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失了什么——关于英国演艺业的观察与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4
析英国戏剧产业运营对中国戏剧业发展的启示作者:陈敏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8期摘要:在英国,已形成了商业剧院与非商业剧院并存、中心与外围两级梯度的戏剧产业体系格局。
英国戏剧业拥有有效的剧院管理体制,具有严格的剧目选择标准及演员选取方式,还有多样化的营销推广机制,同时,更形成了长期有效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借鉴英国戏剧产业运营经验,将为中国戏剧业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伦敦西区戏剧产业体系格局戏剧产业运营消费者培育中图分类号:J8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45-04具有悠久历史及深厚传统的英国戏剧,为世界贡献了莎士比亚、萧伯纳等戏剧大师,还涌现出很多高质量的导演、演员,甚至产出了戏剧产业所需技师等人才。
英国漫长的戏剧历史,培养了英国人爱看戏剧的习惯。
据统计,2016年,进入伦敦戏剧市场观看戏剧的观众总人数达 14,328,121人,总销售额增至644,719,639英镑,比上一年增长了1.7%。
戏剧在英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有赖于其成功的产业运营。
我国戏剧业,在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及院团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遭遇发展瓶颈。
因此,借鉴英国戏剧产业运营经验,将为中国戏剧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英国戏剧产业体系格局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是世界上两个戏剧演出非常著名且集中的区域,而伦敦西区就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
伦敦西区戏剧演出始于1599年。
西区剧院经历瘟疫、大火、战争,经过损毁、改建、新建,逐渐发展成今日规模。
在今天,西区剧院指由伦敦剧院协会的会员管理、拥有或使用的49个剧院,观众席从400至2000多不等,上演的剧目涵盖音乐剧、话剧、歌剧、芭蕾舞、现代舞、木偶剧、儿童剧等。
伦敦西区剧院有非商业剧院和商业剧院之分。
皇家歌剧院、英格兰国家歌剧院、皇家剧场、皇家国家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是五家国家级的非商业剧院,因非商业属性。
剧院享受政府资助,经常上演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艺术水准的剧目及富于探索性的作品,演出成功后再转入商业性剧院演出,这就是西区著名的“试演”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控制戏剧投资风险。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摘要】现代高职英语教育中,对英美文化的教育常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
本文从背景介绍、问题意识和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出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影响,以及对其缺失的反思。
在分析了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在总结反思并展望未来发展,强调了加强对英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以简洁的结语结束全文,指出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学习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重视,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英美文化、高职英语教育、缺失、反思、原因分析、解决对策、教育改革、总结、展望未来、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英美文化自身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等方面,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中,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存在诸多缺失,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问题亟待认真反思和解决。
通过对缺失的原因分析和探讨解决对策,可以为高职英语教育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高职英语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做出贡献。
1.2 问题意识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我们经常看到英美文化元素被引入课程,如英美文学、历史、电影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缺失。
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问题意识就在于,为什么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出现了对英美文化的缺失?这是否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英美文化教育?只有深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高职英语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合作的工作。
“考古真实性”舞台的“冷辉煌”——试析维多利亚时期伦敦景观剧场于洋【作者简介】于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伦敦剧场的“考古真实性”舞台,试图说明剧场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
“考古真实性”舞台追求历史准确性,具有“舞台似画”的特点。
这一演出风格呼应了维多利亚时期新兴消费社会对景观化视觉形象的普遍奢好,而基于考古细察行为之上的历史再现恰恰说明了消费社会中真实体验的缺失。
【关键词】景观剧场/考古真实性/消费文化/形象展示在英国戏剧史上,19世纪一直被看作是戏剧衰落的时期,这种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少数学者的质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戏剧批评家迈克尔·R·布斯(Michael R.Booth)。
在1969年出版的《19世纪英国戏剧》第一卷的绪论中,布斯指出:“与其说戏剧‘衰落’,不如说戏剧已经在新的社会文化中激烈地改头换面。
”(Booth:6)20世纪70年代以降,大量有关19世纪戏剧的论著相继出现,许多学者开始纠正以往戏剧评价体系只关注戏剧文学而忽略舞台艺术的做法。
他们进一步指出,在衡量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戏剧的成就时,剧场艺术至关重要,戏剧文学倒在其次。
(Booth, 1974: 7; Woodfield: 2; Taylor: 8)最近几年,维多利亚戏剧史的专家们更是从舞台艺术、观众接受、女权主义、东方主义、市场文化等多种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剧场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①在这些研究成果所引征的大量史料文献中,“考古真实性”舞台(the stage of archaeological authenticity)这一在维多利亚时期盛极一时,继而渐趋无闻的舞台艺术创举,逐渐浮出水面。
西方学界已经出版了几本相关的论著,主要从舞台艺术效果以及剧场社会地位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在国内,何其莘教授在《英国戏剧史》中对19世纪剧场进行了一般性介绍;吴光耀先生在《西方演剧史论稿》(上)中对“考古真实性”舞台的历史形成、舞台技术特点也有过简单评介,此外鲜有详尽的研究论述。
阐述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反思【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缺失,并对此进行反思。
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化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以及其在学生价值观和师生关系方面的影响。
然后重点讨论了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缺失问题,如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实用英语技能的培养不足。
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跨文化沟通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实用英语能力,以期望将英美文化融入到高职英语教育中并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深入探讨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不足,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教育体系的反思,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英美文化、高职英语教育、缺失、反思、师生关系、学生价值观、影响、建议、展望、普遍性、背景介绍、问题意识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缺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普遍性以及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化的普遍性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等方面。
学校通常倾向于向英美文化靠拢,以提升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英美文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生可能过度追求英美标准,而忽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师生关系可能变得过于形式化,缺乏亲近感和真诚交流。
我们需要对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缺失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期找到改进之道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展望。
1.2 问题意识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对英美文化的缺失,这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化作为世界两大文化强国之一,对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英美文化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缺乏对其背后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对英美社会的认知,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缺乏对英美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80 DANCE FASHION 2019DANCE FASHION舞生活自由谈不同舞蹈技术对身、脑能力的激发我来英国学的是编舞专业,进入的是坐标伦敦的罗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Roehampton, 简称UOR)舞蹈系。
还是做舞蹈,但是跳脱了纯国标舞学习的环境,开始专注于编舞(Choreography)的攻读、学习、实践。
该学院主要以现代舞训练作为身体训练课程,编舞课不局限舞种,包容性较大,涉猎性广。
舞蹈研究曾在全英排行第一的UOR,在舞蹈教育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我们编导班研究生中你可以看到不同舞蹈背景的学生,现代舞、民族民间舞(不单指中国民族民间舞,而指国际上不同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当然还有国标舞。
UOR 的舞蹈系没有明确的舞种分别,所以使用的是各类不同技术课帮大家激发身体潜力以及开发大脑灵感。
而对于我来说,就是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技术课带给我的变化与思考。
英国的舞蹈训练与之前我接受的国内训练不太一样,英国舞蹈系的身体训练课程普遍以现代舞训练为主,但分类较细。
如:康宁汉、格莱姆、里蒙、接触、即兴、Release 等,也包括古典芭蕾、现代芭蕾训练。
以罗汉普顿大学为例,若主要研修方向是编舞,那么这些舞蹈技术课程可以通过自由选修来辅助自己提升肢体运用能力。
作为编导系学生,我发现这儿编舞的方向没有任何限制,可创作的舞种走进大不列颠(五)不同舞蹈领域带来的思考十分自由。
所以在一个班的学生里,可以看到不同舞种的编创作品。
我自己也是一样,虽然在现代舞技术课的大环境里,但依然会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自己的编创作品中,大多还是会充斥着国标舞的元素。
其次,我想谈谈跨舞蹈领域带给我的感触。
我是国标舞科班出身,从小生长在国标舞专业院校环境下,从附中、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国标舞训练体系培养出来的。
所以从身体到思维最开始都很“国标”。
之前的舞蹈身体训练是以拉丁、摩登为主,同时会辅助芭蕾舞基训和现代舞基训等。
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看中国舞美创作的不足作者:杨鹏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5年第04期日前,笔者在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接受了近两个月的培训,可谓收获颇丰。
培训班是在英国文化协会的支持下,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共同举办的,以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舞台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
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实践说起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所依靠的载体是舞台、音响以及其他重要辅助设施。
可以说,舞台是剧院的核心。
世界上,但凡是运作比较成熟、艺术程度较高的剧院,大都在舞台演出上有系统、科学的规划与保障。
现就以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实践为例分析。
英国皇家歌剧院每天上演两部剧作,每晚都有不同的演出可看,笔者不禁产生疑问,甚至怀疑演出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歌剧的舞台大都异常复杂,别说一天演出两部,就是每天演出一部也很难操作。
但是,经过讲解和现场观摩,笔者的疑惑消失了。
首先,体现在舞台的布景转换上。
为了解决歌剧演出换景时间的问题,英国皇家歌剧院在舞台平面上建了同九块演区一般大的平台。
平台由九宫格的形式拼成,依靠蓄电池充电驱动平台平移。
每一个戏的场景都是在地下室用隔音门隔好后在地下组装,然后升到舞台平面。
哪个戏当天演出,就把哪个戏的场景放到主舞台上。
不演的平台则放到其他位置待用。
一般情况是,先把第一天晚上演出完的场景平台移开,然后再将第二天要演出剧目的平台移到主舞台上。
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演出场景都做得非常巧妙,且常常一景多用。
所有布景都围绕着轮换演出来设计。
制景工厂都有和舞台一样大的制景空间。
舞美设计在工厂里看效果,给拆分的景编号,称重量。
制作完成后,所有的景拉到舞台上不用任何修改,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这与我们国内的做法不同:现在好多国内的剧场是把舞台当成工厂用,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弱。
其次,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
歌剧和芭蕾舞的表演对主要演员的声音和体力都有很大的挑战,演员一周最多只能演出三场,并且不能连续演出。
英国科幻电影的叙事技巧与人文反思论文幻想类电影给人最大的享受,是将目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变成现实。
魔幻类赋予人类超能力,通过修炼,可以掌握发自体内的神奇法术;梦幻类则更偏于个人意识,穿越驰骋在自己想象的空间中,无所不能;相比而言,科幻类给人的感觉更真实,它是按照现代人的逻辑认知思维推演,幻想未来科技发展到一定地步后人类的生活状态。
自1936年首部科幻影片《笃定发生》上映以来,英国在科幻的道路上已有80年的历史。
同世界各国一样,英国科幻影片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时代的巨变和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反思。
经历了早期的懵懂无知,后期的成长进化,至新世纪的今天,英国科幻系列已经进入集视听震撼、头脑风暴、唯美刺激、情感魅力于一炉的成熟阶段。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阶段影片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还很少有学者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切入而展开合理分析。
回顾80年的英国电影史,科幻影片在叙事层面有着题材广泛、结构严谨、形象丰富、手法多变四大策略,四大策略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家,又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统一贯穿于影片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策略不过是叙述的技巧,科幻也只是歌颂文明与暴露问题的手段,人文社会反思才是科幻片的真正价值所在。
考察影片的叙事策略,离不开题材和结构两大元素。
题材对应的是叙述何事,结构指向的是如何叙事。
如果把英国科幻电影比作完整的人体,结构就是骨骼,骨骼的健壮遒劲和动作协调是决定影片叙事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题材就是血肉,不同题材满足不同部位的需要,血肉的丰富多彩成为迎合大众叙事口味的重要指标。
而人体的健康与否还需要骨骼与血肉的完美结合,因此,影片题材与结构的融合也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
第一,题材广泛。
随着电影数量的猛增,为了便于查询,电影的分类更加详细,以至于出现爱情、剧情、动作、恐怖、动画、科幻等不同题材。
但一部优秀的剧作,常常是多种题材的集合,非单一的分类可以囊括。
就科幻片而言,科幻只是这类影片叙事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形式之外,还有大量不同的题材。
英国电影独奏会影评《独奏会》出自XXX之手,那位靠《傲慢与偏见》一举成名的导演。
《独奏会》于XX年XX月在北美首映,上映日期远远滞后于它的拍摄期,而且档期也是选择在暑期档之前最冷的一个周末。
似乎这已经映射出了该部影片的特立独行之处。
XXX在剧中饰演《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XXXX,XXX扮演极富音乐天份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XXX。
影片的故事和角色在现实中确有其人其事。
故事本身并没有过多花哨和噱头,讲的就是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影片所折射出来的主题却是我们都在经历的永恒主题:关于拯救、关于爱、关于艺术。
但在很多时候这却是我们在大都市的后工业文明中逐渐失去的那一部分。
一、音乐和爱的光辉为寻找一些新鲜素材的专栏作家XXX在XXX广场里碰到了XXX。
一个身着异服,在XXX的雕像下拉着小提琴,远处一个手推车里塞满了他捡拾的垃圾。
这便是这部影片的主角和他全部家当的第一个镜头。
XXX和XXX的第一次见面显得愉快和轻松。
XXX觉得可以写点关于XXX 的故事,就对他的信息进行了搜集,并逐渐的萌生了去帮助XXX的想法。
影片进行到第二十五分钟,在夜里练习大提琴的XXX看到窗外一辆燃烧起来的汽车缓缓驶进一处民居,他感受到了可怕的事情在逼近,现实中的恐怖的东西在逼近他幼小的头脑。
他把这些演奏进了音乐,一段低沉却又强劲的大提琴独奏。
也许这成了他后来精神分裂的前兆和最初的源头。
母亲来到XXX的床前告诉他:“知道你演奏的时候,我听到了什么吗?我听到了上帝的降临。
”这个时候XXX天真的笑了,仿若自己就是与上帝进行对话的天使,只是他凭借的是富于灵性的音乐和美妙的发声的弦。
母亲的爱使他看到了音乐对于自己的分量和光辉。
美是一种艺术,音乐是一种美。
XXX在洛杉矶的隧道里告诉XXX。
在XXX的世界里是不容许人们对事物的玷污的。
他可以为了捡拾一个被随手丢弃在隧道里的烟头而不顾来回穿梭的汽车对他造成的潜在的危险。
他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独奏者。
在最为喧闹的噪音充斥着人们耳膜的大都市的隧道里。
当前英国的失落与自信失落世界攻略当前英国的失落与自信|失落世界攻略任何时代的英国人都不比其他民族更加聪明,或者更加勤劳,这个国家之所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才辈出,主要原因是有一种讲法制、重自由、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英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前世今生作为全球化进程的“始作俑者”,英国曾于1908年、1948年和2021年三次举办奥运会,而这三届盛会恰好标注了这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三个节点。
全球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
此次开幕式演出中,巨大而丑陋的烟囱在英格兰田园风光中拔地而起的场景无疑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身着19世纪礼服的演员们面无表情地重复着机械的舞蹈动作,似乎是想展示工业对人性的异化。
但尽管如此,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无疑还是从中获益良多。
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
与此同时,为获得工业化所必须的原料和市场,英国的对外扩张也达到顶峰。
1914年,英国殖民地领土面积达到3350万平方公里,人口3.935亿,是其本土面积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日不落帝国”。
可以说,1908年奥运会所记录的正是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辉煌”。
天下之势,难免盛极而衰。
20世纪初,随着世界霸权更迭与政治经济格局转型,英国迅速失去原有的国际地位。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已经满目疮痍,海外领地多数独立,从世界性的大帝国重归西欧一隅。
但是,对帝国的背影,英国人似乎并未表现出过多的依恋。
二战结束三年之后,1948年伦敦在战后重建过程中举办了有5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奥运会,标志着英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与1908年奥运会的22个参赛国相比,1948年奥运会的规模无疑显示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后工业化的复兴之路根据开幕式导演博伊尔的阐述,此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是“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