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
- 格式:pdf
- 大小:170.98 KB
- 文档页数:8
电路的故事1:电子电路的基础是三极管,巴丁、布拉顿和肖克利发明了三极管,并因此获得了哦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不过,肖克利并不是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的发明人,发明人是巴丁、布拉顿,肖克利只是发明了改进型的半导体三极管,不过我们现在用的多是肖克利的设计,可见微创新由来已久!故事2:肖克利发明晶体管后,贝尔实验室并未委以重任,肖克利一怒之下到加州发展,来到硅谷后在斯坦福大学园开了一个公司,虽然他不善管理、脾气暴躁,但招人却有一套,他自己设计了智商测验和心理测验,在他招的人中有8人影响了全球半导体,由此也可见,肖克利有做猎头的潜质!故事3:由于肖克利不懂管理,所以公司成立一年后,连一只三极管也没造出来!他手下有8个优秀的青年密谋赶跑了却失败了,肖克利恨的牙根直痒,称他们为“8叛逆”,不过,他没想到这一称谓却成了硅谷一段辉煌历史的代名词!这8个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啊。
故事4:“8叛逆”离开肖克利后,有人建议他们别打工了,自己开公司,结果找了30家公司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和他们合作,这时一个叫Sherman Fairchild的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愿意投资他们。
这个Sherman Fairchild是个发明家,靠发明挣了很多钱,所以他能独具慧眼看透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故事5:Sherman Fairchild 的经历和《美国队长》有点类似,1917年一战爆发的时候他想参军,结果因为体质虚弱没有被**录取,之后他会他父亲从政府那里拿到一笔投资,开发航空相机项目,并据此发明了航空照相机,他成立的仙童摄影器材公司在航空照相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故事6:Sherman Fairchild曾经成立了很多公司有Fairchild Aircraft, Fairchild Industries, Fairchild Aviation Corporation 、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以及著名的飞兆半导体,这就是他和“8叛逆”成立的公司,他的飞机公司制造的A-10至今还在美军服役《变形金刚1》里就有(不知是不是科通疏忽了,我找不到7-9,看故事好像也还接得上,直接照顺序上)。
中班科学《爱迪尔发明灯泡》中班科学《爱迪尔发明灯泡》「篇一」爱迪生在一八七七年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提出了要搞分电流,变弧光灯为白光灯。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爱迪生发明电灯故事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关于爱迪生发明电灯故事电灯早已经存在,白炽灯也早已经存在,而且都在他“发明”之前就已经诞生。
爱迪生靠对电灯的“卓越”的制造品质以及营销大赚了一笔,多么恶心卑鄙。
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字还有故事,你一定不会陌生: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
不过你可能不信,事实上这些并不是他们发明的。
他们可不是雅典娜下凡,那些创想也非灵光一现,总之肯定不是他们的一人之力。
其实,没有一项发明创造是由某人单独完成——发明家和他们的“发明时刻”的神话。
“任何发明创造,即使是那些改变时代的、不同凡响的发明,都是由瞬间的灵感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相结合而完成的。
” 马克.A.莱姆利(Mark A. Lemley)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唯一的发明者之谜》中这样说过。
莱姆利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了发明专利的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不过,其中他也记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最著名的发明家的故事——只不过重点很独特,主要阐述了这些发明家的发明并不是一人之力完成,有些发明甚至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张冠李戴了而已。
莱姆利对过去200年间的“协作创新”做了非常精彩的描写,下面几段故事就是对其描写的提炼。
正如你所听说的那样,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明了电灯。
不过也正如你后来所了解的一样,爱迪生不可能发明了电灯。
电灯早已经存在,白炽灯也早已经存在,而且都在他“发明”之前就已经诞生。
而且当其他发明家听闻爱迪生对电灯做了“修改”,他们都向法院控告他侵犯了专利权。
那么爱迪生到底有什么贡献呢?他发现,一种特殊的竹子中的竹纤维丝要比碳化的纸纤维丝电阻更大,更适合做灯丝。
这样一来,提高了电灯的生产效率。
爱迪生靠碳化的竹纤维灯丝发家致富。
爱迪生的故事(6篇)爱迪生的成长励志故事篇一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黑夜变得明亮。
当时四周都是鲜花和掌声。
这样,大科学家就无法冷静对待自己,变得固执己见,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
爱迪生建立了一座九百马力的发电厂,为上万个灯泡供电,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成立了“爱迪生电器公司”。
和爱迪生几乎同时创造出电灯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威斯汀豪斯,也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器公司。
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水火不相容,他们的矛盾是从争夺电灯首创权开始的,这项专利官司打了七年之久,最终以爱迪生的胜利而告终。
爱迪生的公司送直流电,西屋卖交流电。
交流电适合远距离传输,比DC更有竞争优势,利润更大。
因为爱迪生对西屋电气有偏见,所以他对交流电不屑一顾,固执地认为交流电危险,极不安全,荒谬地把交流电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在爱迪生的晚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交流电的优越性,但爱迪生始终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坚持走下坡路的直流电,一点一点地失去了市场。
技术人员也离开了他,加入了西屋公司。
爱迪生的固执让自己在竞争中失败了,爱迪生最终没有成为“巨富”。
若干年后,就连“爱迪生电器公司”也销声匿迹了,而“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却至今犹在,且越做越强。
而今,威斯汀豪斯家族早已成为名门望族。
爱迪生的故事篇二读《语文补充阅读》之《爱迪生读书的故事》有感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许多启发:我知道了读书应该要有计划。
怎样才是有计划地读书呢?我们可以分几天读万一本书,平均每天读这本书的一部分,比如今天读2页,明天读2页,每天都读一样多的内容,这样便可以合理安排好时间。
而且读书时要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读,而不能什么内容都读。
另外,我认为读书时还可以准备一本小本子,随时都可以记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便可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我们小学生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不妨试一下。
发明家爱迪生的励志故事篇三你了解爱迪生吗?读了《爱迪生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终于知道爱迪生是一位美国的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你们知道爱迪生是谁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一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誉满天下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着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爱迪生终身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
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
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
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候,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先生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
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
因为母亲的优越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不只博学多才,而且目下十行,过目成诵”。
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中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着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籍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天然与尝试哲学》。
10岁时深爱化学。
11岁那年,他尝试了他的第一份电报。
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最先了工作。
12岁的时刻,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
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
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最先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
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竖立了一个化学尝试室。
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
另外有一次,当爱迪生正力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个列车员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助他上车。
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
1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二爱迪生很喜欢了解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故事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
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
在1877年秋天,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轰动了整个纽约,各家报馆的新闻,像潮水般地涌来报道这一特大新闻。
这一发明一经传出,激起当时社会急速而巨大的狂热达数月之久,铁路特开专车前去参观,许多人开始不相信这个发明,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了个什么会说话的东西骗人的,有个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对着收音盘背诵《圣经》中的一串专门名词,当这些名词一字不漏的从机器中重复出来时,人们才相信这东西确实不是虚假的,并且齐声称奇,报纸把留声机称之为19世纪的奇迹。
然而,爱迪生这项著名的发明构思,却是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爱迪生一人在静静的实验室里研究改进在纸带上打印符号的电报机。
这时,电报机内的一种单调的声音吸引了他。
在试图排除这种声音时,爱迪生出乎意料地发现,这是纸带在小轴的压力下发出的声音。
在改变小轴的压力时,声调的高度也随之变化。
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借助运动载体上深度不同的沟道来记录和回收声音。
无独有偶,爱迪生在另一次试验电话的时候,发现传话筒里的膜板,随话声而震动。
他找了一根针,竖立在膜板上,用手轻轻按着上端,然后对膜板讲话。
实验证明,声音愈高,颤动愈快;声音低,颤动就慢。
这个发现,更奠定了他发明留声机的决心。
几天后,爱迪生就画出了草图,并立即和助手干起来。
留声机的主要部件,是一个金属圆筒,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把它按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曲柄,摇动曲柄,圆筒就会相应地转动。
此外,还有两根金属小管,管的一头装有一块中心有钝头针尖的膜板。
经过无数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
爱迪生回忆说:“我大声说完一句话,机器就回放我的声音。
我一生从未这样惊奇过。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之初,就一改再改。
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白炽灯的故事一般人认为电灯的发明者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实际上,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在爱迪生之前就已开始了。
在美国1845年的一份专利档案中,辛辛那提的斯塔尔提出可以在真空泡内使用碳丝。
英国的斯旺按照这种思路,用一条条碳化纸作灯丝,企图使电流通过它来发光,但是,因当时抽真空的技术还很差,灯泡中的残余空气,使得灯丝很快烧断。
因此,这种灯的寿命相当短,仅有一两个小时,不具有实用价值。
1878年,真空泵的出现,使斯旺有条件再度开展对白炽灯的研究。
1879年1月,他发明的白炽灯当众试验成功,并获得好评。
1879年,爱迪生也开始投入对电灯的研究,他认为,延长白炽灯寿命的关键是提高灯泡的真空度和采用耗电少,发光强、且价格便宜耐热材料作灯丝,爱迪生先后试用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结果都不理想,1879年10月21日,他采用碳化棉线作灯丝,把它放入玻璃球内,再启动气机将球内抽成真空。
结果,碳化棉灯丝发出的光明亮而稳定,足足亮了10多个小时45个小时。
就这样,碳化棉丝白炽灯诞生了,爱迪生为此获得了专利。
成功并未使爱迪生停步,他在继续寻找比碳化棉更坚固耐用的耐热材料。
1880年,爱迪生又研制出碳化竹丝灯,使灯丝寿命大大提高,同年十月,爱迪生在新泽西州自行设厂,开始进行批量生产,这是世界最早的商品化白炽灯,英国的斯旺也于1881年在新堡郊外本威尔设厂。
白炽灯的发明,美国通常归功于爱迪生,英国则归功于斯旺。
在英国,电灯发明百周年纪念于1978年10月举行,而美国则于一年后的11月举行。
两位发明家的竞争十分激烈,专利纠纷几乎不可避免,后来,两人达成协议,合资组建了爱迪生──斯旺电灯公司,在英国生产白炽灯。
现代的钨丝白炽灯到1908年才由美国发明家库利奇试制成功。
发光体是用金属钨拉制的灯丝,这种材料最可贵的特点是其熔点很高,即在高温下仍能保持固态。
事实上,一只点亮的白炽灯的灯丝温度高达3000℃。
正是由于炽热的灯丝产生了光辐射,才使电灯发出了明亮的光芒。
马可尼的小故事【篇一:马可尼的小故事】名人的成功心得_马可尼的故事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你可能喜欢【篇二:马可尼的小故事】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的故事马可尼很快就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波向远距离发送信号而又不需要线路,这就使电报完成不了的许多通信有了可能。
例如利用这种手段可以把信息传送到海上航行的船只。
马可尼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895年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工作装置,1896年他在英国做了该装置的演示试验,首次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马可尼立即成立了一个公司,1898年第一次发射了无线电。
翌年他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穿过了英吉利海峡。
虽然马可尼最重要的专利权是在1900年授予的,但是他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发明,从中获得了许多专利权。
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
这项发明的重要性在一次事故中戏剧性地显示出来了。
那是1909年共和国号汽船由于碰撞遭到毁坏而沉入海底,这时无线电信息起了作用,除六个人外所有的人员全部得救。
同年马可尼因其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
翌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六千英里的距离,从爱尔兰传到阿根廷。
附带提一下,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利用莫尔斯电码的虚线系统发射的。
当时就已经知道声音也可以用无线电传播,但是这大约在 1915年才得以实现,用于商业的无线电广播在 30年代初期才刚刚开始,但是它的普及和意义随后则迅速地增长。
一项发明的专利若价值连城,那么这项发明定会引起法律上的争执。
1914年法院撤消了一项起诉,宣布马可尼具有明显的获专利权的优先权。
马可尼在晚年对短波和微波通信做了重要的研究。
他于1937年在罗马逝世。
由于马可尼只是作为发明家而著称于世,因而他的影响显然是与无线电及其产物的意义成正比。
(马可尼没有发明电视,但是无线电的发明是电视的一个重要先兆,因而把发明电视的一部分也归功于马可尼似乎是情理之中的。
)显然无线电通信在现代世界中是极其重要的。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6个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6个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一):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
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趣味的实验.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立刻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齐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适宜的灯丝,发明了电灯.之后,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二):牛顿的故事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
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十分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
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
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
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
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一):爱迪生发明电灯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不耻下问的习惯被人们认为他是低能儿,而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
他的成功,大部分就应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
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刻我为大家讲一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趣事!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
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
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
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电弧灯不实用,我必须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
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
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
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
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好处的。
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爱迪生应对失败,应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
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
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
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
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
麦肯基说。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2500年前,古希腊人泰勒斯(Thales)发现琥珀的摩擦会吸引绒毛或木屑,并第一个提出了“电”这个词。
1600年,英国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603-1640)发明了验电器,这为后来人们对电的研究提供了试验基础,并以古希腊语定义electron(电子)一词。
吉尔伯特曾依照罗盘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验电器,他的验电器与后来的不同。
我们所见到的验电器是根据电排斥原理制造的,而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在电吸引的实验中制造出来的。
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指针式,是一根细长形的指针,中心由一个尖顶的支枢支承,能自由转动。
在实验时,取过待研究的物质,摩擦以后放到指针旁,观看指针是否被吸引向摩擦后的物体。
这个验电器虽然太简单,非常的不起眼,但电学由此就起步了。
吉尔伯特发现:不但琥珀就是许多其他物体摩擦后也都使指针偏转。
这些摩擦后能使指针偏转的物体包括宝石(例如钻石和蓝宝石)、玻璃、硫磺、晶石、水晶、树脂等等以及某些液体。
有一类物体全部摩擦后都不带电,这就是金属,被吉尔伯特列为“非带电体”表中的主要项目。
可为什么会有“非带电体”?这些“非带电体”在一定情况下又是否能变为“带电体”呢?我们现在知道:当用吉尔伯特的方法来实验时,像金属这样的导电物质必定给出否定的结果。
因为当把金属握在手里加以摩擦时,它们必定很快失去电荷,然后消失。
因此,吉尔伯特的指针不会偏转。
不过吉尔伯特没有发现电排斥,也许他曾努力过,因为电与磁很多地方相似,磁有排斥和吸引,而电也可能是如此的,但吉尔伯特没有发现。
因此,他虽然将电与磁放到一起研究,可是,还是将磁与电看成两种形式。
而且,当时的科学家包括吉尔伯特还不知道对电磁现象作物理解释,还是把磁看做一种灵魂。
吉尔伯特认为,天然磁石和作为一个巨大磁体的地球以及其它天体,被上帝赋予了生命。
1660年,德国的朱利克( Ott von Guerick,1602-1686)制造摩擦起电机。
1703年荷兰商人从塞伦岛将加热后能产生电的石头带到日本。
1729年英国格雷(Gray,-1736)认为物质可分导体与绝缘体。
最早观察到电传导现象的是格里克。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研究下去。
明确描述这种传导现象并通过实验区分导电和非导电物质的人是卡尔特修道院的养老金领取者格雷。
格雷在研究琥珀吸引特性的传递时发现了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
1729年,格雷拿一根玻璃管,把它的两端塞住,观察在此条件下它是否仍能经摩擦而带电。
当他摩擦玻璃管时,他发现,除了玻璃管带电外,软木塞也带电,并能吸引羽毛等轻小物体。
格雷于是认为这种吸引力可以传递。
从此,他继续以实验来试验电的这种传递能力。
他把一个直经约一英寸的象牙球钻一小孔,然后插入一小木棒,小木棒的另一端插到玻璃管的塞子上,他发现摩擦玻璃管时,象牙球也能吸引羽毛,即电的作用已通过软木塞和木杆传到了象牙球。
为了弄清这种电传播究竟能传到多远,格雷尝试用越来越长的木杆,他用了一根十八英尺长的钓鱼杆代替小木棒,而且实验成功了。
他发现,吸引力始终能传送到后者,而且这种作用似乎可以向无限的远方传播。
再后来格雷以线材代替了木棍,他发现连到玻璃管塞子上的线也能传递这种性质,然后他把一条三英尺长的大麻绳连到塞子上,这象牙球仍然吸引。
为了更进一步试验这种性质,他爬到房项上去,感觉电从上向下会传输的更远。
格雷发现即使站到34英尺高,象牙仍能吸引羽毛。
他又发现湿线比干线传递得更远。
由于在他的附近没有更高的悬崖或建筑物,他想从水平方向延长这线。
他把线挂在房屋的横梁上,这时线的末端不再能吸引羽毛等轻小物体了,格雷认为,这是因为电跑到横梁中去了。
格雷的好友惠勒建议用丝绸线作悬挂线,因为丝线会阻止电的损失,在采用了惠勒的建议之后,格雷把线增长到100米,但丝线再也承受不了如此的负荷。
这时他又把丝线换为金属线以增加其强度,可是他又发现实验不灵了,最后他又换用更粗的丝线,实验又行了。
格雷认识到,当电素来到维持线路金属丝时,它就通过金属丝而传到它们两端固定于其上的木杆,因而不再沿通向象牙球的线路继续行进了,虽然金属线在与地接通时不能表现出带电状态,可是,当它悬空时却是电的良导体。
173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主张电为一流体说。
1733年,法国的迪非(Deffe,1698-1739)发现正负电并提出电为二流体说。
迪非发现两类不同的电荷:一类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称为玻璃电,一类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称为树脂电,他实际上是发现了正负电荷。
1734年,法国人杜伐发现了同号电相互排斥、异号电相互吸引的现象。
1745年,普鲁士的(德国前身)牧师克莱斯特发现了放电现象。
在试图用一根钉子把电引到瓶子里去的试验中,当他一手握瓶一手摸钉子时,受到了明显的电击。
1746年,荷兰莱顿大学的教授莫欣普克(Pieter vonMusschenbroek)发明来顿瓶。
它是一个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别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由于它是在莱顿城发明的,故被称为莱顿瓶。
在这一时期,电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各种幻术表演。
其中,最著名的表演是法国的诺莱特邀请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莱顿瓶的表演。
他让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队伍全长达900英尺(约275米)。
然后,让排头的修道士用手握住莱顿瓶,让排尾的握瓶的引线,在这一瞬间,七百名修道士因受电击几乎同时跳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口瞪目呆。
诺莱特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向人们展示了电的巨大威力。
1746年,英国伦敦一名叫柯林森的物理学家,通过邮寄向美国的富兰克林赠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
富兰克林用它开展了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他用金属丝把一个很大的风筝放到云层里去,在雷雨中“捕捉天电”,证明了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
并根据实验原理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1753年,英国约翰(John Canton,1718-1772)发现静感应装置,向皇家协会报告静电感应。
橡胶棒X原已带有负电荷,可称为施感电荷,若将导体D接近带电体X时,由于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于是X上的负电荷在D中所建立的电场将自由电子推斥至D的远棒一边,并把等量的正电荷遗留在D的近棒一边,直至D中电场强度为零。
如果有一条接地引线接触到导体D,则会有若干电子流向大地。
导体D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这种电荷称为感生电荷。
1772年,意大利的加凡尼(Galvani,1737-1798)提出带电体间的平方反比定律、介电常数概念。
1775年,意大利的伏特设计起电盘。
1779年,法国的库仑提出摩擦定律。
1780年,意大利的加凡尼(Galvani,1737-1798)发现两种不同金属相碰会产生放电,并称之为“动物电”,其实是放点回路。
最早开始电流研究加凡尼的发现源自于1780年的一次极为普通的闪电现象。
闪电使加凡尼解剖室内桌子上与钳子和镊子环连接触的一只青蛙腿发生痉挛现象。
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没有放弃对这个“偶然”的奇怪现象的研究。
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研究象青蛙腿这种肌肉运动中的电气作用。
最后,他发现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例如铜丝和铁丝)接触,青蛙腿就会发生痉挛。
这种现象是在一种电流回路中产生的现象。
但是,加凡尼对这种电流现象的产生原因仍然未能回答,他认为蛙腿的痉挛现象是“动物电”的表现,由金属丝构成的回路只是一个放电回路。
加凡尼的看法在当时的科学界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另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伏打(1745~1827)不同意加凡尼的看法,他认为电存在于金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肌肉中,两种明显不同的意见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并使科学界分成两大派。
1785年,法国库仑(Columb,1736-1806)发现带电体相互间之静电平方反比定律及磁极间之磁力,是为所谓之库仑定律。
1799年,意大利伏特(Volta,1745-1827)发明电堆及电池。
1800年春季,有关电流起因的争论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意大利人伏打发明了著名的“伏打电池”。
这种电池是由一系列圆形锌片和银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装置,在每一对银片和锌片之间,用一种在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中浸过的纸板隔开。
银片和锌片是两种不同的金属,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作为电解液,它们构成了电流回路。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电池,是由很多银锌电池连接而成的电池组。
并在英国皇家协会发表关于伏打电池的论文。
1821年,英国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他在实验时,无意间发现带电的导线在接通电流的一瞬间,靠近导线的带磁性指针会发生偏转。
1831年,法拉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1879年10月21日,美国发明家,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使电走进了千家万户。
其实早在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就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
但这种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
纵观人类对电的发明过程可以窥见人类科学进步的过程,几乎每门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相关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先有无法解释的现象被细心的思考者关注,然后是刨根问底的执着者对现象的自圆其说,然后是实践者在自圆其说的理论中,送藤摸瓜找到推理现象的存在或理论的荒谬,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体系。
先人是盲人摸象,先知外形而内树骨架,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是先给你骨架而后画外形,所以学习起来未免枯燥。
“电”作为当今应用最广的能源,但却摸不着看不见,外形丰富而骨架枯燥,我们不妨先从了解电的发明过程品味物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