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18
植物群落调查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一)样地的设置样地不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是代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
对植物群落考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1.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
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
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界.2.样地面积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考察时参考使用:草本群落1~10m2,灌丛16~100m2,单纯针叶林100m2,复层针叶林、夏绿阔叶林400~500m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00m2,热带雨林2500m23.样地数目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
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4.样地布局:一般可选用主观取样法,即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地. (二)植物群落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样地调查内容主要有环境条件,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组成特征,群落的外貌。
1.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以下五项:(1)地理位置,(2)地形条件。
(3)土壤条件.(4)人类影响。
(5)气候条件。
2.组成特征调查:(1)种类组成。
记录一份完整的种类名单。
在设定的样地内调查,记录,完成.为防遗漏,还应在样地周围反复踏查。
幼儿中班家园共育内容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园共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中班家园共育的内容。
一、生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家庭中,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按时作息、自己穿衣、刷牙、洗脸等自理能力。
例如,每天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让幼儿逐渐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在幼儿园,老师会教导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整理玩具等。
家园需要保持一致,共同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比如,家长在家中要鼓励幼儿饭前便后洗手,幼儿园老师则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强化幼儿对洗手步骤的记忆。
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幼儿诚实、友善、尊重他人等品质。
比如,家长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时,展现出友善和互助的行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幼儿园则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幼儿理解和践行良好的品德。
例如,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幼儿明白诚实的重要性。
三、学习能力的培养中班幼儿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有了更强的学习欲望。
家庭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如阅读绘本、玩益智游戏等。
家长在陪伴幼儿的过程中,要鼓励他们提问和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幼儿园则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如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家园要相互沟通,了解幼儿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和需求,共同制定适合幼儿的学习计划。
四、社交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参加社交活动,如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和分享。
鼓励幼儿主动与他人打招呼,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幼儿园,老师会组织合作游戏、小组活动等,让幼儿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搭积木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与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作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_____种群密度调查一、目的与要求了解野外调查时对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二.用品与材料1.测量仪器:地质罗盘(指南针),GPS(经纬仪),海拔表(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测高仪,望远镜,照相机,大比例地图。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一)取样方法的设计在植被研究中取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代表性样地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
本实验采用代表性样地法。
1、代表性样地法这是一种根据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选出某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因此是主观选择取样。
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但是却适用于像排序等某些多变量分析技术。
(二)取样技术(1)标准样方法(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
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样方类型:记名样方、面积样方、质量样方、永久样方。
1. 取样数目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总面积的5%~10%或1%。
2、样方形状样方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实验三校园草地群落调查分析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了解校园草地的主要群落有哪些.2.对各个草地群落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等进行统计分析.3.初步掌握群落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巧等等.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试验对象试验样地的位置:(1)理科楼西侧草坪;(2)东区田径场试验样地的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较肥沃,生长环境较好试验样地的群落名称:蔓花生群落台湾草群落三点金群落试验样地的利用现状:理科楼西侧草坪作观赏地用;东区田径场草坪作为运动场所休息场地用2.试验材料剪刀、绳子、一次性筷子、卷尺、笔、纸等3.试验方法样方法、直接计算、目测估计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群落的种类组成1.1台湾草群落1.2三点金草群落1.3蔓花生群落2.数据统计分析1.组成性质分析3.群落的最小面积a.台湾草群落的最小面积为100cm2,则取样方为研究对象b三点金草群落的最小面积为100cm2,则取样方为研究对象c蔓花生群落的最小面积为3200cm2,则取样方为研究对象4.群落的种类组成性质分析台湾草群落三点金草群落蔓花生群落5.群落优势种简介台湾草,又叫细叶结缕草,天鹅绒草,禾本科结缕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呈丛状密集生长,属暖季型草,喜光,不耐阴。
三点金草,别名三脚虎,六月雪,豆科山绿豆属植物,可入药;蔓花生,为蝶形花科。
蔓花生属多年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热带及南美洲。
耐阴性教强,生长适温为18-32 。
抗有害气体,适于做地被植物。
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
6.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从表格统计的数据来看,蔓花生群落拥有较多的物种,即群落丰富度较大。
三点金草群相对丰富,台湾草群落较单一。
群落多样性的具体方法常见有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DIC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
物种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环境稳定,可利用资源丰富,生境异质性强.由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蔓花生群落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
7.群落的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有的物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则相互排斥,而趋向分隔现象。
专题三:植物样方调查调查人:地科二班第一组日期:11月12日上午一、调查地区的基本概况时间:11月12日地点:树木园附近天气:晴环境条件:海拔330米左右坡度:30度左右植物群落状况: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金叶含笑、秃瓣杜莺、马尾松等乔木和多灌木丛。
草本植物与淡竹叶居多。
植物群落土壤类型:为发育程度较好的黄壤,地形起伏不大,树木多为人工载种。
二、植物群落调查细则1、根据调查样地显示,本组将植物群落分为3层,分别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再进行具体调查。
2、调查方法:样地调查法(考虑样地形状、大小、布局) 随机抽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抽样法。
3、工具:实验工具(样方绳)4、调查步骤:(1)选取样地。
(2)选取随机点。
(3)A、圈地,圈出一个30平方米的样地,计算乔木群落并调查其胸径大小、冠幅、生长状况及随机点到树的距离。
B、选取3个4平方米的样地,将其编号,调查样地灌木的地径、冠幅、高度及类别。
C、选取2个0.25平方米的样地,调查其树木多少及植被类别。
(4)整理数据:计算植物个体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重要值并将数值填入表格。
(5)植物群落调查总结。
三、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一)植物重要制的分析简表日期:11月12日地点: 树木园附近观测人:地科2班第一组样方面积:5x6米样方数目:1(二)乔木调查(三)草本调查(四)灌木调查四、活动剪影五、活动总结通过今天上午的取植物样本实习,我们学到以前书本中没有学到的东西,不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还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计算能力、与同学交流的能力,同时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只有通过每一个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实验三植物种群密度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种群的密度与频度的计算方法2、了解种群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二、实验原理种群特征指标很多,植物的密度、频度等。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的描述,是植物群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个体数)|S(样地面积)频度是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F(频度)=n1(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N(样地总数)X100%在理论上,物种的密度和频度反映的是该物种在一定环境内空间分布特征,是种群生物学特征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或选择的结果。
其数值的大小影响种间或种内关系,进而影响种群生存竞争。
三、仪器设备1、实验器材:样方测绳(100M)、皮尺(50M)等2、调查统计表四、实验步骤1、样地的选择(1)确定样地:样地是指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
根据具体情况在室外就近选择乔木、灌木、或草地样方。
(2)确定样方大小:乔木样方面积为20X20M2;灌木面积为5X5M2;草本面积为1X1M2.(3)取样方法:随机设置样方10-30个(根据具体情况确定)2、确定研究物种在样地内选择2-10种植物(一般每个小组选择2种)、识别物种名称并编号。
3、数据的调查(1)在一个样方内调查选定物种的数量,并做记录。
(2)在随机设置的N个样方内调查选定物种出现情况,并做记录。
4、数据计算密度的计算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个体数)|S(样地面积)面积单位M2频度的计算F(频度)=n1(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N(样地总数)X100%数据记录于表中。
五、实验要求(1)样地选择典型、精确样方面积(2)植物个体数量准确,一般样方数量不少于10个。
(3)认真将数据填入表格六、实验结果。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草本群落调查与分析二、实验目的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植物种类不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也不相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来更好地认识群落的组成,变化,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状况。
同时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三、采集方法1、仪器和材料样方框(50cm×50cm),皮尺,卷尺2、测定方法(1)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于2011年3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网络学院门口的草坪上选好样地,在样地中每隔2m 设置1个50cm×50cm的样方,共计19个样方。
调查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的植物名、株数、盖度、高度及物候相等。
(2)数据分析:本次实验采用重要值作为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群落划分的依据,而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选用Simpson 多样性指数D 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H 。
四、实验材料皮尺、卷尺、25cm*25cm的铝合金取样框。
五、实验步骤在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旁的草地上,采取东西走向每3米取一样方,每组取3个样方,且实验小组间距离为两米。
样方取好后即可统计草本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各自的盖度,频度等数据。
六、实验结果1、草本植物群落样方测定记录(1)物种组成根据调查统计,春季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旁草坪共有草本植物15科24种。
其中,主要优势科是禾本科。
呈现出整体科数多,但种类稀少、单种科较多的分布特点。
表1 华师网络学院旁草坪草本植物的种类构成统计(取样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旁草坪记录时间:2012-5-10)科种科种禾本科8 车前草科 1菊科 2 大戟目 1伞形科 2 蝶形花 1炸酱草科 2 豆科 1秋海棠科 1 爵床科 1苋科 1 鳞毛蕨科 1玄参科 1 蔷薇科 1荨麻科 1(2)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相对多度。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基本方法。
3. 学会运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来评价植物多样性。
二、实验原理植物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调查某地区植物多样性,了解该地区植物资源的现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植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某地区自然植被区。
2. 实验材料:样方框(1m×1m)、皮尺、卷尺、记录本、植物鉴定手册等。
3. 实验方法:(1)样方设置:在实验地点选择代表性的样地,用皮尺和卷尺确定样方大小(1m×1m),共计设置10个样方。
(2)植物调查:在每个样方内,按照植物的种类、株数、盖度、高度、物候期等指标进行记录。
同时,采集植物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3)数据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评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种丰富度:通过调查,共记录到植物种类30种,其中乔木5种,灌木10种,草本15种。
2. 物种均匀度: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J)进行计算,J值范围为0-1,J值越大,表明物种均匀度越高。
本实验中,J值平均为0.5,说明该地区植物均匀度较好。
3. 物种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进行计算。
(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H' = -Σpi ln(pi),其中pi为第i种植物的相对丰度。
本实验中,H'平均值为3.5,说明该地区植物多样性较高。
(2)Simpson多样性指数(D):D = 1/Σpi^2,其中pi为第i种植物的相对丰度。
本实验中,D平均值为0.9,说明该地区植物多样性较高。
实习三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一、实习原理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包括其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种类数量特征。
植物群落中各植物间为充分利用营养空间而产生垂直上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成层现象。
典型的植物群落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四个层次,还有一些附生的本质藤本等层间植物,植物地下根系也相应表现为成层分布。
在各层中的种类组成及其密度(多度)、盖度(郁闭度)、频度是群落种类的基本数量特征。
(1) 多度与密度群落中植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关系,可以通过各个种的多度来确定,它指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目。
在一个群落中对于多度较大的种来说,无疑该群落所在地的环境对它的生存及繁殖较为合适,同时也表明该种植物对群落环境及其它植物种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处于主要层中个体数量最大的种即为群落的建群种,它对群落环境、结构和发展方向起着最大的支配作用。
在调查时须注意的是,在测定多度时必须按相同的生活型来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最常用的确定多度的方法有两种:一为直接计数法,即“记名计数法”;另一为目测估计法。
一般在植物个体数量大而体形小的群落如灌木、半灌木、草本植物群落或者在粗放性的踏查中,常用目测估计;而对树木种类或在详细研究群落时,就常用“记名计数法”。
记名计数法是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点数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的多度等级来估计调查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通常采用的多度等级制表示,习惯用的符号是:背景化(Soc):植物地上部分的郁闭形成背景。
多(Cop):植物生长很好,个体数目很多,但未达到背景化。
稀疏(Sp):植物数量不多,稀疏散生。
零落(Sol):植物的个体很稀少。
计算公式:M=1/D=R/q其中:M:多度。
D:密度。
R:统计样方总数。
q:在样地内所调查到的某种特定种的平均个体数。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种的个体数目,往往换算成株/公顷表示。
密度与多度一样,也是表示群落中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的指标,只是下木和活地被物常用多度记载,而林木则以密度记载。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是一种常用的生态学研究方法,以下是常见的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1. 样方法:在研究区域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通过对每个样方内的植物数量进行统计,来估计植物种群的密度。
样方可以是固定大小的方形或圆形区域,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的区域。
2. 点格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定数量的格子,然后在每个格子的交叉点上进行植物调查,记录每个点上的植物数量或覆盖度。
通过统计每个格子内的植物数量,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3. 路线法:在研究区域内划定一条或多条固定的调查路线,沿途进行植物的调查,记录每个调查点上的植物数量或覆盖度。
通过统计所有调查点上的植物数量,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4. 直接计数法:在研究区域内进行逐个植物的计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种群较小、分布较稀疏的情况,但当种群较大时会比较困难和耗时。
5. 相机陷阱法:使用摄像机或传感器设备,在研究区域内安放相机陷阱,通过连续拍摄记录植物出现的情况。
可以通过分析照片或视频资料,估计植物种群的密度。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调查,以求得更准确的种群密度估计结果。
同时,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三植物群落基本结构与演替趋势调查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群落基本结构特征及其调查方法。
2.熟悉分层频度法调查群落演替趋势的方法步骤,并掌握群落演替趋势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包括其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种类数量特征。
植物群落中各植物间为充分利用营养空间而产生垂直上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成层现象。
典型的植物群落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四个层次,还有一些附生的木质藤本等层间植物,植物地下根系也相应表现为成层分布。
在各层中的种类组成及其密度(多度)、盖度、频度是群落种类的基本数量特征。
其中:1.密度单位面积上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2.多度调查样地上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3.盖度植物枝叶垂直投影所覆盖的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也称“投影盖度”,林业上将林木的盖度称为“郁闭度”。
4.频度指植物在群落中水平分布的均匀程度,以群落中某种植物在一定地段的特定样方中出现的样方百分率表示:在森林群落近期演替研究中可采用分层频度法调查群落的演替趋势。
一般将森林群落按下列标准分层:①主林层:林冠顶端至林冠下沿。
②演替层:林冠下沿至距地面1m高处。
③更新层:距地面1m高处至地面。
根据森林群落中各树种在各层中的频度分布,可进行森林群落近期演替趋势分析。
凡在更新层和演替层中频度较高且生长良好,而在主林层中频度很低甚至没有的树种,为群落的进展种,它们将成为乔木层的优势种;在主林层中频度很高,而演替层、更新层频度很小或没有出现且生长衰弱的树种为群落的衰退种,将被其他树种代替而从群落中消失;凡在各层中具有正常的频度曲线,即在各层中出现的频度大小为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树种,即为群落的巩固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继续正常生活在该群落内;在各层中频度均很小,或只在某一层中有所发现,株数较少的树种为群落的随遇种。
三、实验仪器皮尺,花杆,钢卷尺,计算器,手持罗盘,记录板。
四、方法步骤1.在森林群落中选择典型代表地段,用皮尺设置20m×30m的样地。
一、概述(一)实习目的1、认识实习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组成、结构、分布规律、动态变化特征;2、掌握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培养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4、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二)实验前的准备1、实验用具(1)测量仪器:指南针,GPS,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2、生活用品(1)服(植物学实习必备长袖衣服、登山鞋/旅游鞋,遮阳帽等,同时要考虑山区温差变化大等情况)、雨具等。
(2)药品(如防虫蚊的:花露水等)。
(3)参考资料及专用器材。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一)调查目的地的基本情况我们所选的调查地地处中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其气候特征,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9℃。
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1382.6㎜。
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
平均海拔25米左右。
调查地的具体位置在我校小文加山上,该山海拔很低,我们的范围从其山腰直至山顶。
(二)主要实习过程及步骤1、环境条件调查:我们根据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调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并及时做好了相关记录。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们根据乔木组的10*10㎡样方范围来进行调查,共计调查了三个样方,并记录了下来。
我们的调查地点在湖北省黄石市湖北师范学院的小文加山上,该山海拔约为91米。
我们的调查从7点左右开始,当日气温为35℃左右,无风,但因为在山上,所以直至10点调查结束时还感觉很阴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