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04.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六章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史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碑铭学和史籍整理的不断发展,继承朗克史学的西方传统史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与此同时,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在西方史学界,一股新史学的思潮在萌发、汇合,试图冲破传统史学的约束,多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文化史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史学一、普鲁士学派的出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德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鲁士军国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德国人民的爱国统一运动,力图使普鲁士成为统一运动的中心,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资助哲学和历史学学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制造舆论,提供理论依据。
普鲁士学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史学流派。
普鲁士学派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实际上是朗克学派的分支;在哲学思想方面,则是黑格尔哲学的继承。
他们体会普鲁士军国主义者的意图,把德国的爱国统一运动推向民族沙文主义的道路;他们宣扬弱肉强食,歌颂战争,为普鲁士以武力统一德国充当吹鼓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尔曼、德罗伊生等。
二、普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达尔曼达尔曼(1785—1860年)是普鲁士学派精神上的祖师。
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和霍尔大学学习语言学,二十五岁获博士学位。
1809年,当拿破仑侵入德国时,他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徒步穿越德国,参加奥地利军队,投身战争。
从1812年起,他先后在基尔大学、哥廷根大学、波恩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讲授历史学和政治学。
他主张学术必须和政治相结合,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因此,有学者认为,达尔曼不是第一流的史学家,而是一个演说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主要著作《丹麦史》、《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都是为实际的政治目的而写的。
1848—1849年,他当选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并被推举为宪法委员会的成员。
戊戌变法背景:1.社会危机严重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思考: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有哪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答:相同因素:①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产生,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垄断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推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
③对落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殖民地进行侵略。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剥削第三世界国家。
④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巴黎公社之后的30年,国际工人运动尚处在聚集力量、准备革命的和平发展时期。
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都不敢贸然发动国际性的战争。
资本主义国家又推动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不同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在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中,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同美国形成了相互竞争和制约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在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
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总的趋势是进一步发展。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格局有几次大的变动?有何发展趋势?⑵概括指出引起经济格局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⑴格局变动与趋势: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一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独掌世界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为主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朝着经济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