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cos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DOC)(可编辑修改word版)
- 格式:docx
- 大小:406.83 KB
- 文档页数:26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与配置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变得愈加重要和复杂。
在许多领域,需要采集多个信号源或传感器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和决策。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应运而生。
一、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概述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是一种集成多个采集通道的设备,用于采集和存储多个信号源的数据。
这些信号源可以是各种传感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产生的模拟或数字信号。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不仅能够采集数据,还能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存储,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二、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配置配置一套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硬件配置:选择适合实际需求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硬件设备,包括采集卡、传感器和连接线等。
根据信号源和采集频率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型号和规格的硬件设备。
2. 软件配置: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通常配套有专门的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软件,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和参数设置。
3. 连接配置:将数据采集硬件设备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连接,并确保连接稳定和可靠。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如USB、PCI等。
4. 电源配置: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需要稳定的电源供应,因此需要考虑电源的配置和接口的选择,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使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可以采集和处理多个信号源的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准确的分析结果。
使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医学、工程、环境监测等。
在医学领域,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可以用于采集和分析心电图、脑电图、血压等生理信号,用于监测和诊断疾病。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工程领域,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可以用于采集和分析各种工程测量信号,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得工程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工程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作为嵌入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架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
二、系统架构设计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嵌入式处理器、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接口和电源模块等组成。
其中,嵌入式处理器是系统的核心,负责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多个通道中采集数据;通信接口用于将数据传输到上位机或远程服务器;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
三、硬件设计1. 嵌入式处理器选择嵌入式处理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在选择嵌入式处理器时,需要综合考虑处理器的性能、功耗、价格等因素。
一般来说,嵌入式处理器应具备高速处理能力、低功耗、高集成度等特点。
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数据采集模块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考虑到通道数量、采样速率、精度等因素。
多通道数据采集模块可以采用并行或串行的方式实现,具体取决于通道数量和采样速率的要求。
同时,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滤波和放大等处理。
3. 通信接口设计通信接口是系统与上位机或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的桥梁。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择串口、USB、以太网等通信方式。
其中,串口通信具有简单、可靠、成本低等特点,适用于短距离的数据传输;USB通信具有高速、便捷等特点,适用于需要高速传输大量数据的场景;以太网通信则具有传输距离远、速率高等优点,适用于远程数据传输。
四、软件设计1. 操作系统选择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常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Linux、Windows CE、VxWorks等。
在选择操作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需求、性能、开发难度等因素。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各种应用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一种应用,其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包括其设计背景、目的、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设计背景与目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环境监测、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这些领域需要实时、准确地获取多个通道的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三、系统设计挑战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中,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 数据传输速度:在实时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或延迟。
2. 通道数量与采样率:需要根据应用需求确定合适的通道数量和采样率,以满足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
3. 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需要紧密协调,以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4. 功耗与性能的平衡: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功耗问题,以实现系统的低功耗、长续航的目标。
四、系统设计原理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
硬件设计主要包括:1. 微处理器:选择合适的微处理器,以实现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和传输。
2. 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多个通道的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实时获取各个通道的数据。
3. 通信接口:用于与上位机或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4. 电源管理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电源,实现低功耗的目标。
软件设计主要包括:1. 操作系统:选择合适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数据采集程序:编写用于控制数据采集模块的程序,实现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处理。
3. 通信协议:制定合适的通信协议,以实现与上位机或其他设备的通信。
4. 用户界面: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以便用户进行操作和监控。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迅速增长,对于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旨在通过多个输入通道同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多组数据,以满足大规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系统需求分析在设计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之前,首先要明确系统的需求。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目标,我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1.1 数据采集范围:确定需要采集的数据范围,包括数据类型、数据量和采集频率等。
这将直接影响系统的硬件选择和设计参数。
1.2 数据传输和存储要求:确定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方式和要求。
例如,是否需要实时传输数据,是否需要数据缓存和压缩等。
1.3 系统的实时性要求:确定系统对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性要求。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可以确定系统对数据延迟和响应时间的要求。
1.4 系统的可扩展性: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可能的扩展需求。
这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可扩展性。
2. 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
2.1 硬件设计根据需求分析中确定的数据采集范围和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常用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模拟信号采集卡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等。
2.2 传感器选择根据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不同的传感器适用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2.3 采集卡设计针对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拟信号采集卡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卡应具备多个输入通道,并能够同时采集多个通道的数据。
2.4 数字信号处理器设计针对采集到的模拟信号数据,我们需要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选择合适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如滤波、采样和转换等。
2.5 软件设计针对系统的需求和硬件的设计,我们需要进行软件设计,以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各种应用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核心。
本篇论文将重点讨论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及实现方式。
二、系统设计需求分析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
这包括确定数据采集的通道数量、数据类型、采样频率等参数。
此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实时性、稳定性、功耗等因素。
(一)通道数量与类型根据应用需求,系统需要支持多个通道的数据采集,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压力、电压等。
同时,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应尽量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
(二)采样频率与实时性为了满足实时性要求,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采样频率。
此外,系统还应能够实时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以支持快速响应和实时控制。
(三)稳定性与功耗为了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应选用低功耗、高性能的嵌入式处理器和传感器。
同时,应优化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降低功耗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系统设计原理及实现(一)硬件设计硬件设计是嵌入式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处理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电源模块等。
其中,处理器应具备较高的处理能力和较低的功耗;传感器应具有高精度、低噪声等特点;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
(二)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系统实现功能的关键。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应用程序等部分。
操作系统负责管理硬件资源和提供软件接口;驱动程序负责控制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应用程序则负责实现具体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
在软件设计中,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以便于后期维护和升级。
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应采用多线程技术和中断处理机制。
四、关键技术与挑战(一)多通道同步采样技术为了实现多通道数据的同步采样,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嵌入式系统在工业、医疗、军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中,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是嵌入式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其作用在于高效、准确地获取多个通道的数据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以实现多通道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
二、系统设计概述本系统设计采用嵌入式技术,通过高集成度的硬件平台和多线程的软件架构,实现对多通道数据的实时采集。
系统主要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通信接口设计三个部分。
硬件部分采用嵌入式处理器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采集和处理;软件部分采用多线程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通信接口部分则负责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传输。
三、硬件设计硬件设计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嵌入式处理器、FPGA、传感器等部分。
嵌入式处理器作为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协调;FPGA则负责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通过其高速的运算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实现对多通道数据的快速处理;传感器则负责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供FPGA进行数据处理。
四、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本系统的另一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数据采集程序等部分。
操作系统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驱动程序则负责与硬件进行通信,实现对硬件的控制和数据的读取;数据采集程序则负责从传感器中获取数据,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存储。
五、通信接口设计通信接口设计是本系统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传输的关键部分。
本系统采用USB、以太网等通信接口,实现与上位机的数据传输。
其中,USB接口具有高速、稳定的特点,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以太网接口则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速率高的优点,适用于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的场合。
六、系统实现与优化在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对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和优化,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具体而言,需要优化算法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优化驱动程序以提高与硬件的通信效率,优化操作系统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等。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工业、医疗、军事、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对于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控制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技术实现和实际应用等方面。
二、系统设计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需求。
这包括系统需要采集的数据类型、采集通道数量、采样频率、数据传输速度、实时性要求、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硬件环境,如供电方式、体积大小、温度湿度等因素。
针对这些需求,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三、系统架构设计在明确了系统需求之后,我们需要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各个通道中采集数据。
根据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2. 嵌入式处理器模块:负责处理和计算采集到的数据。
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嵌入式处理器,如ARM、MIPS等,以实现高速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
3. 数据存储和传输模块:负责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本地或通过网络传输到上位机。
我们可以采用SD卡、Flash等存储设备进行本地存储,同时通过串口、网络等方式将数据传输到上位机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4. 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我们需要根据系统的功耗和供电环境选择合适的电源方案,如锂电池、电源适配器等。
四、技术实现在系统架构设计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技术实现。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硬件选型与搭建:根据需求分析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进行搭建。
这包括传感器、嵌入式处理器、存储设备、电源等。
2. 驱动程序开发:编写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实现硬件设备的初始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功能。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今天,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日益显现其重要性。
它涉及到多种不同类型数据的获取,对信息的及时性与精确性有较高的要求。
在众多的数据采集系统中,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因其高效率、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等特点,在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方法及其实施过程。
二、系统设计概述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主要涉及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
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微控制器、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等;软件部分则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数据采集程序等。
系统通过微控制器控制多个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多种类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至上位机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与存储。
三、硬件设计1. 微控制器:作为系统的核心,微控制器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与数据处理。
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因此,选择一款性能稳定、处理能力强的微控制器是关键。
2. 数据采集模块: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多个数据采集模块,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每个模块负责采集特定类型的数据,并通过接口与微控制器进行通信。
3. 通信模块:通信模块负责将微控制器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上位机。
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串口通信、USB接口等。
四、软件设计1. 操作系统:根据硬件平台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RTOS等。
操作系统负责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提供多任务处理能力。
2. 驱动程序:驱动程序是连接硬件与软件的桥梁,负责控制硬件设备的运行。
根据硬件设备的特性,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实现对硬件设备的有效控制。
3. 数据采集程序:数据采集程序负责从各个数据采集模块中获取数据,并进行初步的处理与存储。
程序应具备实时性、准确性、稳定性等特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获取与处理。
五、系统实施1. 硬件组装:根据设计图纸,将微控制器、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等组装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硬件系统。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环境监测等。
特别是在需要处理多通道数据的应用场景中,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优势。
二、系统设计需求分析在系统设计之初,我们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和目标。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 多通道数据采集:能够同时对多个通道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 嵌入式设计:系统应采用嵌入式设计,以实现系统的低功耗、高集成度、高稳定性。
3. 实时性:系统应具备实时处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可扩展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以便于后续功能的增加和升级。
三、硬件设计硬件设计是整个系统的基石,它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控制器:选择一款性能稳定、功耗低的微控制器作为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
2. 数据采集模块: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多个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
3. 通信接口:设计多种通信接口,如串口、USB、以太网等,以便于数据的传输和扩展功能的实现。
4. 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关键,它决定了系统如何对硬件进行操作和控制。
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操作系统:选择一款适合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如Linux或RTOS。
2. 数据采集程序:编写数据采集程序,实现对多个通道的数据实时采集和处理。
3. 数据传输协议:设计数据传输协议,保证数据的准确传输和实时性。
4. 用户界面:开发用户界面,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和监控。
五、系统实现与测试在完成硬件和软件设计后,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实现与测试,以确保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专业2014-2 班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于Ucos 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7 年06 月26 日起至2017 年06 月30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1)使学生掌握嵌入式开发板(实验箱)各功能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2)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能力及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能力;(3)使学生较熟练地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API 开发嵌入式应用软件;(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1)基本要求:(1)分析所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中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机制;(2)选用合适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API;(3)编码实现最终的嵌入式软件系统;(4)在实验箱上调试、测试并获得最终结果。
2)创新要求: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改善嵌入式软件实时性能;扩展嵌入式软件功能及改善其图形用户界面。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1)要按照书稿的规格打印誊写课程设计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正文、小结、参考文献、谢辞、附录等(以上可作微调)。
(3)课程设计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4)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学习态度:20 分;(2)回答问题及系统演示:30 分(3)课程设计报告书论文质量:50 分。
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不及格者需重做。
5)参考文献:(1)罗蕾.《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Jean brosse.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3)王田苗.《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实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4)北京博创科技公司. 《嵌入式系统实验指导书》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准备阶段(4 学时):选择设计题目、了解设计目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2)嵌入式软件设计分析阶段(4 学时):程序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3)嵌入式软件代码编写调试阶段(8 学时):程序模块代码编写、调试、测试。
(4)撰写论文阶段(4 学时):总结课程设计任务和设计内容,撰写课程设计论文。
7)课程设计题目具体要求:本题的具体任务是设计多任务的嵌入式软件——,通过分析、设计、编程、调试、测试等步骤,形成一个基于ucos 可稳定运行的嵌入式多任务软件系统。
学生签名:2017 年6 月26 日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1)考勤(10 分):优()、良()、中()、一般()、差();(2)系统设计(20 分):优()、良()、中()、一般()、差();(3)编程调试(10 分):优()、良()、中()、一般()、差();(4)回答问题(15 分):优()、良()、中()、一般()、差();(5)论文撰写(35 分):优()、良()、中()、一般()、差();(6)创新思想(10 分):优()、良()、中()、一般()、差();综合评定等级:评阅人:职称:副教授2017 年6 月30 日目录一、课设目的及内容 (1)1.1课设目的 (1)1.2课设内容 (1)二、设计的原理 (2)2.1总体设计原理 (2)2.2A/D 转换器原理 (2)2.3基于uc/os2II 的系统程序流程 (3)三、环境搭建及开发环境 (5)四、主要程序代码设计 (7)五、运行测试结果 (20)六、心得体会 (22)七、参考文献 (23)一、课设目的及内容1.1课设目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的时代,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给予我们很多不同的选择。
对于信息的需求,各类人有着不同的需求,但是肯定的是,对于信息的重要性大家已经有了认识。
数据采集已经成为一种专业的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据采集系统起源于 20 世纪50 年代,并当即就获得了初步的认可,在很多的地方得到了运用。
在 60 年代前后,国外就有了用于专业数据采集的系统。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随着微型机的发展,诞生了采集器、仪表同计算机溶为一体的数据采集系统。
由于这种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优良,超过了传统的自动检测仪表和专用数据采集系统,因而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到了现在,经过更长久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嵌入式的数据采集系统不仅功耗低,而且操作简单,正适合应用于在家中,路上或者生活中的各处。
1.2课设内容一、基本要求(必做)(1)求出四路通道的平均值,并绘制在显示屏上(平均值应该象其他通道的值一样,可以根据实时采集值的变化而变化)。
(2)报警,在超出阈值时报警一次,如果此后此通道的值不变则不再报警,若此通道的值被调小为小于阈值而后又被调为大于阈值,则再次报警一次。
(3)设置时间和日期初值,并实时显示在 LCD 上(同各通道的值同屏显示)。
并能够在整点的时候发声提示。
二、提高要求(选做)在一的基础上利用四路通道平均值的大小控制电机的转动速度,使电机实时转动。
二、设计的原理2.1 总体设计原理本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以AT89C51 和12 位ADC芯片AD574A为核心, 具有键盘控制和液晶显示功能,并有一路数模转换输出。
该系统还具有实时时间显示和看门狗功能,可以通过RS232 和GPIB接口以便与外部(微机)通信。
系统的软件以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2 为基础,采用多任务机制,通过任务调度和任务监视,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安全性。
uc/os2II是源码公开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采用优先级调度算法完成任务间的调度,并支持抢占式调度。
uc/os2II具有可裁减的体系结构,并具有内存管理、中断管理和任务控制块(TCB)扩展的功能。
uc/os2II还提供很多系统服务,例如邮箱、消息队列、信号量等等。
2.2A/D 转换器原理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方法:逐次逼近法、双积分法、电压频率转换法1)逐次逼近法逐次逼近式A/D是比较常见的一种A/D转换电路,转换的时间为微秒级。
采用逐次逼近法的A/D转换器是由一个比较器、D/A转换器、缓冲寄存器及控制逻辑电路组成,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是从高位到低位逐位试探比较,好像用天平称物体,从重到轻逐级增减砝码进行试探。
逐次逼近法的转换过程是:初始化时将逐次逼近寄存器各位清零;转换开始时,先将逐次逼近寄存器最高位置 1,送入D/A转换器,经D/A转换后生成的模拟量送入比较器,称为 Vo,与送入比较器的待转换的模拟量Vi进行比较,若Vo<Vi,该位1 被保留,否则被清除。
然后再置逐次逼近寄存器次高位为 1,将寄存器中新的数字量送D/A转换器,输出的 Vo再与Vi比较,若Vo<Vi,该位 1 被保留,否则被清除。
重复此过程,直至逼近寄存器最低位。
转换结束后,将逐次逼近寄存器中的数字量送入缓冲寄存器,得到数字量的输出。
逐次逼近的操作过程是在一个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进行的。
2)双积分法采用双积分法的A/D转换器由电子开关、积分器、比较器和控制逻辑等部件组成。
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是将输入电压变换成与其平均值成正比的时间间隔,再把此时间间隔转换成数字量,属于间接转换。
双积分法积分法A/D转换的过程是:先将开关接通待转换的模拟量Vi,Vi采样输入到积分器,积分器从零开始进行固定时间T的正向积分,时间T到后,开关再接通与Vi极性相反的基准电压VREF,将VREF输入到积分器,进行反向积分,直到输出为 0V 时停止积分。
Vi越大,积分器输出电压越大,反向积分时间也越长。
计数器在反向积分时间内所计的数值,就是输入模拟电压Vi所对应的数字量,实现了A/D转换。
3)电压频率转换法采用电压频率转换法的A/D转换器,由计数器、控制门及一个具有恒定时间的时钟门控制信号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V/F转换电路把输入的模拟电压转换成与模拟电压成正比的脉冲信号。
电压频率转换法的工作过程是:当模拟电压Vi加到V/F 的输入端,便产生频率F与Vi成正比的脉冲,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该脉冲信号计数,时间到,统计到计数器的计数值正比于输入电压Vi,从而完成A/D转换。
2.3基于uc/os2II 的系统程序流程基于uc/os2II的程序流程如图 1 所示。
程序中,每个模块对应一个任务,彼此之间是并行的,但每个模块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优先级,由操作系统进行调度运行。
系统可以通过监控模块对其他模块的工作进行监控,从而减少看门狗的复位次数。
而且通过uc/os2II内核的任务调度,系统的实时性会提高很多。
图 1 基于uc/os2II的程序流程图2 传统程序流程图三、环境搭建及开发环境系统的硬件组成框图如图 3 所示。
信号经前向处理后,通过多路模拟开关和采样保持器,输入到A/D转换芯片进行数据采集。
经A/D转换后的数字量被单片机读入, 经处理后由通信接口读入微机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同时也可由D/A芯片进行数/模转换得到一路模拟信号。
液晶有系统提示和实时时间显示,可以通过键盘进行选择和控制。
图 3 系统组成框图系统信号前向处理电路包括自动增益控制和滤波电路,8 路模拟开关CD4051。
A/D 转换采用AD公司的 12 位逐次逼近式ADC,适合高精度数据采集,转换时间可达25us;D/A转换采用美国国民半导体公司的DAC0832 芯片。
系统外部扩展 32kROM和RAM,供缓存数据和存贮程序。
液晶采用日本DMC系列产品中的DMC24138,可以在一行上显示 24 个5×11 点阵字符。
时间芯片采用的是M48T86,具有实时时间和日历显示功能。
整个系统采用全地址译码法,外部设备和存储器统一编址。
CPU访问外部存贮器的一切指令均可用于对I/O端口的访问,大大增强了CPU对外设端口信息的处理能力。
1、A/D转换器在本设计所选用的LPC2138 硬件系统中带有A/D转换器. 特性:(1)、10 位逐次逼近式模数转换器(2)、8 个管脚复用为输入脚(3)、掉电模式(4)、测量范围:0~3V(5)、10 位转换时间>=2.44US(6)、一个或多个输入的 Burst 转换模式(7)、可选择由输入跳变或定时器匹配信号触发转换(8)、2 个转换器的全局启动命令描述: A/D 转换器的基本时钟由 VPB 时钟提供。
每个转换器包含一个可编程分频器,可将时钟调整至逐步逼近转换所需的 4.5MHZ。
完全满足精度要求的转换需要11 个这样的时钟。
2、4X4 键盘键盘按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其结构可分为线性键盘和矩阵键盘两种形式。
线性键盘由若干个独立的案件组成,每个按键的一端与微控制器的一个 I/O 口相连。
有多少个键就要有多少根线与微控制器的 I/O 口相连,适用于按键少的场合。
矩阵键盘的按键按 N 行M 列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