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经》第一节茶之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茶经》内容介绍《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学经典之一,由陆羽所著,成书于唐代。
全书分为三卷,共十四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论茶的著作,被誉为“茶圣之经”。
《茶经》的内容涵盖了茶的起源、分类、采摘、制作、品饮等方方面面。
首先,陆羽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分类。
他指出,茶起源于中原,后来传播到其他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茶叶品种。
陆羽将茶分为六大类,即煎、炒、蒸、烘、揉、研六种制茶工艺,每种工艺又有不同的变种,如煎茶有扬州煎茶、太湖煎茶等。
接着,陆羽对于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他强调了采摘的时间和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只有在适当的时间采摘的茶叶才能保持新鲜和香气。
而制作过程则包括了杀青、揉捻、烘焙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掌握得当,才能制作出优质的茶叶。
茶的品饮是《茶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陆羽强调了品饮茶的礼仪和方法。
他认为,品饮茶应该注重品味茶的香气和滋味,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他还提出了品茶的六要素,即水、茶器、茶叶、火候、技艺、心境。
只有六者兼备,才能品味出好茶的真正滋味。
《茶经》还介绍了茶的保健作用。
陆羽认为,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尿、提神醒脑等功效。
他指出,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茶经》是一本关于茶的权威著作,对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记录了茶的起源和制作过程,还强调了茶的品饮和保健作用。
在茶文化的传统中,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经》是一本经典的茶学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分类、采摘、制作、品饮和保健作用。
通过阅读《茶经》,我们可以了解到茶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品茶的技巧和品味,更好地享受茶带来的美好。
同时,它也是对陆羽的致敬,他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读《茶经》,品味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经》文|陆羽一之出(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
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
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陽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生长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nǐ),使六疾不瘳(chōu)。
茶经的主要内容茶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
茶经内容丰富,有时候需要细心体味才能获得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茶经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茶的起源和历史。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包括茶的发现、各朝代的饮茶方式、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等。
茶经在这部分还介绍了茶品的名字、茶树、茶具等与茶相关的基础知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茶的制作和品饮技巧。
这部分涵盖了茶制作和品饮的全部内容,包括选茶、制茶、存茶、泡茶、品茶等各个环节,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茶的制作和品饮方法,包括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等。
茶经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制茶和品饮的技巧,达到喝好茶的目的。
第三部分:茶的鉴赏和文化。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茶叶的鉴赏方法和茶文化的内涵。
茶经在这一部分介绍了茶的品质特点、水质、泡法、茶叶的形态、香味和色泽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读者提高品鉴茶叶的能力和欣赏茶文化的修养。
第四部分:茶的价值和作用。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茶的营养成分和人体健康的功效。
茶经在这部分介绍了茶的丰富营养成分、消化、降脂、防癌等多种功效。
茶经引导读者把饮茶之外的茶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深刻阐述了茶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茶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涵盖了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等方面内容,不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籍,也是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实践价值。
它不断革新,通过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茶文化,为饮茶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体验。
茶经成书的时期是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此期间,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为茶经的创作和流传提供了重要铺垫和背景。
首先,宋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这为茶经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儒家思想重视仁政,茶饮也被视为一件仁政之事,因此茶经主张了对茶的制作和品饮的严格要求,以确保茶的品质和安全,从而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茶被视为一种药物,一种饮料,一种文化。
中国有许多茶经,这些古籍记录了有关茶树的各种知识、茶的制作方法、茶具的使用、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陆羽茶经》:
茶,一味之茶,品则有香、味、色、形、器。
煮茶食盐,去其腥膻,取其清香。
如是者,方成茶道。
《大观茶论》:
茶之为物,本无味,悦人者,情也。
茶之为文,本无形,雅人者,心也。
茶之为器,本无用,宜人者,礼也。
《茶经》:
茶道,其道也,非茶而道也。
化茶为道,以教人为本,以茶为媒,以茶道为桥梁,以茶人为引领,以茶禅为根基。
《茶神品录》:
茶之好处,不仅仅在于清淡甘醇,更在于它能够起到降火、解渴、生津、清热、解毒、减肥、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当人们品尝茶的同时,也在享受它的健康益处。
以上是典籍里的中国茶经摘抄。
这些茶经中的理念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也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 1 -。
茶经十章主要内容
哇塞,《茶经》十章啊!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宝藏!第一章讲的是茶的起源,就好比一个故事的开头,告诉你茶是从哪里来的,多有意思呀!比如说,“嘿,你知道茶最开始是在哪个神秘的角落被发现的吗?”。
第二章说的是采茶的事儿,想象一下,就像去果园里采摘新鲜水果一样,只不过这里是采嫩嫩的茶叶呢!“哎呀,采茶可不简单哦,得小心翼翼的呢!”。
第三章是制茶啦,把采来的茶叶变成我们平常喝的茶,这过程不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嘛!“哇,看茶叶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我们杯中的香茗的呀!”。
第四章是茶具,不同的茶具就好像不同风格的衣服,各有各的特色呢!“嘿,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茶具呀?”。
第五章是煮茶,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煮一下就行的,这里面可有大学问,“啧啧,煮茶可得讲究方法哦!”。
第六章是饮茶的方法,不同的喝法感觉也不一样哦,“来,试试这种特别的饮茶方法呗!”。
第七章是茶的功效,喝茶对身体有好多好处呢,这就像给身体加了一道健康保险呀!“哇,喝茶好处这么多呀!”。
第八章是各地的名茶,就像是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各有各的风味呀!“嘿,那些名茶你都尝过哪些呀?”。
第九章是茶与人的关系,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呢,就像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们,“哎呀,茶可真是我们的好伙伴呀!”。
第十章是对茶的总结和感悟,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茶的意义。
我觉得啊,《茶经》十章真的是让我们对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茶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去感受那迷人的茶文化!。
目录《茶经中的茶文化》 (2)一、《茶经》的文章概括 (2)二、作品影响 (2)(一)对国内的影响 (2)1、对(作者陆羽的)友人 (2)2、对唐代社会 (3)3.对宋代社 (3)4.对明清社会 (3)(二)对国外的影响 (4)1.对英国的影响 (4)2.对日本的影响 (4)三、对茶文化的发展 (4)(一)、《茶经》书名以“经”名茶,表明陆羽对茶有着“道”的追求 (4)(二)、茶之有道,首先是和人的美好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 (5)(三)、《茶经》所体现的陆羽茶道 (5)1.饮茶需用全套茶具 (5)2.完整的煮饮茶程序。
(5)3.相关的思想理念 (5)4.自然主义的关照。
(5)5.诚实客观的态度。
(5)四、饮茶内涵与时代风貌 (6)(一)、儒家精神 (6)(二)、道家精神 (6)《茶经中的茶文化》一、《茶经》的文章概括《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
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1《茶经》共十章。
“一之源”详细描述了茶树的样貌与养殖,茶字的解析,茶的品质与功能;“二之具”详细描述茶叶采制的工具;“三之造”描述了采茶的时间讲究与茶饼的形状与工序;“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八之出”介绍了茶叶的原产地。
“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
《茶经》全文版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六之饮—《茶经》原文: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
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
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译文:六、茶的饮用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
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
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
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
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
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
茶文化中的饮茶风俗第一篇:茶文化中的饮茶风俗茶文化中的饮茶风俗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饮茶、制茶、及至茶叶的商品生产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始于神农时代,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也有茶的记载。
总的来说中国是最早形成饮茶风俗的国家。
中国历代就又饮茶的风俗,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为解百姓的疾苦尝尽百草,最终发现茶具有解毒的药用价值,可参考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
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
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据说饮茶的风尚始于巴蜀一带当时的巴国地处川东气候温和湿润很适合茶的种植,他们还创造了一套茶叶采制技术“伐而掇之”。
接着巴蜀的饮茶风俗顺着长江传播至长江中下游也就是荆楚吴越一带,又依靠栈道的联系向中原进行更深入的传播。
直到秦统一天下,饮茶的习俗才更普及。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两汉时期已有专门介绍和记述茶的医药著作,如《尔雅》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
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交往的频繁使得饮茶风俗逐渐浸润于南北方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从此茶叶由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
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
大致有四种饮茶方式即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
其中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所谓的煎茶:就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至宋代还将这种饮茶方式更加的精致细巧化,形成了一种技巧性强、趣味性浓,名为‘斗茶’的娱乐方式。
所谓‘斗茶’就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茶”的由来: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著成《茶经》,阐述了茶学、茶艺、茶道思想。
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对水、茶、茶具、煎茶的追求达到一个极尽高雅、奢华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奢靡之风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茶知识博大精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千年文化传承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神农在尝百草配药时,食入金绿色滚山珠而中毒,倒在茶树下,有露水自茶树叶流入神农的口中解了神农所中之毒,从此,茶叶便被人们所应用。
载敬堂集》述及:“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
稽古分名槚蔎茗荈。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
’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
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茗又为茶之通称。
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
”文中提及了茶的四个别名:槚、蔎、茗、荈。
《茶经》之价值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全书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3卷,共10章节。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具体来说,上卷三节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
中卷一节,为“四之器”。
下卷六节,分别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这部书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其内容具有丰富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其字里行间包含了关于茶树的产地、品质、栽培技术,茶叶的采摘、制作、加工技术,以及饮茶的器具、方法、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茶文化的状况,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经》的出现推动了茶道的盛行,并影响了其后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
中国茶经茶叶百科知识总汇不同茶的饮用方法自从我们的祖先发现和饮用茶叶以来,饮茶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中国古代,茶叶最初作为药用,是采摘生叶煎服。
以后,发展为以茶当菜,煮作羹饮,或与其他食物调剂饮用,到了明代,才发展成为我们现在常用的茶叶冲泡饮用的方法,同时,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茶类众多,风怕习惯不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东方法。
不同类的茶叶的饮法虽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这是必须加以区别的。
绿茶饮用方法绿茶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是人们普遍爱饮的茶类,其饮法也随不同茶品、不同地区而异。
高级绿茶(包括各种名茶),一般习惯于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以显示出茶叶的品质特色,便于观赏。
普通的眉茶、珠茶,往往采用瓷质茶杯冲泡。
瓷杯保温性能强于玻璃杯,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容易浸出,可以得到比较浓厚的茶汤。
低级茶叶及绿茶末,又多用壶饮法,以便于茶汤与茶渣分离,饮用方便。
江浙一带,人们大多喜欢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和高级眉茶。
饮用时,十分讲究茶具的洁净和用水的质量。
乌龙茶饮用方法乌龙茶采制工艺有许多独到之处,而泡饮方法更为讲究。
中国福建、广东两地都偏爱乌龙茶。
特别是闽南人、潮汕人,在喝乌龙茶时,对茶品、茶水、茶具和冲泡技巧都十分注意。
喝的大多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上品;泡茶时选用的是甘净的溪水、泉水;茶具配套,小巧精致,称为「四宝」,即:玉书煨(开水壶)、潮山烘炉(火炉)、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茅杯)。
玉书煨是扁形的簿瓷壶,能容水4两;潮山烘炉,用自铁制成,小巧玲珑,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榄核当作燃料的,井注意防止烟味冒入壶口;孟臣罐多出自宜兴,颜色以紫为贵,容水约2两;昔深瓯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过二三钱,多用景德镇等地产品。
饮茶时,把炉子放在墙边,上搁玉书煨煮水,同时用清水洗涤茶具;当水汽从煨日徐徐冒出时,即用沸水烫热孟臣罐和若深瓯,再把鸟龙茶放入罐内,茶量约占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冲入开水后,用壶盖刮去面上浮沫,然后把盖盖上,再用开水在盖上淋浴,并把若深瓯烫热;二三分钟后,把茶汤均匀地倾入各个杯中,通常一壶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倾一半,周而复始,逐渐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汤气味均匀。
《茶经》中的饮茶文化《茶经》中的饮茶文化《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
为此由店铺为大家分享《茶经》中的饮茶文化,欢迎参阅。
我国古代《茶经》中饮茶文化第一节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
第二节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
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第三节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
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第四节写煮茶饮茶之器皿。
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第五节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华所在。
第六节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第七节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第八节评论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第九节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
第十节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由此可见,《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
中国茶道文化风俗中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茶道文化风俗。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文化的起源、茶具、茶艺和茶道的风俗习惯。
茶道文化起源中国茶道文化起源于古代的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当时,茶被视作一种药物,被用于医治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茶的独特魅力,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也逐渐完善。
茶道文化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了贵族社会的一种风俗习惯。
茶具茶具是中国茶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茶具通常由瓷器制成,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设计而著称。
茶具种类繁多,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叶罐等。
每一种茶具都有其特定的用途,例如茶壶是用来冲泡茶叶的器皿,茶杯则是用来品味和欣赏茶汤的。
茶艺茶艺是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一种致敬自然和细致入微的人文精神。
茶艺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内涵。
在进行茶艺表演时,茶艺师会根据茶叶的品种、水的温度和冲泡的步骤来选择合适的茶具,并以一种优雅流畅的动作来展示茶艺的过程。
茶道的礼仪茶道中有许多独特的礼仪和风俗,它们是茶道文化的传统和核心价值观。
首先,茶道强调的是尊重和谦逊的态度。
在茶道中,茶艺师通常会向来宾鞠躬行礼,并用温暖的微笑招待客人。
其次,茶道还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茶艺师会选择合适的场所和背景来进行茶艺表演,以便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最后,茶道还注重的是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
在茶道表演结束后,茶艺师会与来宾共同品尝茶汤,并进行轻松愉快的谈话。
茶道与现代生活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忙碌,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然而,在一些城市中,茶道团体和学校仍然致力于茶道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提高生活品质,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哲学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茶之习俗
数千年的悠悠岁月,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那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既在人们眼前闪烁,也在人们的身边传播。
(一)茶与礼仪
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约束与指导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一一礼仪。
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礼仪大国。
我国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体现中华民族个性特征的礼仪形式一一中华礼仪,为世界所称道,为世界所景仰。
“茶”作为我国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
它既参与了国家之间的礼仪活动,也融入了民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佳品。
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迁,但是各种饮茶习俗依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其中,既有宫庭的华章、庙堂的雅乐,也有民间的山歌、野曲。
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聚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
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融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于一炉。
千百年来它雅俗共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为广大群众所认同、接受。
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一一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在我国,千百年来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敬茶的礼节仪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宫廷茶仪、宗教茶仪、家庭茶仪、敬宾茶仪、婚礼茶仪等。
宫廷茶仪常用于迎送使臣宾客、表彰庆典等,又称赐茶。
所用茶具华贵,以金银制作;品茶讲究“精茶”,采用“真水”;茶仪注重身份贵贱,仪式森严。
清代各级官府和官吏,或向属下索取,或向上层致送,奉献茶叶亦称茶仪。
茶与道、佛等宗教活动结合形成宗教茶仪,两晋、南北朝时已很普遍。
中国的饮茶与民间风习融合形成茶礼,在婚丧祭祀和社交应酬活动中十分常见。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内容也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