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70
第二章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有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维持机体不可缺少的,但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需每日从膳食中摄取,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
2.健康促进:是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3.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
4.护理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病人造成损害者,统称为护理质量缺陷。
5.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凡是必需的或者是属于适应证范围的,所实施的诊治、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6.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及判断护理及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7.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程度的需要。
8.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9.护士职业化角色: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
10.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1.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12.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
二、判断题1.非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代谢中可有可无的氨基酸。
(×)2.膳食营养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与护理、药物以及外科手术等情况相结合来制定。
(√)3.平衡膳食应包括粮食类、禽肉类、乳豆类、蔬菜类和油脂类等食品。
LOGO第2章智能交通系统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主要内容基础理论1技术体系2第一节基础理论一、图论二、系统论三、信息论四、控制论一图论图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图为研究对象。
图论是智能交通系统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其相关基础理论可以用于交通网络规划,相关算法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诱导、交通流的分配以及路网检测器布点等问题。
图论应用在交通领域又称为交通网络技术。
一图论路径分析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的网络分析功能。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供静态或动态的最短路径的诱导,利用的就是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理论。
公路网络、铁路网络或水运网络等,这些网络的运输问题可以看做是这些网络的网络流问题。
二系统论系统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的科学,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问题。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大系统,系统要素包括人、车、路、环境等,因而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二系统论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所共有的特点,即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整体性、动态性。
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它将人,车辆,道路,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系统观点出发,集成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对交通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实时、准确、高效的协调和控制。
智能交通系统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预测、系统优化和系统评价。
三信息论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信息论基础即香农(C.E.Shannon)信息论,是用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方法研究通信系统传输有效性和可靠性极限性能的理论,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
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输。
四控制论控制论的研究目的是从控制的角度掌握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控制系统的运行。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无差异曲线(一)效用理论1.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
2.效用的定义: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就是用1、2、3、4……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
(2)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3)二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
【例题1-课后题第1 题】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 )A 边际效用是否递减B 效用是否可加总C 效用函数是否线性D 效用是否客观答案:B解析:基数效用论效用可以加总,所以可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4.边际效用理论---基于基数效用论(1)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总和。
假设某一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则总效用函数是:TU= f (Q)一般来说,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
MU=ΔTU/ΔQ注:①从数学意义上看,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②“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即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网络和信息安全第2章网络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购物、娱乐、学习等各种活动。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拓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保护个人隐私、维护企业利益、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目标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通常被称为“CIA 三元组”。
机密性意味着只有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敏感信息,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
完整性则保证信息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不被篡改或损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用性要求信息系统和资源在需要时能够正常使用,不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服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密码学是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基石。
通过加密算法,将明文转换为密文,使得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人才能解密并读取信息。
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是常见的两种类型。
对称加密算法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效率较高,但密钥的分发和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非对称加密算法则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可以公开,用于加密信息,私钥则由所有者秘密保存,用于解密信息。
这种方式解决了密钥分发的问题,但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
身份认证和授权是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系统和资源的重要手段。
身份认证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常见的方式包括用户名和密码、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
授权则决定了用户在系统中拥有的权限,例如读取、写入、修改等。
访问控制技术通过制定规则和策略,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从而降低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网络安全协议在保障网络通信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SSL(Secure Sockets Layer)和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用于在网络上建立安全的通信通道,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认证。
IPSec(IP Security)协议则为IP 数据包提供加密、认证和完整性保护。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2.1概念界定2.1.1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是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的结合体,在对就读该校的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上,既有学术性,又有职业性。
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加上独立学院322所,共1092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1。
由此看来,地方本院校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包揽了本科教育中大部分教育服务的任务。
在培养人才上,它密切关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专业类别上,由于能够深入实际工作、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紧跟时代发展,所以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课程教学上,教学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日渐灵活多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众化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相对亦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具有创新性,其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更加慎重。
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和最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带动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的科研水平,科研目的是为了提升其教育服务质量,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流的应用型高校。
2.1.2学生满意度学者对学生满意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国外学者较早开始研究,主要是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有的将学生直接等同于顾客,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应用到学生满意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顾客满意度与学生满意度产生的机理相同,但是由于学校顾客还包括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等顾客,学生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学生满意与顾客满意还是有很多差异,概念的界定应该区分开来。
不少学者对学生满意度进行了界定,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比如徐卫良、黄忠林(2005)定义学生满意度包括四个方面:理念满意,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行为满意,这是指学校的运营状态带给学生的满意程度;视听满意,这是学校可视性和可听性外在形象带给学生的满足状态;服1教育部.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9-04-22.务满意,这是学校提供的服务给学生带来的满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