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区位因素分析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20
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地理组陈平红【高考动态分析】本专题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近儿年的高考中表现的尤为抢眼。
特别是在第37题的考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命题立意角度。
其知识内容的考查多以叠加等值线的区域地图为载体,在考杳学生对区域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相关地理特征进行考杏,最后落脚点是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条件评价或区位因素分析。
从命题立意角度来看,着重考查考生将高中知识体系中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运用于解决具体区域中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方向】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的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因素分析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问的类型:1.评价区位布局问题是否合理。
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3.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八5.不同区域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与评价,【高考复习建议】策略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策略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策略三:学会知识迁移,掌握答题技巧。
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去应对高考新的试题情景,进行迁移分析。
■技巧1一一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技巧2 —一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策略四:掌握区域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
区域区位因素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1推测区域内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气温、降水、山脉、河湖、自然资源、人工建筑等事物或自然灾害、生产活动等现象。
%1分析区域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1解释区域内存在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优势与劣势的原因。
%1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与发挥优势的对策。
【主干知识体系】一、区位因素分析(一)、农业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光热水土)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亳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区位因素讲解教案教案标题:区位因素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区位因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掌握区位因素的种类和作用。
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区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区位因素的种类和作用。
2. 区位因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区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学投影仪。
2. 地图、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练习册或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认为区位因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你能想到哪些区位因素?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或教学投影仪展示区位因素的定义和种类,包括但不限于:- 自然区位因素:气候、水资源、土壤等。
- 人文区位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等。
解释每个区位因素的作用和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一个具体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案例,例如一个城市的发展,或者某个农业地区的特点。
利用地图、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该地区的区位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案例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所学的区位因素知识,分析该案例中的区位因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给出评价和建议。
Step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案例中区位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的必要性。
Step 6:练习与作业(5分钟)布置练习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新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案例,并写下自己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案例中的区位因素,并深入分析其影响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专题五】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考情分析】高考注重生分析能力的考查,通过提供新的背景材料,要求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说明其存在的意义。
在对某一人文要素(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商贸、旅游等)进行区位分析时,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方法。
从近几年高考看,人文地理命题对区位因素的考查仍然是重中之重,在全套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
复习时,要对某一人文要素分析的思维方法进行疏理,同时注意培养生从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知识交汇】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交通、旅游、经济等区位的分析和选择,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体内容,历年为高考命题者所青睐。
同时,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命题素材十分丰富、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能有效地考查出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分析归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此类问题几乎年年会出现,且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络1.认识区位的地理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所以一定要重视区位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2考点知识扫描【思想方法】(一)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全面性)从有利和不利两角度(辩证性)抓住主要(突出)的因素进行分析(主导性)从动态和静态两层面(动态性)A.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1.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1)经济位置要素——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政治位置.经济位置.交通位置(2)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3)经济区位要素——资.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等(4)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政治(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团结.国防安定等。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性:区位因素中有些是有利的因素,还有些是不利的,评价时应注意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作全面的分析。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二、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四、旅游业区位分析: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1.旅游者:主体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2.旅游资源:客体A.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一、进行区位选择需坚持以下原则1. 可持续原则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它强调经济发展首先要与资源、环境协调,工农业生产布局完成后要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
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的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区域特征。
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如以农业为例: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是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发洪涝灾害。
3. 因地制宜原则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
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位的概念,掌握区位分析的方法;(2)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学会运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大事的情怀;(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区位概念、区位分析方法、区位因素分析。
2. 教学难点: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区的地理特点;(2)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不同?这些地理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讲授(1)介绍区位概念:区位是指某一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关系;(2)讲解区位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3)分析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人文因素(人口、交通、经济等)。
3. 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区位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3)分组讨论:针对该地区,提出发展旅游业的合理建议。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针对本地区,分析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区位概念、区位分析方法、区位因素;(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布置作业:针对本地区,分析区位因素对某一产业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度;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案(精选7篇)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三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案(精选篇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我校地理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为了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做好复习工作,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这学期一定要狠抓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骨干知识的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
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热点问题要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和应用图表和文字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应强调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工作: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__年高考试题,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认真研究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其教学不偏离高考要求。
注意每次考试的试题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试卷点评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把握“双基”,把握教学定位高三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侥幸猜题、留题,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立足“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形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质。
只有应对不断的变化,才能万无一失。
所以地理原理的教学要注意,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从边缘到边缘,不留死角;二是构建和完善学科骨干知识体系;三是对关键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区位因素的概念,了解影响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区位因素的概念、影响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 难点:如何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幅地图中找到哪些地理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图上展示了丰富的地理现象,如山脉、河流、城市等。
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都与区位因素有关。
环节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区位因素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地理现象分布的各种因素。
2. 教师分别介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
3.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地理现象。
例如,分析我国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探讨其优势与劣势。
环节三:小组讨论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如某城市的工业区布局。
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位因素,探讨案例中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区位因素的概念、影响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 教师强调运用区位因素分析实际案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作业布置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