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
- 格式:pdf
- 大小:334.84 KB
- 文档页数:5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一提起天人感应思想,马上便会想起董仲舒,因为他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从此,天人感应思想便成为二千年来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感应思想并不是由董仲舒凭空创造的,而是该思想古已有之,源远流长。
最早关于天人感应的记载源自儒家六经中的《尚书•洪范》。
《洪范》曰:“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
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意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
《诗经》中关于天人思想代表性的说法是“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大雅》)。
春秋时,子产治郑,《左传》认为是天降命于贤者,提出“善之代不善,天命也”(襄公29年)。
而万世师表孔子作《春秋》,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
孔子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
”孔子又提出“知天命”“畏天命”,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中庸》中提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可见天人感应思想并非董仲舒凭空创造的,而是对前代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
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规律,是汉代的时代精神。
而将它发扬光大的便是董仲舒,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汉武帝虽然不喜欢这个学说,因为它限制了君权,但是鉴于它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还是在形式上接受了它。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的双飞摘要: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学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
本文对学说推动者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及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论做以探讨阐述。
1、董仲舒儒家思想的起源如果把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统计一下,大儒董仲舒一定会位列其中。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学说代表人物。
他以自己的创新,发扬传播了儒家学说,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以儒家经典《春秋》中所载怪异事物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推说吉凶,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又根据“阳尊阴卑”的封建礼教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
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中国政治文明近两千年。
董仲舒自幼苦读儒学,励志要发扬儒家思想,前半生开师受徒,之后步入仕途但颇不得志,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愿象其父、祖两代那样平常下去。
而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要独揽大权,树立最高权威,同时还要试图解决地方各郡的武装力量和北方匈奴的侵略,建立强大统一的帝国。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政治上最大的对手窦太后病故,这对汉武帝来说,等于松开了臂膀,摆脱了束缚。
于是,他便一改汉初以来道家、老家中庸思想治国的传统,开始大量地任用儒者,儒家在皇权的支持下,已取代诸子百家而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在一次汉武帝与应诏而来的贤良学士进行探讨国策时,董仲舒开始登台亮相,他以其绝佳的口才和充分的理论依据,投武帝之所好,公开支持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的融合,建构了一个让汉武帝欣赏的,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正是汉武帝所求所想的。
对封建帝制的巩固和加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此儒家思想真正的走到了历史思想舞台的中心。
2、儒家思想与西汉社会的因果互动西汉文景之治时期,皇朝奉行“修养生息、无为之治”政策,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4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1)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的体现,认为皇帝是按照天的旨意来推行其封建的政治的,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这样就给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以宗教神学的理论根据。
(2)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宇宙万物都是“天”有意创造,其变化体现天的意志;并且着重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歪曲以及对自然界现象随意比衬、解释来论证天有意志,把阴阳五行和自然季节的变化都说成是天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把本来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歪曲为神秘主义目的论。
(3)他通过肯定有意志的“天”,进一步论证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并提出了“人副天数”的命题。
他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本质,天人是合一的,可以交感。
天创造人是要天来实现天的意志,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违反天意,天就震怒。
统治者若违反天意,天就会以灾异现象加以警告,如不觉悟,则后果更严重。
天通过“符瑞”和“遣吉”来警告统治者。
(4)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道和天一样,都是永恒不可改变的,虽有,但“道”是没有根本变化的,即“天不变,道亦不变”。
此外,为了把封建的统治秩序,说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还用“阳尊阴卑”的理论,把封建的伦常关系,绝对固定化起来。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然感应,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子思)。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董仲舒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在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汉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仍属薄弱。
这种薄弱不仅表现在研究专著、论文数量上的偏少,更主要的在于其研究质量上的偏低。
就汉代哲学的研究质量言,一则是对汉代哲学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
汉承秦制,汉帝国在经济、政治上为中国封建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文化上定儒学为一尊,从而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确定了指导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汉武帝在“册问”贤良文学之士时明确提出了“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问题,董仲舒在回答皇帝之“册问”的“策对”中明确讲到了“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汉书·董仲舒传》的“天人之际”思想,就连司马迁那样的史学家也要通过“史”来“究天人之际”问题。
但迄今为止,对汉代哲学所明确提出的“天人之际”问题却重视和探讨不够,这使人感觉到,汉代的天人思想要么就是一些神学目的论的臆想,要么就是一些肤浅的经验直观,难见其中哲学理论的价值。
二则对汉代哲学思想的梳理、发掘上有人为地简单化和公式化倾向。
虽然现在的汉代哲学研究论著对陆贾、贾谊、董仲舒、刘向、刘歆、扬雄、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张衡、《礼记》、《淮南子》、纬书、《太平经》、《黄帝内经》等等的其人、其书的哲学思想多有所发掘,但汉代哲学思想的总体框架仍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王充“元气自然”论的对立,似乎董仲舒讲的是一种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臆想,而与之对立并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则是王充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
在此种人为认定的汉代哲学思想体系中,已完全消除了“天人之际”这样真正的哲学问题,人为地将汉代哲学简单化和肤浅化了。
第三个方面则是对汉代哲学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比如说,董仲舒为什么要讲“天人感应”论?天与人究竟是如何相感相应的?这种感应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它反映和表现了当时怎样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水平?它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哲学价值?王充为何要讲“元气自然”论?这种理论到底对人们认识、把握宇宙有何作用?王充一味地反对目的论,这种反对究竟有何价值?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仍囿于一般的就事论事。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02/2008:51董仲舒是汉朝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复兴了传统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意是要大一统的。
他还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这是董仲舒的道德伦理哲学。
它的政治思想亦逐渐成为汉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封建皇朝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它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合的。
他还认为“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使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命于天,包括认识活动;人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过内省可以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能了解天意、天道。
他还认为人与神相沟通是通过祭祀来达到的,这一活动使人能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见不到的东西。
对于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等政治现象,他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遣告”与“改制”之说,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和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大祸就会临头,历史是按照必然的顺序循环不已的。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性是由天决定的,天生质朴,但是却要“带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教育的结果,君王对人民的教化也要顺乎天意。
董仲舒将儒家文化发扬到了极致,这样有利思想一统以及国家的统一。
总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初年,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进行详细总结。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集中在天地之间的关系上。
他认为天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主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指南。
董仲舒根据天体的运行、天象的变化以及人类的行为来探寻天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能够影响天地的运行,同时天地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行为。
董仲舒将人类分为两个层面:天意之人和物欲之人。
天意之人是指具有高尚道德伦理的人,他们能够察觉天地的变化,遵循天道的指引。
物欲之人则是那些被欲望和私欲驱使的人,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而忽视了天地的规律。
董仲舒认为,只有天意之人才能与天地相应,与天地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强调了人类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才能回归到人性的本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对政治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承天法”的概念,认为国家的法治原则应该与天地之道保持一致,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他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认为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统治者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
董仲舒还关注了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天地赋予人类特殊的地位和能力,人类应该尊重天地之道,善待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强调了个体修身的重要性,不仅对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中有着重要地位。
它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家提供了思考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并对中国古代政治治理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顺应天道,实现个体境界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仍然影响和指导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