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92.62 KB
- 文档页数:2
修改意见:客户原话(1.生长抑素和泮托拉唑钠治疗方案用药有错误。
2.“表1. 2组的观察项表”这里需要再加一组,文章原稿有呼吸机,但是单位里未开发。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31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治疗组,患者为16例,该组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15例,该组患者采取单用生长抑素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在2组患者经过1个星期的治疗之后,比较患者的平均腹痛缓解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其患者的住院时长,并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腹痛缓解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其患者的住院时长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有其肯定的应用价值。
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关键词:生长抑素;泮托拉唑钠;急性胰腺炎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31例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探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31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组,患者共有16例,其中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有7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50.26±1.02)岁, 该组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共有15例,其中男性患者有8例,女性患者有7例,年龄在41~60岁之间,平均年龄(49.99±1.03)岁,该组患者采取单用生长抑素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临床与实践 Linchuangyushijian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 第12期(总第416期)2019年4月①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 广水 432700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顾琳娟①【摘要】 目的:了解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7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单一组用泮托拉唑钠,联合治疗组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恢复胃肠道功能时间、腹腔积液完全消失时间、呼吸机撤机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各项炎症指标(TNF-α、IL-8及超敏C 反应蛋白)、格拉斯哥晕迷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胰腺假性囊肿等发生率。
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前两组血清各项炎症指标、格拉斯哥晕迷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血清各项炎症指标、格拉斯哥晕迷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联合治疗组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恢复胃肠道功能时间、腹腔积液完全消失时间、呼吸机撤机时间均优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联合治疗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胰腺假性囊肿等发生率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效果理想。
【关键词】 生长抑素; 泮托拉唑钠; 联合应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 治疗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9.12.0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2-0040-03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急性腹部,死亡率高,病情恶劣,很容易引起多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1]。
重症急性胰腺炎为急性胰腺炎特殊类型,有较高的死亡率,病情危重,可并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尚未完全阐明该病的发生机制,研究认为其为胰腺分泌失调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引起。
炎症因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进展起着重要作用[1]。
本研究分析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4月~2018年1月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43.21±2.52)岁;男女分别是16、29例;病程1~7d,平均病程(3.44±1.12)d。
对照组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43.27±2.58)岁;男女分别是17、28例;病程1~7d,平均病程(3.48±1.26)d。
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泮托拉唑钠治疗,将40mg泮托拉唑钠联合100mL浓度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每天滴注两次。
治疗1周。
观察组则予以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
将40mg泮托拉唑钠联合100mL浓度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每天滴注两次。
治疗1周。
在此基础上将3mg生长抑素联合500mL浓度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泵入,0.25mg/h,持续静脉泵入,每天泵入治疗两次。
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恢复肠道功能时间、腹痛减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监测情况、APECHA-Ⅱ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显著好转:血清炎症监测情况、APECHA-Ⅱ评分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好转:血清炎症监测情况、APECHA-Ⅱ评分恢复程度达到50%,症状好转;无效:症状、血清炎症监测情况、APECHA-Ⅱ评分等无明显好转。
疗效=显著好转、好转百分率之和[2]。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实施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石军发表时间:2016-06-22T16:45:39.8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石军[导读] 观察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摘要】目的:观察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将入组的研究对象,按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应用泮托拉唑钠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生长抑素。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患者的80.0%相比,显著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显著较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快速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促使患者肠功能快速恢复,从而显著缩短患者的ICU住院时间。
【关键词】生长抑素;泮托拉唑钠;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据临床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进展较快的临床特征。
因此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并且进一步发展导致造成患者重要器官的损伤,减少患者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1]。
笔者应用于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并伴随有恶心、呕吐,还有部分患者还表现出黄疸、高热、休克等[2]。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是两种常用的药物,具有抑制胰腺炎炎症反应和减轻胰腺损伤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
生长抑素通过抑制胰腺外分泌、降低胰腺内压力,减少胰酶活性等途径发挥作用,泮托拉唑钠则可以减少胃酸分泌,减轻消化管对胰腺的刺激。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理生理特点复杂,治疗难度大。
临床研究表明,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在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未来可通过深入研究两者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生长抑素、泮托拉唑钠、重症急性胰腺炎、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病理生理特点、临床价值、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该疾病具有发病急剧、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主要是以支持性治疗为主,但具体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生长抑素和泮托拉唑钠作为治疗胰腺炎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够对胰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希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患者的临床意义。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并且危及生命的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伴有高炎性细胞激活、炎症介质释放等病理生理变化,危害严重。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分别具有抑制炎症、减轻内脏损伤、促进胃肠黏膜修复等作用机制,联合应用有望协同发挥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将详细描述治疗方案和评估指标。
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前景看好。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治疗机制、寻找更有效的联合应用方案,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生长抑素、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作用机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设计方法、结论、展望、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危重的疾病,常见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形式。
它往往会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仍然存在挑战,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生长抑素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调节因子,能够抑制胰腺外分泌功能,减少胃肠道分泌物的分泌,从而减轻肠道对胰腺的刺激,降低胰腺炎的程度。
泮托拉唑钠是一种常用的胃酸抑制剂,可以降低胃酸的分泌,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助于胰腺的修复和恢复。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可能会有协同作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好的希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中外医学研究》第16卷 第28期(总第396期)2018年10月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①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 厦门 361003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吴姗娜①【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方法: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2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泮托拉唑钠为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生长抑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11%,高于对照组的78.04%(P <0.05);观察组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低于对照组的21.42%(P <0.05)。
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联合治疗,其临床疗效及体征改善程度均得到显著性提高,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加快患者体征改善进度,且患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生长抑素; 泮托拉唑钠; 重症急性胰腺炎 doi:10.14033/ki.cfmr.2018.28.0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8-0147-02 胰腺炎作为临床内科常见病症中的一种,患者临床上多是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作主要表现,究其发病机制多是受患者胰腺中的胰蛋白酶自身消化功能障碍影响而促使病发[1-2]。
现今临床有研究结果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还具有病情发展进度快、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若不及时给予其有效抢救处理,严重者诱发的休克反应及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状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安全均会构成严重威胁[3]。
因此,如何及时改善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和控制其病情发展进度仍是现今临床尚待解决的医学问题之一。
生长抑素和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作者:张学艳来源:《大健康》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和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给予泮托拉唑钠治疗,观察组(n=5)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80.00%)、CRP水平(43.65±8.27)mg/L均优于对照组60.00%、(57.54±8.6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给予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泮托拉唑钠;生长抑素【中图分类号】R657.5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1674-9368(2019)02-0042-02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不仅会引起胰腺水肿、出血,还会刺激胰酶释放炎性因子,导致全身炎性反应,进而加重病情,因此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1]。
本研究就探讨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给予泮托拉唑钠治疗,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4~60岁,平均(48.24±8.65)岁;病程1~15h,平均(9.32±2.10)h;观察组(n=5)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5~60岁,平均(48.30±8.51)岁;病程1~15h,平均(9.28±2.1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游祖红【摘要】目的探索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方法在本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3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生长抑素+泮托拉唑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71%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81.82%高,且在腹痛缓解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上,观察组比对照组短,P<0.05。
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生长抑素和泮托拉唑钠联合治疗效果确切,能迅速控制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期刊名称】《临床研究》【年(卷),期】2017(025)010【总页数】1页(P71-71)【关键词】生长抑素;泮托拉唑钠;重症急性胰腺炎【作者】游祖红【作者单位】[1]溆浦县中医医院,湖南怀化419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6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危急,发病中还会并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必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迅速控制病情,而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钠的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抢救效果,现报道如下。
从本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随机选出136例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
观察组中患者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在29~54岁,平均(45.4±7.5)岁;对照组中患者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在31~55岁,平均(46.3±7.0)岁。
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接受常规抗感染、改善胃肠功能、胃肠减压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用泮托拉唑钠治疗,将40mg泮托拉唑钠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给予静脉滴注,每12h给药一次。
观察组患者加用生长抑素和泮托拉唑钠治疗,其中生长抑素的用法为:将3mg生长抑素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采用微量静脉泵持续静脉泵入,泵入的速度为0.25mg/h,每12h给药一次。
泮托拉唑和生长抑素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和血清指标分析李向阳; 卢奎斌【期刊名称】《《中国合理用药探索》》【年(卷),期】2019(016)006【总页数】4页(P168-171)【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泮托拉唑; 生长抑素; 炎症因子【作者】李向阳; 卢奎斌【作者单位】[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6胰腺炎是在环境及酗酒、暴饮、暴食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一组以胰腺腺泡损伤、胰酶及炎症细胞因子刺激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为基础病理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病情的进展,易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临床治疗SAP以持续胃肠减压、抑制炎症反应、止酸、抗感染及预防器官衰竭等系统综合治疗为主,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多因抑制胰腺分泌及抑制胰酶释放效果不理想造成患者整体疗效下降。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2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行泮托拉唑和生长抑素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SAP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1]。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③有胰腺手术史者。
所有患者均无手术治疗指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
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5.14±6.32)岁;病程0.5~5 d,平均病程(1.38±0.42)d;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4.68±6.31)岁;病程0.5~5 d,平均病程(1.40±0.39)d。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