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2.15 KB
- 文档页数:1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论文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名:***学号: **********指导教师:**2022年4月27日目录摘要 (3)一、“礼” (4)(一)儒家学说中的“礼” (4)(二)“礼”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4)二、“贵和尚中” (7)(一)儒家思想中的“贵和尚中” (7)(二)“贵和尚中”思想在古代都城营建中的体现 (7)摘要文章分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与“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强烈。
从都城规模、方位布局与分区规划到礼制建筑的形制、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等方面,无不浸透着“礼”之规制。
儒家“贵和尚中”的基本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
本文从这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礼”,“贵和尚中”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学派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儒家学说经孔子倡导和后世儒者发展、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仁”、“礼”和“中庸”。
这些核心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性格气质起着深刻的熏陶和浸濡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的哲学、伦理思想,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会与儒家思想不可避免的产生交集。
事实上,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中古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诸多方面。
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典范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后世儒者的不断丰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体系。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二)接上篇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一)3、儒家“比德”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本质设计的理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美善统一,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
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
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
大自然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之美。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的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园林景观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
孟子更充分地讨论了“观水”的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所谓“观水”,就是要从水的形态获得某种人生心理审美本质体验。
浅谈传统宗教文化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哲学以及对园林景观建筑的影响都极为深遠。
而景观建筑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烙印,是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在城市建设中都透露出传统宗教文化的缩影。
笔者从儒教、道教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方面分析它们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以便与众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标签:宗教文化财富影响深远景观建筑建筑景观是苍茫大地上人类智慧的点点滴滴的记载,是装点着人类生活的璀璨星辰,也是传统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
无论它们形式如何,年代是否久远,都焕发出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奇光异彩,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珍品。
景观建筑也能体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也是人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体现,能够体现出人的主观意识和哲学世界观。
可以说,中国传统宗教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还是在居民景观建筑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而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照搬等问题,丢掉了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传统宗教文化,缺少了创新与改革。
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能利用优秀的传统宗教文化,与时俱进,继续发挥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文化与景观建筑儒家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儒教,也叫儒学,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也就是强调“善”,而“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而今也是中华民族内在的主流思想。
1.儒家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的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的建筑的影响,一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文化讲更强调礼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而这些主流思想至今也会影响到居民景观建筑的建筑风格。
如“礼”的内核就是秩序与和谐,也就是宗法和等级制度。
那么,在景观建筑中就会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在传统建筑中用装饰、颜色等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体现。
儒家文化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国历经千年的主流文化之一,对人文、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理念和伦理秩序观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尤为深刻。
园林文化是通过园林景观反映景观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精神介质,是与建筑、诗歌、文学、书画、音乐等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一个综合性文化。
因此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实际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切实考量景观环境的适用文化,进而提高园林景观的情趣之美和文化特色,从而和观赏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园林景观建设既要满足我国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同时应该重视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增强和发展。
将儒家文化融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既能够充分满足景观设计的文化要求,同时对弘扬中国传统美学起到积极作用。
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之一,是我国文化的主体以及核心内容,尤其是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建设的过程中,对园林格局的布置、植物的选择乃至建筑的形态和分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常见的四合院采用的中平方正的形式,故宫等皇家园林又强调尊卑有序,江南私家园林更突显宛朴拙自然等等,这也正是中国园林文化有别于西方园林独具魅力的原因。
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儒家文化的应用。
、一、浅析儒家文化的美学思想(一)中和之美儒家文化是我国历经千年的文化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社会人生以及治国安邦的论述,同时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中庸》中描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很好的解释了“中和”是中国人审美意识里充盈着的物与社会与人的普遍和谐关系,是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1]。
这种美学思想使得宇宙与生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灌注一种和谐之美。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论述:1. 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对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和“中庸”,这种思想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设计中对平衡、对称和整体性的追求。
佛教思想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这也反映在设计中对简约、静谧和自然的追求。
2. 古代艺术形式与图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艺术形式和图案也对设计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注重意境和笔墨之美,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现代设计中的线条运用、构图和色彩搭配上。
同样,传统的刺绣、陶瓷和木雕等工艺品中的图案和纹饰也被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色。
3.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设计中体现为对自然元素的运用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许多现代设计作品中融入了传统的园林建筑和景观审美,以及以自然为灵感的材料选择和形式创新。
4. 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对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和吉祥图案等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设计、建筑外观和产品设计中,传达出吉祥、繁荣和幸福的寓意。
此外,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也成为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与传承,设计作品更能与受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古代艺术形式与图案、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等方面。
这种影响促使设计作品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基础和源泉。
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发展的。
《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由此可见建筑在产生之初,仅仅是作为人类一种自身生存生活的居所,是人类衣食住行中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从原始社会步入农业社会,又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留其基本职能的情况下也融入了审美的功用。
建筑以其特有的美感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建筑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个因素的作用,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其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融合提升的过程。
以下我们主要就宗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这一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宗教和建筑会结下不解之缘呢?宗教实体的组成包括宗教的实体意识要素,宗教实体组织要素,宗教实体礼仪要素,宗教实体器物要素。
而宗教建筑属于宗教实体器物要素,是组成宗教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宗教做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建筑,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来源于宗教凌驾于世俗的高不可攀的思想使得建筑高耸入云,直插云霄;中国的风水术也是中国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宗教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渗透到本宗教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上。
中国传统建筑受到宗教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传统文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儒、道、佛三大源头。
在此我们就谈一下儒、释、道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灵魂,在封建王朝时代曾一直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极力宣扬“礼”,重视祭祀,讲究规矩的主张对我国古代的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认为:“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军师,是礼之三本也。
”儒家的礼治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礼首先表示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思想与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宝贵财富;中国的城市建设中都有儒家思想的缩影。
本文主要对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制思想、风水学等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巨大加以探讨,试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和渊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崇尚“中庸”,“中庸”就是强调“善”,“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建筑和规划的影响两个方面。
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了解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就要了解当时的文化。
儒家文化讲究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风水五行;这些主流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 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 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建筑上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 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要符合礼制。
例如,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 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
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 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
人死以后, 坟园的占地面积, 坟丘高度, 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违背这些制度, 便是违法, 要受到刑法制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
世界家苑shijiejiayuan shijiejiayuan—347—儒道思想对中国建筑画法的影响研究彭 超(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摘 要] 建筑画法区别于工程图解,是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体。
儒道思想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渊源而流长,为我国建筑画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我国的建筑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从儒家、道家两个角度出发,就儒道思想对中国建筑画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儒道思想;建筑画法;影响1、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画法单方面的影响1.1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画法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中庸、和谐的“理”性美,其思想在中国建筑画法的渗入,使得中国建筑体现出严格的等级规则和理性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画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三点:1.1.1“礼乐”思想对中国建筑画法的影响。
“礼乐”思想即“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
”儒家认为礼就是规则与和谐,其着重点在于宗法和等级制度。
受儒家“礼乐”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画法大都表现的中规中矩。
设计者在画中国建筑画时,根据自身对规则、秩序的领悟和认知,形成一种主观的理性美感,体现的是社会的管理秩序。
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房屋的设计类型、深度、高度、色彩、符号等方面,暗示了严格的等级规则。
这种礼乐等级思想渗透古今,如“厅”是整个民居建筑的核心空间部分,家庭一切的婚庆、宴客、会见等行为都在此开展,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建筑的深远影响。
1.1.2“中庸”思想对中国建筑画法的影响。
“中庸”思想以孔子为引导,是儒家几大主导思想之一。
中庸思想对展现中国建筑画法的艺术特色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建筑画中建筑院落的中轴线布局上。
中国建筑画法尤其是古代建筑画法,将“中”的思想推崇到极致,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建造位置,则处于紫禁城两角做出的对角线和中轴线的交点上。
以此思想为引导的现代中国建筑画法也比比皆是,在现代普通的民居房中多有体现,如以乡村院落的中轴线为准,线上为正室,分侧两旁的则为副室。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古人的哲学思想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儒、道、释思想。
在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最为注重社会规范和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子以“礼”的制度实现制定了严格的建筑修建的标准,比如建筑形制、建筑规模、建筑高低都必须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秩序和谐的实现。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思想是道家和佛家思想,追求的是出世思想,这是古人追求审美化的居住理念,以实现士大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也成了古代文人雅士最高的人生追求了。
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审美的整体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要顺应自然和天地万物。
在中国古代,城市住宅和古典园林也追求闹中取静的田园生活,不能归隐山林,就把大自然搬到自己家里来。
归田园居的生活模式总被认为是文人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
因此,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跟大自然的接触。
生活在自然山林中,虽只有陋室草庐,但也不失文人的淳朴高雅。
在田园生活中保持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尚情操,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在,这种生活方式奠定了文人理想的居住基调,几千年来,仍然是中国古人最具魅力的传统的生活方式。
对于自然居住环境的推崇,还和中国士文化中的隐逸思想有关。
文人士子是中国古代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既是社会道德标准的体现者,也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士阶层信奉的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在仕途上顺利就会志得意满,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果官场失意,奸臣当道,就会遁入山林,过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以山水田园风光慰藉心灵。
隐逸是避世的一种体现方式,其本质就是归田园居的生活。
中国古代在园林形成了一整套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和具体的造园方式,其中蕴含了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居住文化。
园林的设计宗旨就是要把自然山水模拟并浓缩于一园之中,如果不能栖身于村郭,则在城市中实现自然隐居的理想,大隐隐于市,使得园林成了避世的世外桃源。
儒学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儒学文化,那可是咱们中华大地上的老根儿,深深扎在每一块泥土里,也渗透进了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咱们的房子,也深受其影响。
你瞧那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儒家文化的韵味。
咱先说这建筑布局吧,儒家讲究的是“中正平和”,这可不仅仅是一句空话。
你看那故宫,中轴线对称分布,庄重威严,这不就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建筑上的体现吗?还有那些大户人家的宅院,也是讲究个“方正”,正房、厢房、倒座房,一板一眼,规矩得很。
为啥?还不是因为儒家文化里,那“以礼为本”的思想在作祟。
礼,就是要有个样子,有个规矩,不能乱了套。
再来说说这建筑风格,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说白了,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所以你看那些古建筑,都喜欢用木头、石头、砖瓦这些自然材料,不咋用那些花花绿绿的涂料。
为啥?还不是因为儒家觉得,人得尊重自然,不能瞎折腾。
还有啊,那些建筑的线条,也是流畅得很,就像是大自然里的山水一样,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还有个小细节,你注意到了没?那就是很多古建筑都喜欢在屋顶上放些瑞兽啥的,什么龙啊、凤啊、麒麟啊,这些可都是儒家文化里的吉祥物。
为啥要放这些?还不是因为儒家觉得,人得有个信仰,有个寄托,这样才能心安。
所以你看那些古建筑,不光是住人的地方,还是个精神家园呢。
再来说说这建筑的功能吧,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实用主义”,就是要讲究个实用,不能光好看不中用。
所以你看那些古建筑,不光是好看,还很实用。
比如那四合院吧,夏天能遮阳,冬天能挡风,住起来可舒服了。
还有那些庙宇啊、祠堂啊,也都是既能祭祀又能聚会的地方,一举两得。
当然了,儒家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可不止这些。
它还影响了咱们的建筑色彩、建筑雕刻、建筑装饰等等方面。
比如那朱红色的大门,金黄色的琉璃瓦,还有那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都是儒家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为啥要用这些颜色?还不是因为儒家觉得,人得有个精神面貌,有个积极向上的态度。
所以你看那些古建筑,不光是住人的地方,还是个精神堡垒呢。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6)1920039202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收稿日期:2006204203作者简介:王大勇(1978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石 戎(1971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王大勇 石 戎摘 要:探讨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学派礼制思想的影响,而后从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关键词:礼制思想,规划思想,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丰富、实物广泛、形制特殊、研究价值很高,对世界城市规划技术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外部形制和空间布局时,要紧密结合该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特点,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1 《周礼》礼制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坐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但凡搞城市规划专业的专家、学者无不熟悉这段出自《周礼・考工记》的一段记载,描述了中国远古时期周王城的布局特点,也证明了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一套城市建设的城制制度。
相传《周礼》是周文王之子周公(名姬旦)所制,周王城也是周公所建。
《周礼》的礼制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皇宫以及天子朝事的宫殿位于中央部位,必须能够体现出至高无上、尊统于一的地位。
因此天子所属的一切建筑均要高于都城的其他建筑,高于全国其他一切城市。
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级王公贵族,要按礼制各行其位;各级地方统治机构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规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颜色、大门间数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2 《周礼》礼制思想对后世城市建设的影响2.1 对隋唐长安城的影响西周以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思想,其中“礼”、“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理论体系。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 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 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 “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
城的分区极其明确, 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 中央方位最尊, 因此设宫城区, 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 以示一体 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 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 设宗室卿大夫府第 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 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 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
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 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 不容杂处。
运用方位尊卑, 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 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对于“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这一论题而言,首先要做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了解儒家思想的思想及含义:
1.作为正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儒学发展成新儒学。
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
2.不同思想核心对建筑产生不同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仁、义、礼对中国园林及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譬如:礼制使得建筑形成了不同等级及不同布局。
3.
从推理角度而言: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长达两千多年,其所提倡的思想文化必然对绝大多数中国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而中国建筑的制造者和创造者正是这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所以儒家思想通过影响人,进而影响建筑,从而论证了命题的必然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