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尔奇学述与现代性问题_刘小枫
- 格式:pdf
- 大小:32.92 MB
- 文档页数:34
2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期总第835期No.2,2021Total of 835自叔本华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核心内涵转到感性生命的问题上。
以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德国新浪漫派,承继了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哲学理想与精神,紧紧把握住感性人体生命的存在。
刘小枫认为尼采、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承传了德国浪漫派前后的精神。
不同于早期浪漫派徘徊在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美本体和诗本体,新浪漫派思考的重点是感性个体生命的历史性存在和超越。
1海德格尔诗化“存在”与技术本质批判海德格尔作为二十世纪第一流的哲学家,被认为是存在哲学的巨头、解释学的奠定者、现象学的重要阐发人。
他在哲学课上会专门讲授荷尔德林的诗,也分析里尔克、特拉克尔的诗,还移用荷尔德林、里尔克诗中的一些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命题和术语。
刘小枫紧紧抓住海德格尔的这种诗化哲思展开分析,认为海德格尔的精神联系和最后的精神归宿在早期浪漫派代表荷尔德林,并由此认定其为德国新浪漫派的代表人物。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是对德国乃至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这些批判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或是生命意志力,或是历史性生命关联,或是未显现或被遮蔽的“亲在”。
但刘小枫认为从尼采到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解释学,而且对“存在的显现成为感性个体生命本体,这个说不清楚的超绝意义的存在”被海德格尔发现,用来解释历史、社会和个体,正如近代的唯理主义到黑格尔形成唯理本体论(认识论)高峰的逻辑学,即主体认识与绝对理念同一的认识论,然后以绝对理念来逻辑历史、社会和个体一样[1]。
所以海德格尔背后藏着黑格尔的影子。
也就是说,现代生命哲学是传统理性形而上学基石上建构起来的,是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反思、批判与超越,是另一种形而上学,即感性生命至上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迷途是把“存在”当作了认识对象,把存在当作存在物,而忽视了对存在本身的思考。
金钱·性别·生活感觉--纪念西美尔《货币哲学》问世一百周年刘小枫据说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正好患了痈症,身体的骚乱令心中无名火起,对资本主义发泄了更为尖刻的批判。
按照这类心理分析传记学的逻辑,西美尔写《货币哲学》时对资本主义显得十分温和,是否因为他的身体状态十分良好呢?心理分析传记学的逻辑会让人感到好笑,但另一种与心理分析其实性质上差不多的分析逻辑看起来就要严肃多了。
西美尔生活在19世纪末那样一个现代化突飞猛进、同时令人感到晦气的时代,社会运动、国家独立的事情此起彼伏,殖民主义的火车和军舰到处乱闯,无数黄花闺女沦落窑窟。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西美尔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投身社会平等问题,也没有像韦伯那样,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铁笼\"忧心,却在那里把玩现代性中的个人生命感觉,结果得了\"审美主义\"、\"印象主义\"社会学家一类称号,似乎西美尔太小资产阶级情调,而且思想方法有问题,没有历史感、没有阶级意识……西美尔的思想是否因此就肤浅、不重要了?是否就不足以同马克思、韦伯相提并论?西美尔提出过这样一个\"社会学的假设\"。
从前有个地方,人与人之间\"惊人地不平等\"。
虽然人人都有一片土地,足以供其所需,但有些人却能种玫瑰。
\"也许他们比别人钱多一些,也许他们肯在这上面多花时间,或者正好拥有玫瑰所需的土壤和阳光,总之,他们有玫瑰花,而别人没有。
\"本来,这种情况没有引起纠纷,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有人漂亮、有人相貌不佳,有人聪明、有人笨些,天生如此,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终于有一天,有人发现自然差异不应该天生如此,激烈地站起来号召:人人生来都有拥有玫瑰的权利,只有少数人有玫瑰是一种\"盲目的偶然性\",必须改变。
\"蒙昧的无欲时代已经过去\",按照人的自然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欲求自己应该有的东西。
现代抑或后现代:作为“影像流”的电视论文关键词:影像流现代性后现代论文摘要:电视作为影像流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影像流的无序性让电视呈现出后现代特征;影像流的有序性使电视呈现出理性化特征。
因为电视受到权力或者利益的制约,从总体上考察电视是符合现代性观念的。
从现代性或者后现代角度切入电视研究,学术界多有论及。
这些论著基本上是从电视节目内容出发阐述电视的现代性或者后现代特征。
本文试图从电视作为“影像流”的角度,揭示电视表现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特征,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
一、什么是“影像流”自然中的“流”指的是流体的移动。
《说文》对“流”的解释是:“水行也。
”“流”首先意味着是动态的,必须在一定时间中展开。
静态的液体不可能成为“流”。
“流”是有序与无序的结合。
“流”既可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水往低处流:“流”也可是无规律的,随意性的,如水流中经常出现倒流、回漩、暗流、漫溢等。
热力学上的”湍流”理论,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流”的随意性。
在热对流中,当温度到了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产生热对流,体系呈现左旋和右旋交替的结构状态。
“从热对流形成结构的现象可以进一步走向产生浑沌秩序的状态,即湍流状态。
在超越了第一个结构化临界值之后,如果热约束继续增加……当体系的△T不断增加而超过了另一个临界温度时,会忽然间出现一个新的强有力的随机性表现形式:体系的结构变得模糊不清,呈现出一个以各变量不规则地以时间变化为特征的动态过程,出现了湍流。
气象、海洋、大气、河流等都可以形成湍流系统,“湍流”打破了结构的对称性,形成了“流”的不规则和随意性。
正是自然界的流体上述特性,威廉·詹姆斯把意识比喻成流水,称之为“意识流”。
意识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从有思想意识活动以来,恐怕就存在着‘意识流’这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心理现象,就存在着回忆、想象、联想、推理、猜测等等相互混杂而像流水一样活动的心理状态,也许它是随人类的诞生而开始具有的,其存在的历史该是很悠久很悠久的了,威廉·詹姆斯只不过是发现了它而已。
祈求与上帝的应答——奥斯维辛后的祈求实践的神学反思刘小枫谨以此文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神学家朋霍费尔(D.Bonhoeffer)殉难五十周年祈求是其督徒信仰生活中的祈祷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祈祷行为,信仰者与上帝的临在维系在一起,祈求因此是信仰者与上帝的关系的一种表达,祈求行为的不同性质反映出信仰者与上帝之关系的性质。
祈祷并非基督教独有,而是一般宗教都具有的信仰生活形式。
祈祷行为可分为两类:自祷和代祷。
代祷是祷者为他人向上帝提出吁请;自祷是祷者就自己的切身事务与上帝交谈,它可能是就自己的困境向上帝请求救助,也可能只是与上帝倾谈,并不涉及请求救助。
祈求是请求救助,因此,只是自祷或代祷的一种形式。
本文将在奥斯维辛语境中来反省基督徒的祈求实践面临的困境。
奥斯维辛语境已成为当代基督神学的一个不可规避的思想视域,基督神学必须面对奥斯维辛的苦难经验提出的信仰难题,所谓的“祈祷危机”就是这种难题之一。
[1]本文将在实践神学的论域中来讨论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会伸延到系统神学的论域。
一.奥斯维辛与祈求的危机在一次研讨会上,捷克哲人MilanMachovec在引述Adorno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诗已不复存在”后,向在座的天主教神学家K.Rahner和J.B.Metz提问:对基督徒来说,奥斯维辛之后祈求是否还会可能呢?[2]这一提问的前提是:上帝没有倾听和应答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祈祷者的祈求。
历史表明,集中营里的祈求曾达到何等切身的程度,下面一段祈求文出自奥斯维辛集中营:“亲爱的上帝,请扶住我吧,亲爱的上帝,别让我死在这里!请求你听我这唯一的一次!我要死在外面。
我还年轻!请让我死在外面。
我还想看一眼自由!请求你,让我看一眼自由再死。
我知道自己不会活多久,可是,我想死在外面的草地上。
”[3]通常,基督徒的祈求吁请上帝救助自己摆脱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尤其是疾病的攘扰和死亡。
在这段祈求文里,祈求者已大大降低了祈求之所求,只请求上帝扶助自己死在草地上。
革命的理性与非理性今日阅读刘小枫的一篇文章,名为《丹东与妓女》。
讲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操办者丹东最后却被人民以革命的名义处死的事。
这和乔布斯的经历还有几分相似——自己创办了苹果公司,最后却反被其炒掉,颇为戏谑。
刘小枫的文章细致分析丹东死亡的原因,从法律、道德、人民的意志、自由等多方面入手,传达出了丹东的革命思想与他人相左之处,以致被送断头台。
而丹东的死亡,却让我想到了革命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这个命题,或悖论。
革命的理性通常表现为革命领导者高举自由、民主、博爱的大旗,且真理在握,以启蒙者的姿态企图祛除世人的蒙昧。
当然,这里的革命只限定为近现代革命。
自柏拉图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古老命题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唯理主义,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之循环运动,理性,不断为历代哲学家所丰富、发展。
到了近现代,理性演变成了一把有力的武器,几乎无所不能: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从上帝的枷锁中解脱的密匙;它是17世纪,封建王权对抗资本主义、维持自身统治的工具;固然,它也是现代革命者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王权的一面大旗。
很难想象,没有理性观念的传达,人类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工业革命会推迟几百年?封建王权多统治几个世纪?自由民主的观念何时在全世界普及?我们常常看到革命理性、自信的一面,却是否忽略了革命的非理性因素呢?举几个例子,或文学的书写,或历史的记载,总之能说明革命的非理性这一问题。
其一,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中,下层民众们作为革命者的狂热状态。
他们被贵族统治压制了太久,愤怒地攻占巴士底狱,将一个个贵族送上断头台,欢呼雀跃。
这都没有问题。
但后来,革命的对象却似乎越来越广,早就主动放弃贵族身份且与家族决裂的主人公、博爱且被贵族囚禁了17年的梅尼特医生、甚至一个劳苦的女仆,都莫名其妙地成为了革命的对象。
那时法国下层民众在革命者的领导之下,总以一副理性的姿态出现,高喊革命革命,但怎么革?革谁的命?这些问题都是要弄清楚的。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作者:任远--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说明:以下的读书笔记是刘小枫在广州开办斯特劳斯读书班的产物。
这个班先后读过斯密特的《政治的神学》、开尔森的《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斯特劳斯的《如何研究中世纪哲学》、《雅典和耶路撒冷》、《政治的概念评注》及《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下面短的是我后来的整理的摘要,长的是最初的读书笔记,《现代性的三次浪潮》摘要1政治哲学是现代性的中心问题2以统一性方式和“浪潮”的形式解读现代性:以回到传统来推进现代性3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人性论,要害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解。
现代性转折源于摆脱神性的目的论框架和命运系于上帝的古代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人的自然本性。
例如,人的自我保存权利,人的历史可塑性。
人从秩序中的一个角色到秩序的创立者。
以意志代替秩序。
从普遍意志到权力意志。
4善的内容与自然、人性的关系。
从实质善到形式的普遍性。
5哲学史:古典: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现代1: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沙现代2:卢梭、洛克、康德、黑格尔、浪漫派、马克思现代3: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韦伯、哈贝马斯6中心问题是:善如何可能?实现基础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与善的关系的解释。
在古代,善由自然秩序保证;马基雅维从理想回到现实,霍布斯里用自然权利替代自然秩序后,人性假定为恶,善实际上不再成为追求的目标;卢梭批评了对德性的漠视(但继承了对自然状态离开神性的设定),用普遍意志重建善,用历史理性来达到善(卢梭意识到这种方式善依然是相对的,只有奠基在生存情绪上的善才是绝对的);尼采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自由,对生存情绪做出了悲观解释,又取消了善的问题,而以权力意志(人的等级差异)来取代普遍意志(人的平等性)。
补充:自由主义是近代以降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在20世纪,自由主义由于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挑战而得到巩固。
-- 作者:任远-- 发布时间:2002-3-20 21:42:00--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现代性的三次浪潮》1现代性危机的表现:政治哲学可能性的丧失(我们不可能知道何为好坏对错)一种看法是:只有科学知识才是有效知识,但科学知识仅局限于事实判断,不能赋予价值判断以效力,后者正是价值哲学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