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一章绪论§1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2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3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4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实验心理学的定义•Experimental Psych --→Psych through experi or Psych in experi•现代含义–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科-------即如何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如何安排实验来检验假设以及如何收集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整合得出心理学规律。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学科界定⏹实验心理学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实验心理学学科内容⏹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1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但仅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三大相关领域: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三个重要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1.重要人物之费希纳研究贡献⏹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心理测量学”——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科学量化。
⏹“信号检测论”——针对其阈限思想的缺陷与不足发展出来。
2.重要人物之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
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之人;⏹费希纳让心理量化成为可能;冯特则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3.重要人物之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贡献⏹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实验室心理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科学性;⏹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量化的问题——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通过实验研究,建立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实验⼼理学知识点实验⼼理学知识点 《实验⼼理学》是我院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先后在05年和08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是⼼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
以下是⼩编精⼼准备的实验⼼理学知识点,⼤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第⼀章实验⽅法 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理学的资料 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 ⾃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为或⼼理的变化 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为变量 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致性,同⼀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 ⾼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平的⾃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出现⾼限效应 8. ⾃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变量与⼀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变量 9. 组间设计:把数⽬相同的被试分配到⾃变量的不同⽔平或不同的⾃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 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变量的不同⽔平或不同⾃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组测试,然后对⽐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实验 13. 拉丁⽅⽅法:保证每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个位置 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影响,要防⽌实验者效应 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变量的各个⽔平都结合起来进⾏实验 16. ⾃然观察法:在⾃然情影中对⾏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不得⼲预实验 17. 调查法:为确定⼈们对⽢⼀特殊问题的感受,作⽤是澄清事实,招除充⾏的不实传闻 18. 相关⽅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 个案法:⼜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特殊⼈物的深⼊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 档案法:使⽤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章⼼理物理学⽅法 21. ⼼理物理学:⼀门研究⼼⾝之间或⼼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问题是物理量与⼼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刺激增量,也叫最⼩可觉差 24. 韦伯定律:最⼩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 25. 最⼩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1.速度-准准确性权衡: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2。
双盲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3。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
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
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4。
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5。
ROC曲线: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
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
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6. 开窗实验: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7.ABA设计:是一种小样本设计。
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 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8。
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
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
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
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11 单盲实验:被试不知道其接受的是何种处理的一种实验12.实验效度分类(1)构想效度指某项研究理论构思的逻辑合理性,以及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操作定义的恰当程度。
影响因素:理论概念是否模糊、思路逻辑是否混乱,设计到选题、假设、研究框架等单一方法和操作引起偏差,如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部分: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和控制的实验来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转变,从实验室到社会实验的拓展。
第二部分: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1.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因素设计、区组设计等。
2.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学、推论统计学,如频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第三部分:感知和知觉1.感知: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
2.知觉:知觉加工过程、知觉组织和感知归因。
第四部分:注意和工作记忆1.注意: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注意缺陷、注意控制。
2.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的影响因素、工作记忆和学习的关系。
第五部分:情绪和动机1.情绪:情绪的概念、情绪的产生、情绪的调节。
2.动机:动机的类型、动机的作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六部分:学习和记忆1.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等。
2.记忆: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自传式记忆等。
第七部分:语言和思维1.语言: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语言发展、语言障碍。
2.思维:概念和概括、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思维、决策和判断。
第八部分: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集体行为、群体决策、小组动力。
2.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合作与竞争、社交认知。
第九部分:发展心理学1.婴幼儿期:早期感知和认知、情感和依恋。
2.儿童和青少年期:身心发展、自我认同、道德发展。
3.成年期和老年期:中年发展、老年发展、心理健康。
第十部分:临床心理学1.心理评估: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行为观察。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催眠治疗。
总结:实验心理学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方法。
感知和知觉、注意和工作记忆、情绪和动机、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归纳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包括实施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和结论推断等步骤,以期揭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计1. 两组设计: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常使用两组设计,即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或条件,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对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研究,可以将实验组给予药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通过比较两组的效果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2. 随机分配: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对象应该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
随机分配可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干扰,增加实验的内部有效性。
3. 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中,既实验者也实验对象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以减少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偏见,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变量控制1. 自变量:在实验中,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改变的变量。
通过改变自变量的取值,实验者能够推测出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记忆力的实验中,自变量可以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2. 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它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在记忆实验中,因变量可以是记忆的准确性或记忆的持续时间。
3. 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还需要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变量,实验者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实验心理学的数据收集通常通过实验记录、观察、问卷调查或脑电图等方式进行。
数据收集的目的是收集实验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数据,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在实验心理学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如平均值、标准差)和推断统计(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验证实验假设并推断总体的特征。
五、实验心理学的应用1. 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主要研究人类思维、感知和注意等认知过程,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1.相关统计分析的数据要求共同特性: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从-1.00至+1.00.相关系数中的数字大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数字越大,相关越高。
高相关:并不一定意味着正在研究的两个变量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共变关系)⏹低相关:全距限制:如果你取到的样本数据之间没有足够大的差异,这时即使变量之间存在着高相关,但凭取到的数据却只能得出变量间的低相关,即由于取样的不合理性,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就不能反映出真正变量间的相关。
⏹两变量是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态分布(身高与体重)⏹皮尔逊相关⏹两列变量是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但不为正态分布(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的反应时)⏹斯皮尔曼相关⏹一变量时正态等距变量,另一正态变量被人为分为两类(考试成绩与某道题对错的关系)⏹二列相关⏹一变量为正态等距变量,另一正态变量被人为分为多类(学习成绩与优、良、中、差四类思想品质)⏹多系列相关⏹一变量为正态等距变量,另一变量为二分名义变量(学习成绩与性别)⏹点二列相关⏹两变量均为等级变量(优、良、中、差四类学习成绩与优、良、中、差四类思想品质)⏹肯德尔相关2.实验假设类型及陈述方式根据陈述的方式:综合式:或对或错的陈述;分析式:总是正确的陈述;矛盾式:总是错误的陈述根据推理的方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根据实验结果的预测:定向实验假设和非定向实验假设3.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视觉,听觉)概念和内涵反应时的概念: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是指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机体外部反应开始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
简单反应时:给予被试以单一的刺激,要求被试作相同的反应,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4.减数法,加因素法,开窗实验的逻辑基础及经典实验减数法: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4.实验法的局限性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艾宾浩斯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证明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记忆),预示所有心理现象都可以用实验法来研究。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明无意义音节)。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定方法,解决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发明节省法来测定记忆效果)。
4、通过实验建立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二、心理实验的设计(考3道名解,8道单选,2道是非,2道多选,1道应用,共52分,重中之重!)1.名词解释自变量:由研究者选定的,在实验中由主试所操纵的,预计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依据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现象变化的变量,需要选择适宜的反应指标对其变化表现出来。
相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为自变量,不用来研究的为额外相关变量。
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交互作用(交互效应):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组合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即一个自变量的各水平在因变量上的差异需结合其他自变量的水平不同而有表现出不一致。
)*2x2实验设计:即实验有两个自变量,每个各2个水平,共4个处理。
(实验设计的名词解释AxB设计,几个相乘几个自变量,自变量水平即字母代表的数字,AxB个实验处理,如2x3就有一个变量2个水平,一个3个水平,6个水平。
) 主效应: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由单个自变量(不同水平的改变)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实验设计中有N个自变量就对应有N个主效应。
)简单效应(单纯主效应):[交互作用显著时,则需考虑] 一个自变量各水平在另一个自变量每个水平上的因变量的变化。
(MxN两因素实验设计有M+N个简单效应)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混合设计:既有被试间设计,也有被试内设计的实验设计。
举个例子,2x3被试间:即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其中一个自变量有2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3个水平,共6个处理,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自变量混淆现象:当额外变量没有控制使得它与自变量共同作用于因变量,这种结果不一定由自变量引起的实验结果不真实、失败的现象叫做自变量混淆现象。
(课堂上老师口头补充的)2.单选,多选,是非题知识点整理1、指标无效特例天花板/地板效应:由于任务过于简单,各组被试的成绩都非常高/低,不能真实反应出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反应指标不敏感的现象叫做天花板/地板效应。
2、对额外变量的控制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缺点:缺乏推论的普遍性;适用面较窄。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缺点:结论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以上两种属实验操作/环境控制的方法3)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的效果互相抵消。
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
缺点:适用面有限制;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其实施可行性较差(处理次数随自变量水平的增加呈几何级别增长)4)随机化法:根据概率原理,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组中。
缺点:根据概率原理,仍有机率使得各组不同质而干扰实验。
5)匹配法:对于前测并配对,使各组被试的特点相等。
缺点:理论可取,但实际难度较大,并不常用。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部分简单匹配(如男女比例相当、年级人数相当等)的条件下,进行随机化。
以上三种属实验设计/程序控制的方法。
6)统计控制法:实验过程中容许额外变量的存在,事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该额外变量。
(即对额外变量进行前测,在事后统计中作为协变量,运用协方差分析等方法来加以控制,属于实验分析/统计控制)缺点:要学好更多的心理统计学知识。
3、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是非题)内部效度低,外部效度必定低;外部效度低,内部效度不一定低4、真实验的特点(1)研究者能够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2)研究者能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控制。
(3)研究者能够操纵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5、单因素实验设计与多因素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中根据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区分为:双组设计、多组设计。
根据各被试组的类型不同区分为:独立组设计、相关组设计(包括配对设计、被试内设计);对应于随机化设计与区组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中根据各自变量的相应类型区分为:被试间设计(默认为独立组设计)、被试内设计与混合设计。
6、多因素实验设计优于单因素实验设计的地方(多选题)a. 实验效率高;b. 能考察交互作用;c. 更有利于干扰变量的控制;d. 更接近于现实情形。
7、随机分配(独立组设计)优点:a. 被试接受实验的时间短,减少其厌烦或疲劳;b. 避免了序列效应;c. 相对设计与操作简易。
缺点:a. 各组被试整体上仍有小的可能会存在差异;b. 被试利用率低,实验需要更多被试;c. 统计效率不高。
8、(等组)匹配:①人为配对;②自然配对优点:a. 可控制某些干扰变量,使各组尽量同质;b. 避免了序列效应; c. 被试接受实验的时间短,减少其厌烦或疲劳;d. 从组内效应中区分出区组效应,统计效率高。
缺点:a. 前测与匹配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b. 被试利用率低,并且有些匹配不上,实验需要更多被试;c. 前测过程可能会引起练习效应;d. 有些变量无法进行前测,因此也无法使用匹配设计。
9、重复测定(被试内设计)。
前两种设计被试只接受某一种处理,而重复测定则要求被试接受该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
优点:a. 确保各组被试(在特征上)同质;b. 被试利用率高,节省被试;c. 从组内效应中区分出被试效应,统计效率高。
缺点:a. 被试接受多个实验处理,时间长,易导致其厌烦或疲劳;b. 序列效应的存在导致有些实验不能采用重复测定(顺序的不可逆)。
“匹配”与“重复测定”均属于相关组/区组设计10、关系图独立样本相关样本随机分配匹配设计重复测量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11、有关概念的辨析1.随机抽取/选择被试;随机分配/分派被试(随机分组)2.无特别说明时,“被试间设计”(即“组间设计”)又可默认为“独立组设计”/ “完全随机设计”;“被试内设计”(即“组内设计”、“重复测定设计”)又可默认为“相关组设计” / “随机区组设计”(而“匹配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相关组设计”)3.“随机区组设计”(即“相关组设计”)可包括“匹配设计”与“重复测定设计”*12、五道改错题例子与答案(改错的措施需结合题目具体设计)1.有位心理学家提出一个理论:随着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程度的加深,小组的工作效率会逐渐提高;当工作效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会开始轻微下降。
这一下降(“蜜月期结束”)会发生在小组成员停止高度合作行为,而开始争夺权力的时候。
为了检验这一理论,他选取了素不相识的被试组成小组,让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
研究使用了五个任务,每个任务需要35分钟完成,两个任务之间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
结果显示,小组的工作效率在第五个任务之前一直上升,但在第五个任务上出现明显的下降。
据此研究者宣称他的理论得到了支持。
错误:也有可能是先练习效应,后疲劳效应导致改错:设置对照组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2.有个研究者选取了20位相信占星术的被试,根据占星术推算各个被试前一天的遭遇,让他们在一个6点量表上评定这一推算的准确程度,6点量表的范围从“极其准确”到“极不准确”。
所有20位被试都报告这一占星术推测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
因此该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占星术是准确的。
错误:选择被试不应只选取相信占星术的有可能是一般事件的基线概率,不能证明为占星术改错:选取一般被试、设置对照组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3、最近报导称“凉烟糖影响孩子”,还认为买过凉烟糖的孩子比没有买过的孩子更有可能学会吸烟。
这个调查指出,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买过至少两次凉烟糖的学生要比那些从没买过的学生更可能去尝试真正的香烟。
这个清晰的研究结果让很多学校希望能够禁止这种凉烟糖的销售,他们担心这种凉烟糖会引起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该调查还指出,如果父母亲至少有一方在家抽烟,孩子就会更倾向去购买凉烟糖,并且会在某些场合尝试吸烟。
错误:因果关系不正确,导致儿童吸烟的真正原因是父母吸烟改错: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方法:独立样本卡方检验4、研究已证实,当动物被剥夺食物后,食丸作为强化物的作用显著增加。
研究者希望了解,对儿童进行社会剥夺与社会强化时,是否也会出现相同结果。
被试是6岁儿童,随机分配。
社会强化的作用是通过一种弹珠游戏进行测量。
游戏使用一种有2个孔的箱子,被试每次往其中的一个孔投入弹珠。
在开始的4分钟里,主试只观看儿童游戏;随后的10分钟,当儿童将弹珠投入前4分钟里比较少用的那个孔里时,主试给予口头强化,如“好”、“真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