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_2.4.2以礼待人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
《以礼待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礼仪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作用。
2.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
3.认识到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培养良好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1.礼仪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作用。
2.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礼仪规范。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因不懂礼仪而引发尴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什么是礼仪?为什么要有礼仪?如何践行礼仪?【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学习1.礼仪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作用【教师讲解】介绍礼仪的基本内涵,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强调礼仪的主要作用,即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展示个人修养和民族文明。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礼仪是一种规则?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要践行礼仪?【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礼仪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作用。
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循了礼仪规范,以及不遵循礼仪规范可能带来的后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礼仪的基本认识,明确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遵循了礼仪规范以及不遵循礼仪规范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
2.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教师讲解】结合实际例子和图片展示,详细讲解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餐桌礼仪等。
强调在不同场合下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践行礼仪的?你认为哪些场合需要特别注意礼仪?你曾经遇到过哪些不懂礼仪的人或事?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观看图片和例子,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礼仪行为?这些行为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故事可以分享吗?【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以礼待人》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课,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礼仪的重要性,学会以礼待人。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和社交,对礼仪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礼仪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觉地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礼仪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礼仪规范。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图片,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剧本和道具,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课堂小测验,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礼仪?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对礼仪的兴趣和重视。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准备好的生活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以礼待人,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礼仪规范。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的剧本,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八上全册详案2023秋季最新感动到。
他们不是我们的亲人,不是我们的朋友,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善意,溶解了彼此的陌生。
▲配套视频:你好,陌生人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有些人说陌生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也有人说陌生人也可以相互付出善意拉近距离。
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基础上,师总结:以礼待人、与人为善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礼貌是一种善意,是一种尊重,人与人的敬之以礼,社会便和谐美好、充满善意。
有句话说:“最高级的教养,是时刻替别人着想的善意。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文明有礼、与人为善的人。
方案2: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材料,讨论并回答:(1)你认为小岩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文明有礼?(2)如果你是和小岩一起就餐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和反应?参考答案:(1)画上红线的地方都是符合礼仪的。
(2)我会觉得小岩是一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
作为客人,在餐桌上我会表扬小岩的行为,并认为小岩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有涵养、值得学习的家庭。
在学生交流、分享基础上,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交际能力,文明有礼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以礼待人》这一课。
间的暖心时刻,给学生较深的触动,引发学生思考陌生人之间可以相互付出善意拉近距离还是应该保持距离,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以礼待人、与人为善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升以礼待人、与人为善的意识,同时引出课题《以礼待人》。
日常生活是检验人们文明素养的最好途径。
本活动以一个中学生在一顿普通晚餐上的文明行为做素材,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明有礼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新课讲授(一)待人礼为先师出示知识点:1.礼的表现在哪些方面?P37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情境判断:教师展示社会新闻事件中的5个场景,学生观察图片,判断哪些场景体现了文明有礼。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以礼待人》,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明白以礼待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礼待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礼仪,懂得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以礼待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注重人际交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礼仪知识,但对礼仪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礼仪知识。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学生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文明礼仪缺失的现象。
因此,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理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以礼待人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以礼待人是一种美德,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促进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礼仪的基本知识,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以礼待人是一种美德,并付诸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文明礼仪故事,引发学生对礼仪的关注,导入新课。
2.讲解礼仪基本知识:讲解礼仪的定义、类别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礼仪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认识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讨论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情境模拟:设置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模拟以礼待人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以礼待人是一种美德,引导学生树立以礼待人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以礼待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以礼待人》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礼貌礼仪,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以礼待人。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礼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礼貌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和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一些与人交往的困惑,对于如何以礼待人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本节课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以礼待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礼貌礼仪,学会在生活中践行以礼待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礼貌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他人,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礼貌礼仪。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以礼待人,提高礼貌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以礼待人,提高礼貌素养。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以礼待人。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案例:准备一些关于以礼待人的典型病例。
4.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围巾等,用于角色扮演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以礼待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礼貌?为什么要以礼待人?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教材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礼貌待人的表现,以及不礼貌待人的后果,进而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好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明确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受到一些不礼貌行为的影响,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以礼待人,显得尤为重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礼貌待人的表现,知道不礼貌待人的后果,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以礼待人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增强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礼貌待人的表现,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礼貌待人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礼貌待人的表现,分析不礼貌待人的后果,让学生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不礼貌待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后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4.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实践以礼待人的行为。
5.总结提升: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以礼待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以礼待人》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礼貌礼仪,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学礼、知礼、守礼、用礼。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以礼待人是一种美德,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人际交往。
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可能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缺乏规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认识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礼貌礼仪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仪,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学礼、知礼、守礼、用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以礼待人是一种美德,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仪。
2.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践行以礼待人,提高礼貌礼仪水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以礼待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礼仪。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和讨论话题。
2.准备角色扮演的场景和道具。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主动让座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以礼待人。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以礼待人的,总结出以礼待人的表现。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以礼待人?以礼待人有什么好处?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如何在家庭中以礼待人、如何在学校中以礼待人等。
第2课时以礼待人知识目标1.知道礼貌的重要性或意义。
2.懂得文明有礼的具体方法或要求。
能力目标1.全面、多角度认识礼貌的意义。
2.掌握文明有礼的方法,做文明有礼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文明有礼意识,做文明有礼的人。
2.热爱国家,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重点1.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难点1.文明有礼的意义和做法。
教师准备:搜集文明有礼的事例。
学生准备:复习上一课所学,预习本课内容。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文明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文明有礼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礼仪情意却异常浓厚。
【文明礼仪故事——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2.4.2以礼待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以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3、培养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胆量,注意发言时要做到举止大方,态度诚恳,语言流畅。
4、学会向同学和社会提出以诚待人的合理倡议。
教学重点:文明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三、教学过程:
导入:杨时案例
1、你认为杨时的做法正确吗?
教师总结:以礼待人,做人要有礼貌
一、待人礼为先
1.结合课件小故事:想一想,说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礼貌,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的行为?你对文明的小区有哪些期望?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3.合作探究:
材料一: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有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
林肯总统一丝不苟地脱帽对其回礼。
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
林肯总统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材料二: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
离别时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
”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
姑娘卡嘉。
”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
问题一:林肯、小姑娘的做法体现了什么?
问题二:成就和人格有关系吗?
问题三:两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1、小组活动: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文明
要求: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文明,并想象没有了这些文明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北京时间7月26日中国游泳队队长孙杨在2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1分44秒39的成绩拿下冠军,同时也孙杨首次拿到了这个项目冠军金牌。
当国旗在国际舞台上的升起,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全场起立,目视国旗,行注目礼。
这种情境体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各种仪式体现了名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3.合作探究
材料:小蓝和小紫一起去商店买文具盒,结果却不同。
通过上面图片和材料,我们来分组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一、二小组:你赞同阿姨的做法吗?为什么
三、四小组:分析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师总结: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举止文明、端庄;
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作业:完成导学案的习题
板书设计:1.礼貌的主要表现
2.文明是什么
3.文明的作用
4.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