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章郭沫若和现代诗歌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5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各章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一)本课程教学目的:①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知识,包括现代文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经历了多少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每个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时期之内有哪些主要文学现象,开展了哪些文学运动,进行了哪些文艺论争,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和口号,出现了哪些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产生了哪些作家、哪些重要作品等等。
②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种种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作为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
③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重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教学内容:①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感促使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变革也影响到文学。
③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条件是近代以来各种文学观念的变革(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白话代文言等)和在新的文学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各种体裁的作品(如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曾朴等人的谴责小说、林纾等人的翻译小说)。
教学重点:①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
②这一时期散文、小说创作实绩。
思考题:现代文学发生期有哪些文学观念的变革?关键词:现代文学发生期文学观念变革梁启超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教学内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宣言,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及其他人的文章开展了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
②在众多外来文艺思潮和外来作品影响下,出现众多新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③新文学阵营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守旧文学思想发生论争,批判胡适及现代评论派。
④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八事”、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五章郭沫若一、生平及文学活动郭沫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才华曾博得许多人赞扬;他的学术观点又曾引起种种不同看法,在达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中,他惹人注目的表现,也激起过褒贬不一的议论。
其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特殊环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性。
1、童年时期郭沫若1892.11.6出生于四川乐山沫水、若水相交汇处的沙湾镇,故笔名“沫若”。
在家排行第八,称“八儿”,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郭开贞”。
父亲郭朝沛,是精明的商人,善于经营、思想开明。
母亲杜邀贞乃“零落的官家之女”,聪慧贤淑,擅长刺绣,偏爱诗歌,培养了郭沫若的诗趣。
“影响我最深的当然是我的母亲。
……假使我也算得一个诗人,那这个遗传分子确也是从我母亲来的了。
”(《三叶集》)1897年春,郭沫若入私塾,1906年,考入乐山县高小,1907年秋升入嘉州中学,打下坚实丰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在学期间,接触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对旧民主主义制度产生了热切向往。
又因不满于黑暗现实、参加反清、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因而三次被校方开除或斥退。
2、留学日本1914年夏,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日语。
次年,转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预科,1918年毕业后升入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拟以医道“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切实贡献”,1923年3月毕业回国,在日共逗留10年。
1922年,与安娜的长子“和夫”出生。
留日生活对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影响:(1)广泛接触各国文艺(2)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的主要观点——“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泛神论其实是披着“泛神”外衣的“无神论”思想。
郭的“泛神论”吸收了“万物皆神”的观点和张扬自我、大胆破坏、敢于否定偶像的精神,被周扬称为“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是个性主义之诗的夸张。
”3、20年代文学活动和《女神》的诞生诗歌创作的爆发期(1919—1920年)五四时期,身处异国的郭沫若感到“个人的淤积,民族的淤积,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现代诗歌欣赏主讲:谢晓霞绪论⏹一、什么是现代诗?⏹现代诗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涵义:⏹1、是与传统的古典的旧体诗相对的,自“五四”前后产生的中国新诗。
它的产生和发展,均伴随着整个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表现现代人情感的现代诗歌,包括五四以来产生的新诗和旧体诗。
⏹3、指在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各种诗潮影响之下产生的作为一个潮流而存在的中国新诗。
如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
⏹我在这门课程中所要探讨和分析的现代诗指的是:与古典的旧体诗相对的,自五四前后产生的中国新诗。
它是现代中国人以现代的诗歌形式表现现代情感的诗歌,这其中也包括在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各种诗潮影响之下产生的作为一个潮流而存在的中国新诗。
⏹它与古典诗歌有一些根本的区别:⏹古典诗歌反映的多为普遍的情感和普遍的事件并具有清晰优美的画面感,表现上是自我的物化。
现代诗讲求主体性,表现方面多为自然的人化。
二、与诗歌有关的几个概念⏹1、意象(区别于形象)⏹提起意象,许多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很容易把它和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
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
事实上,意象是中国文论中固有的一个概念。
而英美意象派的庞德等人本身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对意象的解释。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的出现,现代诗歌也进入了“意象”时代。
正如罗门的《古典的悲情故事》里所描述的:休闲中心到不了文化中心/天桥到不了鹊桥枫桥/证券行到不了桃源行琵琶行/卡拉OK到不了坐看云起时/塞车的街口到不了/万径人踪灭2、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