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生活期中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584.00 KB
- 文档页数:28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整理一、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没有价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2)对立性: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不年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2、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1)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2)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3)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和意义:(1)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物价问题(一)主干知识★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1)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生活中表现为成本的增减。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增加),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增加),商品的价格下跌(上涨)。
(2)主要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在市场上商品销售的价格与价值不符,这主要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所致。
(3)其它因素:市场秩序的影响(热钱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人们的消费心理;国家宏观调控、纸币发行量、金属货币本身价值量的变化也会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一般来说,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不同: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另一商品需求量增加。
反之,则相反。
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另一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则相反。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讲义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易错点]①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商品和货币是同时产生的。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关键词:价格、标价)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③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④要求: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关键词:花了)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经济生活》期中考试第1-5课复习重点一、解题方法:1、选择题:审清题意、明辨是非(找出错误项)、排除干扰(无关项,选项单独看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文不对题,题目中未体现)2、主观题(大题):审清题意(看问题,带着问题分析材料)、抓住中心(分析材料的关键词和中心意思)、准确定位(思考问题考的是课本上的哪一课、哪个地方的知识点,将测试问题转化为课本问题)、有理有据(理指课本上的原理知识点,据则指结合材料分析)。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以下观点均为正确的。
1、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卖出去,消费者不愿意买。
商品只有卖出去,兑换成货币,它的价值才算得以实现。
2、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购买商品必须付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与货发生在同一时间,而支付手段则是钱货没有发生在同一时间,货币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包括房租)、利息、税款、工资的都属于支付手段职能。
3、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表示物价总体水平,一般来说,当它的增幅持续大于3%时,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大于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说明纸币发行量过多,致使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贬值;通货紧缩说明纸币发行量过少,致使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纸币升值。
4、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国人到外国消费(留学、购物、旅游等)、投资,不利于出口、外国人到中国来消费、投资。
5、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劳动时间决定。
7、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盈利。
8、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商品价格与价值在总趋势是相符合的,不是每一次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
10、商品的价格变动与他的替代品需求量的变动是同向的,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反向的。
1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12、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期中复习提纲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异:①前者用于交换;后者不用于交换;②前者有价值,后者没有价值;③前者是历史范畴,后者是社会范畴。
联系:①二者都是劳动产品②都有使用价值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和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其他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世界货币。
4.纸币:①含义: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特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纸币在流通中损害。
纸币产生的历史:①金银条块;②铸币;③纸币. 5.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
6.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要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通货紧缩,纸币升值,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要增加货币的发行,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7.结算:核算一定时期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
分为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8.常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