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镇巴县历史中考质量分析及复习备考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析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对初三历史教学进行反思作者:毛桂群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2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更全面的把握今年中考的方向,我对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进行了分析,本次主要以2013年中考试卷进行了分析,现分析如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中考试题共两大项内容,选择题12题,共24分;非选择题4题,其中13题读图题,共6分;14、15、16题为材料阅读题共30分。
本次试卷满分60分。
今年中考历史学科考试形式依然是开卷,今年的中考历史与往年相比,不仅凸现了新课程特色,突出了学科能力考查,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难”和“活”。
比如“难”在同学们最拿手的选择题,本次中考试卷上选择题的原题明显减少了,在中考前,我们也做了大量的试卷,但中考的12道选择题几乎没做过,但又都似曾相识。
“活”在几乎每道题都拐个弯,从审题的角度上看,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相关事件的比较和联系,这是我对这份试卷的大概印象。
本次中考命题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本次中考试卷有如下特点:1.立意深刻,内涵丰富。
本次中考试卷非选择题第16题,以“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材料,引出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面对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请就我国步入世界市场如何“提供体制上的保障”提出合理化建议,此题属于难度偏大的题,学生拿满分的很少。
分析主要原因:①不仔细审题、读题。
②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非所问。
③用文字表述历史的能力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问题,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能力。
2.构思精巧、结构合理。
选择题题型丰富,如逆向选择题、图片性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等。
如选择题第二、三题分别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理解。
第8-12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史实进行整合,意图通过试题使学生意识到“珍爱和平、和平来之不易”。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策略长治县四中宋育霞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衷心的感谢县教研室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平台,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中考历史复习方面的问题。
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
不敢说介绍经验,只跟大家谈一谈我的初三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供大家借鉴。
总的来看,我县的初三历史教学现状是:1、由于教师人手缺,专业化比例低,导致学生初一初二的底子薄。
2、由于考试范围大,历史课的课时少,导致初三教学任务重。
3、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小,导致从家长到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如何在短时间内,打赢中考这场"效率仗"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
为此我们努力探索有效的策略,提高复习效果。
首先:依"标"据"本",把握方向。
《2013年历史考试说明》对命题依据、命题原则、考查范围、考查内容与要求、试卷结构及试题类型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用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复习。
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也是历史教学的指导。
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
这些都是中考复习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根本,只有明确了这些,复习才能有正确的方向。
其次:三轮复习扎实进行。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我设计了三轮复习(一)第一轮复习---基础复习依据教材采用"理、背、思、讲、练"五步结合的复习方法。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单元知识的线索。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理清每一单元的线索和主要内容,明确应该掌握的史实和概念。
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在整理单元线索的时候要注意纵横兼顾,抓住重点。
(时间为经,前因后果,空间为纬度,同类对比)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在这一环节要注意师导生做,检测监督。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少讲多练,勤记多考。
2013年历史中考批卷总结2013年中考已经结束,现对中考批卷中反映出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以总结。
一、试题分析:1、从出题范围看:紧贴课标要求,没有偏难怪内容,符合教学原则。
既考察了知识,也突出考查了考生的思维、综合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科内的综合,但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
易于教师找准教学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2、从题目设计看:所有题目紧紧贴住课标基础,只有几道综合知识联系以及知识横向联系的考查题目,综合难度较低。
3、从教师体验看:备课组教师在本学期的新授或复习中都能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进行集体备课,注重发展学生各种能力。
复习过程中备课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总结以往的经验,复习时注重了学生的笔头训练,备课组采用单元+专题+课标提纲的方式,课堂呈现最大的密度,注重复习高效性。
二、批卷中出现的问题1、错别字问题:在三个主观思考题中,均出现错别字现象。
如第26题中“法兰西第一帝国”写成“法兰酉第一帝国”;“《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第27题中“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中“蒙”、“复”两字或缺少笔划或多笔划;第28题中“凡尔赛”写成“凡尔塞”;“雅尔塔”写成“雅儿塔”;“杜鲁门”写成“杜鲁社”;“苏联解体”写成“苏联结体”或“苏联截体”;“两极格局”写成“二极格局”或“二级格局”;“罗斯福新政”写成“罗欺福新政”等等。
2、书写不规范: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写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杜鲁门主义”写成“‘杜鲁门’主义”;“罗斯福新政”写成“《罗斯福新政》”等等。
3、用词不准确,知识混淆:如第26题第(1)小题第一问是“图一中人物是哪国人?”,答案应为“美国人”,学生答成了“英国人”、“德国人”、“日本人”、“苏维埃政权”、“意大利人”等。
第26题第(1)小题第二问是三幅人物图(华盛顿、拿破仑、罗斯福)中人物的最重要贡献,出现错误情况如下:华盛顿的贡献答案应为“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等,学生则答成了“领导美洲人民获得解放”、“解放了美国”、“使美国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国家统一”、“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统一”、“解放人民,成立美国”、“是美国第一任总统”、“维护了美国的独立”、“颁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
中考后期复习的几点策略与建议陕师大附中陆孔存lukongcun_82@一、近三年来我省中考试题的特点(一)以材料题为主、试题呈现形式多样。
年份选择题非选择题占总分值2010年正题15、16、17全部34/402010年副题14、16、1734/40 2011年正题15、16、17、1838/40 2011年副题13~1840/40 2012年正题15、1632/40 2012年副题14、15、1634/40表一:近三年中考正副题材料题所占比例分析表近三年来我省中考试题的特点(一)以材料题为主、试题呈现形式多样。
表二:近三年中考正副题材料题题型分布年份文字型原始图片地理地图漫画图片表格数据柱状数据折线数据2010年正题√√√√√√2010年副题√√√2011年正题√√√√√2011年副题√√√√√2012年正题√√√√2012年副题√√√√近三年来我省中考试题的特点(一)以材料题为主、试题呈现形式多样。
表三:近三年中考正副题阅读量统计表年份选择题非选择题总计2010年正题86412782142 2010年副题71317482461 2011年正题66814342102 2011年副题81115322343 2012年正题75414132167 2012年副题67319242597(二)对能力的考查贯穿始终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强调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4.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今年的新特点:主题呈现通史结构第一,强调历史课程的时序性与整体性。
第二,解决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
《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的考点变化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
更新史观、强化基础明确线索、提高认识一、以通史方式整合基础知识、明确阶段特征【阶段特征综述】(1)1949年10月~1956年12月——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1956年12月~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3)1966年5月~1976年10月——十年“文革”(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以通史方式整合基础知识、明确阶段特征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一)中国古代史时空整合1.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萌生。
中考历史总结备考中的注意事项与技巧历史作为中考考试中的一科,无疑是考生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本文将提供一些备考中的注意事项与技巧,希望能对考生顺利应对中考历史考试提供帮助。
一、注意事项1. 熟悉考纲要求:认真研读历史科目的考纲要求,了解历史科目考试的内容范围、考试重点和考试形式等,确保备考的方向正确。
2. 整理复习资料:将历史知识按照章节进行有组织的整理,制作并使用自己的复习资料,便于系统地掌握考试所需的知识点。
3. 运用多种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考生还可以参考其他历史读物、辅助教材和网络资源,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避免过多追求题海战术。
4. 勤于总结归纳:在复习的过程中,考生需要不断总结归纳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或框架结构,便于记忆和思考。
5. 加强练习和模拟:历史考试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生应该进行大量的练习和模拟测试,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6. 注重实践应用:历史知识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要注重实际应用。
考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小说、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升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二、备考技巧1. 系统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历史备考的基础是系统学习基础知识。
考生要重点复习历史的基础知识,如历史年表、历史朝代、重要历史事件等。
2. 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影响: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个事实,更要理解其背后的背景和对后世的影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和记忆。
3.注意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应对:历史考试中,不仅考察考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考生需要分清题目是记叙性的还是议论性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
4. 了解历史的考点和重点:历史考试并不是对所有历史知识点的全面考察,考生需要了解历史考试的重点和常考题型,集中精力备考这些重点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012年历史中考经验总结和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计划在2012年中考中,我校历史学科同仁们排除了课时少、生源差等困难再创佳绩,总结以往经验,我们认为有下列几点经验可以和全区同仁们共同探讨。
1.备课组团结一致,集体备课加强反思自从课改实施以来,学校每周都要举行校级听评课,一把手亲自把关,形成良好的课改科研氛围,从去年开始,学校每周举行两次课堂调研,学校五大领导班子,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全体学科老师参与听课评课,给课堂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课堂调研中,历史组多次出课评课,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个备课组也加强了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教研组每两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对每个备课组的进度、导学案、教学方法等进行教研交流。
特别是为初三历史的复习提供了往年宝贵的经验。
2.立足课堂,狠抓课本知识的落实,着力夯实基础初三历史面临的现实困难是课时太紧,任务太重,快节奏的学习和复习会有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弊病,所以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时,适时控制进度,对重点课、重点内容放慢速度,给学生消化掌握的时间,还注重了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做到教学目标堂堂清。
3.以潍坊市《中考考试说明》为指挥棒,以必考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的进行复习作为毕业班的老师,务必要了解中考考纲说明的范围,细读大纲要求,鉴于初三课时少任务重的现实,进行全面系统细致的复习显然是不可能的,“找草下锄尚不能除尽”,遵照《考试说明》,严格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还是能解决课时不足带来的复习困难的。
4.找出本学科的边缘生加以重点关注。
学生升入初三后,级部领导和班主任们都会对本班之内有希望升入高中的同学做一下基本的梳理,偏科的学生和边缘生都会得到关注,对介于B和C边缘的同学我们加大了课堂关注和课后检查的力度,致使这批学生在复习时不掉队。
2013年初三历史复习计划一、总复习第一轮:梳理教材、夯实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潍坊市《中考考试说明》为指挥棒,以必考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的进行复习,此阶段复习时间从明年2月份开学到-4月15日,大约20课时,内容是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四册,世界史上下册,中间穿插潍坊乡土史的学习和复习,此阶段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在复习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课的学习目标,提出复习内容和历史线索,做到复习线索清楚、重点突出,这一阶段的复习是初三总复习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夯实基础方面要加大力度,多给学生留出记忆背诵的时间,教师少讲精讲。
初三历史考试常用技巧和建议
在初三历史考试中,掌握一些实用技巧和建议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首先,要对历史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它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忆,更是对事件背景、原因、结果及其影响的深刻理解。
因此,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非常关键。
你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轴或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梳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且在复习时结合这些工具进行系统回顾。
其次,注重对教材和课本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知识点都是考试的关键内容。
建议你根据课本的结构,分章节进行复习,确保每个部分都能全面掌握,并特别注意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常考点。
练习题的做题方法也是提高历史考试成绩的重要环节。
通过大量的历年试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可以帮助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察重点。
在做题时,要认真分析每一道题的题干,理解题目要求,并准确把握答案的重点。
做题后要进行详细的错题分析,总结错误原因,避免在未来的考试中重复犯错。
时间管理在考试中也非常重要。
在备考时,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各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复习时间。
在实际考试中,要
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避免在某一题上花费过多时间,导致其他题目来不及作答。
最后,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考前状态也是成功的关键。
考试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察,更是对心理素质的挑战。
在考试前要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临时抱佛脚,保持平和的心态,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
通过这些实用技巧的应用,你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初三历史考试,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
201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杨顺国一、命题思想本试卷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教学的实际,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即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情分析1、题型:仿照新课改中考题型要求,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简答题四大类型。
题目设计精巧,推陈出新,问法灵活,考查全面,且图文并茂、形式活泼。
通过这些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应用能力。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彰显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
2、难度:试题难度适应中考的要求,紧扣本阶段的教材重点进行出题,难度较大,开放性、探究性强,本校初一学生由于总体素质较差,尚不能完全适应这类题目。
3、范围:本次期末考试范围是历史七年级上册,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主体内容,且重点突出。
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基本达到了一致,试题覆盖面广,符合新课标要求。
三、题型分析和总体评价1、第一大题是选择题。
2、第二大题填空题。
3、第三大题连线题。
4、第四大题是材料分析题。
5.第五大题是简答题。
四,学生存在突出问题1、历史基础知识很不牢固,出现记忆混淆现象,如把秦始皇当成汉武帝,汉武帝的名字写成刘邦、刘秀,重要历史时间记忆错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混淆在一起等。
2、答题不规范,辨析题基本全部失分;改错题错误点指出不准确,把整句话抄写下来等。
3、出现非常多的错别字,例如:商鞅写成商秧(鞍、量),把休养生息写成“休生养息”。
4、读图能力差,把商鞅当成汉武帝、秦始皇、秦孝公等。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1、加强专业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注重与同科教师和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工作。
2、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镇巴县2013年中考历史学科研讨会镇巴县教研室王少擎2012年历史中考质量分析一、基本情况1.评卷情况,2012年全市政史评卷老师53人。
2. 考试人数:2012年我市参加中考的考生有36772人。
中考科目为7科5卷。
即语文(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数学(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英语(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为单卷,理化和政史为合卷。
其中理化合卷,(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政史合卷,(100分,政治60分,历史40分。
采取开卷考试方式)。
总分580分。
3.考试方式: 中考科目为7科5卷。
即语文(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数学(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英语(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为单卷,理化和政史为合卷。
其中理化合卷,(12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政史合卷,(100分,政治60分,历史40分。
采取开卷考试方式)。
总分580分。
▲考察内容今年列入考试范围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内容。
列入考试范围的各板块占分情况为:(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3题、非选择题19和21小题(2)分值10分;中国近代史选择题14题、非选择题21题(3)和(4)问,分值9分;中国现代史选择题15和16小题、非选择题21(5),分值7分。
合计26分,占比65%。
世界古代史非选择题21小题(1)问,分值1分;世界近代史选择题17、18题、非选择题20题(1)21题(2)分值7分;世界现代史非选择题20题(2)(3)分值6分。
合计14分,占比35%客观性试题:13—18题;主观性试题19—21题。
▲题型本次中考历史试卷,为了保证中考有一定稳定性,所以在题型上与《陕西省中考说明》保持一致。
即:选择、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三种题型,其中客观题约占30%,分值12分;主观题约占70%,分值28分。
从题型来看,试卷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注重考察历史学科素质和基础知识,同时兼顾了中考的选拔性质,主观题所占比例较大。
历史学科2006年是单纯知识点考察;07年考察注重综合;08年向中外历史混编趋势发展;2011年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012年难度有所下降。
二、试卷的分析评价今年历史试题总体情况是:从总体上看,2012年试题在考试形式、组卷形式、试卷结构、知识内容比例、分值、非选择题数量等方面与2011年保持一致,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难度有所下降。
1、阅卷情况阅卷前,阅卷组负责人对阅卷人集中进行培训,并按照省上的评卷说明和要求进行了试评。
尤其对主观题的每一个设问的评分标准、开放性考题考生可能的答题情况及相应赋分标准进行了说明,特别提醒阅卷老师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评阅既要放开,又要减少主观随意性,以真正区分考生间的差别。
历史学科阅卷教师21人,共计36772份试卷。
阅卷采用分组和流水作业的形式。
2、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基础和主干知识薄弱,史实混淆,审题不清,答题方向不明,造成失分。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或根本不看材料、不审题,直接抄录相关资料而导致失分较多。
有的学生将“原因”“影响”答成“认识”,或将三者混为一谈;或者将“特点”与“过程”混淆。
3、考生(Ⅱ卷)得分情况分数段0----7 8----12 13---17 18---22 23---25 26---28人数386 496 466 289 62 0百分比22.76 29.25 27.48 17.04 3.6 0累计百分比22.76 52.01 79.49 96.53 3.6 100项目(Ⅱ卷)合计19 20 21分值28 8 8 12人均得分12.1 3.8 4.2 4.12013年历史复习备考的方法一课程标准的解读和中考说明的解读根据《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学习的不同层次要求,中考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识记、理解、运用。
A、识记:凡在考查内容要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
即能够准确地再认再现所学的基本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
B、理解:凡在考查内容要点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
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能够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材料及信息;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整理。
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例:下列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B、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C、使各国经济互相排斥,孤立发展D、使人类不再面临战争的威胁例:学完中国现代史后,小华同学得出这样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下列叙述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有①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②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我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水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中考说明》中涉及理解层次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内容,大家复习时可以做一些重点归纳:今年的中考比去年增加了哪些考点,命题的主导思路有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点点清”和心里明白才能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大家手上已经有了《中考说明》,大家只要仔细研究,仔细搜索,相信一定可以大有收获,对于已经确定不考的内容,大家要大胆丢弃,中考命题决不会出现超范围的试题。
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对几年试题的分析都有所体会。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研究今年和去年的《中考说明》,看考点有什么变化,考点中增加了什么,恢复了什么,取消了什么,要心中有数。
C、运用:凡在考查内容要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即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历史知识客观地去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例1: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列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至少举出两点)(识记)②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识记)(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或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世界有何借鉴?(运用)(3)材料训练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
材料一: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
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材料二: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材料三: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
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1)历史是奔腾不息的洪流,事件就是影响沧浪前进的沙石。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对英国崛起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2)导致材料二中俄国“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它对俄国的崛起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有哪些事件促成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写出三件即可)(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上国家是通过何种方式走上崛起之路的?我国可以从这些大国的崛起中获得哪些启示?《中考说明》中涉及理解层次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内容,大家复习时可以做一些重点归纳:中国古代史部分有: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发明的贡献等;中国近代史部分有: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等;中国现代史部分有: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等。
世界近代史部分有: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
世界现代史部分有: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等。
二.制定复习计划◆计划中要涉及到的问题:注意切实可行,注意培养能力,注意情感态度①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②逐步淡化单个的识记内容,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对策:建立知识体系,进行联系、比较。
③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与时俱进对策:关注时事,注重热点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④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加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策: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积累,多进行探究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⑤运用史料、图片设置情境,图文并茂对策: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是进行材料题的训练。
⑥贴近陕西历史,凸显试题的地方文化色彩对策:归纳陕西历史的史实◆科学划分复习、备考时间(1)划分中要涉及到的问题:注意切实可行,注意培养能力,注意情感态度。
(2)四轮复习法:●全面复习:知识深化,打好基础(五月上旬之前)●专题复习:比较对照,辨其导同、“纵横”串联(五月上旬—五月底)●模拟强化:(六月初—六月中旬)●回归课本,整理思路:(六月中旬—考前)第一轮——全面复习。
知识深化,打好基础(三月初—四月底)这一轮复习时,还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在巩固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采取关键词挖空形式,也可采取小问答的形式,在课前3~5分钟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