流是指从山脉和高山流出的淡水河流,它的功能相当重要,河流可以将水从山谷和其它区域向着较低的地区输送,便于水的聚集和充分利用。
五、地下水涵蓄地下水涵蓄是指地下的水向上流入,而使湿地获得水汽和水的过程。
它又可分为基本水平涵蓄、限制性层涵蓄和活性涵蓄,其中活性涵蓄是指地下水向上涌流,常用于湿地恢复、治理水域污染等。
六、地表水蒸发地表水蒸发是指地表水释放水汽进入大气,常在早晨或冷天出现,而在热天会有更多的地表水蒸发,这是一种重要的再循环过程,它可以使大气中的水汽量减少,从而形成更多的云朵,有助于降雨的形成。
七、汽水转化大气中的水汽通过冷凝等过程,转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从而形成汽水转化的水循环过程。
它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水的在大气中的流动,更多的是大气环境的温度及湿度等因素所影响,从而产生水循环的结果。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那么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
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
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
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
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2水循环的作用
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过程之一。
下面将对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水循环的定义与概念水循环,又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媒介(大气、地表、地下)之间不断转移和变化的过程。
它通过蒸发、降水、冰雪融化和地下水补给等环节,使地球上的水分得以重新分布,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1)蒸发:水分在海洋、湖泊、江河等水体表面受热汽化成水蒸气,升入大气层。
(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雾等固态水。
(3)降水:由于云内小水滴或冰晶增大,并与其他水滴或冰晶接触时粘附结合,变得足够重以克服空气阻力而下落到地面,形成雨、雪、露等形式的降水。
(4)地表径流:雨水或融雪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体。
(5)地下水补给:部分降水渗透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供给植物生物和水源补给。
(6)融化消融:冰川、冰雪等融化后流入江河湖海,补给地表水体。
3. 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维持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平衡。
通过水循环,水分得以重新分布,使干旱地区得到水源补给,湿润地区的水源得以减少,从而实现了全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水循环对气候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会释放或吸收大量热量,从而影响着大气环流、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分布,调节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3)水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循环为陆地上的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维持着湿地、河流和湖泊等生态系统的稳定。
(4)水循环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水循环使得水资源能够被人类利用,供应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
4. 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1)蒸发: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将地表水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2)降水:降水使得水蒸气从大气中沉降到地表,维持大地生态的水分供给。
(3)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水循环过程有三种:(1)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后到达海洋上空,其中90%冷凝又降落到海洋,其余10%,随着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冷凝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表面。
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地下径流,在从陆地流回海洋。
简单的说包括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这么几个主要的环节。
(2)陆地水循环:很简单陆地水蒸发到空中,遇冷凝结降落到地面。
再蒸发再凝结,实现水的循环。
(3)海洋水循环:同理海洋水蒸发到高空,遇冷凝结降落回海洋,然后循环运动。
三种水循环中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
是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海洋水循环是三个循环中,水量循环最大的一个。
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水在地球上不停地流动和改变着形态。
风吹日晒,使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升入蓝天。
动植里的水就是这样不停地循环着(图4-12)。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净化的水,多少世纪以来,人类依靠分散了许许多多的物质。
例如,矿藏中的盐分、矿物质,空气中的气体,乃至土壤中的泥沙。
与此同时,水在循环中也不断地除去污浊和杂质,保持着自身的洁净,这就是水的自然净化。
水的自然净化有多种途径。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逸入大气,水蒸气再化为雨、雪、冰雹降落到地面,流入江河,渗入地下。
雨、雪、冰雹可以看作比较纯净的水,所以水的蒸发是一种自然净化过程。
分散在水中容易挥发的杂质,当地表水流经岩石或溪流时,它们会从水中释放到空气中去,使水得到净化。
这样的过程叫做曝气。
分散在水中的固体小颗粒在江河、溪流中缓缓流动时,会因重力作用发生沉降而除去。
有些固体小颗粒在水渗入地下的过程中,也会被土壤、沙层吸附和过滤,故从地下渗出的井水、泉水晶莹清澈。
水即使经过蒸发、曝气、沉降、过滤、吸附等过程,但水体中总还有一些自然污染物。
水循环的知识点总结1. 概述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运动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蒸散、入渗和地表径流等过程。
这一过程中,水在地球上的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和循环,维持着地球上水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2. 蒸发过程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湖泊、河流、海洋表面以及植被上。
蒸发是水循环中的第一步,它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来源,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凝结过程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时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增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降水,将水分返回到地面。
4. 降水过程降水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包括了雨水、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将水分重新带回地球表面,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5. 蒸散和植被蒸腾蒸散是指水分散发到空气中的过程,主要由土壤、湖泊、河流和植被蒸腾等形式进行。
蒸散和植被蒸腾是水循环中的重要过程,它们将水分返回到大气中,维持着水循环的持续进行。
6. 入渗和地表径流入渗是指地表雨水渗入土壤中的过程,其中的一部分水分会被植被吸收,成为植物生长的营养水。
而另一部分则会渗入地下水层,补充地下水资源。
地表径流则是指雨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的过程,是地表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
7.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水循环中的一部分水分会渗入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资源,为地表水资源的补充提供了重要支持。
地下水在地下层中通过岩石的裂隙和孔隙进行流动,影响着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表水资源的补给。
8. 水循环与气候水循环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气的湿度和温度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水循环的不断循环和转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
9.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和排放污水,已经对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间接地影响了水循环的进行。
因此,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水循环的平衡和稳定。
水循环过程描述
水循环过程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它控制着水的变化过程。
水循环过程指的是水从蒸发潜入大气、再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表,随
后被送入河流并流入入海而形成水循环的过程。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
就是水循环。
水循环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
首先,是蒸发。
这个过程会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当潮湿的空气被
加热时,水就会从地表急速蒸发,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其它水体
蒸发的水被携带到大气中,重新成为云和发生变化。
其次是降水。
当大气中的水气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水汽就会变成水滴,沉淀在地表,形成雨雪等降水。
所以,雨雪就是从大气中归向地面的水,它们会落到海洋、湖泊、河流以及其它水体中,增加了水体的水
量并送入我们的地下水系统,因此,也是水循环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是地表径流。
当降水落到地表后,由于地球表面的斜度,一部分
水会通过地表流入河流、湖泊和其他的水体,从而被携带回到大海中,形成循环。
总之,水循环过程是由以上三部分构成的,它控制着地球上大气中水
的变化、净化以及分布,是地球生命存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可
以使天地间水和能量运行一个正常的循环,给人类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
水循环的过程与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也被称为水的循环或水循环系统。
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循环之一,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并阐述其重要性。
一、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水循环的第一步是蒸发。
当太阳辐射到地球的水面时,水分子会吸收热量,并转化为水蒸气。
这是由于太阳能的能量使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引力,从而脱离水面。
蒸发非常普遍,不仅发生在海洋、湖泊和河流上,还发生在植物叶片的表面。
2. 冷凝蒸发后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在那里遇到较冷的空气而冷却。
冷却会使水蒸气转化为水滴,并形成云。
这个过程称为冷凝,是水循环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云是由无数微小的水滴组成的,当这些水滴聚集在一起而变得足够重时,就会形成降水。
3. 降水降水是指从云中落下的雨、雪、雾、露等形式的水。
当云中的水滴变得足够重时,它们会下降到地面。
这种下降可以是雨、雪、雾、露等形式。
降水不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还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补充了水源。
4. 径流径流是指从地表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它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当降水量超过地表土壤和植被的容纳能力时,多余的水会流入河流和其他水域。
径流还可以携带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对水质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5. 蓄水一部分降水不立即通过径流流入河流,而是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在土壤中蓄积,并逐渐重新进入地表水系统,再次参与水循环。
地下水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给了地表水和水生态系统的需要。
二、水循环的重要性1.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它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为动物提供饮水,同时也提供了生物栖息地。
水循环还使得水中的营养物质能够循环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影响气候和天气水循环对气象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蒸发和冷凝过程会释放和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大气层变暖或变凉。
这些热量交换事件导致了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如云的形成、降水的发生和风的产生。
水循环过程及分类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1.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输送到空中被气流输送
到大陆上空→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地下径流汇集回到海洋。
这种循环又称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3.海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水循环类型和环节
水循环通常是指水(以及土壤和大气中物质)在地球表面上通过特定的循环过程的无穷次循环。
它存在于空中、水中和土壤中,是由过程“水,气,地”连接起来的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因此也被称为水地大循环。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降水、运移、地表循环和地下循环。
(1)降水:当太阳的热量被大气层的烟雾所吸收后,在各层空气产生热变化时,散热、水汽蒸发,则水蒸发成水汽,随着气流飘浮上升而运到气温较低的低空层中,冷凝成水滴进行作用,聚集成水面上的降水,有雨、雪、雹、露等形式。
(2)运移:降水下落,部分地表水通过植被、地表,经渗漏,下达地下,再经地下水流运移,达到河流或湖泊,或流入更深的地层潜水,另一部分因流向和地形高低不同也可经渠道流入河流等,最后流入海洋。
(3)地表循环:降水中的水,不经上述运移,植物和地表经受凝结、蒸发、渗透和表面流规律移动后,进行地表循环,完成向植物上蒸腾和地表蒸发运作,而植物会把水蒸腾后带走的养分,按照规律回到地表汇合。
(4)地下循环:在地表土层中,降水不断渗漏,经过深入地下,在渗滤膜表面和渗滤空间中被吸附、沉积聚积,形成比较稳定的地下水,地下水运行流给地下室楼层,随着水压差不断流入河流,湖泊,再被海洋带回,完成一个环。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它促使地球形成和维护均衡状态,保证气候适宜,提供环境和空气洁净。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上两大“海洋”,维护水循环完整活跃的重要环节,也是支撑生态和水资源的重要支撑。
简述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将水从大气中吸收,然后将其转移和洒落到地球表面,最后又回归到大气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几乎涵盖了我们熟悉的所有水的形态,包括液态的水,气态的水和固态的水,也包括水的吹散和再组合,以及水的微观结构改变,这都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活力和活力。
本文将对水循环的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水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蒸发、气溶胶、降水、潜水和冒泡。
蒸发是由太阳辐射直接加热水面,将水转变为水蒸气,使水分子高处化为气态,随风飘至大气中,形成气溶胶,并最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在地球上。
降水的形式可以有雨、雪、冰雹和沙尘等,有的被地表吸收,有的可以流入某些河流。
河流由两个相反的方向组成,一种是上游流向下游,另一种是下游流向上游,在这两种流向中,水穿越地表和地下,回到大气中,这种过程被称为潜水和冒泡。
此外,水循环还会改变水的数量和微观结构。
在大气中,水蒸汽因温差和压力差而进行蒸发、沉淀和混合形成气溶胶,由此得到降水。
降水落在地表,河流输送,大气中的水形态发生变化,有的是液态的水,有的是固态的水,两者之间的微观组织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污染物。
然后,地表对水进行平衡,又会发生交换,水渗透到地下,再回到大气,完成整个循环。
水循环过程为地球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使生态系统得以生计。
水循环除了滋润土壤,滋养地表植物外,还能帮助人类获取淡水,并在海拔变化中产生能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的过程丰富多样,它对地球的表层大气、地表和地下的水的不断流动,是最常见的水环境发生的变化,在研究地球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水循环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意义的自然现象。
它使得水能够在大气中循环,在地球表面上和地下不断流动,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活力,对人类重要的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能更好地理解强烈的水循环现象,以及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就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地球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水循环的三个主要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一、水循环的三个主要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个主要过程。
(一)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输送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地下径流汇集回到海洋。
这种循环又称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二)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三)海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二、水循环的意义(一)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二)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三)调节全球热量的收支平衡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四)塑造地表形态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一、引言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非常重要。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本文将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和蒸腾水循环的第一个过程是蒸发和蒸腾。
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水体上时,水分子会吸收能量,变成水蒸气。
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而植物叶片上的水分子也会受到太阳照射的影响而蒸发,这个过程称为蒸腾。
2. 凝结和降水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会逐渐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朵。
当云朵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降水,以雨、雪、冰雹的形式返回地表。
3. 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降水后的水分会有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沿着地势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
另一部分水分则渗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
4. 土壤含水量和植物吸收降水后的水分会渗入土壤,形成土壤含水层。
植物的根系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用于生长和代谢。
5. 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流动地下水是地下岩石裂缝和孔隙中的水分,它会通过渗透、渗漏等方式补给到地下水层。
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的流动速度较慢,但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地下水也可以形成地下水流动。
三、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水循环,水分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传递和转化,保持了地球上各种生物生活的环境。
2. 供给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水循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资源。
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分可以重新补给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体中,为人类提供了饮水和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源。
3. 调节地球气候水循环对地球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水蒸气是大气中的重要温室气体之一,通过蒸发和降水过程,水循环可以调节地球的能量平衡,影响地球的气温和气候分布。
4. 维持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通过水循环,地下水可以得到补给和更新,保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
五年级上册的水循环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介绍了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以下是水循环的基本内容,供参考:
水循环的过程:
1.蒸发:太阳能使水体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升入大气中。
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团。
3.降水:云团内水滴增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落下降水,例如雨、雪、雾、
露等形式。
4.地表径流:降水后,水会流向地表的低洼处,形成河流、湖泊等水域。
5.渗透和植物吸收:降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
经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
水循环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了生物生存的环境。
•水资源再利用:通过水循环,水资源得以再利用,确保了水的持续供应。
•影响气候:水循环也对地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降水量的分布和多少直接关系到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习水循环的重点内容:
•水的三态转化:学生需了解水在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水循环图解:可以通过图表或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生活中的应用:涉及到水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环保、节约用水等方面。
老师在教授水循环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图表解释、小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意义。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从全球整体角度来说,这个循环过程可以设想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的水汽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至各地,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深入内陆,在适当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降水。
其中海面上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除重新蒸发升入空中的水汽外,一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岩土层中,转化为壤中流与地下径流。
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最后亦流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统一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
为全球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概化图。
整个过程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地下径流等5个基本环节。
这5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交错并存、相对独立,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组合,在全球各地形成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地区水循环。
水循环机理
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没有结尾。
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环节。
在蒸发环节中,伴随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是热能的消耗,伴随着凝结降水的是潜热的释放,所———————————————————————————————————————————————
以蒸发与降水就是地面向大气输送热量的过程。
据测算,全球海陆日平均蒸发量为1.5808万亿立米,是长江全年入海径流量的1.6倍,蒸发这些水汽的总耗热量高达3.878×1021焦耳,如折合电能为10.77×1014千瓦时,等于1990年全世
界各国总发电量的近100倍,所以地面潜热交换成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
由降水转化为地面与地下径流的过程,则是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这些动能成为水流的动力,消耗于沿途的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直到注入海洋才消耗殆尽。
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此动力不消失,水循环将永恒存在,水的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液态、气态、固态三相变化的特性是水循环的前提条件;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
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其循环路径并非单一的,而是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的,所以水循环系统是由无数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因为地球与宇宙空间之间虽亦存在水分交换,但每年交换的水量还不到地球上总贮水量的1/15亿,所以可将全球水循环系统近似的视为既无输入,又无输出的一个封闭系统,但对地球内部各大圈层,对海洋、陆地或陆地上某一特定地区,某个水体而言,既有水分输入,又有水分输出,因而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
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不过这些物质不可能象水分那样,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比如、崩塌、滑坡、岩堆群落地区,岩石破碎、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的长度较大、汇水面积大、纵向坡度较陡等因素为泥石
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
往往大强度、短时间出现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其强度显然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
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
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
中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
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