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 复习课1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2
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课【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二氧化碳、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掌握一般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
2.通过复习有关“水”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水相关的知识以及水的用途。
3.通过复习,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并主动探究,学会保护我们的环境,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水的组成。
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4、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的气体,在0℃,1.01×105Pa下,密度为g.L-1,液态氧为色,固态氧为的状固体,溶于水。
2、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固态的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常用于、、。
3、氧气的检验方法:4、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二、合作探究(一)O2和CO21、O2和CO2的性质和用途O2CO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功与过讨论:1、铝、铁是“同门”两兄弟,为何“自我保护能力”却截然不同呢?到底谁惹的祸呢?2、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能更少,能不能更多?2、O2和CO2的实验室制取O2CO2原料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二)水1.水的电解实验。
如右图所示,通直流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试管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说明是;试管2中的气体能够,火焰呈色,说明是;该实验说明水是由元素组成。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式。
2.水的净化(1)蒸馏:获取较纯净水的最好方法(2)过滤①过滤操作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
③过滤后的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有哪些?(3)自来水的生产过程:3.借助水完成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
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鉴别硬水和软水是。
5.水的保护和利用:水质污染的原因,:。
如何防止水污染:。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O2、CO2性质与用途有整体的认识,并能建立相应的知识网络。
2、通过习题的练习和习题评讲加深对下列知识的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能运用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体会化学的美,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对O2、CO2性质与用途有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构建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网络,并能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检测,矫正提高C、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的量不变D、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的量增多3、“低碳生活”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时尚,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精神的是()A、短距离内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或步行。
B、推广无纸化办公,使用再生纸且双面打印文印。
C、使用手绢代替餐巾纸。
D、夏天将空调温度开得很低。
4、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A、我能在灭火中大显身手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D、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5、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立刻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
干冰能产生白雾是因为()A、干冰升华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B、干冰升华出大量的水蒸气C、干冰升华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6、上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气密性检查: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C.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D.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二、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常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填字母),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到木条熄灭。
《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课化学组刘凤文《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课【教学内容分析】1.以身边的三种物质为线索组织教学的策略。
看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课题学生一定有着好多的困惑,通过维生素C 泡腾片加入水里时有气泡冒出,提出气体是什么的猜想,并指出这个实验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切入课题并展开复习。
改变过去复习课只是机械性就事论事的复习,而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化学物质原来就在身边,以维系生命活动“呼吸”的有关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推动课堂。
3.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原则。
怎样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自主复习知识、锻炼能力、产生求知欲望正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为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贯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换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氧化碳、氧气和水是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也是贯穿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两册课本的重要物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刚刚结束新课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很多,这时提出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的系统复习很有必要。
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本身是重要的内容,配以”氧气的功与过”、“你对二氧化碳知多少”等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复习更有新意,对知识的探求更上一个台阶。
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的条件、溶液的形成等重要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阶段耳目一新,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复习二氧化碳、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掌握一般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
2.通过复习有关“水”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水相关的知识以及水的用途。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并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科:化学班级:九()日期:0305 教者:课题: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2 课时数: 1 类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2.学会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理解操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知识回顾(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备1.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时,可选用装置;反应物为液体,反应条件为时,可选用装置;2.收集方法:因为氧气,可用法收集;因为氧气,可用法收集;3.验满方法:(1)若用排水法收集时,当看到,表明氧气已收集满;(2)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则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1.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制取装置:乙装置中,长颈漏斗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理由是3.收集:用法收集,将燃烧的木条放在,若木条,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收集满后盖上玻璃片,放在桌上。
二、思考与交流1.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
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回答下列问题:⑴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⑵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填字母);如果采用E装置,则气体应该从(填字母)端进入,也能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
⑶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
其原因是。
⑷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填序号)A.生成物中只有氧气B.不需加热C.需加热 D.更为经济⑸装置A中反应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C.加热反应物2.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它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一、理论支持:在我校化学教研组历时两学年的“化学科作业设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搜集和查阅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这些理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指引作用;在本人这节复习课的设计中,主要起到支持的是有效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有效教学理论对于本教学设计提供的启示是: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进行评价三大环节。
复习课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有巨大意义,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复习课要做到(1)平时教学中点状、零散的知识在复习课上要将其系统化,成为线状、网状的东西。
(2)平时学生所学知识的疑惑点在此时要加以澄清,(3)平时所学知识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需加以提炼。
如果说新授课是“画龙”,复习课则要做到“点睛”。
●建构主义理论。
核心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其原则包括:(1)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设计真实的任务。
(3)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环境。
(4)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5)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本教学设计提供的启示是:复习课要做到对重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巩固,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突破,编排上注意由易到难,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化学学科知识繁杂零碎,缺乏连贯性,复习时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达到复习的目的。
小学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教科版科学六下的《我们身边的物质》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4. 生活中的物质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重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生活中的物质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
2. 教师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如颜色、形状、温度等。
3. 教师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讲解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实际应用,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
四、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性质和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五、生活中的物质应用(5分钟)六、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变化、组成和结构。
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说明它们的分类。
2. 描述一下水的沸腾过程,并解释原因。
3. 铁为什么会生锈?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物质现象,拓展延伸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重点)1. 分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课题: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第二章知识系统化。
2、运用典型习题对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加以巩固。
【重点】1、对第二章知识系统化。
2、运用典型习题对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加以巩固。
【难点】运用典型习题对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
1.空气
(1)空气的各成分气体的体积分数:。
(2)氮气 2.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
空气 ,故在实验室收集时可用 法或 法。
3. 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它能支持 和供给 ,是一种 化学性质 的气体,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金属、非金属,某 些化合物等)发生反应,同时放出 。
(2)部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对比
有关。
4.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故 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可用向 排空气法收集,
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冷却时可变为雪花状固体,这种固体通常称为“ ”.
5.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 ,也不支持 ,常用来 .(2).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 ,H2CO 3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碳酸不稳定受热容易 , 。
性质:化学性质 ,常温下很 和其它物质反应。
用途:充氮包装,保存 ;作 气。
(3).二氧化碳可与石灰水反应 此反应灵敏,常用来 CO 2,
6.二氧化碳的用途: 。
7.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
(1)纯水与自然水: 纯水:属于 物; 自然水,属于 物。
(2)硬水与软水:区别:按水中含钙离子、镁离子的多少不同。
检验方法: 硬水软化的方法: 法
8.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①实验现象:电极上有 ,一段时间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 体体积比约为 。
②实验结论:水(H 2O )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 和 。
水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中,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 .干冰 洁净的空气
B .液氧 石灰水
C .加碘食盐 二氧化碳
D .盐酸 冰水共和物
例题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 蜡烛燃烧后成白色固体
C . 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成黑色固体
D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例题3:一次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
A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B 闻气体的气味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 瓶中
D 加澄清的石灰水
例题4:某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经合作学习选定他们所设计的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步骤如下:
⑴ 夹子夹紧橡皮管;⑵点燃燃烧匙中
的红磷;⑶燃烧完毕打开夹子。
实验完
毕后发现测定的空气体积分数低于21%,
试分析可能由哪几种原因形成的,
例题5:如图表示电解水的简单装置。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⑴与A 量筒中的电极相连接的是电池的 极,B 量筒中产生的气体是 。
⑵如果用V A 、V B 分别表示A 量筒与B
V A :V B 约等于 。
⑷从该实验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 ;
②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