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城市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2
石家庄第一座解放的城市
石家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
因毛泽东主席在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指挥的三大战役,又被誉为“新中国的摇篮”。
2018年6月12日,参观了这座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城市。
石家庄,河北省省会,地处河北省西南部,旧称石门,北靠首都北京,古称“京畿之地”,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西与山西为邻,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秀美自然风光,有珍贵文物古迹。
截至2016年底,石家庄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206平方公里,下辖8个区、1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全市常住人口1078万人。
石家庄城发展史范文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也是河北省最大的城市之一、它地处华北地区,是连接华东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下面是石家庄城市发展史的一些关键时刻和事件的概述。
石家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考古遗址证明了该地区有人类活动。
然而,在古代的历史中,石家庄并没有作为重要的城市得到记录。
石家庄的历史开始在公元AD700年左右的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的石家庄是一个战略重要的地方,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历经多次改名和擢升为州级行政区。
然而,在唐朝灭亡后,石家庄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沉寂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石家庄再次开始了发展。
明朝政府将石家庄划归河北布政司管辖,同时也开始了对该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重视。
石家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同时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和文化建筑得到了兴建。
石家庄的城墙、孟姜墓和石家庄海牛之宝等著名景点和文物都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石家庄进一步增强了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
清朝政府鼓励商业发展,修建了很多商业街区和集市。
石家庄成为了河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这座城市。
同时,石家庄也成为了政府机构和文化教育中心。
清朝时期朝阳街的建设和南泥湾的兴建都为石家庄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石家庄的城市改造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型。
在1914年,石家庄成为了河北省的省会,同时也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许多新的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得到了建设,包括铁路、供水系统、电力和电信基础设施等。
这些都大大推动了石家庄城市的发展。
建国后的石家庄城市发展更加迅速。
特别是在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石家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
许多国有企业在这里兴建,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投入。
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石家庄的人口大幅增长,城市面积拓展,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石家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城市扩张导致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石家庄的由来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
一百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子,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
从1902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逐渐发展成功为现代都市。
现在石家庄市面积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万,成为“天下第一庄”。
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明代。
现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
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
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
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无史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石家庄之所以从一个小村发展为大城市,关键是由于京汉(今京广)铁路与正太(今石太)铁路交汇点的确定。
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
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
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
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
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
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
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
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
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
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
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石门市是石家庄市的前身。
在谈石门市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休门的情况。
“休门”,在当地方言中读作Qiu men。
休门位于今桥东区中部,北临中山东路,南临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东段,东临建设大街。
石家庄旧称
石家庄,又名石门。
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属地,汉代属中山国,三国时期隶属于魏,为常山郡治所,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州,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定名为石门县。
北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移治今新华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
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行署和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驻地,1949年8月1日建立了河北省人民政府,1954年11月改称为石家庄市,1955年5月15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改为省直辖市,1968年3月成立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2月复称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现辖桥西区、长安区、裕华区、新华区、井陉矿区、正定县、栾城县、平山县、灵寿县、藁城市、晋州市及高邑县、赞皇县、深泽县、无极县、赵县等2个县级市,共计18个县、4个县级市,2个区。
总面积15848.9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94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00多万,少数民族占0.6%。
现有耕地106.2万亩,山场120万亩。
森
林覆盖率达21%。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石太铁路横贯东西;国家重要公路干线京广、京深、石德等与之相连接。
已经形成以铁路为主,公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的交通格局。
素有“燕赵第一府”之美誉的石家庄古城曾被英国人喻为“东方的巴黎”。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众多,旅游景点遍布全市。
- 1 -。
火车拉来的城市
——石家庄近代发展史
作为在石家庄度过童年的学生,我选择它作为本次分析的对象。
图示:1901年石家庄周边简图和石家庄村平面图
一农业化时期(村落)(公元十四世纪—1902)
最早聚落记载始于明初,原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真定卫的军屯(生产建设兵团团场)无行政级别。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升格为真定府获鹿县下属行政村,附近有到保定的官道(不久废弃)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
到清末,石家庄村的面积约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二农业向半城镇化过渡时期(村落—县/府级行政中心:1902—1912)
1898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修建北京到汉口的芦汉铁路,该铁路于1902年延伸到正定到石家庄一带,并于石家庄村东头修建了一个小型转运站。
取更大的行政中心“枕头镇”之名命名为“枕头站”。
此时的官道新废弃不久,获鹿仍是该地的行政中心山西商贾最主要的住宿地。
随着同年芦汉铁路的通车,石家庄周围的商店、酒肆、旅馆陆续开业。
外国商人也开始在此地暂停。
次年,石家庄村落开始延伸并兼并了振头镇和邻近数村,原大清邮政振头代办亦升格为邮政分局,地位逐步超越了获鹿。
图示:1905年石家庄周边格局
1903年,正太(正定到太原)铁路开始修建,由于正定府治所在滹沱河北,该河当时流量很大而且水文条件复杂,为了省去高昂的架桥费用,正太铁路起点被就近改在枕头站。
并在村东做了一段转弯副轨(可能为了分流,这一弯恰好成为了以后半个世纪内石家庄市区的东部边界),1907年铁路竣工通车。
图示:上:1911年石家庄周边格局,下:正太饭店和劝业商场
相关配套设施也随着铁路的到来逐步开始兴建:1906年石家庄电报房建成,1907年华北最早的银行——交通银行石家庄支行建成,同年石家庄第一座国际化的豪华饭店——正太饭店建成,这座接待过孙中山和蒋介石的法式小洋楼成了石家庄真正崛起的标志,故有“先有正太饭店,后有石家庄”之说。
到1912年清帝逊位前,石家庄城区已经极大地向东南扩大延伸,形成了以南部大桥街为主的旅馆居住区和村南的商业中心,共有商户106家,并开办了“民生”“劝业”“石门”几大商场。
正太铁路端头的南移,石家庄崛起的真正诱因。
至此石家庄的地位逐步超越了北边的正定县城,成为了京晋冀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和客流集散地。
仅次于直隶行政中心保定。
三半城镇化向城镇化过渡时期(县/府级行政中心—市级行政中心,1912—1937)(1)北洋政府时期:
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出于稳定华北局势的需要,将石家庄更名为“石门”,并将天津、保定、石门一同作为华北重点发展区域,又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商在华北投资锐减,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这里获得了市场、出现了第一次勃兴。
1914年,井陉煤矿石门焦炼厂在石门落成,这里产出了我国第一批独立生产的优质焦炭、并出口了日本。
这是石家庄工业化真正的起步。
1916年,石门第一座大型娱乐场所”升平茶园”开业。
1919年,通过当地爱国商人集资,中国内地电灯公司石门分公司、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在此成立。
1922年,湖北楚兴实业有限公司开始筹建大兴纱厂,次年投产,这是华北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
1923年石门自来水公司成立。
图示:大兴纱厂和焦炼厂
(1)国民政府和日本占领时期:
1927年北洋奉系军阀势力迫于北伐军压力退出石门,南京政府在此设市。
石门总人口达万人,首任市长周化邦组织划定石黄公路延长线-石家庄站—电台广播站一线为城市轴心,形成了以东西向中正路(中山路)为轴心,以京汉车站(枕头站原址)、正太车站(现石家庄老火车站)、正太总机厂为中心,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全面发展的城镇群落,这是石家庄城市规划的开端。
随着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到来,石门工业高速发展,到1930年代城市产业工人数量超过2万人。
1937年日军突袭占领石门,为了支持对占领区的控制,加大了对井陉矿区和原有工厂的开发,石门的重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42年,为了支持同时向晋中北及冀中地区运兵扫荡的需要、日军向此移驻了大量军事工业设施,扩建了石门火车站和城市轨道,增设了石门西环线(成为城市很长时间内的西部边界),石门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保定地位则有所下降。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应对内战加强石门防卫,在石门各道路枢纽增设驻军分区,然而1947年11月石门依然成为了解放军攻占的第一座大城市。
并改名为石家庄,石家庄市此时人口19万,有大小工厂27家。
超越了河北省会保定,成为了未来华北解放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图示:左图为1946年的石家庄,形成了环轨包夹、中山路为轴心的城市格局。
右图为解放军通过中山路及1980年石家庄地图
解放后,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
1993年6月30日,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与石家庄市政府合并,成立了新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1978年后城市快速发展,城区大大超出了老铁路环线范围(现已拆除),石家庄迈入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四:小结
石家庄是幸运的。
其本身历史很短且没有政治、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是一个典型的交通驱动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因其铁路节点的作用留住了商旅和投资,又在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中因其军事(交通)价值得到各个政权重视(更重要的是反复易手过程中竟没有被严重破坏)。
由此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内完成了乡村到城市的巨变。
一个火车站的移动,竟然同时改变相互毗邻的石家庄、鹿泉、正定、保定等诸多城市的命运,实在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