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植物调查与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42
南方滨水植物配置表一、前言南方滨水植物是指适应于南方地区水域边缘环境的植物群落。
它们生长在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边缘,既可以美化水域环境,又可以起到水质净化、保护岸坡等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南方滨水植物及其配置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
二、南方滨水植物配置表1. 荆条葡萄(学名:Vitis davidii)特点:荆条葡萄是一种蔓生植物,茎干细长,叶片呈心形,花朵小巧可爱。
它适应性强,能够耐受较强的阳光照射和湿润的环境。
配置要点:适宜在水域边缘种植,可以与其他滨水植物配合种植,形成自然的屏障,同时也能为水域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
2. 黄花菖蒲(学名:Iris pseudacorus)特点:黄花菖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长而窄,花朵呈现明亮的黄色。
它耐寒耐旱,适应性强,能够在水域边缘稳定生长。
配置要点:黄花菖蒲适合种植在浅水区,能够有效固定水质,净化水体,同时也能增加水域的观赏价值。
3. 香蒲(学名:Acorus calamus)特点:香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狭长而尖,花穗呈现棕红色。
它喜欢湿润的环境,适应性强,能够耐受较强的阳光照射。
配置要点:香蒲适合种植在水域边缘,可以与其他滨水植物一起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增加水域的生态价值。
4. 芦苇(学名:Phragmites communis)特点:芦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干高大而粗壮,叶片细长而尖锐,花穗呈现棕红色。
它喜欢湿润的环境,适应性强,能够在水域边缘稳定生长。
配置要点:芦苇适合种植在水域边缘,可以起到固定河岸、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也能为水域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
5. 美人蕉(学名:Canna indica)特点:美人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大而宽阔,花朵呈现鲜艳的红色或黄色。
它耐寒耐旱,适应性强,能够在水域边缘稳定生长。
配置要点:美人蕉适合种植在水域边缘,可以与其他滨水植物一起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增加水域的观赏价值。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摘要: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性。
本文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运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相关理论,分析城市湿地公园中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方法和种植方式等提升策略,为类似公园植物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城市景观设计1引言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环境提供了各种好处,包括水过滤、洪水控制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如今城市湿地公园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这些公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其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尤其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决定着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一个成功的湿地公园,是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共同增长,因此,了解不同的植物配置如何影响湿地公园的功能非常重要。
2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概念城市湿地公园是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类型的公园[1]。
园林植物配置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栽植植物,形成好的植物景观,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科学性,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有不同的植物配置,另外植物配置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结合科学合理的配置,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以达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共同提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群的设计,合理的组成,色彩搭配,季节变化和园林意境;二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元素的结合,如水、石、建筑、道路等的搭配与融合。
3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原则3.1生态性原则湿地公园应按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公园的绿化进行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造景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把各种有特色的植物融合进当前的景观中去,与本土植物相搭配,形成生态性强的植物组团,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恢复湿地公园的区域生态性,提升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景观滨水植物养护措施方案简介景观滨水植物养护是指对生长在湖泊、河流、池塘等水体边缘的植物进行管理和维护,保护其生长环境和谐、稳定。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套可行的养护措施,确保景观滨水植物的生长和展示效果。
1. 植物选材和栽植1.1 选择适应水体环境的植物品种,考虑其耐水性和抗污性。
1.2 根据光照条件选择植物,确保光照充足,非耐阴植物应考虑少于4小时的照明条件。
1.3 根据景观设计和场地规模合理安排植物布局,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景观效果。
1.4 栽植时注意选择适合的季节,确保植物有足够的生长时间。
1.5 进行栽植时,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土壤和养分。
2. 水质管理2.1 定期测试和监控水质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含量等。
2.2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水体调节,保持水质平衡。
2.3 做好水体的污染防治工作,避免污水和化学物质的直接排放。
2.4 定期清理水体中的杂物和浮游生物,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3. 病虫害防治3.1 定期巡查植物,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3.2 防治病虫害时可选用生物防治方法,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3 定期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3.4 健康植物的选材和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养护管理4.1 定期修剪植物,保持植物的形态美观和生长健康。
4.2 健康的植物需要适当的施肥,根据植物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施肥。
4.3 定期除草,防止杂草对植物的竞争和影响。
4.4 进行适当的疏枝、摘芽和修剪,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分枝。
4.5 定期检查设施的状况,如立杆、铺装、防护网等,确保安全和稳定。
5. 教育宣传5.1 增加景观滨水植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滨水植物的认识和重视。
5.2 在景区设置解说牌,介绍滨水植物的特点、价值和保护意义。
5.3 开展滨水植物的养护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5.4 加强景区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保护滨水植物的生存环境。
城市公园滨水景观研究城市公园滨水景观是指将城市公园与水体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景观价值的空间,在城市中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生态保护、文化交流的场所。
滨水景观的研究旨在探索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提升城市公园滨水景观的功能和美观性。
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生态保护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设计中应考虑水体的自然变化、水质净化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等因素,创造出生态平衡的景观空间。
2. 城市活力原则:滨水景观应成为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设计中应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喜好,提供多样化的设施和活动,如散步道、骑行道、露天剧场等,以激活滨水空间的活力。
3. 可持续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设计中应采用低能耗、节水、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设施,确保滨水景观的可持续维护和管理。
4. 车辆限制原则:滨水景观应限制车辆通行,打造出适合行人和非机动车流动的环境。
设计中可以设置无车区域、行人专用通道和骑行道等,提升滨水景观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1. 场地调研与分析: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前,需要对场地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包括水体的地理位置、水质状况、周边环境和市民需求等方面的调查,以便确定设计的目标和方向。
2. 功能分区与布局:根据调研结果,将滨水景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观景区、运动区等,并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要考虑到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和流线,以提升滨水景观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3. 植物配置与绿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植物,并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和设计风格,进行合理的绿化与景观植物的配置,打造出独特的滨水景观。
4. 设施设置与材料选择:滨水景观设计中,设施和材料的选择也是关键。
要根据滨水景观的功能定位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设施和材料,并注重其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滨水景观的植物配置摘要:水景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视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关系,可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景观。
依据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对水边植物、驳岸植物、水面植物的配置应因地制宜,以乡土植物为主,重视植物生态习性,形成当地植物群落体系,营造植物空间层次,做到四季有景,发挥生态景观效果。
关键词:水景;园林;君子湖;水景植物;配置引言水景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
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
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非常重视。
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水体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
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
所以,在园林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风姿。
水体在风景园林诸要素中,以山、石与水的关系最密切。
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就是山水园。
“一池三山”、“山水相依”等都成为中国山水园的基本规律。
大到颐和园的昆明湖,以万寿山相依,小到“一勺之园”,也必有岩石相衬托,所谓“清泉石上流”也是由于山水相依而成景的。
所以,古人论风景必曰山水,李清照称:“山光水色与人亲”。
园林水体可赏、可游、可乐。
大水体有助空气流通,即使是一斗碧水映着蓝天,也可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在感观上扩大了空间。
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
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
先贤们将水的本性以拟人化的手法评价归结为德、仁、义、智、勇、善、正的品德。
孔子认为水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
猱艺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1期2021年1月昆明市盘龙江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特征分析韩冰(长春大学园林学院,长春吉林130022)摘要:以盘龙江滨水植物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对48个样方及74个典型群落进行了深入调查。
分析并总结了盘龙江滨水植物群落的特征,提出了滨水绿地植物发展的建议以供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与营造参考。
关键词:植物群落;滨水绿地;盘龙江;昆明中图分类号:S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1-0055-031研究地概况1.1昆明市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2'。
昆明市域总面积约为21473 km',其中市区面积约为330kn?,人口726.3万人(2011年)。
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一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C,气候温和宜人。
年降水量1450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C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
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1.2盘龙江滨水绿地盘龙江是昆明主城区最主要的河流,由北向南纵穿昆明城而过,是昆明四城区的分界线。
北起嵩明县西北梁王山的崇山峻岭间,流经嵩明坝子注入松花坝水库,再由松花坝水库流出,流经市区,而后注入滇池,全长105km。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从松花坝至滇池的流域,长约27.5km,调查范围达到该段长度的70%。
2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1研究的内容本次研究的滨水绿地主要是沿江的带状绿地。
滨水区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围。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福建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中的应用——以东溪安全生态水系试点项目为例摘要:本文通过泉州市洛阳江支流东溪安全生态水系试点项目这一案例,对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为滨水建设中的水保植物措施设计原则和方法提供新思路。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生态水系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方面包括生态缓冲带构建,即护岸林带、岸坡复绿、滩地修复等;其设计应遵循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构建植物群落、合理考虑景观效果、巧妙融入周边环境等原则。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水系,水生态,植物措施1.2.项目背景生态水系建设的目的是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构建水量充足、水流自然、水质良好的生态水系,总体目标是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
建设万里安全生态水系是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加大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统筹抓好水系沿岸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
东溪安全生态水系试点项目(下简称本项目)属于首批启动的12个试点项目之一,完工至今已经过多次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检验。
1.2.项目区基本情况a.b.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设计河段总长21.24km,其中东溪干流-后深溪水库坝址至俞公桥河段长10.538km,4条支流河段合计长10.7km。
1.a.b.植被调查洛江区原生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经历过人为的长期采伐干扰,又经历了短期20年来的恢复过程的次生林。
现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主要有壳斗科、五茄科、紫金牛科、桑科、樟科、茜草科、豆科、芸香科等与亚热带季雨林相近的热带、亚热带科属。
灌木丛以福建胡颓子、天仙果、胡枝子及飞龙掌血较多。
在人为影响较多的地段,只有零星小片分布,草本层主要千里光、铁蕨、沙草、淡竹叶、苔草。
藤本植物只有一些菝蕨和金樱子。
人工植被种类繁多,粮食作物有水稻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茶、油菜;经济作物有甘蔗、烟叶、黄麻、席草、茶叶、药材、蔬菜等;果树有龙眼、荔枝、香蕉、枇杷、桃、李、柿、芒果、柑桔、凤梨、番石榴、杨梅等;林木有杉、丛生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