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0
仁者爱人复习教学教案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仁者爱人的定义和内涵。
仁者爱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仁者爱人的定义和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例子。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仁者爱人的定义和内涵。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2.2 教学内容:仁者爱人的起源和发展。
仁者爱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仁者爱人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仁者爱人的起源和发展。
文献分析法: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仁者爱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仁者爱人的起源和发展。
文献分析:学生能够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仁者爱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实践与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仁者爱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案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仁者爱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
提问: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仁者爱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仁者爱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案例。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价值与挑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的价值。
让学生认识仁者爱人在实践中的挑战。
《仁者爱人》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仁者爱人》教案教学目的:、研读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导语:上节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2、板书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便辟:惯于走邪道。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书五经》中关于仁义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
2.仁义道德的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2.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仁者爱人》的原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2.材料准备:包括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名言警句、影视剧片段、道德故事等。
3.活动准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道德情感分享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用《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经典段落进行朗诵。
•提出“仁者爱人”的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和看法。
2. 学习与讨论•介绍《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包括尊老爱幼、宽容待人等方面。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或历史上的仁者爱人故事,并进行案例分析。
3. 角色扮演•设计仁者爱人的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会仁者爱人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4. 道德情感分享•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仁者爱人的体会,促进情感表达和价值认同。
•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实践仁者爱人的点滴之处。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仁者爱人的核心要义及实践方法,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布置以“仁者爱人”为主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与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仁者爱人》这一经典议题展开,通过文献解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感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仁者爱人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在今日社会,道德价值与人文关怀日益重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促进道德情感的成长,是本课的根本目标。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兴趣与认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的仁者,真正的爱人。
《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4、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正确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难点: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 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
2章P9)今天,我们来学习《仁者爱人》以进一步探究“仁”的内涵,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观。
二.释题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那么仁者具体该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学习课文的章节来探讨.三、朗读1—4章.1、你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1—4章。
2、我们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齐声朗读一遍。
四、研习文本(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重点1. “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如何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仁者爱人”的深层含义。
2. 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1.1 介绍“仁者”的定义和特点。
1.2 阐述“爱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分析“仁者爱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1 讲述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2.2 分享乐于助人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2.3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落实“仁者爱人”的理念。
3. 第三部分: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1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仁者爱人”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3.3 举例说明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践行“仁者爱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仁者爱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仁者爱人”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概念,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仁者?什么是爱人?仁者如何爱人?”1.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指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是指关心和爱护他人。
引用《论语》中的相关经典语句,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来支持解释。
1.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1.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上的仁者爱人的案例,如孔子、孟子等,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如何体现仁者爱人的精神。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现仁者爱人的精神?”2.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等。
引用一些经典故事或寓言来说明仁者爱人的实践意义。
2.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经验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2.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制定一个关于如何在校园或社区中实践仁者爱人的计划,如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价值观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价值观,例如:“你们认为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重要吗?为什么?”3.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如促进和谐社会、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引用一些现代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3.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展现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情景,如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你们认为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2 讲解:分析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自我利益的冲突、他人的不理解等。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知道仁者爱人的表现。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仁者爱人”的意义。
(3)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仁者爱人”的含义:(1)仁者: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2)爱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仁者爱人”的表现:(1)关心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
(2)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
(3)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3.如何成为一个“仁者”:(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需求。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2.讲解新课:(1)教师详细讲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和表现。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表现。
3.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成为一个‘仁者’?”(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角色扮演:(1)教师设计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场景。
(2)学生分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5.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2)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6.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课后作业1.思考题:(1)如何将“仁者爱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你认为“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有何意义?2.实践活动:(1)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人教版高二上册《仁者爱人》教案通过学习《仁者爱人》,可以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人教版高二上册《仁者爱人》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 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仁”的含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怎么理解“仁”呢?成为“仁者”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内容讲解1.“仁”的根本是什么?(1.2)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
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
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仁者爱人》教案: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职场和生活中的成功。
本文根据《仁者爱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结合学科要求和教育实践,探讨一下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故事情节《仁者爱人》是一部以耕读传家为主题的历史剧,描述了清朝末年,一名富家子弟厌倦家族的贪婪和横征暴敛的行为,潜心研究医学和农学,并费尽心思为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献身的故事。
在故事中,主人公顾大爷、周九良、阮佩仪等人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仁爱和慧智,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积极向上的特质和行为,为人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二、学科要求根据现行学科要求,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自我和觉察感受:孩子应该了解自己是谁,有哪些需要和欲望,以及什么会让自己感到高兴或不高兴。
2.理解和表达情感:孩子应该学会有效地表达情感,包括分享和理解别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及采取适当的行动。
3.发展人际关系技巧:孩子应该学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发掘共同点,处理冲突,表达感谢和欣赏,以及提供支持和帮助等。
4.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应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制定目标,识别障碍,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评价结果,以及调整行动等。
5.发展决策能力:孩子应该学会做出良好的决策,包括质疑有关信息,考虑不同的选择,衡量风险和利益,以及表达和支持自己的意见等。
三、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学科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1.观察和引导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情感和动机。
在《仁者爱人》中,顾大爷的形象展现了一个仁爱、深谋远虑、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榜样形象。
《仁者爱人》学案一、基本要求: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则弟()尧舜()()能近取譬()盍各言尔志()车马衣轻裘()()厩焚()()师冕()固相师之道也()不能死,又相之()管仲相桓公()()子见齐衰者()()瞽者()弋不射宿()()被发左衽()()自经于沟渎()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入则孝,出则弟:通,解释②.与师言之道与:通,解释③.管仲非仁者与:通,解释④.吾其被发左衽矣:通,解释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①.尧舜其犹病诸()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④.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愿无伐善,无施劳()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⑧.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⑨.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⑾.一匡天下()⑿.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②.一:吾道一以贯之()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③.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其:尧舜其犹病诸()吾其被发左衽矣()吾其还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⑤.事: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①.吾道一以贯之:也: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6、其他重点字词解释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③.盍各言尔志()④.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尧舜其犹病诸()⑤.愿无伐善,无施劳()()⑥.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⑦.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⑧.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⑨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7、背诵自测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行有余力,。
”②.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8、解释下列成语、句子就近取譬: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思考探究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相关段落,由此理清本课思路。
3、忠和恕的关系如何?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么,他是如何“贯”的呢?4、仁者是如何实践“爱人”的?5、课文最后选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什么用意?6、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弟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四、课外延伸1、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①.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②.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2、学军中学2009第六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阅读《论语》中的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以上文字均选入《待贾而沽》)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3、附:(1)区别几个称谓:君子仁人圣人14.42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案:子路问君子,孔子有三层答案,一层比一层高。
“修己以敬”,自己把自己的道德修好,只是一般的君子。
更高的君子,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人”就是上6.30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上面讲得很清楚,其实就是仁人。
再高,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就是上6.30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上面也讲得很清楚,其实就是圣人,连尧、舜都不好当的圣人。
在孔子的语汇中,人、民对言,含义不一样,人是上流君子,民是百姓或大众。
只有能安百姓或大众的才叫圣人。
李零《丧家狗》(附录)P33页(2)区分忠、恕“忠恕”,“忠”,是尽心诚意,为自守之德;“恕”是尊敬对方,为待人之德。
这是“仁”的两个不同侧面。
李零《丧家狗》P108页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案:恕,简单说,就是将心比心。
俗话说,半斤换八两,人心换人心,古人有“如心为恕”之训。
恕不等于宽恕。
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其宽容、原谅等义都是从宽引申,并不是恕。
我们要注意,仁、恕二字,都含有对等原则。
别人不应把他的想法强加于我,我也不应把我的想法强加于别人,就是对等原则。
孔子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值)报怨,以德报德”,即以怨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对等原则。
恕道,可不是原谅。
李零《丧家狗》(附录)P57页《仁者爱人》学案答案黄岩中学屠莉蓉老师整理一、基本要求: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则弟(tì)尧舜(yáo)(shùn)能近取譬(pì)盍各言尔志(hé)车马衣轻裘(yī)(qiú)厩焚(jiù)(fén)师冕(miǎn)固相师之道也(xiàng)不能死,又相之(xiàng)管仲相桓公(xiàng)(huán)子见齐衰者(zī)(cuī)瞽者(gǔ)弋不射宿(yì)(sù)被发左衽(pī)(rèn)自经于沟渎(dú)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解释敬爱兄长②.与师言之道与:与通欤,解释吗③.管仲非仁者与:与通欤,解释吧④.吾其被发左衽矣:被通披,解释披散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①.尧舜其犹病诸(名动以为难)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动使……立)(使动使……达)③.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名状从近处)(名动实践仁)④.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形动把……用坏了)⑤.愿无伐善,无施劳(形名长处)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使……安)⑦.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名动穿丧服)(名动戴礼帽)⑧.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名动用纲捕鱼)(动名栖宿的鸟)⑨.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为动为……死)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名动做……的相)(名动称霸)⑾.一匡天下(使动使………正)⑿.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名状在左边)(名动开衣襟)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为人弟的年轻人)(敬爱兄长)②.一:吾道一以贯之(一个基本观念)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完全)③.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的观念)④.其:尧舜其犹病诸(大概)吾其被发左衽矣(大概)吾其还也(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代词指不可为之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代词那)⑤.事: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止,仅)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实践,从事)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①.吾道一以贯之:宾前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
②.何谓也:宾前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状后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状后宾前在沟渎里自己吊死,而谁也不知道他们。
6、其他重点字词解释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在家)(出外)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③.盍各言尔志(何不)④.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之于)尧舜其犹病诸(之乎)⑤.愿无伐善,无施劳(夸)(夸耀、表白)⑥.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瞎眼睛)⑦.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起立、起身)(小步快走)⑧.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无、如果没有)⑨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小信)7、背诵自测:略8、解释下列成语、句子就近取譬:从近处寻取譬喻,即拿自身打比方。
被发左衽:披散头发,左开衣襟。
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站的住,于是也使别人站的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的,不强施加给别人。
(恕)三、思考探究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将外在的“礼”的准则内化为主观的道德约束。
因为孔子认为人“性相近”,所以只要上面的人君能自我约束,实行“仁政”以牧民,下面的臣民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行为准则内化成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就能调整社会各个主要关系,天下大治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2、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相关段落,由此理清本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