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第二册复习的资料共69页
- 格式:ppt
- 大小:11.02 MB
- 文档页数:69
世界历史第二册世界历史第二册的范围: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同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
世界现当代史是世界格局逐渐演变的历史。
:资本主义扩张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格局逐渐演变资本主义的扩展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扩展并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帝国主义雅尔塔框架下的冷战多极化新秩序世界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的扩展资本主义力量的增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美国内战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自上而下改革第一单元:殖民地人们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彼得一世改革开启近代化强化农奴制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应用:电气时代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帝国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科学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自然科学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近代文化文学巨匠艺术大师鲜明的时代特征汽油内燃机戴姆勒飞机试飞莱特兄弟帝国主义英法俄协约国德意日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济大危机第四单元、第五单元雅尔塔框架下的冷战德 意日苏联英美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美国苏联冷战第三次科技革命亚非拉国家新发展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联合国苏联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单极化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世贸组织多极化格局经济全球化一、资本主义扩展2.解读地图,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地域上的扩展,反映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标志着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其在全世界的统治1.运用“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等视角分析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二、两次世界大战1.历史时序: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能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2.把握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运用“相同与不同”的视角进行比较三、世界格局的变迁1.具有时空的概念,通过历史地图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世界现代史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理性爱国)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美、德发展迅速,英法发展缓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3、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帝国;三国协约——英、法、俄。
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目的: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造成了欧洲局势的紧张,加剧了战争危机,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4、一战的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主要战场是欧洲,主要战线是西线,主要战役是凡尔登战役(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主要影响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一战的结果是协约国获胜,同盟国失败。
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一战的积极影响是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引发了俄国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的启示: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通过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确立了凡尔赛体系,构建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6、巴黎和会的操纵国家是英法美,主要议题是处理战败国问题(主要是战败德国),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实质的内容是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7、凡尔赛体系的确立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激起了战败国对战胜国的仇恨,同时战胜国之间也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因此《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8、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确立了华盛顿体系,构建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
9、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操纵国是美英日,主要议题是中国问题,体现的主要矛盾是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10、《九国公约》确立的原则是“机会均等”,体现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九国公约》的影响: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世界历史》第二册世界近代史(续)一、知识结构世界近代史分为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主要涵盖资本主义的形成、确立和发展。
《世界历史》第二册讲述了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2、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具体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3、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美、德后来居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英、法相对缓慢(原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途径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辛迪加、卡特尔、托拉斯)→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三国同盟(德、奥、意)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军事侵略团三国协约(英、法、俄)1、开始:1914、7 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2、战线西:1914马恩河、1916凡尔登索姆河(萨拉热窝事件)东:南:3、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包含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1864年在伦敦成产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产,这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20世纪初列宁主义在与修正主义作斗争中诞生。
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1864、9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马恩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伦敦圣马丁堂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无产阶级1889、7、14和资产阶级矛盾激烈第一国际(“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欧美各国成产了社会主义政党和组巴黎反“修正主义”的斗争德:伯恩施坦倍倍尔.卢森堡(左派)1903、8——8月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列宁主义诞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870、9资产阶级共和派政权建立普鲁士军逼进巴黎→1871、3、18革命→巴黎公社(第一个无(蒙马特尔.棱蒙)1871、3、28产阶级政权)→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1871、4——1871、5(三)民族解放运动史亚洲:1857——1859年的民族起义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高涨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1881年苏丹马赫迪大起义1895——1896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拉美:1910——191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结构:开始:密拉特士兵发动印度民族起义中心城市:德里印(1857——1859)领导:士兵度英雄:占西女王反失败:各自为战;封建王公动摇投敌英领导: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罢人、罢市、示威游行、抵制英货印度民族运动高涨运动提出“自治”(左派提拉克)(1905——1908)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反对英国、俄国将其沦为半殖民地。
[键入文字]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世界历史第二册
世界历史第二册
一、填空题
1、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2、1917 年11 月7 日,列宁指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
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1921 年俄共(布)根据列宁的意见,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探索。
4、到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2 年苏联成立,1991 年苏联解体。
(苏联存在了69 年)
5、《凡尔赛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超过10 万,拆除莱茵河以东50 公里内的防御工程;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6、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首领操纵,英国的劳合•乔治;法国的克里孟梭;美国的威尔逊。
7、《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与其他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8、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于是1921 年有九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召开,美国处于会议的主导地位。
会议上签订了:《四国条
1。
《世界历史》第二册世界近代史(续)一、知识结构世界近代史分为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主要涵盖资本主义的形成、确立和发展。
《世界历史》第二册讲述了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2、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具体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3、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美、德后来居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英、法相对缓慢(原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途径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辛迪加、卡特尔、托拉斯)→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三国同盟(德、奥、意)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军事侵略团三国协约(英、法、俄)1、开始:1914、7 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2、战线西:1914马恩河、1916凡尔登索姆河(萨拉热窝事件)东:南:3、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包含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1864年在伦敦成产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产,这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20世纪初列宁主义在与修正主义作斗争中诞生。
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1864、9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马恩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伦敦圣马丁堂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无产阶级1889、7、14和资产阶级矛盾激烈第一国际(“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欧美各国成产了社会主义政党和组巴黎反“修正主义”的斗争德:伯恩施坦倍倍尔.卢森堡(左派)1903、8——8月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列宁主义诞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870、9资产阶级共和派政权建立普鲁士军逼进巴黎→1871、3、18革命→巴黎公社(第一个无(蒙马特尔.棱蒙)1871、3、28产阶级政权)→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1871、4——1871、5(三)民族解放运动史亚洲:1857——1859年的民族起义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高涨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1881年苏丹马赫迪大起义1895——1896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拉美:1910——191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结构:开始:密拉特士兵发动印度民族起义中心城市:德里印(1857——1859)领导:士兵度英雄:占西女王反失败:各自为战;封建王公动摇投敌英领导: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罢人、罢市、示威游行、抵制英货印度民族运动高涨运动提出“自治”(左派提拉克)(1905——1908)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反对英国、俄国将其沦为半殖民地。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世界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世界历史第二册》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古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演变1.古希腊城邦的特点:独立性、民主性、分散性。
2.斯巴达和雅典的对比:斯巴达重军事,雅典重文艺和民主。
3.希腊神话的产生及代表作品:《伊利亚特》、《奥德赛》。
二、亚述、波斯和迦太基的崛起与衰落1.亚述帝国:建立于公元前14世纪,通过军事征服建立了广大的领土。
2.波斯帝国:由波斯王古列大帝建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多民族国家。
3.迦太基:位于地中海东部,是一个强大的海上贸易城邦,后被罗马帝国征服。
三、古埃及的风土人情与社会制度1.尼罗河流域文明:尼罗河对古埃及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古埃及社会结构:法老、贵族、祭司、平民、奴隶。
3.神权政治的特点: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掌握着政治和宗教的权力。
四、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和征服: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措施,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
2.刘邦和汉朝的建立:刘邦消灭了秦朝后,建立了汉朝,开创了封建帝国。
3.西汉和东汉的鼎盛时期:西汉时期科技、文学、艺术都有较高的发展。
五、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辉煌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罗马城由贵族、平民和奴隶共同组成,经历了七次王政后建立了共和政体。
2.凯撒大帝和奥古斯都的统治:凯撒成为共和国最后的独裁官,奥古斯都则建立了罗马帝国。
3.罗马帝国的辉煌: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六、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中国1.黄巾起义和十常侍之乱:这两次起义标志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开始。
2.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曹操、刘备和孙权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君主。
七、印度教、佛教的兴起与传播1.婆罗门教是古印度的宗教,佛教是在婆罗门教基础上产生的。
2.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强调人生苦、空、无常的思想。
八、东晋、南朝和北朝的中国1.东晋和南朝的兴起:东晋是东汉末年的统治者,南朝分为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
世界历史第二册人教版知识点
世界历史第二册人教版知识点包括:
1. 古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演变: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包括独立性、民主性和分散性。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的两个重要城邦,斯巴达重军事,雅典重文艺和民主。
此外,还介绍了希腊神话的产生及代表作品,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2. 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成就,即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还列举了电在生活领域的应用,如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此外,还介绍了内燃机的发明以及其对相关新兴工业的带动作用。
3.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破坏性使命”: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需更多世界历史第二册人教版知识点,建议查阅人教版教材或咨询历史教师。
世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1917年俄国的两次革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
二、苏俄巩固政权措施:对内: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1918年迁都到莫斯科对外:⑤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⑥1918-1920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经济”)(1)目的: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2)时间:1921年开始。
领导人:列宁(3)主要内容(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意义(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建立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时间:1922年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 共存在69年(2)加盟共和国:最初4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二、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工业化建设——从 1928 年到 1937 年,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成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加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农业集体化3、1936年通过新宪法,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政治高度集权,忽视民主;经济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评价:①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②从长远来看,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1、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充许多2、军不得超过10万;不得在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设防;德国承认分。
3、4、5、1939年9月1日,德军偷袭波兰,二战爆发。
1941年6月,德军偷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二战扩大。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4年,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
6、7、8、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改革有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
其中最成功的是邓小平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局面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9、印度独立后,工农业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结束了非洲遭受欧洲殖民者长达500多年奴役历史,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历史原因及大国对该地区事务插手和争夺,是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矛盾复杂的主要原因。
10、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平。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其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其特点是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
12、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世界历史《第二册》复习题资料1.材料一:1917年11月8日《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⑴材料中的“自己”指哪个阶层?“临时政府”是通过什么革命推翻的?⑵各苏维埃政权是怎样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的?结果怎样?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象征着什么?这次革命的领导人是谁?他领导的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革命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革命的胜利为什么开辟了人类功史新纪元?⑷材料的引文的发布机构是什么?⑸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它为什么被推翻?⑹工兵代表苏维埃是什么性质的政权?答:⑴无产阶级;俄国的十月革命。
⑵苏维埃俄国同德国和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分配给农民使用;1918年3月把着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俄共(布)领导苏俄人民加强红军建设,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进一步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结果:1920年底取得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⑶象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领导人:列宁;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政权: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过去的一切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薜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⑷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⑸资产阶级政府;原因: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与妄图用战争来消灭革命激化了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