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案例爱的人间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爱的人间-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知道歌曲《爱的人间》的歌曲名称、歌曲的作者以及歌曲的主题。
2.能欣赏《爱的人间》这首歌曲,表达自己的听后感受。
3.能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体会爱的存在以及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歌曲《爱的人间》的歌曲名称、歌曲的作者以及歌曲的主题。
2.听歌,表达听后感受。
3.体会爱的存在以及爱的力量。
三、教学难点
1.通过歌曲理解爱的存在以及爱的力量。
四、教学过程
1.首先老师先问学生:你们读过关于爱的故事或其他类似的文章吗?在与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然后老师开始进入正题。
2.介绍歌曲《爱的人间》,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语言和歌曲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歌曲的主题是什么。
3.播放歌曲《爱的人间》,让学生先欣赏,并在播放后,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听后感受。
4.认真听歌词,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即爱的存在和爱的力量。
大家一起回忆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所给予的爱,如老师、父母等人。
并让学生思考,当自己收到这么多的爱时,自己应该怎么做。
5.在班级里完成制作爱的海报或其他形式表达爱的形式,然后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评论作品的好处。
五、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歌曲《爱的人间》的内容,并进一步体会到爱的存在以及爱的力量。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感受到对自己所付出的爱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形象思维,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教坛交流的平台。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爱的人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爱的人间》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鼓舞人心的歌曲,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人间大爱的美好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善于模仿和表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自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爱的人间》的曲调和歌词。
2.培养学生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
2.情感的表达和演唱技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心得。
3.情感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美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爱的人间》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爱的人间》,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音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别教授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让学生反复练习。
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鼓励。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歌曲中的美好情感。
学生相互展示,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唱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爱的人间》,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小学音乐爱的人间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歌曲《爱的人间》的歌词和曲调。
2. 了解歌曲传递的爱与关怀的主题。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投影仪/白板。
2. 音乐播放器。
3. 《爱的人间》的歌曲原版CD或者mp3音频文件。
4. 课件/海报,展示歌曲的歌词。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歌曲《爱的人间》的前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歌曲标题的理解和期待。
导入1. 学生阅读展示的歌词,指出一些他们觉得有意思或者重要的句子。
2. 引导学生解释这些句子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歌曲欣赏1. 播放歌曲《爱的人间》。
2.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歌曲。
3.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在歌曲中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歌曲分析和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曲调、节奏、旋律和歌词。
2.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传递的主题和情感。
3. 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情感表达与情景表演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歌曲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表演。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配角色和编排表演。
3. 学生展示小组表演。
反思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歌曲中传递的主题和情感。
2.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歌曲的喜爱之情,并分享他们学到了什么。
拓展:1. 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歌曲,完成一份关于这首歌曲的简短报告,包括歌曲的背景、主题和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想。
2. 引导学生体验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比如《友谊地久天长》、《童年》等,讨论歌曲中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让学生欣赏歌曲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歌曲中传递的爱和关怀。
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达和分享。
同时,学生还有机会通过学习其他歌曲来拓展对爱和关怀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歌曲《爱的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歌曲《爱的人间》,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和深刻内涵。
2. 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所传递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爱的人间》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旋律解析。
3. 歌曲的歌词解读。
4. 学唱歌曲《爱的人间》。
5. 歌曲的演唱技巧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爱的人间》的学唱和理解。
2. 教学难点:歌曲的旋律演唱和歌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
2. 音乐播放设备。
3. 乐谱或歌词打印。
4. 合唱队伍的编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爱的人间》的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2. 新歌介绍: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3. 旋律解析: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优美和流畅。
4. 歌词解读:解读歌曲中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5. 学唱歌曲:教授学生歌曲的演唱技巧,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呼吸。
6.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和谐与力量。
7. 演唱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展示,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9.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歌曲,加强歌唱技巧的掌握。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创作比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歌曲。
2. 邀请其他科目的老师,如美术老师,进行跨学科合作,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歌曲中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
七、教学策略:1. 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 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主动探索和掌握歌曲的相关知识。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7课《爱的人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爱的人间》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歌曲,选自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表达了人间大爱的美好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爱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和歌唱能力,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简谱阅读和歌唱技巧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爱的人间》这首歌曲,并掌握其歌词含义。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感受爱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4.提高学生简谱阅读能力和歌唱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爱的人间》这首歌曲,理解其歌词含义。
2.教学难点:简谱阅读能力,歌唱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演唱,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2.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简谱、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谱:每人一份《爱的人间》的歌谱。
4.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爱的人间》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简谱,引导学生认识简谱,讲解简谱的读法和唱名。
然后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学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接龙和合唱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歌唱姿势,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段歌词,让学生单独或分组演唱,检查他们对于歌曲的掌握程度。
爱的人间教学目标:1、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爱的人间》。
2、能从中感受歌曲丰富的情感内涵,并能借助手语体会聋哑儿童的心声。
3、关注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之爱,乐于表现对他人的关爱。
教学重点: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难点:能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弱起小节、以及附点、休止符,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过程:1、播放眼角膜捐献视频,有一种爱能让人热泪盈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2、用爱延续别人的生命,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他们的爱是人间的大爱,也就是这些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所以我们才说这是一个爱的人间。
3、有人说好的音乐能赋予人力量,接下来让我们用歌声传递力量,表达爱的心声,请跟老师用“lu”哼唱一段爱的旋律:4、用心聆听我们再来唱一次。
这一句旋律你觉得那句有困难?(附点后十六分音符)5、我们哼唱的这段旋律是歌曲爱的人间其中的一部分,爱的人间是由我国著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为歌曲《光明世界》创作的主题曲,光明世界这部电视剧只要表现的是盲人的生活世界,在我国大约有6万多的残疾儿童,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了,但他们心中却有太阳有歌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温暖。
6、播放歌曲感人的歌词涌动着爱的旋律,让我们再来听一遍,听一下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个)。
7、我们来听一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情绪是怎样的?(平静优美的)8、我们来小声的跟唱试一试。
9、我们带着平静优美的情绪再次演唱歌曲。
10、同学们唱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听一下歌曲的第二部分。
11、伸出手我们一起画一下歌曲的旋律线,用心感受一下这两部分的情绪有什么不同(激动)旋律是高低起伏。
12、为什么这么激动?(对残疾人有感激之情、对帮助他的人有感激之情)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唱一下歌曲的歌谱,(句句弹唱)能连起来试一试吗?13、带上激动的情绪我们填词试一试。
14、让我们把温暖的爱心唱的更亲切些,再来一遍。
15、我们来画第二部分的第二段的旋律线你发现了什么?情绪是怎样的?(更加激动)难点讲解16、让我们坚强的再唱一遍。
爱的人间音乐教案
教案名称:爱的人间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爱的主题在音乐中的表达方式;
2. 学习爱情歌曲的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
1. 介绍爱的人间音乐的概念和来源;
2. 学习一首爱情歌曲的曲调、歌词和演唱技巧;
3. 分组合唱爱情歌曲。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介绍爱的人间音乐的概念和来源,让学生了解爱的主题在音乐中的表达方式。
第二步:学唱爱情歌曲(20分钟)
1. 教师示范歌曲的曲调和演唱技巧,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2. 分段教唱歌曲的歌词,并逐句进行发音和表情的练习;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整首歌曲,并进行多次反复练习。
第三步:分组合唱(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爱情歌曲进行
合唱,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演唱,并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感情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第四步:展示和反馈(10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合唱作品,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总结(5分钟)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总结爱的主题在音乐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学习爱情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教学资源:
1. 爱情歌曲的录音或视频;
2. 喇叭或音响设备。
评估方式:
1. 学生演唱合唱作品的表现;
2. 学生对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表现。
拓展延伸:
1. 邀请专业歌手或音乐老师来校进行专题演讲或示范;
2. 组织音乐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
3.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爱情歌曲,并进行演唱。
歌曲《爱的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爱的人间》,让学生感受人间大爱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校园生活。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爱的人间》,了解歌曲的背景及创作意图,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爱的人间》,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2. 理解歌曲的背景及创作意图,感受人间大爱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的演唱,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音。
2.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人间大爱的美好。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料。
2. 音乐播放设备。
3. 乐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爱的人间》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2. 新课导入:介绍歌曲《爱的人间》的背景及创作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人间大爱的美好。
3.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音。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中所传递的人间大爱的美好。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歌曲《爱的人间》,感受人间大爱的美好。
7.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爱的人间》的合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邀请家长参加合唱比赛,增进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爱的人间》,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到人间大爱的美好。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
2. 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人间大爱的美好。
爱的人间音乐教案【篇一:爱的人间教案】爱的人间教学目标:1、能准确而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爱的人间》2、能感悟歌曲中的“爱”,并将爱的情感表达出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爱的人间》教学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出现的弱起、附点、休止符等节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白纸。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吗?2005年春节晚会上有一支舞蹈曾经感动了成千上万名观众,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一支,舞蹈吗它为什么感动了大家吗?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师:同学们,你知道张海迪大姐姐的故事吗?她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高位截瘫,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10周年之际,张海迪姐姐在晚会上唱了一首令所有人都感动流泪的歌曲《爱的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作曲、王健作词的《爱的人间》。
(二)、新授歌曲1、请同学们听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2、我们再听老师唱一遍,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那这三个部分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呢?哪个部分的情绪显得比较激动呢?第一部分:情绪温馨而甜美。
第二部分:情绪激动,充满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给人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宁静感。
最后四小节是补充终止,仿佛在细细回味美好世界甜蜜滋味。
3、“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
”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优美而动听的诗歌,你能用充满深情的语调朗读这首诗吗?思考:最能体现盲童心声的是哪一句?第一部分中哪句最特别?4.解决演唱难点,体会第四句中四分休止符的作用,并唱一唱0.6 ︱6 5 01 32.2︱21. 1—︱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5、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爱的人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爱的人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人间大爱的主题。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体会到人间大爱的伟大和美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爱的人间》,并理解歌曲的含义。
2.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人间大爱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歌曲的含义,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是教学的难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进行演唱示范,然后学生跟随演唱。
2.使用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歌曲的含义。
3.运用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音乐教材和教案。
2.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歌曲和录音。
3.准备歌词卡片,以便学生跟唱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温馨的歌曲,如《爱的奉献》,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师简要介绍今天的歌曲《爱的人间》,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人间大爱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爱的人间》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内容。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高音部分。
对于唱得不够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4.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音乐课《爱的人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爱的人间》,让学生感受人与人间真挚的情感,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美好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妙,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爱的人间》,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爱的人间》,理解其寓意。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唱腔处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爱的人间》,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教师介绍歌曲《爱的人间》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意义。
3.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音准等问题。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歌曲的情况:音准、节奏、唱腔等方面的表现。
2. 学生对歌曲背后的故事的理解: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歌曲寓意的研究。
3. 学生参与度: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音频资源:歌曲《爱的人间》音频文件。
2. 视频资源:歌曲《爱的人间》MV或其他相关视频。
3. 教学PPT:歌曲歌词、图片、文字等。
4. 乐谱:歌曲《爱的人间》乐谱。
5. 教学道具:麦克风、音响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熟悉歌曲《爱的人间》的旋律和歌词,确保能够准确教授。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歌词、图片、文字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确保音响设备正常,准备麦克风以便于示范和学生的跟唱。
4. 如果可能,准备相关的音乐乐器,如钢琴或吉他,以辅助教学。
5. 准备小组练习的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实践。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2. 示范教学:教师先行示范,教授正确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爱的人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爱的人间》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展现了人间大爱的主题,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感受到爱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掌握;第二部分节奏稍复杂,旋律起伏较大,需要学生仔细体会和把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基本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和歌曲的处理还需要加强。
在学习本首歌曲时,学生应注重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以及对旋律的准确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流畅地演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教育学生关爱他人,体验人间大爱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歌曲情感的把握和表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进行讲解。
3.练习法:学生反复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图片、音乐片段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音乐片段。
3.钢琴:伴奏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爱的人间》,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读歌词,注意歌词的韵律和节奏。
接着,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旋律。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适时停下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交流。
随后,教师挑选几组学生进行表演,对他们的演唱进行点评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歌曲主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
《爱的人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爱的人间》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所传达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爱的人间》的歌词内容及其含义。
2.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3. 音乐欣赏和分析。
4. 音乐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爱的人间》的歌词内容、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歌词含义、音乐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习。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4. 创作法:学生创作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5. 互动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歌曲《爱的人间》乐谱、歌词。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钢琴、吉他等乐器。
3. 教学场地:音乐教室或多功能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爱的人间》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歌曲学习:教师讲解歌曲的歌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传达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3. 旋律分析:教师解析歌曲的旋律特点,讲解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节奏练习: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歌曲的节奏,让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变化。
5. 合唱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逐一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等问题。
七、音乐欣赏与分析1. 教师播放其他关爱主题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八、音乐表达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2. 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爱的人间》教学案例
*********
一、案例背景: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我们知道歌唱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要以“情”为导入,通过感情的启悟,把学生的歌唱兴趣激发起来,将歌曲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得以滋润。
在前段时间《爱的人间》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教授新歌,学生只要会唱就行了,没有更多的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也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程度。
结果学生会唱这首歌曲了,但是唱得机械,毫无感情,歌唱的声音上干涩,无生气的。
课题组的老师结合音乐课堂评价标准对我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为了让学生有感而唱,能更好的用歌声表达情感,我对照评价
标准中的各个评价细则重新备课。
以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主线为指导原则,再一次上了这节课。
在第二次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体验歌曲的情绪变化,指导学生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达出歌曲抒情、优美的特点,在歌声中体验人与人之间关怀、爱护的美好感情。
二、案例描述:
为了让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听着歌曲走进教室,初次感受歌曲抒情、优美的特点。
在学生静静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情绪特点后,我提出了分析歌曲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老师现场版的歌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接着我引导学生根据歌曲分析的结果开始学唱歌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用歌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让学生唱出心中的感受,懂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在结束部分,我作了一个简短的课堂延伸,让学生聆听着《欢乐颂》的音乐,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心中仍然充满阳光,创作了不朽名作。
最后用了《千手观音》编
导张继刚的一句话“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有一千只手帮助别人”结束本课,让学生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
三、分析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提出和深入研究,音乐课堂应该关注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学得又如何?在新的课程评价标准的指导与引领下,本节课我尤其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指导学生用“情”、用“心”歌唱。
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1.音乐课堂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
学生的注意状态怎样?是否全都积极参与?在思维状态、情绪方面控制如何?以及最后学生的生成状态又如何?记得在第一次的课堂中,我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只要教学生唱会这首歌,忽视了学生接受的状态与参与的状态。
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唱了这首歌曲,但是是机械式的模仿,在歌曲情感应该达到高潮的地方学生的
声音始终唱不出来。
而第二节课,我关注了学生歌唱的状态,学生参与面是100%,注意力集中,能根据歌曲的情绪变化有感情的用歌声表达好。
特别是在歌曲的结尾部分:
6 | 65 0 0 0 | 1 3 2.2 2 1.| 1- - -|1 - - 0||
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
我让学生在三拍休止处,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用心的听。
引导学生想象: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再引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唱出来。
这样的教学设计,比第一次试上的时候精彩的多了,学生不单只是会唱、唱准确,而是有感情地唱,唱出了歌曲的真情实感。
歌唱教学中“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为把歌唱准了再谈歌曲表现,而应在歌唱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注意音乐表现,使学生歌唱的声音与情感的表现力得到同步的提高与发展。
2.多为学生参与歌唱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对
音乐作品的审美和表现能力。
第一次教学中,我考虑自己教授的一面比较多,忽视了学生怎样体会歌曲的魅力以及怎样用歌声表现。
当然整节课中,老师唱的是主角,学生只是充当了配角。
而第二次的教学中,我多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包括听了音乐后学生能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动起来、歌曲的简单分析、歌唱的有感情处理等等。
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节奏、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对于歌曲表现都有不同的作用。
这一节课以唱为主,在歌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歌曲情感表达与歌曲中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法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歌词内容、歌曲结构、音乐特征和歌曲意境,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歌曲的情感。
3.课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
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一次巩固的?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对本节课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见解。
有一个学生想法特别:老师,我不仅能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还能听到好心人亲切的话语,在结尾部分我觉得可以
唱得高兴些,表达出生活在爱的人间是件愉快的事。
是啊,谁说童言无忌,难道这个孩子的想法不好吗?我们可以高兴地来唱这首歌,表达盲人孩子也可以生活得幸福和愉悦。
在这之前,作课后调查是从来也没有的事,偶尔有学生来反映哪些地方不会唱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更不要说静下心来听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了。
而事实证明,好多学生的想法是非常特别的,也是非常宝贵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在课后思考一下孩子们的建议吗?说不定这些建议就是以后课堂中的“金点子”。
4.教师要正确把握音乐教材,分析音乐作品有深度。
学生对歌唱知识技能的把握、歌唱能力的发展,以及演唱情操的陶冶,都需要教师精心指导、传授才能最终完成。
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只有教师对音乐作品有了深层次的分析后,对所唱歌曲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表现好,所谓情牵声、声传情、声情交融,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就会活生生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和运用音乐擅长于抒发感情、激发情感的特点,让学生对歌
曲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歌曲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和再创造。
《爱的人间》这首歌曲,只有歌唱的声音与情感相结合才能表达出盲童对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的感激之情。
在第一次的课堂中,我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歌曲的主题,至于歌曲中节奏的变化、旋律的变化以及情感的处理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会产生学生歌唱缺乏动力,更不要说带着感情来演唱了。
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发现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节奏美,歌曲所蕴涵的寓意更美。
特别是歌曲中第二部分,“上句”和“下句”相互呼应:
6. 6 6 6.3|5 565 5 0|6. 6 6 6.3|2 21 2 0|
总有温暖的手牵着我,总有温柔的话送耳旁,
3.3 32 35.|6.6 65 3|2.2 23 21 6.|3.2 2 16|5- - -|
总有一个声音为我带路,总有一个呼唤飘在我心上。
这两个乐句对应出现,节奏上大附点、小附点变化了,情感也进一步升华,学生歌唱的处理也要随着发生变化。
还有第一段歌词与第二段歌词在旋律上的对比:
2.2 23 21 6.|
3.2 2 16|5- - -|(第一段)
总有一个呼唤飘在我心上。
2.2 23 21 6.|
3.2 2 16|5- - -|(第二段)
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
这两个乐句只是旋律上的一个音发生了变化,歌唱的情感却要推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歌唱”。
人间有爱,爱在人间,我们的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这正是作曲家要表达的情感。
只有老师对作品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的认真分析,再经恰当的演唱处理,才有可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作品所希望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歌唱才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