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
大豆产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大豆的种植技术-种植技术大豆的营养丰富,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丰富。
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的饮食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豆还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因此要强化大豆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
现简单介绍大豆产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大豆的种植技术。
1、大豆种植的意义大豆是黑龙江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作物。
大豆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大量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用大豆作为原料所获得的一些饮食产品可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营养,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
其中以大豆作为原料获得的豆油可以有效防止人体患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几率。
因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因此长期食用可以避免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的免疫系统障碍。
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蔗糖和乳糖,还可以预防糖尿病,也是糖尿病患者首选食材。
大豆除了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大豆在经过加工后,剩余的材料可作为畜牧养殖业的饲料,如豆饼、豆粕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可以促进家畜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提高肉类产品的营养价值。
因此,种植大豆无论是对人还是动物都意义重大。
2、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因素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以产量高、品质好而著名,但是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仍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大豆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如温度、土壤、光照等外,还包括播种技术、施肥、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原因。
其中气候对大豆的影响较大,大豆在整个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光照以及气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大豆营养物质的含量,通常光照充足、雨水较少、昼夜温差较大地区的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较高;不同的播种期决定了大豆的生长环境不同,会影响到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大豆籽粒中的含油量以及脂肪酸的组成,影响到大豆的品质,因此在种植大豆时要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期,做好适时播种;肥料中的一些营养素、矿物质等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的肥料对大豆产生的影响不同,如氮肥和磷肥可增加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单纯的施加有机肥会降低大豆籽粒中的含油量,当与磷钾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时则可以增加大豆中的含油量。
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防治对策大豆重迎茬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有关资料表明,大豆迎茬减产6.1%,重茬1年减产9.9%,重茬2年减产13.8%,重茬3年减产19.0%,而且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
一、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1.营养元素亏缺随着大豆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变化不大,但水解氮、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微量元素有效锌、硼含量显著减少,速效磷变幅较大。
2.病虫为害加重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连作使其密度上升,发病指数高,一般造成减产10—20%,重者30—50%。
除了孢囊线虫外还有根腐病和疫霉病等。
一般来说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过大,易发生根腐病;干旱年份孢囊线虫发生较重,重迎茬种植还加重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蚜虫、食心虫的危害。
3.土壤环境恶化由于根部病虫害的严重危害,土壤环境也逐渐恶化,破坏了大豆根部的正常生理活动,降低了根系生理活力,破坏了共生固氮系统,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干物质合成和积累减少,大豆产量和质量降低。
土壤生物活性变劣连作使大豆土壤中细菌减少真菌增多,大豆单株结瘤个数和单株根瘤鲜重急剧下降。
使大豆植株根、茎和叶中氮磷含量随之降低,尤以磷更为明显。
4.植株生长发育变弱重茬阻碍大豆根系的正常生长和根瘤的发育,导致根干重和有效根瘤数减少;还导致单株根瘤体积变小。
初花期,轮作的根瘤体积约为1.5m3,而重茬时仅为1.0 m3。
植株的外观表现为矮小瘦弱,分布不合理,中层叶面积较小,叶面积指数低,叶片黄萎。
5.杂草危害较严重与大豆伴生的苍耳、鸭跖草和寄生的菟丝子等恶性杂草加速蔓延,与大豆争夺营养、水分和光照等。
同时,由于长期或重复使用普施特等残效期长的豆田除草剂,使杂草增强了抗药性,又增加了土壤残毒,致使化学除草对恶性杂草的效果不好,严重者可造成大豆籽粒留有残毒,降低质量,影响出口。
二、防治对策1.科学轮作在大豆孢囊线虫发生较重的地区,可与小麦或其他禾本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在无法避免重迎茬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避免重茬面积,适当增加迎茬面积。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品作物,还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然而,我国大豆的产量相对较低,需要探索提高大豆产量的方法。
本文将从大豆低产的原因及高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豆低产的原因:1.高温干旱:大豆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较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干旱越来越成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高温会抑制大豆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光合作用,使其生长缓慢,产量下降。
2.病虫害:大豆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大豆蚜、大豆锈病、大豆菌核病等。
病虫害的侵害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进而导致低产。
3.土壤质量差: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质量较差,缺乏有机质和养分,导致大豆生长受限,产量下降。
4.不合理的种植管理:一些农民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如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不合理的施肥、草地管理不善等,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二、大豆高产技术:1.选优良品种: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良种大豆,具有抗逆性强、病虫害抗性好、生长旺盛等特点,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大豆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供养分,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化肥可以补充大豆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
3.加强病虫害防控: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灭虫、草地管理、轮作等,减少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大豆的产量。
4.种植密度适中: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
5.控制水分: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不过度或不足灌溉,以达到大豆最适宜生长的水分条件。
6.合理管理杂草:杂草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应加强对杂草的防控。
采取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采用适量的除草剂、间作等防控措施。
7.精细化管理:加强对大豆生长的监控和管理,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合理利用苗期、花期、实生期等关键时期的优势,提高大豆的产量。
加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究摘要:阐述了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其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产量的对策,并提出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豆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生理特点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1. 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
1.1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
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
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
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
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
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
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
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
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
1.3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
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
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
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
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
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
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区域广泛,产量也很高。
在我国也被广泛种植,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为了实现大豆高产,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下面是关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介绍。
一、选择好品种对于高产的大豆而言,品种的选择是关键。
如果种植了品种不好,即使采取了科学的栽培措施,仍然会产量低下。
因此,在种植大豆时应选择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应具备以下特点:1.高产性能较好,即单位面积的产量更高。
2.抗逆性能较强,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和恶劣天气的影响。
3.品质稳定,口感好,营养成分高,适宜市场要求。
二、科学施肥大豆是个氮肥敏感作物,过多施用氮肥容易导致植株长势过旺,分化率低,严重时会导致产量降低。
当然,其它化肥也是需要适量施用的。
大豆通常需要施用复合肥,既可满足植株的各种营养需求,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品质。
三、开展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也很关键,对于大豆的生长周期和布局也需要有一定的要求,包括:1.适时翻地大豆生长期短,种子发育期较短。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提高产量,需要在种植前适时翻地,以便将前一季度积累在土壤里的养分充分释放。
2.密植适度密植会导致互相竞争,导致植株健康状况下降,产量受损。
而过于稀植则会导致生长不丰满,植株缺乏竞争力。
因此,密度宜在亩40000-50000株范围内为佳,较为适中。
3.适时整地松土大豆是耐荫性作物,但也具有一定要求的光照条件,因此需要适时整地松土,增加根系的氧气供应。
适时增施一些非氮肥,以促进大豆的特殊酶合成和光合甜成。
四、防治病害虫害大豆是个重要的农作物,病虫害不可避免。
病虫害会对大豆的发育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灾害性损失。
因此,在大豆栽培中,必须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以尽量减少损失。
同时,应加强田间卫生防范。
总之,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有科学合理的施肥、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希望每位农民都知道如何好好种植大豆,实现高产,同时也为促进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Z i x u n t a i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作物,而穆棱市又是全省大豆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20-140万亩,所以大豆的生产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尤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农民土地面积有限,合理的轮作受到冲击,重迎茬种植面积日趋严重,再加上耕作、管理粗放,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致使大豆品质和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我市大豆单产在100-150k g,只是国际水平的三分之二左右。
因此,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是我市大豆生产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本文针对大豆低产做以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增产措施,以供参考。
一、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原因1、土壤肥力存在下降的趋势。
近几年通过对我市各类土壤采样化验五项指标,测定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已不同的下降1-2个等级,P H值偏碱性。
原因:一是由水土流失造成。
不合理的放牧,陡坡上开荒以及顺坡耕作等都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经暴雨侵蚀冲刷,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降低。
二是每年农作物带走的养分和当年补充的肥力不成比例,没有处理好用地养地的关系。
长期以来“农民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农肥”的不良思想,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失调,耕层变浅,耕性变劣。
三是大豆面积居高不下,土壤养分偏耗,比例失调,土壤速效养分明显减少,单项肥力下降。
2、大面积重迎茬现象严重。
由于大豆价格相对稳定,国家还给予补助,导致大豆面积居高不下,合理调茬受到冲击,重迎茬面积逐年增高,致使大豆产量低,品质差。
重迎茬减产原因:一是农肥施用少或不施,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二是土壤板结,由原来团粒结构变成非团粒结构,不保水、不保肥、晴天硬邦邦,下雨水汪汪。
根系不发达,根瘤少、植株矮小、花少、荚少,产量降低。
三是钾肥的缺失,由于重迎茬只施二胺、尿素,导致钾肥逐渐减少,大豆生长养分失调,导致落花落荚。
四是病虫害增多,土壤中腐霉、疫霉病菌增多,导致大豆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及病毒病大面积发生。
地下害虫、田间害虫、胞囊线虫、根潜蝇增多,导致缺苗断空,生长势下降。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作者:韩雪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07期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一、大豆低产原因1、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
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
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
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
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
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
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2、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
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
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
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
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
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
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
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
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
4、提高大豆产量的对策大豆产量=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每粒重量。
只有每个因素都增长且互相协调时,乘积才会增大。
大豆产量低的原因
一、复杂的介质致使发育不良
1、复杂的介质使得大豆的发育受到影响,恶劣的土壤条件、病害和虫害,都可能导致大豆的生长发育不良。
2、大豆的土壤质量是影响其产量的关键,土壤的养分不足、土壤的酸碱性不合适,都可能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
3、大豆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害和虫害的侵害,如稻瘟病、褐飞虱等可使大豆的产量大大降低。
二、农药使用不当
1、农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大豆的产量大大降低。
农药使用不当会影响大豆生长,残留的农药会伤害大豆,造成大豆的受害。
2、使用过度的农药,会遗漏掉农药的有效成分,伤害大豆的植株和大豆叶片,影响大豆生长,降低大豆的产量。
3、有些农药的毒性很大,容易残留在大豆植株上,使大豆的产量大大降低。
三、种植密度过大
1、种植密度过大会使大豆的发育受到限制,降低大豆的产量,尤其是植株周围温度高,弱植株容易被树木突出,影响植株的发育。
2、种植密度过大,会增加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从而影响作物对肥料的吸收,降低大豆的产量。
3、种植密度过大,会加大大豆植株对空气的流动的阻碍,减少光照,使大豆的发育受到影响,降低大豆的产量。
浅谈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本文针对重迎茬大豆造成减产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对策,旨在为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防治对策黑龙江省北部气候冷凉,能种植的作物有限,受市场条件和气候条件影响,小麦面积骤减,导致大豆重迎茬现象日渐突出,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给农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探索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寻找防治对策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1减产原因1.1营养元素单一消耗,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亏缺随着重迎茬年限的延续,土壤中的碱解氮和速效钾减少,有效锌、硼、钼成倍减少,酸碱度降低,造成磷与硼、钼、锌平衡失调,限制了磷肥有效性的发挥,影响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1.2病、虫、草危害加剧重迎茬大豆根潜蝇危害严重,同时诱发根腐病。
据调查,大豆重迎茬3a,由根潜蝇引起的根腐病发病率达94.20%,使大豆根系发育不良,侧根减少,根腐少,根容量低,植株矮小,生长发育受阻。
同时,由于重迎茬农田多年应用除草剂,使恶性杂草种类和数量均高于正茬大豆。
1.3土壤理化性质变坏,有毒、有害物质增多由于大豆根系每年向耕层土壤中分泌的酸性物质,使耕层土壤PH值下降。
与此同时,有毒物质的积累、犁底层上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造成土壤坚实,影响原耕层矿物质营养和水分的供应,使大豆正常的营养代谢过程受到影响,根系发育不良。
主要表现为根系不发达,根容量低,干物质积累少,株高降低,茎杆变细,抗倒伏能力降低。
2防治对策2.1精细整地,宁迎勿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禾谷类、经济作物,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创造条件。
逐步形成三区轮作制麦-豆-杂(芸豆),坚持正茬,减少迎茬p增施农家肥即能减少土壤对某些营养元素的固定,增加尿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抑制根际真菌,提高土壤供肥和大豆根系固氮能力,又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降低有毒酸性物质积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缓冲性和保肥性。
施用量以30m3/hm2优质农家肥全层施入为宜, 每3a施1次。
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措施作者:王存莲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3期大豆是一种蛋白、脂肪含量高的作物,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产品开发前景广阔;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也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种植作物。
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单产,是民之所需更是减少大豆进口,降低转基因大豆流入我国的有力举措。
一、大豆低产原因1.不施肥是主要原因在农业生产中,种大豆不施肥是认为大豆能固氮,还能为后茬作物留下一定量的氮。
这种错误地认识,导致生产中大豆产量较低,维持在150kg/亩左右。
由于不施肥和管理粗放,造成每亩少收50-80kg大豆。
2.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大豆是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而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中后期CO2供需失调;重迎茬也是大豆低产的原因之一;大豆是深根作物,需肥量比较大,能够吸收较深土壤的养分,没有充足的基肥、种肥,就不能满足花荚期的荚数,即便根外追肥也难以满足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旺期的需求。
3.管理粗放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种植户为保证苗全,人为加大播种量,出苗后,也不人工间苗,导致植株光合利用率低下,豆荚少而不鼓,难以提高大豆单产。
荚数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主导因素,增加单株荚数是栽培的主要攻关目标。
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大豆田间排列的不同对光照吸收不同,产量差异明显,采用宽窄行等距匀播、人工手间苗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4.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是大豆减产的又一原因锈病、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霜霉病使大豆固氮作用受到影响。
大豆田的害虫如食心虫、蚜虫、根蛆的发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也很大。
二、高产栽培措施1.选种要从无病区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率低的地块留种。
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尽可能避免从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野燕麦、菌核、孢囊线虫发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
选用颗粒饱满、大少均匀、无虫口、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强、纯度高的大豆品种,发芽率90%以上、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高产良种。
播前进行种子筛选和晾晒,药剂拌种时,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可以防治根腐病。
2017 年第 5 期(下半月)
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
198科研◎技术推广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
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1 大豆低产原因
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
1.1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
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
每形成100kg 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 ,而形成100kg 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 ,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
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
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
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
2.3mg CO 2/dm 2·h ,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 2/dm 2·h 。
1.3 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
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
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
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 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
2.1万Lx 。
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 。
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
2 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及提高对策
大豆产量=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每粒重量。
只有每个因素都增长且互相协调时,乘积才会增大。
而株数与每株荚数是相反方向的,就高产田而言,株数容易达到,且每株荚数、每粒重量受品种影响一般变化不大,粒重受水分影响大一些,但相对于荚数而言变动还是小的。
几个因素中,荚数变化最大,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主导因素,增加单株荚数是栽培的主要攻关目标。
据研究,单株荚数主要是受主茎节数的影响,主茎节数由栽培条件和品种共同决定。
选择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荚数,栽培条件主要是水肥条件和密度大小,群体发育状况与受光条件关系很大。
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不同的田间排列对大豆光照条件是不同的,其产量差异也明显,所以等距匀播人工手间苗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种
培育和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强、纯度高、不带病虫害的大豆品种,保证为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光合效
率高、叶片透光高、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高产良种。
选种时要选粒大饱满、纯度高、不带病虫害的大豆种子。
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采用药剂、根瘤菌拌种或种子包衣。
药剂拌种时,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以防治根腐病。
拌种随拌随播,处理后的种子不宜过夜。
3.2 壮苗
一般采用宽窄性条播,行距40 cm ,株距12~14 cm 。
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
对土壤墒情差、抢墒播种的,出现较大垫片面积的缺苗,要及时补水补籽。
大豆3叶进行中耕灭茬,一般中耕2~3次,锄深度不超过3 cm 。
大豆3~5叶时要进行间苗定苗,一般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匀。
间苗时拔除弱苗、病苗、小苗和杂株,单株留苗,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均、苗壮。
留苗密度早熟品种留苗22.5万~27.0万株/hm 2;晚熟品种留苗18.0万~19.5万株/hm 2。
3.3 施肥
夏大豆一般是铁茬播种,以追肥为主。
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7月中旬初花期应施纯氮90~105 kg/hm 2、五氧化二磷60~90 kg/hm 2、氧化钾60~90 kg/hm 2;肥力高的地块施纯氮60~75 kg/hm 2、五氧化二磷120~150 kg/hm 2、氧化钾120~150 kg/hm 2。
追肥方法以开沟条施为好。
结荚鼓粒期后植株根系开始衰老,吸收能力下降,大豆常因缺肥而造成叶子黄,长势弱,花荚少,脱落多。
在花荚期可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喷洒微肥3次,用尿素7.5~15.0 kg/hm 2、磷酸二氢钾3 kg/hm 2、钼酸铵375~450 g/hm 2、硼砂1.5 kg/hm 2,对水750 kg 喷雾,可混合喷或单独喷,喷洒时间以16∶00为宜。
3.4 管水
依据大豆生育特点,大豆对旱涝灾害都比较敏感,花荚期旱时要灌水,涝时要及时排水。
花荚鼓粒期是大豆生育最旺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错进行的时期,对水的需求敏感而强烈,干旱会导致花荚大量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花荚期保持田间持水量达到80%,鼓粒期田间持水量不低于70%,遇旱及时浇水,可以保证较高的籽粒产量。
在防旱的同时也要注意排涝,尤其是大雨后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积水过久伤根。
4 病虫害防治
大豆锈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病后用三唑酮675 g/hm 2对水1 125 kg 喷雾防治。
危害大豆的害虫种类很多,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要根据虫害发生的情况及时喷药防治。
大豆食心;成虫始盛期用敌敌畏熏杀是防止食心虫的有效措施。
花荚期防治豆荚螟、造桥虫、豆天蛾幼虫,在3龄前用4.5%氯氰菊酯375 mL/hm 2加辛硫磷600 mL/hm 2,对水450 kg 进行喷雾。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
赵永丽
(黑龙江省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庆安 152400)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98-01时喷洒农药,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主要的虫害为蚜虫,拔节到灌浆期间,是蚜虫主要危害青稞的时段,在这一期间及时喷洒农药是青稞是否能成长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预防青稞病虫害。
2.6 及时收割
收获不及时也会影响产量、贮藏安全和品质。
在青稞黄熟期,植株和穗部含水量低于20%~22%,有利于脱粒。
选择晴好天气用人工或收割机及时抢收、晾晒青稞,并对种用青稞进
行系统选育,严防机械混杂。
通过对青稞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的提高青稞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人们的种植收入,从而增强信心,扩大种植面积,实现我市发展致富。
参考文献
范妮丽,青稞高产栽培技术[J].农广天下,2016年04期
[2]徐倩,高原地区青稞的种植现状[J].农村新技术,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