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6.98 MB
- 文档页数:37
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一、填空题1.根据微生物在构筑物中处于悬浮状态或固着状态,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方法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江苏大学2010年研]【答案】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2.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叫做______。
[江苏大学2011年研]【答案】厌氧消化3.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大多数包括在胶质中,以______形式存在。
[江苏大学2011年研] 【答案】菌胶团【解析】菌胶团是指所有具有荚膜或黏液或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细菌团块。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大多数以菌胶团形式存在。
4.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大学2011年研]【答案】指示作用;净化作用;促进絮凝和沉淀作用【解析】原生动物在污水净化系统中的作用如下:①指示作用,可以用来判断活性污泥和处理水质的好坏。
②净化作用,腐生性营养型原生动物可以吸收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动物性营养型原生动物可以吞食有机颗粒和其它微小生物,对污水净化起积极作用。
③促进絮凝和沉淀作用,原生动物能分泌一定的粘性物质协同和促使细菌发生絮凝作用。
5.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对有机物的转化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案】水解发酵;生成乙酸;产甲烷【解析】厌氧发酵可分为3阶段,分别为:①水解发酵阶段,水解和发酵性细菌群将复杂有机物水解为基本单元。
②生成乙酸阶段,产氢和产乙酸细菌群把第一阶段的产物进一步分解为乙酸和氢气。
③产甲烷阶段,由两组生理性质不同的专性厌氧产甲烷菌群构成。
一组是将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烷,或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甲烷;另一组是将乙酸脱羧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或利用甲酸、甲醇及甲基胺裂解为甲烷。
二、判断题1.在活性污泥絮状物中酵母菌数量最多。
()[湖南大学2010年研]【答案】错误【解析】活性污泥的主体细菌来源于土壤、河水、下水道污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水环境污染是指各种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程度,影响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为了控制和治理水环境污染,生态工程和微生物学原理被广泛应用。
生态工程是一种以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的综合应用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已受污染的水体,达到减少或消除水体污染物的目的。
生态工程对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具有显著的优势。
生态工程主要包括湿地修复、人工湿地、人工林、人工生态岸线等。
湿地修复是将植物和微生物结合起来进行水体修复的一种方法。
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地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同时,湿地植物的根系能够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生长和活性,进一步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为建造的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工程系统。
在人工湿地中,通过水体的自然流动、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作用,能够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去除。
人工湿地主要有人工湿地净化池、植物滞留区等。
通过适当的设计和管理,人工湿地能够高效地净化水体,改善水环境质量。
人工林是通过人为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构建起水体周围的植物屏障,防止水体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
人工林可以有效地减缓水体流速,提高水体的沉淀能力,从而减少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
与此同时,人工林的树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改善环境。
人工生态岸线是在水体岸线上设置一定的植物据点,通过生态岸线的过滤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藻类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的清洁度。
微生物学原理也是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微生物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分解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微生物通过生物吸附、化学反应、酶催化等方式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
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常常利用生物滤池、微生物净化池等工程设施,培养和利用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处理。
微生物与水污染治理一、引言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微生物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生物资源,具有处理和治理水污染的巨大潜力。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水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二、微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1、降解污染物:许多微生物具有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功能,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2、去除重金属:一些微生物能够通过吸附或转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将汞等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形态,降低其对环境和生物的毒性。
3、营养物质循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营养物质的循环。
例如,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为水生植物提供营养;反硝化细菌则能够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从水中去除氮元素。
三、微生物技术在治理水污染中的应用1、生物滤器:生物滤器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装置。
通过在滤器中填充活性炭、火山岩等材料,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的空间,从而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
2、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以生物膜为催化剂的反应装置。
通过在反应器内填充生物膜,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3、污水生物修复技术:污水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通过向污染水体中添加特定的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四、结论微生物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用于治理水污染。
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重金属和参与营养物质循环等特点,可以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
在实践中,微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滤器、生物膜反应器和污水生物修复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微生物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保护水资源和环境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与水污染治理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_周群英课后习题目录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1)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3)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6)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8)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2)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6)第二篇微生物生态 (20)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20)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2)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26)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28)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31)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4)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
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第四版)目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2)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2)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2)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2)第一章病毒 (2)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7)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7)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7)3、荚膜、粘液层、菌胶团和衣鞘 (7)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2)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5)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20)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8)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35)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0)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44)第十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弃的微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 (48)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54)1,何谓堆肥法,堆肥化和堆肥? (54)2,叙述好氧堆肥的机理。
参与堆肥发酵的微生物有哪些? (54)3,好氧堆肥的运行条件有哪些? (55)4,好氧堆肥法有几种工艺?简述各个工艺的过程。
(55)第十二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60)1. 酶制剂剂型有几种? (60)2. 何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 (60)3. 酶和酶菌体固定化方法有哪几种?各用什么载体? (60)4.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问题? (60)5. 生物膜是固定化微生物吗?为什么? (60)6. 何谓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哪几类? (60)7. 絮凝剂有几类?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起什么作用? (60)8. 叙述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60)9. 微生物制剂有哪些用途? (60)10. 有几种产氢微生物?它们是如何产氢的? (61)11. 请叙述微生物产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一、填空题1.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______。
【答案】菌胶团【解析】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称为菌胶团。
菌胶团是所有具有荚膜或黏液或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细菌团块。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大多数以菌胶团形式存在。
2.普通滤池内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有:______、______及______。
【答案】生物膜生物;生物膜面生物;滤池扫除生物【解析】普通滤池内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有:①生物膜生物,是以菌胶团为主要组分,辅以浮游球衣菌、藻类等,它们起净化和稳定污(废)水水质的功能。
②生物膜面生物,是固着型纤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及微型后生动物,它们起促进滤池净化速度、提高滤池整体处理效率的功能。
③滤池扫除生物,具有去除滤池内的污泥、防止污泥积聚和堵塞的功能。
3.好氧生物膜的培养有______、______和______法。
【答案】自然挂膜法;活性污泥挂膜法;优势菌种挂膜4.膨胀的活性污泥有两种:一种是由丝状细菌引起的______污泥;另一种是由非丝状细菌引起的______膨胀污泥。
【答案】丝状膨胀;菌胶团【解析】若SVI在200mL/g以上,标志着活性污泥发生膨胀。
在活性污泥系统运行不正常的情况下,则会形成由丝状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污泥和由非丝状细菌引起的菌胶团膨胀污泥。
这两种原因引起的膨胀污泥的SV30均在95%以上,甚至达到100%,完全沉不下来。
二、判断题1.好氧活性污泥中不含厌氧微生物。
()【答案】错误【解析】好氧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又称绒粒。
2.污水厌氧处理后出水可以达标排放。
()【答案】错误【解析】厌氧消化过程中,胶体物质、碎纸、破布等均能被分解,经彻底消化的污泥是很好的肥料,既不会引起土壤板结,也不会散发臭气。
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也越来越受到污染。
因此,为了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环境污染,我们必须加强的研究和应用。
一、水环境污染的危害水环境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也存在很多威胁。
由于水源的密度、流动性等特性,污染非常容易传播并影响远离污染源点的地区。
在一定范围内,若水环境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受损则会导致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变化,损害生态功能。
而流域性水污染,会对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影响,使水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的破坏、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共生共存关系的破坏等,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二、应用目前,发展迅速。
一些珍贵的水环境资源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为了保护水环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不断升级与完善。
防治水污染的技术和工程手段主要包括生物治理技术、化学污染物控制技术、物理污染控制技术等。
生物治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生物驱动、生物修复、生态置换等方法,加速水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而达到水污染的去除。
它充分利用了微生物自然界的生理作用。
如果应用得当,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在空间范围较大或受控的环境中实现有效的水环境修复。
在治理臭水沟、小河流、污水处理厂、工业排放等方面风靡一时,而水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促进水环境复原与健康。
化学污染物控制技术是在污水中添加脱除污染物元素的化学药品技术。
该技术通过控制水体中的游离污染物或复合污染物的含量,使其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这种污染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管道、环保工程、化工生产等诸多领域。
物理污染控制技术是指利用电解、减压、高压、中低温等物理手法直接清洗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包括物理沉淀、过滤、吸收等。
物理污染控制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去除效率,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水中的杂质,起到拯救臭水沟和厂区临时蓄水池等工作的作用。
三、技术的缺陷与发展尽管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限制性,例如,生物治理技术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实施,而化学污染物控制技术在去除污染元素时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生态工程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工程考虑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特点,是有利于人类和自然两者的设计。
由于生态工程这种独特的优点,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生态工程范畴内,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处理、蚯蚓-微生物生态滤池、生态浮岛。
1基于再生化原则的水资源利用流域内水的社会循环中采取生物的和工程的多种措施,实现水的再生化和资源化,由此也可认为水资源得到了再生利用。
此外水资源再生的模式还一种就是通过合理的安排水资源的消费顺序,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重复对水资源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都是再生化原则的水资源利用。
具体利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再生量的大校由此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不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危机,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可再生利用是我国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和首要选择。
2河道生态建设理念在建立生态水利工程时,应该根据相关的建设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治理方案。
有专家学者指出"河流的健康发展是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理念,生态系统的建设就需要以此理念为基础,由此现代社会对河道生态治理提出相应的要求,既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保证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要将保证生态水系统的建设更加完善。
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现实发展,能够权衡两者之间关系,使河道治理工作效率有效提高。
河道治理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制定科学性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案,既能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土地处理系统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土地处理系统是将土地处理应用到污水处理中,通过合适的方式对污水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施工,从而可以实现污水处理与利用的有效结合,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得到较好的环境效益。
一般来说,土地处理技术可以分为地下渗滤处理系统、快速渗滤处理法、慢速渗滤处理法、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地表漫流处理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