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影响因素 (1)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1、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物质的、有组织的空间环境。
广义上讲,建筑既表示建筑工程或土木工程的营建活动,又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2、一般情况下建筑仅指营建活动的成果。
即建筑物和构筑物。
建筑物是供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住宅、商场。
构筑物是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活或生产活动的建筑,如桥梁、水塔3、党的建筑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4、建筑的分类:(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分: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2)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砖木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其他结构建筑(生土建筑[窑洞]、塑料建筑等)(3)按层数分:住宅:1~3层:低层住宅4~6层:多层住宅7~9层:中高层住宅≥10层:高层住宅其他民用建筑:单层建筑:建筑层数为1层多层建筑:指建筑高度≤24m的非单层建筑,一般为2~6层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24m的非单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100m的高层建筑5、建筑的分级②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共分四级第一章1、建筑物的主要六大部分:基础、墙或柱、楼地面、屋顶、楼梯、门窗2、施工图的内容:图纸目录、设计总说明、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3、索引与详图符号,见手机照片4、绝对标高:我国把青岛黄海的平均海平面定为绝对标高的零点相对标高:把底层室内主要地坪标高定为相对标高的零点,注写成±0.0005、建筑材料的图例,见手机照片第二章1、建筑构成的三要素: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技术)、建筑形象(审美、空间、体形、构图)2、建筑设计的依据:①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占的空间尺度②家具、设备尺寸及使用它们所需活动空间尺寸③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④地形、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⑤水文条件⑥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Ps:模数:我国采用100mm为基本模数,用M表示,即1M=100mm3、建筑设计阶段:①初步设计阶段②施工图设计阶段对于技术要求复杂的建设项目,可在两设计阶段之间增加“技术设计阶段”4、房间面积的组成:家具设备占用面积、人们使用活动面积、交通面积(图示见手机)5、房间形状的选择:确定房间的形状主要应考虑房间的使用要求、室内空间观感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等因素①矩形平面便于家具和设备的布置,房间的开间和进深易于调整统一,结构布置和预制构件的选用较易解决②最远视距小学不宜大于8m,中学不宜大于9m,最近视距不得小于2.2m;学生看黑板的水平视角不得小于30°,仰视角不得小于45°6、房间的长宽比宜在1:1~1:2为好,最好能在1:1.5左右7、房间的层高是指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之间的距离。
浅谈民用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摘要:针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结构中近年来影响民用建筑设计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从而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 the civil design of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 and recommend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 : civil、structure influencing factors、control measures in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建筑构造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的功能、受力情况、建筑艺术等要求及材料供应、施工技术等条件,提供实用、美观、经济可行、便于施工的科学的构造方案和具体做法,作为建筑设计中综合解决技术问题及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建筑物的民用建筑结构基本组成:一般由基础、墙或柱、楼板层、地坪、楼梯、屋顶、门窗、其他配件等主要部分组成。
一、民用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原则民用建筑构造设计的原则首先要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即:建筑物所在地区不同、用途不同,因而对建筑构造设计有不同的技术要求,确保结构坚固,使用安全,除根据荷载大小及结构要求确定构件的基本尺寸外,对一些受力配件的设计,都必须在构造上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建筑物使用时的安全。
其二要适应建筑适用性原则,要积极推广各种先进技术,采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以及采用标准设计和构配件定型通用图等。
其三是要充分考虑民用建筑的综合效益,也就是经济性原则,既要注意控制和降低建筑造价,减少材料的能源消耗,又要有利于降低日常运行、维修和管理的费用。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及其设计原则作者:廖凡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1期[摘要]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问,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具有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其内容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等有关方面的知识,是实践经验的向度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建筑构造因素原则中图分类号:S851.31+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125―01一幢建筑物的用材多种多样,构配件也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屋顶和门窗等六大基本组成部分。
这六大部分因各自所处的部位不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基础:基础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连同基础的自重一起传到地基上。
2.墙和柱:墙是建筑物的竖向构件,其作用是承重、围护、分隔及美化室内空间。
作为承重构件,墙承受着由屋顶或楼板层传来的荷载,并将其传给基础;作为固护构件,外墙抵御着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对室内的侵袭,作为分隔构件,内墙起着分隔建筑内部空间的作用;同时,墙体对建筑物的室内外环境还起着美化和装饰作用。
柱也是建筑物的竖向构件,主要用作承重构件,作用是承受屋顶和楼板层传来的荷载并传给基础。
柱与墙的区别在于其高度尺寸远大于自身的长宽尺寸,截面面积越小,受力比较集中。
3.楼地层:楼地层是建筑物的水平分隔构件,也起承重作用。
就承重而言,其承受着人及家具设备和构件自身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墙或梁柱或地基。
楼板作为分隔构件,沿竖向将建筑物分隔成若干楼层,以扩大建筑面积。
4.屋顶:屋顶是房屋最顶部起覆盖作用的围护结构,用以防风、雨、雪、日晒等对室内的侵袭。
屋顶又是房屋顶部的承重结构,用以承受自重和作用于屋顶上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墙或梁柱,同时对房屋上部还起着水平支撑作用。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常见答辩问题很多同学在做完设计后虽然对自己的设计很有把握,但是还在担心着答辩这一关,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同学在台下看这自己,内向点的肯定心慌了,呵呵,在答辩前作好答辩的充分准备,没有什么可怕的!1。
介绍你设计的内容有哪些?2。
框架体系的优点是什么?说明它的应用范围。
答: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是: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好于混合结构,平面布置灵活,可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也可形成丰富多变的立面造型。
适用范围:工业厂房及公共建筑中广泛使用。
3.框架结构的设计步骤是什么?答:(1)、结构平面布置;(2)、柱网和层高的确定;(3)、承重方案的确定(4)、荷载计算;(5)、内力、位移计算;(6)、配筋计算;(7)、钢筋选择;(8)、绘制结构施工图。
4. 怎样确定柱网尺寸?答:框架结构柱网应满足房屋使用要求,同时构件的规格、类型要少,柱网间距一般不宜小于3。
6m,也不宜大于6.0m,柱网跨度根据使用要求不同,有2。
4m、2。
7m、3.0m、5。
8m、7。
5m、8.0m、12。
0m等.5. 怎样确定框架梁、柱截面尺寸?答:框架梁的截面尺寸,(1)应满足刚度要求;(2)满足构造要求;(3)满足承载力要求。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1)应满足稳定性要求;(2)满足构造要求;(3)满足承载力要求。
6. 怎样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和侧移?答: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方法用反弯点法和D值法。
具体计算步骤是:反弯点位置的确定;柱的侧移刚度的确定;各柱剪力的分配;柱端弯矩的计算;梁端弯矩的计算;梁的剪力的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的计算:可认为是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侧移和柱轴向变形的叠加.7. 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计算要点是什么?答: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的计算要点是:1)修正柱的抗侧移刚度;2)修正反弯点刚度;3)柱的剪力分配;4)柱端弯矩计算;5)梁端弯矩的计算;6)梁的剪力的计算。
8. 怎样计算在重力荷载下的框架内力?答:重力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重力荷载属于竖向荷载,将多层框架分层,以每层梁与上下柱组成的当成框架作为计算单元,按无侧移框架计算,一般采用弯矩分配法或迭代法.9. 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是什么?弯矩二次分配法:1)求固端弯矩;2)求分配系数、传递系数;3)进行两次弯矩的分配与传递;4)求梁端弯矩.10.什么是梁、柱的控制截面,怎样确定控制截面的内力不利组合?梁的控制截面在跨中附近(正弯矩最大截面)和梁与柱相交处(负弯矩最大截面)。
建筑构造3-31. 引言本文档将介绍建筑构造中的3-3部分。
建筑构造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部分之一,它涉及建筑物的结构和构造细节,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建筑构造3-3的相关知识,包括构造设计原则、常用构造方法和材料选择等内容。
2. 构造设计原则在进行建筑构造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结构合理性:建筑物的结构应该是合理的,能够承受荷载并保持稳定。
•施工可行性:构造设计应该考虑施工的可行性,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导致施工难度大。
•经济性:构造设计应该具备经济性,尽量减少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消耗。
•环境友好性:构造设计应该符合环保要求,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常用构造方法建筑构造中常用的构造方法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构造方法,通过将柱子和梁相互连接构成框架,使整个建筑物具有稳定性。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用于抵抗水平荷载的构造方法,通过在建筑物的墙体中设置剪力墙来增加抗震性能。
•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一种将柱子悬挑在某一支点上的构造方法,可以实现较大空间的无柱设计。
•斜拉桥结构:斜拉桥结构是一种通过斜拉索将主梁悬挑在两侧桥塔上的构造方法,常见于桥梁工程中。
4. 材料选择在建筑构造中,材料选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钢材:钢材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的特点,常用于构造中承担大荷载的部分。
•混凝土: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常用于框架结构中。
•砖石:砖石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常用于墙体的建造。
•木材:木材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吸震能力,常用于建筑物的梁柱结构。
5. 结论建筑构造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部分,合理的构造设计和材料选择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构造3-3的相关知识,包括构造设计原则、常用构造方法和材料选择。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同时,读者也应该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和决策,以确保所选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建筑实务口诀:一、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荷、技、环、标)1、荷载因素的影响2、环境因素的影响3、技术因素的影响4、建筑标准的影响二、建筑构造设计原则:1、坚固实用2、技术先进3、经济合理4、美观大方三、结构的功能(可靠性)要求:(适、耐、安)1、安全性2、适用性3、耐久性四、木材的变形在各个方向不同,顺纹方向最小,径向较大,弦向最大(小顺子,大弦子)五、防水:外外先平外内立,有卷迎泥..六、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图、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经常进行检查。
(桩、点、边坡、标、位置)七、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其临界强度:对强度等级等于或者高于C50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50%(高三渗五)八、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依法、践约、信用、按图、知己知彼)1、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2、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技术经济指标3、工程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建设单位对施工的要求4、工程施工合同或招标投标文件5、工程设计文件6、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现场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7、与工程有关的资源供应情况8、施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机具设备情况、技术水平等。
九、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资、管、进、场、依、概、部、法)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3、施工部署4、施工进度计划5、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6、主要施工方法7、施工现场平面布置8、主要施工管理计划等十、施工组织设计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的情况:(设、法、环、资、方)1、工程设计有重大修改2、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实施、修订和废止3、主要施工方法有重大调整4、主要施工资源配置有重大调整5、施工环境有重大改变十一、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包括以下基本内容:(邻、场、拟、三设)1、工程施工场地状况2、拟建建(构)筑物的位置、轮廓尺寸、层数等。
3、工程施工现场的加工设施、存储设施、办公和生活用房等的位置和面积。
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建筑设计构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建筑结构设计不仅是艺术和工艺的结合体,更是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优秀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工艺的体现,更是结构设计的完美运作,为了保障质量,设计人员必须从设计中考虑施工质量和安全,从而保障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本文结合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设计方案在建筑工程中,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不仅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也是建筑工程投入使用的根据,对整个建筑工程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必须遵循相关的设计要求和原则,结合已有施工特点和工艺,加强概念构思和学习;在拥有的自身结构体系中,加强建筑变形、受力、防震特征分析,从整体布局,精细设计步骤,以承载力、刚度、防震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整体设计,从而构建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并且便于实施的建筑结构设计。
一、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设计结合了建筑物安全和建筑使用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放小抓大,抓住重心“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是建筑结构设计非常重要的概念。
“放小抓大,抓住重心”是指在建筑遇到破坏时,必须充分发挥建筑构件的特性,保住建筑物的重心,最大程度的保护好建筑物。
因此,在建筑构件设计时,设计人员就必须预先考虑好可能发生的状况,采用刚柔并济的措施,分清主次,舍小取大。
(二)设置好多道防线为了更好的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在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时应该层层设防,当特殊情况发生时,所有结构连接起来,通力保护。
相反,情况发生时,只有单一构件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必须做好多肢墙设计,充分利用设计思路进行多道线防护。
(三)建筑结构设计刚柔有度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具体的实际情况设计,做好刚柔有度,充分利用,不越线的准则。
第一章绪论(xùlùn)一、填空题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fēn wéi)()级。
2、砖混结构(jiégòu)是承重墙为(),楼板(lóubǎn)和屋顶为()的建筑(jiànzhù)。
3、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三大类。
4、模数分为()和(),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M=()。
5、一般民用建筑由()、()、( )、( )、( )、()和门窗组成。
6、耐火等级标准主要根据房屋主要构件的( )和它的( )来确定。
7、新的建筑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8、地震的强弱程度用()和()。
国家规定()地区必须抗震设防。
9、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纵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
10、()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前提。
11、楼房的层高是指该层楼面上表面至()的垂直距离。
12、7~9层为()建筑。
1-3低层 4-6层多层 7-9中高层 10以上高层二、判断题1、内骨架结构、外墙为承重墙,不需设构造和圈梁。
( 2 )2、建筑物的二级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 2 )3、标志尺寸应符合模数、数列的规定,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
(1)4、地面竖向定位轴线应与楼地面面层上表面重合。
(1 )5、建筑物的模数系列中“3M”数列常用于确定民用建筑中开间、进深、门窗洞口的尺寸( 1 )6、标志尺寸等于构造尺寸加减允许偏差。
(2)7、构造尺寸是指建筑构配件的设计尺寸,它符合模数。
( 2 )8、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1 )三、选择题1、C2、B3、C4、C5、A6、C7、A8、B9、C 10、B1、建筑物最下面的部分是()A首层地面B首层墙或柱C基础D地基2、符合模数数列规定的尺寸为()A构造尺寸B标志尺寸C实际尺寸D允许偏差值3、按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二级建筑物为()A 25~50年B 40~80年C 50~100年D 100年以上4、多层住宅一般选用的结构形式为()A砖木结构B钢筋混凝土结构C砖混结构D钢结构5、下列()组数字符合建筑模数统一制的要求。
建造师的结构设计原则在建筑领域,建造师的结构设计原则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建造师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包括荷载分析、材料选择、结构布置等。
本文将探讨建造师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荷载分析在结构设计中,建造师首先需要进行荷载分析。
荷载是指作用于建筑物结构上的各种力、压力和力矩。
常见的荷载包括自重、活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建造师需要准确计算和评估各种荷载的大小和作用方式,以确保结构安全稳定。
二、材料选择建造师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材料。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木材等。
建造师需要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材料,并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能、耐久性和施工工艺等因素。
三、结构布置结构布置是指建造师在设计过程中确定结构体系和布置形式。
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功能需求。
结构布置需要考虑结构的均匀性、刚度分布以及构件的连接方式等因素,以确保整个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四、合理分析和计算在结构设计中,建造师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计算。
这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等。
静力分析是指根据建筑物受力的平衡条件,分析各个构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动力分析是指考虑建筑物在地震等外界荷载下的响应情况,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建造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软件工具,进行准确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五、施工工艺与安装要求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建造师还需考虑施工工艺与安装要求。
结构设计需要与实际施工工艺相结合,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
建造师需要与施工人员密切配合,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安装要求,确保结构系统能够正确安装和运行。
六、监测和维护结构设计完成后,建造师还需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
监测是指对建筑物结构的定期检查和数据采集,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造师需要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建筑物长期稳定使用。
建筑构造设计的原则知识点:民用建筑的构造(1)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荷载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技术因素的影响;建筑标准的影响。
(2)建筑构造设计的原则:厚实新颖,技术一流,经济合理,美观大方。
(3)高度计算1)推行建筑高度掌控区内建筑高度,其建筑高度应当以绝对海拔高度掌控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
2)非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内建筑高度:①平屋顶应当按建筑物主入口场地室外地面至女儿墙顶点的高度排序,并无女儿墙的建筑物应当排序至其屋面檐口。
②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
3)不扣除建筑高度:①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面积≤1/4者;②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卤、通信设施、装饰构件、花架、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4)室内净高1)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最低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
2)地下室、半地下室可供日常人员采用时,应当合乎安全、卫生及节能环保的建议、且宜利用窗井或下陷庭院等展开自然通风和通风,地下室不应当布置居室;当居室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实行满足用户通风、通风、日照、防潮、杀菌及安全防水等建议的措施。
3)建筑高度大于m的民用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架空层及避难层的净高不应低于2m。
(5)阳台栏杆高度1)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
2)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含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当高于1.10m。
3)上人屋面和交通、商业、旅馆、学校、医院等建筑临开敞中庭的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2m。
(6)楼梯结构建议1)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m+(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2)楼梯每个楼梯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3)楼梯平台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
梯段净高不宜小于1.20m;4)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其高不应小于1.05m;5)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平台转向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0m6)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及其他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当楼梯井净宽度大于0.2m时,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坠落的措施。
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影响因素
一、基本原则
建筑构造设计必须综合运用有关技术知识,并循序一下设计的原则进行。
1.结构坚固、耐久
除按荷载大小及结构要求确定构件的基本断面尺寸外,对阳台、楼梯栏杆、顶棚、门窗与墙体的连接等构造设计,都必须保证建筑构、配件在使用时的安全。
2.满足建筑物的各项功能要求
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不同和使用性质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构造处理,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
3.美观大方
除了建筑设计中的体型组合和立面处理影响建筑的形象外,一些建筑细部的构造设计也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
4.技术先进
进行建筑构造设计时,应大力改进传统的建筑方式,从材料、结构、施工等方面引入先进技术,并注意因地制宜。
5.合理降低造价
在经济上注意降低建筑造价,降低材料的能源消耗,又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不能单纯追求效益而偷工减料。
降低质量标准,应做到合理降低造价,即注重综合效益。
也就是各种构造设计,均要注重整体建筑物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个效益之间的关系。
二、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
1.经济条件的影响
人们对建筑的使用要求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越来越高。
建筑标准的变化带来建筑的质量标准、建筑造价等出现较大差别,对建筑构造等出现较大的差别,对建筑构造的要求也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2.外界环境的影响
(1)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候条件随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及环境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太阳的辐射热,自然界的风、雨、雪、霜、地下水等构成了影响建筑物的多种因素。
故在进行构造设计时,应该针对建筑物所受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对各有关构、配件及部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设伸缩缝、设隔蒸汽层等。
(2)外力作用
荷载为作用在建筑物上的各种力的统称。
荷载的大小是建筑结构设计时的主要依据,也是结构选型及构造设计的重要基础,起着决定构件尺度、用料多少的重要作用。
荷载可分为
恒荷载(如结构自重)和活荷载(如人群、家具、风雪及地震荷载)两类。
(3)各种人为因素
在进行建筑构造设计时,应针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往往遇到火灾、爆炸、机械振动、化学腐蚀、噪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防止建筑物遭受不应有的损失,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防振、防腐隔声等构造措施。
3.建筑技术条件的影响
建筑构造技术随着建筑材料技术的日薪月异,建筑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开始不断翻新并丰富多彩起来。
例如彩色铝合金材料的吊顶,悬索。
薄壳、网架等空间结构建筑,玻璃幕墙,采光天窗中家庭现代建筑设施的大量涌现,可以看出,在构造设计中要以构造原理为基础,在利用原有的、标准的、典型的建筑构造的同时,不断发展或创新的构造方案,以此来改变建筑构造中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