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 格式:pdf
- 大小:281.12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小说概述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以叙述的方式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
小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和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叙述的方式展现人物性格、情节起伏、社会风貌等,从而引导读者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二、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体裁。
在中国,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小说的盛行,到近现代小说的兴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
在世界范围内,小说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国文学都有其独特的小说发展历程,如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美国的都市小说等,它们都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三、小说的分类根据小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小说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如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
不同类型的小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手法,从而引导读者对不同领域的生活和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它们直接影响着小说的魅力和观赏性。
良好的结构和叙事技巧可以使小说更具张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持续的阅读欲望。
在创作小说时,要注重叙述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故事情节紧凑有序,并且要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和技巧,如跳跃式叙述、悬念的设置等,使故事更加有层次感和张力。
五、小说的文学价值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它可以展现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多样性,引导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优秀的小说作品可以为读者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发现真理,并且促使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思想的升华。
六、小说的阅读和欣赏阅读小说是一种愉悦的文学体验,它让人们沉浸在虚构的世界里,享受到作家带来的故事和情感。
阅读小说不仅可以带给人愉悦的享受,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和人性,提高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的渊源与发展作者:刘培培来源:《大观》2014年第09期摘要:宋代是考据类笔记繁荣的时期,而考据类笔记的繁荣和宋代考据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宋代的考据类笔记在继承前代笔记优点的基础上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对后代考据类笔记产生影响。
关键词:考据类笔记;渊源;发展“笔记”二字的含义初为散文,用来与辞赋等韵文对称,在南北朝时,有所谓的文笔之分,把有辞藻,能激发人情感的作品称为文,其余的作品皆为笔,而最早以笔记二字命名作品的当属北宋宋祁的《笔记》一书,而关于笔记的归类,历来目录学家分法不一,有归入史部的传记类的、有归入地理类的、还有归入杂史类的,但大多数笔记都被归为子部小说类和杂家类。
而到了当代,笔记才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笔记自身所记载的内容庞杂,学者对于笔记的分类也不同,而真正站在“笔记”这有概念上对笔记进行分类的是刘叶秋先生,他将从魏晋至明清的笔记大致分为琐闻故事类、考据辨证类、小说故事类这三类,而考据辩证类笔记是指以考证史实、名物典章为主的笔记。
宋代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故而各种著作层出不穷,笔记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地涌现,其规模和数量都远远的超于前代。
而在这些笔记作品中,宋代学者重视考据与记载,所以宋代的考据类笔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但是宋代考据类笔记的渊源和发展却少有提及,本文拟对此做一些梳理。
一、宋代考据类笔记的渊源“笔记”这种体裁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班固的《白虎通义》与蔡邕的《独断》就是笔记体。
《白虎通义》乃是汉代班固记录白虎观会议的讲经记录,虽说是为讲说五经但其中分题立论,如爵、号、五祀、社稷、礼乐等,解释颇为详细,且各具系统,这对了解汉代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帮助,实际上就是考据辩证类的笔记。
而蔡邕的《独断》是一部个人所编写的笔记体著作,虽仅万言,但是记录了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有关礼制、车服、帝系等内容,也考证了汉代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内容,它无疑也是考据类的笔记。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二)文/穆清宋代笔记小说是研究宋代文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宋代史料的有力补充,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愈来愈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考辨这一层面,逐渐趋向版本源流考、词汇研究、史料价值研究、比较研究、宗教信仰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综合性专书研究等多领域、多方面的探究,本文拟就近年来相关论文进行述评,对于深化宋代笔记小说系统研究或有裨益。
四文献比较研究由于宋代笔记小说名目繁多,笔者在整理材料时发现笔记小说由于同一类别或所涉史事重叠之笔记,倍受学界关注。
由日本学者冈本不二明所撰、国内学者王枝忠、鲁忠慧所译的《与——“科学与志怪”之一》一文以形象生动的举例来说明《睽车志》与《夷坚志》二者在安排、表达、结局等方面存在的微妙差异,以及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夷坚志》在内容上会稍作改动,以尽可能显得合情合理,而《睽车志》情节含糊又颇具戏剧性。
并在文末论证了故事情节的史料价值在故事家的改编之下愈来愈趋向文学性。
李伟国《与》篇幅不长,寥寥数百字,揭示了一个问题,即欧阳修对原《归田录》删削上交御览,而《六一诗话》中或一部分为原《归田录》的一部分。
张海明《欧阳修与、之关系》一文对三者成书渊源关系作了论证,首先指出学界普通看法,即欧阳修《杂书》系《六一诗话》之前身,然事实上,《六一诗话》所依据的并非《杂书》,而是《归田录》,称《六一诗话》其主体乃集合《归田录》所成。
前后两篇论文观点大致雷同,即《六一诗话》与《归田录》之渊源关系颇深。
许东海《秋声·谏诤·归田——欧阳修、中的诤臣与困境》一文提要观点鲜明,指出从《秋声赋》至《归田录》的书写,既可视为欧阳修一生诤臣自任的文学回忆录,更是一本诤臣历经世变困境、臻至亟思归田的宦海静思录。
总结可谓一阵见血,十分到位。
另外周萌《惠洪和称引王安石诗考辨》也通过文献对照的方式推敲考辨,方法得当。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五宗教信仰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以其广博的视野向我们呈现出纷繁绚烂的社会百态,其中亦不乏志怪志异类笔记小说,此类笔记小说的研究或暗讽时弊,或寄托信仰,或发抒内心,研究领域也各有侧重。
笔记体小说与明清小说的关系探究一、引言笔记体小说与明清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社会历史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从小说文学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文化思想意义等方面,对笔记体小说与明清小说的关系进行探究。
二、笔记体小说的兴起及其艺术特色1.笔记体小说的发展历程笔记体小说是明代小说的一种,起源于南方文化中心地区。
它具有记载风俗人情、充满生活气息、形式多样等特点,在元末明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文化。
2.笔记体小说的艺术特色笔记体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记实性强: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故事情节,展现出现实社会中的人物特征和社会生态。
(2)常采用口头语言和曲言技巧:使笔记体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散文叙述方式,呈现出诙谐幽默、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3)高度纪实与高度想象相结合:即使是真实的事情,也经过了丰富而夸张的改编和发挥,其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方式使其在文学上展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
三、明清小说的兴起及其艺术特色1.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明清小说是指明代末年至清初时期的小说,主要流传于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文化中心地区。
明清小说的发展有两段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明代和清代,其中《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等经典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融合史载与传说:明清小说的主题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2)独特的题材和形式:明清小说的作品题材和形式颇具创新,呈现出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风貌。
(3)寓意深远: 笔记体小说注重记实,而明清小说则强调寓意,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手法,隐喻出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
四、笔记体小说与明清小说的关系1.共同点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笔记体小说注重纪实性刻画,与明清小说的寓意手法不同。
但是在文化上,两者都加强了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滋养和娱乐方式。
笔记小说知识点总结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神话和传说,但现代小说的雏形则出现在18世纪欧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小说逐渐成为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也在社会文化和思想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说的特点:1. 虚构性:小说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作者通过创造人物、情节和环境来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故事空间。
2. 多样性:小说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它可以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展现出丰富的题材和题材。
3. 叙事性:小说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展现来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想象。
4. 文学性: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它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能够引导读者对生活和人性进行思考和感悟。
小说的基本结构:1. 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事件组成的,它构成了故事的骨架,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2. 人物塑造: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来展现出各种性格、情感和命运的变化,这些人物的形象往往是故事的核心。
3. 环境描写:小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氛围和情境,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小说的表现手法:1. 叙述方式:小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不同的叙述方式,通过展现故事背后的叙述者视角来引导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反应。
2. 语言表达:小说通过作者的语言表达手法来展现出丰富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效果,如对比、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小说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3. 叙事节奏:小说通过对叙事节奏的控制来调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绪,从而产生出不同的阅读体验。
小说的流派:1. 爱情小说: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爱情故事的展现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2. 探险小说:以描写探险历险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冒险故事情节的展现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描写来讲述历史故事。
4. 科幻小说:以科幻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和科技发展的想象来引发读者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畅想。
笔记小说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人们对于个人记录的渴望,一种名为“笔记小说”的文学创作形式逐渐兴起。
笔记小说是一种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故事情节的小说。
它通过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主人公对于所发生事件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将对笔记小说的概念、特点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解释和探讨。
笔记小说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我们古代祖先使用的“笔记本”这一工具。
在那个时代,文人学士经常使用笔记本记录下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形成一种文学创作和思考的工具。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纸质笔记本已逐渐被数字化工具所替代,然而,对于个人记录和创作的需求却依然存在。
于是,笔记小说应运而生。
笔记小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其次,笔记小说通常采用非线性的故事叙述方式,不拘泥于时间顺序,以适应主人公思考和记录的特点。
第三,笔记小说融入了日记、笔记等实际个人记录的元素,突出了真实性和亲切感。
最后,笔记小说常常在故事之外增加注释和批注,以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背景,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笔记小说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对于线性叙事的依赖,使得小说创作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作者可以通过在笔记本中记录想法、场景和对话等方式,构建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故事。
其次,笔记小说将读者直接引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情绪和思考过程。
这种近距离感和亲密感让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最后,笔记小说通过批注和注释的技巧,展示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创作动机,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阅读的层次和体验。
笔记小说的兴起也与当代社会对于个人记录和自我表达的需求密不可分。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文字和图像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
而笔记小说正是符合这种需求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小说旳发展史一、史家对于小说旳论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
认为小说乃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
2、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与后之小说类似。
3、班固《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二、中国小说旳来源:神话传说上古神话1、定义:神话以故事旳形式体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旳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旳幻想用一种不自觉旳艺术方式加工过旳自然和社会形式自身”。
一般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多种自然神和神化了旳英雄人物。
神话旳情节一般体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旳意义一般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旳解释,有旳体现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旳愿望。
:“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切实为文章之渊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产生与功能: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体现自己旳感情,体现对自然和社会旳领悟旳时候,神话才有也许产生。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旳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旳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旳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旳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旳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络为一体旳一条强有力旳精神纽带。
再次,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旳现实展现出种种戏剧性旳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旳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旳情绪。
3、保留和记录:《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
该书记载了100多种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是我国保留神话资料最多旳著作,全书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和宗教祭仪之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旳资料。
其他散见经史子集中。
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笔记的定义和作用
2.笔记的历史发展
3.笔记的种类和特点
4.笔记的重要性
5.结论
正文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它是一种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记录和传达知识的方法。
在古代,笔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学术、文学、历史、哲学等,成为古人学习、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笔记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学术传统。
在我国,笔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文献中已经有了一些简短的记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记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笔记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笔记的种类和特点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从内容上看,笔记可以分为学术笔记、文学笔记、历史笔记等;从形式上看,笔记可以分为篇幅较长的专著,也可以是简短的札记。
笔记的特点在于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笔记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为古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古代著名的笔记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之,笔记作为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古代文化
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代的笔记小说名词解释在中国文学史上,明代是一个非常繁荣和丰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很多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其中笔记小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
笔记小说以史实为基础,以笔记的形式叙述,结构自由灵活,内容丰富多样。
本文将对明代的笔记小说进行进一步解释。
一、定义笔记小说是明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宋代,但在明代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它是以史实为基础,通过记录和整理史料,再结合一些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以笔记的形式进行叙述。
这类小说通常以一段段独立的故事组成,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内容涉及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社会风俗、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
二、代表作品明代的笔记小说有很多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编,共收录了约345个故事,以短篇记载人物言行为主,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外,明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笔记小说作品,如杨慎《续世说新语》、袁宏道《太平广记》、柳如是《耳食录》等,它们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展现了明代社会的百态和人情。
三、创作特点1. 与前人不同明代的笔记小说在风格和内容上与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之前的琴棋书画等艺术作品多以雅致为主,而明代的笔记小说则更关注生活的真实与具体,注重描述社会百态和人物特点。
2. 情节安排灵活随着明代社会的进步和变化,笔记小说的情节安排也愈加灵活多样。
作者们善于利用插叙和回环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 价值观批判明代的笔记小说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揭示和批判。
通过真实而具体的叙事,作者们暗示了对当时社会政治、道德、官场等方面的不满和批评。
四、影响与意义明代的笔记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它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
原本以诗词文为主的文学,通过笔记小说的形式,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手法。
其次,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
作者: 周笑添;周建江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9-44页
主题词: 笔记小说;中国古代城市;《洛阳伽蓝记》;《西湖梦寻》;《西京杂记》;《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佛教建筑;东晋南朝
摘要: 发源期的中国古代城市笔记小说,已多托故国风物以抒个人情怀,发出今不如昔之慨叹;而在王朝更替、社会大变革之后,借描写故都繁华以寄托亡国之思的大量遗民作品,更是城市笔记小说的主流:至于专以歌颂帝都之盛、夸耀作者渊博学识为主的作品,则是城市笔记小说发展的变种。
因此,使城市笔记小说具有活力的年代是变革的年代,使城市笔记小说具有活力的作者是具有遗民思想的士人。
作者: 郭彦龙
作者机构: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出版物刊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5-6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笔记小说;演变;价值
摘要:长期以来,笔记小说的概念混淆不清,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种,即泛指所有的笔记、文言小说和以笔记形式创作的小说及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笔记。
归结起来,笔记小说应是以笔记形式表现小说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
此外,笔记小说从产生到消亡,大致经历了萌芽、成熟、繁荣、辉煌、停滞、复兴、消亡七个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一、史家对于小说的论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
认为小说乃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
2、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与后之小说类似。
3、班固《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二、中国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上古神话1、定义: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切实为文章之渊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产生与功能: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3、保存和记录:《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
该书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和宗教祭仪之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其余散见经史子集中。
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唐代笔记小说略论摘要: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近年来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对象。
本文主要从何为笔记小说,笔记小说在唐代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唐代笔记小说的地位及其价值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代笔记小说发展地位价值唐代作为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产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作品,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众多的财富中,笔记小说可以算是唐代这个文学桂冠上众多的明珠之一。
唐代笔记小说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朝廷官员都曾写过小说。
牛僧孺、刘知几、高彦休等人,都有出色的作品传世,为后人展示了广阔的唐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唐代笔记小说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例证,也进而成为研究唐代总体概况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鲁迅先生指出:“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与传统意义上记人写事具有完整情节,继承并发展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发展起来的唐代传奇小说一样,唐代笔记小说也有其自身的地位,起着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两宋的重要作用,对于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相比,在其内容上除继续着魏晋时的记述神灵鬼怪的传统外,还大量记载人间世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生活气息也更浓厚,这是唐代笔记小说创新开拓有所发展的一个方面,以下就从唐代笔记小说的几个主要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笔记小说及其在唐代的发展概况笔记二字的含义初为散文,用来与辞赋等韵文等相区别,程毅中在《漫谈笔记小说及古代小说分类》中认为以笔记为名的书大概始于宋祁的《笔记》(原名为《景文笔录》,又称《宋景文笔记》),宋祁的《笔记》在内容上、形式上已具备现代概念的笔记意义。
继而出现了《老学庵笔记》、《芥隐笔记》等。
到了清代以笔记命名的书更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二:杂说之源,出于《论衡》。
其说或抒己意,或订俗讹,或述见闻,或综古义。
后人沿波,笔记作焉。
大抵随意录载,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后,兴之所至,即可成编。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
笔记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本身的发展和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唐宋社会变化的丰富历史社会信息。
【第1节】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小说”之名出现的很早。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开篇指出:“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
”史学大家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小说虽列入十家却不入流,被认为不足征信。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史通·内篇·杂述》中认为“偏记小说,自成一家”。
他所指的“偏记”,很多是以笔记形式撰述的。
这种以小说入史的观念突破了街谈巷议的局限,包括了四部书史部和子部的相当一部分,以及经部的几种。
刘知幾对杂史的界定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笔记小说的基本范围。
因此,唐代人开始把子部的小说和史部的杂传合并,就是从《史通》开始的。
这是小说观的一大发展。
综上可知,包括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在内的杂事、异闻、琐语,古人均归入小说类。
宋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小说与说话等合流,小说逐渐演绎成虚拟人物、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演进,成为一种文体而非题材。
笔记由于只是对一种文体的概括,不属于目录学中任何一类,古人对它的定义范围在虚实之间。
虚者,是将与辞赋对称的散文统称为笔记;实者,是泛指一切杂记见闻。
南宋以来,凡杂记见闻者常以笔记为名,也有异其名为笔谈、笔录、随笔。
汉人的“街谈巷说”,刘知幾的“偏记小说”,实际就是后人所谓的笔记。
综观中古时期小说的演变,一是向纯文学发展的趋势,文人小说不再局限于简单记述异闻琐记,而是加入了文学创作;二是“入史”倾向,随着小说历史积累的丰厚,人们开始重视小说中蕴涵的史料价值,用其证史、考史、辨误;三是小说本身的“史化”倾向,述史、考史类小说向笔记体演化,使笔记与小说正式分流。
唐宋时期笔记脱离小说,形成相对独立的体裁,题材趋向专题化、百科化。
笔记小说的演变及其分流,一是本身发展的历程所致,二是社会变迁促进了
其变化发展。
小说体逐渐形成,笔记体也逐渐形成,并成为专有名词,文史不分的情况已发生变化。
宋代笔记的题材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异闻、街谈巷议,文人更多地有意识地搜集、记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朝野轶事、礼仪风俗,内容更加丰富,无所不包,专题化的和百科式的笔记出现,比随意随时记述更有系统。
个人志向、褒贬亦蕴涵其中,而且更注重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