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论1
- 格式:docx
- 大小:18.36 KB
- 文档页数:1
体育概论一、体育建构的原则:历史性、普遍性、实践性、逻辑性(严谨性)二、体育定义:通过有规律的身体运动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
注:含义:○1基本表现形式:人的有规律的身体运动。
○2基本任务:对人的自身的改造。
○3作用对象:参与者的“自身自然”。
○4任何体育实践都是社会实践活动。
三、体育产生的动因:余力、巫术、劳动、游戏、模仿(外因)、需要论(内因)(军事论)四、体育产生的内部动因:人的生存、健康、精神、休闲娱乐需要。
五、体育形成的基本条件:○1人类需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2人类必须具备较为复杂的生产手段。
○3人类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简单的社会分工是体育产生的社会基础。
)六、体育运行:在一定资源的约束下,通过体育参与群众的组织分配而实现一定目标、任务的过程或活动。
(体育的现实存在和作用社会的过程)七、体育运行结构:各个体育参与者“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的制度化关系,主要包括体育运行的主体结构、客体结构、过程结构。
八、体育运行的过程结构:体育运行的目标、资源、规范要素。
九、按体育运行机制的结构层次分类:动力、实现、调节机制。
十、体育运行的条件: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国际生存。
十一、体育的功能: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或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或效能。
十二、体育功能的特点:特殊、客观、主观、流变、工具性。
十三、体育作用于社会的功能:教育、政治、经济、文化。
十四、体育的政治功能:○1提高国家和民族威望的手段。
○2服务于国家外交。
○3促进国内政治一体化。
十五、体育分类原则:遵循体育本质和逻辑学原则。
(体育本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十六、逻辑学原则:分类的穷尽性、排他性、同一根据(或标准)和层次逐渐进行原则。
十七、学校体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导向性和超前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十八、大众体育的目的任务:○1开展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
○2丰富人民群众的余暇时间。
体育概论知识点引论体育学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科,它从整体上认识体育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抽象地反映出体育的主要特征,准确揭示其本质,以使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章体育概念1.直到18世纪60年代,法国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才出现“体育”一词。
2.体育的本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体育的概念:体育是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4.体育概念分类: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体育实施场所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体育参与者年龄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体育体育参与者职业农民、工人、军人、知识分子体育体育发展形态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体育5.体育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
(外部表现形式)体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身体运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主体部分是学校。
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当今政治和资本这两个因素几乎成为竞技运动能否成功组织实施的关键条件。
健身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为了身体健康及心理愉悦而参与的体育活动。
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是健身休闲的重要特征。
活动基础的兴趣性和活动过程的娱乐性是健身休闲的另一重要特征。
第二章体育功能第一节体育功能概述1.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
2.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本质属性、社会需要。
3.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节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教育、娱乐。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①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②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③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④调试保持心理健康。
⑤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二、体育的教育功能:①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1.体育的分类将体育领域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区分并确定其归属的过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体育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若按体育实施范围划分,可分为学校体育、军队体育、社区体育、农村体育等;若按年龄特征划分,可分为幼儿体育、儿童体育、成年体育、老年体育等;若按时代特点划分,可分为传统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等;若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医疗体育、健身体育等。
依据各种体育实践的基本功能和特征、人们对体育基本类型的认同,以及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育产业四种基本类型。
1910年成立中国国家奥委会,1958年断交,1979年恢复。
《奏定学堂章程》是废除科举制,1903年体操从日本传入,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
1923年“中体西用”,体操改名为体育,并在中小学中推广《课程改革纲要》2.体育的概念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3.体育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素质。
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这一规定不仅强调体育对人发展的要求,还特别强调了体育事业要协调发展的问题。
《体育法》的颁布,不仅填补了国家立法的一项空白,而且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这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2008年8月29日正是《体育法》颁布十三周年,也正逢北京2008年奥运会刚刚胜利闭幕。
4.体育的组织机构中国政府管理体育的最高组织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5.体育的起源余力论始于席勒,后经斯宾塞发展。
第一章:体育概念1、确定体育术语时考虑三条原则(1)、科学性(2)、民族传统习惯(3)、力争与国际用语相一致2、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6、健身体育——指以身体运动、自然力、饮食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优生优育等为手段,培育、培养、锻炼、养护身体,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目的:通过竞赛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以创造优异成绩。
特点: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明确而正式的规则;竞赛结果被社会乃至世界所承认;参与者的角色代表性;功利性。
作用: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称为国名经济的增长点。
7、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特点:休闲性、时代性、新奇性、健身性、层次性、非功利性。
8、体育的分类:1:按区域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
2:按参与者的年龄分: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人体育。
3:按参与者的职业分:、农民体育、工人体育、军人体育、知识分子体育。
4:体育发展的年代: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当代体育。
5:按体育的属性: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
9、体育的属性:(1)健身性(2)教育性(3)文化性(4)竞赛性(5)技能性(6)娱乐性(7)社会性10、体育本质:通过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不仅有利于人的现代化,也能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章:体育功能1、体育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体育的健身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1 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第一课体育的概念一、为什么会产生体育?(1)体育产生的动因: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人类全部生活和活动的基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也应以劳动为基础,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唯一源泉。
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一元论)人的活动都是由需要而引起的,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
需要→动机→行为(多元论)从需要理论分析动因:①为谋生②为了防卫③一种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技能。
还有不属于生产活动,又高于一般的生产技能活动,如游戏等,有些属于相互交流的需要,有些属于同疾病作斗争的需要。
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本身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体育的起源说:①游戏说②巫术说③战争说④劳动说(2)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在明确了体育产生的动因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体育是怎样在原始社会条件下萌芽和产生的,它与原始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教育,军事,娱乐等有什么关系?①原始体育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萌生。
②体育是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在原始教育中,对身体的培训战友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很难将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和体育活动截然分开,体育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原始体育与军事④原始体育与医疗卫生⑤原始体育与娱乐,宗教祭祀活动。
二、体育的发展⑴萌芽时期原始的平等性,非独立性,直接功利性,初步地域文化特征。
⑵形成独立形态以军事教育为主。
形成独立形态的体育体现了较强的教育性和阶级性,他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也大大强于萌芽时期的体育。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共同点于不同点:共同点:注重体育的教育性和阶级性,并把体育作为一种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对待。
不同点:东方的体育崇文尚柔,以静养身;西方体育提倡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强壮。
东方体育的竞技性不如西方体育,而西方体育的养生保健性有不如东方体育。
体育概论引导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体育产生与发展的5个阶段:1、初步形成阶段我国体育学的形成源于对体育原理、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2、引进与移植阶段我国全面引进苏联体育制度的同时,也引进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
3、探索与总结阶段在苏联基础上,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体系,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教材《体育理论》出版。
4、挫折与停顿阶段文化大革命,我国体育学发展处于停滞阶段。
5、发展与丰富阶段 1978年召开了《体育理论》教材座谈会,确定了各个学科,大学开设了体育专业,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
基本特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体育学科本质和属性的理解,体育科学发展日趋规范,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体育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学科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发展大好时期。
二、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一)目的:体育概论旨在探讨体育的基本概念,力图增进人们对体育本质的准确把握,深入揭示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体育中的各种关系得到更加完整的阐释,引导人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探讨体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体育工作者的鉴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体育基本功能及其过程,并从宏观上认识体育制度、途径、方法和手段,探索未来体育和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
(二)体育的意义1、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2、提高对体育和体育科学的全面认识3、提高指导体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水平三、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一)内容体系: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体育目的、体育过程、体育手段、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制度、体育发展趋势。
(二)学习体育概论的要求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2、坚持败家争鸣的学术方针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坚持不断创新发展的观点(三)体育概况的学习方法1、提示引导,教师的讲授只起到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阅读、准备讨论,编写讨论发言提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讨论与总结,要求学生做专题学习发言。
第一章体育现象与体育概念1、柏拉图——身心调和论。
古希腊注重全民体育,柏拉图重学校体育教育。
2、亚里士多德——古代西方“最博学的人”,第一个在理论上论证了体育、德育、智育的联系。
3、在古希腊,最典型的是斯巴达教育。
4、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跳棋、吟诗。
5、文艺复习运动后,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是第一个倡导“三育”(德、智、体)的人。
6、法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强调“体育乃是个人由童年至成年整个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7、近代体育的三大基石——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
民族主义特别强烈的德国和瑞典,体操最先走出学校。
8、德国国民体操之父——杨氏,创建了哈森赫德体育场。
9、德国学校体操之父——施皮斯,将杨氏体操经过改造引进学校,创造了分段教学法、综合教学法,并把音乐和体操结合起来。
10、瑞典的体操创始者是林氏,他把体操分为教育体操、士兵体操、医疗体操和健美体操4类。
11、1973年,德国的顾茨姆茨第一个提出恢复奥运会。
1859-1889年举办了6届雅典奥运会。
12、1881年第一个国际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
13、1883年,法国史学家、教育家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代奥运会的比赛,1892年访遍欧洲,宣传奥林匹克思想。
1893年为恢复奥运会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体育会议。
14、1894年6月16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大会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IOC)。
15、养生体育、祭祀体育、舞蹈体育、娱乐体育、军事体育、武术。
16、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
17、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颁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18、19世纪70年代,硬德侨民在上海建立“总会”,中国人的各种体育团体开始涌现。
19、1760年,在法国的报刊上首次出现“体育”一词。
20、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使用“体育”一词。
体育概论复习重点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体育的功能:体育的健身功能(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2)调节和保持身体健康(3)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4)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品质体育的教育功能:(1)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2)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3)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4)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体育的娱乐功能:(1)体育活动不同于为了生存的工作,它是工作之余的活动,具有放松性,所采用的各种体育项目很多也具有游戏性。
因而,体育活动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具有健身功能也是必然的。
我国的体育目的:我国的体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我国的体育目标:(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我国体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国体育目的的核心内容。
其中增进健康主要表现在延年益寿、预防疾病两个方面。
(2)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希望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运用各种体育手段、方法来锻炼身体,参加各种竞赛和游戏,观赏各种表演竞赛等。
(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一个国家运动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4)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我国体育目的和目标的要求:(1)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所谓中国特色,即我国体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好体育和政治的关系。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人事一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是体育实践的主题。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所创造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
(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体育服务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挖掘人的体能潜力,振奋人的精神。
(4)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所推广的竞技项目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世界主流体育文化的主体。
体育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体育一2.社区体育一3.体育游戏一4.体育科学一5.体育手段一6.运动节奏一7.体育锻炼一8.体育教学一10.运动训练一11.体育概论一12.体育竞赛一13.体育文化一14.竞技体育一15.体育过程一16.体育的异化一17.举国体制一18.运动技术一19.技术关键一20.奥林匹克精神一21.身体运动节奏一22.身体运动轨迹一23.奥林匹克主义一二、填空1.如果从参加者的年龄来对体育概念进行分类、可以将体育分为( )、青少年体育、( )等。
2.“体育”一词是18世纪世纪、()年代,在( )出现的。
3.如果按照体育发展的年代来划分,可将体育分为( )、近代体育、( )、当代体育等。
4.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有( )、体操、舞蹈、竟技运动项目、( ) 活动和我国传统武术、气功等。
5.新中国体育科学发展过程分为( )、停滞阶段、和( )等三个主要阶段。
6.在中国“体育”一词是19世纪末从()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
7.如果从实施体育的场所来划分,可将体育分为( )、学校体育、( ) 等。
8.按照人体运动环节分类,可以把身体运动分为()、下肢运动、头颈运动、腹背运动、()等。
9.体育是以( )为手段促进( )的文化活动。
10.体育体制的特点体现在( )、稳定性、和( )等三个方面。
11.身体姿势包括(),动作过程中的姿势和()。
12.适应能力包括对外界环境的( ) 和对疾病的( )。
13.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竞技活动。
14.过程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方法、()、体育环境、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等。
15. <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研究( ),基本特征及其( ) 的学科。
17.根据体育工作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 )、体育锻炼、( ) 和运动竞赛。
三、选择题1.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 )A、1968 年B、1978 年C、1988年D、1998 年2.1924年巴黎奥运会开始使用了( )的游泳池。
引论体育学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科,它从整体上认识体育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抽象地反映出体育的主要特征,准确揭示其本质,以使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章体育概念1.直到18世纪60年代,法国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才出现“体育”一词。
2.体育的本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体育的概念:体育是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4.体育概念分类: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体育实施场所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体育参与者年龄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体育体育参与者职业农民、工人、军人、知识分子体育体育发展形态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体育5.体育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
(外部表现形式)体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身体运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主体部分是学校。
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当今政治和资本这两个因素几乎成为竞技运动能否成功组织实施的关键条件。
健身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为了身体健康及心理愉悦而参与的体育活动。
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是健身休闲的重要特征。
活动基础的兴趣性和活动过程的娱乐性是健身休闲的另一重要特征。
第二章体育功能第一节体育功能概述1.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
2.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本质属性、社会需要。
3.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节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教育、娱乐。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①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②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③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④调试保持心理健康。
⑤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二、体育的教育功能:①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体育概论杨铁黎笔记
杨铁黎笔记:体育概论
1. 体育的定义:体育是指人们通过身体活动、运动和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增加知识、开发智力等综合目的的活动。
2. 体育的发展与分类:
- 体育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的传统体育活动。
- 体育可以根据运动方式、竞技形式、比赛规则等方面进行分类。
常见的体育项目包括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3. 体育的作用与意义:
- 体育对个人有诸多好处,包括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毅力和坚持等。
- 体育对于社会也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4. 体育竞赛与运动精神:
- 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比赛来展现个人和团队的技术和实力。
- 运动精神包括公平竞争、友谊第一、团结合作、互敬互爱等核心价值观。
5. 体育教育与普及:
- 体育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锻炼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 普及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促进社会发展。
总结:体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作用。
通过体育可以实现身体健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等目标。
体育教育和普及体育活动在培养健康的人力资源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如何分析评价我国当今体育概念问题?体育是医生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这样一个体育定义是相对客观、辩证而全面的,反映了体育的本质特征,重视了体育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考虑到了国情和国际接轨,确立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高度统一性。
计从教育角度重视了对人的培养,又从社会文化视角反映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既肯定了热门的个体的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社会需要;既注重对体育的生物学研究,业主中体育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层面认识体育。
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广义体育观。
2、如何从体育属性分析体育概念的分类?按照体育属性可以把体育划分为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
健身体育是通过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实现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竞技体育是通过竞技机制和挑战高峰来实现身心发展的目的,休闲体育是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趣味性身体活动实现身心发展的目的。
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之间只是形式、手段和方法上的差别,其共同特有的本质属性依然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依然遵循划分规则。
因此,当代体育是由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组成,这个分类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指导体育实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为什么从身心关系考察体育的属性?1)深身心互动。
人的身心关系是确定体育本质的客观依据。
我们要按照身心合一的规律认识体育本质。
2)身心合一、协调发展是体育本质的诉求。
当今时代强调以人为本,人的本质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三个层面协调一致人才能健康,所以强调体育对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作用和机制,以便和健康吻合,弄清楚人的本质,理性认识并处理好身心关系才能正确把握体育本质。
今天研究身心关系,旨在推动一种整体的体育观、身心统一的体育观、人的发展预审会需要相协调的体育观的形成,对体育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具有深刻和深远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体育本质,更好的为人服务。
4、体育的多种属性与体育本质的关系?体育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
1 体育的起源:劳动说、需要说、宗教说、战争说、精力过剩说(1)德国国民体操之父:杨氏(建立运动场,改造体操技术),德国体育之父:顾兹穆茨,德国学校体育之父:施皮斯(2)瑞典体操:林氏体育,瑞典体操奠基人:比尔、亨利克、林(3)现代体育三大基石:德国杨氏体操,瑞典林氏体操,英国户外运动2 1896年4月6日,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
第一章1直到18世纪6年代,“体育”一词才在法国出现。
1762年,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其中用“体育”这个词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
2 直到1923年,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才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体育”与“体操”自此代表不同的含义。
3下定义: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4体育概念的定义:广义的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狭义的体育:学校体育。
5体育概念的分类: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数概念分为若干种概念,或者把一个母类分为若干子类,以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6 如果从实施体育的场所来分,可以将体育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如果根据参与者的职业来分,可以将分为农民体育,工人体育,军人体育,知识分子体育等;如果从参加者的年龄来划分,可以将体育分为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
如果按照体育发展的年代来划分,可以将体育分为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当代体育。
7 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演进(一)国外概述,(二)国内概述。
(看看27页)第二章1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2 体育功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看几遍40页)?3 体育的功能分为三个层次:自然质功能(健身)结构质功能(娱乐,教育)系统质功(政治,经济)。
4 体育的自然制功能?(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2)调试和保持心理健康(3)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4)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功能。
名词解释
1、体育本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
2、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3、体育功能:体育这一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4、体育的目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5、家庭体育: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和爱好,利用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活动。
6、体育手段:为了达到体育目的而借助的载体、媒介及其各种活动形式和方法,是实现体育目的的系统行为和操作技术。
7、体育运动技术的定义: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总有一种相对最佳的完成身体运动的方法。
8、体育游戏:又称活动性游戏,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组织形式构成的健康娱乐方式,是体育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的有效手段。
9、体育游戏的特点:以身体运动为媒介,其目的是为了寓教于乐,促进游戏者的身心发展。
10、体育科学定义:是研究体育对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
11、体育文化的概念:体育文化是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未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12、机构: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13、职能:一个社会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
14、体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15、体育体质: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填空
1、体育实施场所: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
2、体育的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
3、体育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延伸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4、体育目的的依据:国家的政治需求、经济状况、自身的特点、人的体育需求
5、运动技能学习的三个阶段:粗略地掌握动作技能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定型阶段
6、身体运动的7个构成要素:身体姿势、身体运动轨迹、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速度、身体运动频率、身体运动力量和身体运动节奏
7、身体姿势:开始姿势、运动过程中的姿势、结束姿势
8、体育运动技术的基本结构:技术基础、技术环节、技术细节
9、体育运动技术的综合评定: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力量性、经济性和弹性
10、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生物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
11、国家体育总局的内设机构:办公厅、群众体育司、竞技体育司、体育经济司、政策法规司、青少年体育司、人事司、对外联络司、科教司、宣传司、机关党委、监察司和离退干部局
简答题
一、简述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
1、历史性与发展性
2、国际性与民族性
3、地域性
二、体育游戏的作用和意义?
1、体育游戏在促进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2、体育游戏通过各种身体活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3、体育游戏还可以全面发展青少年儿童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他们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记忆力和创造能力
4、由于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它能提高游戏者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他们活泼、愉快、开朗的个性和团队精神以及
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心理品质
三、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特征?
1、体育科学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
2、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快体育科学自身的完善
3、体育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实际并为体育实践服务
四、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
1、人文性
2、象征性
3、艺术性
4、多元性
5、划一性
五、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1、转变政府管理体育事业的职能
2、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与体育社团的独立
3、职业体育将逐步市场化
4、大众体育将得到迅速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义?
1、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
六、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现代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3、体育运动有助于激发现代人强烈的进取精神,强化现代人的竞争意识
4、体育运动有助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5、体育运动有助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辨析题
有人常常用“体育是一门科学”这样的论断向人们指明体育的科学地位,
消除社会对体育的传统偏见。
答:不正确。
正如教育与教育科学是两个概念,体育和体育科学也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体育科学则是研究和揭示
这种现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前者是研究的客体,后者是研究主体的认
识。
体育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都是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体育科学既要研究
体育运动的特征、方法和手段,也要研究体育参与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适应能力的变化,同时还要研究体育的组织管理及同社会其他系统间的关
系等。
论述题
中西方体育文化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注重伦理道德
②注重和谐与统一
③注重实际与稳定
④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强调以人为中心
②与宗教的关系密切
③以个人为社会本位
④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二、体育精神文化的比较
中国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中的动态文化,这决定课中
西方体育形态和体育价值观的实质性差异
三、体育行为制度文化的比较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目标是修身、养性
西方体育文化是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
四、体育物质文化的比较
不同类型体育体制比较
1、社会组织主导型
优点: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体育组织内部实施不受外界
干扰的管理,体现高度的民主
不足: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2、政府和社会组织结合型
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和社会双方面的积极性,便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不足: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容易发生冲突
3、政府主导型
优点:集中体现国家利益,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预期的目标
不足:容易造成行业垄断,抑制社会对体育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体育具体事务的管理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
腐败问题,不仅影响了体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限制和抑制了社会办体育
的积极性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对包括体育在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3、完全依赖国家拨款容易造成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而依
靠市场机制运行的体育产业则显现了蓬勃生机
4、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统一管理体育体质导致体育资源的垄断,使
得体育事业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