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轮复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23
要点专练04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二模]汉代户籍编造的第一个程序是“自占”,即百姓向官府申报住址、丁口年龄、田地四至、产权、租税等情况。
“自占”之后,官府还要“案比”,就是核实百姓户口及财产状况,如果发现问题,相关人员要受到严厉处罚。
下列对这种做法目的的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A.强化思想控制 B.促进商品交换C.保障国家收入 D.维护地方治安2.[2023·山东聊城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西晋儒学家、文学家傅玄提出的“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所务公而制有常”等治税原则颇令后世佩服。
之所以“颇令后世佩服”是因为,这些原则( )A.蕴含了公平便利等思想B.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涵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D.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3.[2023·天津耀华中学高三一模]晚唐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特点是“舍人税地”,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人口去征税。
宋朝至清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思想,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权,把征税重点放在土地上。
唐朝以后经济政策的调整( ) A.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成长与壮大B.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蔓延与发展D.推动了封建国有土地的拓展4.[2023·新疆维吾尔高三三模]秦《法律答问》记载:凡是隐匿民间田亩并收取税租的,定以“匿田”之罪;凡是对户口数登记错误,即使错算一户,即为“大误”,也要受到惩罚。
这说明当时( )A.官员腐败现象严重B.政府强化赋役管理C.王朝统治腐朽没落D.法律制度非常严苛5.[2023·山西临汾高三二模]下表是唐宋某一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数据,据此可知( )A.唐朝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B.精耕细作农业成熟C.宋代财政收入高度货币化D.唐朝棉纺织业发达6.[2023·四川宜宾高三三模]两税法规定:依照前一年田税收入总额确定后三年田税年征总额,各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平均摊派、固定不变,即使人口流徙,北地荒旷和南地多辟也如此。
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
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政权逐步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货币的发行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1.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的货币经历了从实物到金属币再到纸币的演变过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19世纪初建立起来;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
2.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逐步转向财产;由赋役并存转向役并入赋税。
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征税内容与国际接轨,开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实行为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新乐一中黄少同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1)田赋:秦朝税率极高。
汉初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秦朝口赋极重。
汉朝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3)徭役: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1)隋朝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3)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超过正税数倍(2)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3)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1)明初分为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金花银”(2)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被废除知识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1.基层组织秦汉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掌教化。
里设里正。
乡、时期里之外有亭,设亭长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秦汉时期推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课时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货币与赋税制度一、选择题1.(2021河北沧州三模)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2.(2021山东聊城三模)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
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
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
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C.开始形成审判与判例制度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3.(2021湖南益阳三模)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
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
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4.(2021北京东城三模)下面是《唐律疏议》列出的道德原理图,这表明( )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B.三教合一趋势明显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D.儒学独尊受到冲击5.(2021广东珠海二模)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
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6.据统计,明代有社学一千多所,遍布城乡,其中官办社学占九成以上。
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
单元高效复习第二十四单元本单元复习可围绕两大角度、三大制度及四个内容展开。
(1)两大角度:货币的发展演变和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2)三大制度:中国的货币制度;世界货币制度;中国的赋税制度。
(3)四个内容: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及演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国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产生和实行。
纵向贯通一: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1.商至秦:商朝开始出现铜铸币,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2.宋元: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发行纸币“钞”。
3.明清:明朝时铜钱、纸币并行,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兼用铜钱。
4.民国时期:(1)初以银元为法定货币,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发行法币、金圆券、银圆券。
(2)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5.新中国: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先后发行5套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货币体系。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要货币,后来出现纸币,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2)由杂乱向统一货币演变。
(3)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4)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等演变。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演变。
【思维特训】史料记载:“黄金以镒(古代重量单位)为名,上币。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这种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A.原始社会末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出现了半两钱,并把货币分为“上币”和“下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货币,并进行分类,通行半两钱,故B正确;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的流通与交易仍是依靠实物货币,故A错误;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宋朝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交子,故C错误;明清时期流通的货币以白银为主,故D错误。
综合测评(二十四) 货币与赋税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史书记载,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日常商品流通所习用。
然而留存下来的秦半两钱,轻重大小不一,且六国原来的货币仍在流通。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货币统一有名无实B.政府尚未垄断铸币权C.币制未能全面推行D.半两钱任由民间私铸2.东晋沈充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南朝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环五铢钱等小钱。
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由此可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局面遭到削弱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劣币泛滥加剧了社会动荡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3.[2021·山东菏泽高一期中考试]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防伪”功能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4.[2021·江西上饶模拟]“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
“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
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局面B.解决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问题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的产物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5.下面是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的金圆券。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民政府()A.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B.刺激经济发展,进行货币改革C.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D.得到了美国大量经济军事援助6.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以19.5的比价,用人民币收兑东北流通券和内蒙古流通券。
同年11月,在新疆发行印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按比价3501收兑新疆银元票。
课题31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2)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1)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2)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1)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
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2.隋唐时期(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时期制度内容唐前期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唐中期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知识拓展两税法的特点(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
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是最基本的特点。
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这就扩大了纳税面。
3.宋元时期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1)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新增了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科差”4.明清时期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①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第48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化1.[2024安徽十校联考]秦朝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从目前驾驭的史料看,仅征自山泽产品,如盐、铁等,赋税的重心转向田赋农业税,形成了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
这种赋税比例结构(C)A.体现工商皆本政策B.助推商业规范发展C.导致农夫负担沉重D.成为后世学习典范解析依据材料“工商税……简约……转向田赋农业税”“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可知,秦朝主要由农夫担当国家税收,农夫负担沉重,故选C项。
2.[2024哈尔滨月考]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侍候自己的主子。
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C)A.促进社会阶层的双向流淌B.消退国家与主家间的冲突C.扩大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奴婢被释放后,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被释放的奴婢编入户籍后,扩大了编户齐民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释放奴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单向流淌,不是双向,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与主家之间的冲突,解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解除D项。
3.[2024百校联考]下表所示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详细实施的方案。
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B)行政级别财政来源中心州上供藩镇(节度使、视察使)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州送使外的留州份额A.减弱了藩镇割据的形势B.协调了中心与地方关系C.渗透了以民为本的理念D.使中心掌控税收调拨权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施建立了中心与地方分级共享两税的关系,这有利于调整中心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
4.[2024广东二模]宋徽宗颁布的《政和令格》规定:“品官之家,乡村田产得免差科(差役和赋税),一品一百顷,二品九十顷,下至八品二十顷,九品十顷,其特别数,悉同编户。
”该规定有利于(B)A.维护原有的均田制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促进户籍制度改革解析据材料可知,宋徽宗时,品官之家获得乡村田产得免差科的特权,并且依据官位等级确定免差科田亩的数额,这样会刺激官员在乡村占田。
第18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49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化1.(2024·湖南高考·7)依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D )表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解析]由材料可知,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的数量与货值均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故选D项;材料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解除A项;甲午中日斗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C项。
2.从租庸调法可以看出,唐朝课税的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身。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
”这说明唐朝当时( D )A.人民负担沉重B.社会群体间流淌性增加C.土地兼并严峻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租庸调法以人口为课税的主要依据,将农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说明唐朝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租庸调制的特点,不能体现人民负担沉重和土地兼并严峻,解除A、C两项;唐朝当时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这不利于社会群体间流淌性的增加,解除B项。
3.下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辰表。
据此可知,这一变更客观上( B )A.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纳税截止时间早于宋代,宋代给农夫的时间更宽泛,在确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故选B项;材料没有具体税额,并不能推断政府田赋的多少,解除A项;材料与南北方经济差距无关,解除C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解除D项。
4.下表是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更表(单位两)。
这反映出当时( C )B.地域经济类型不同C.丁银折算摊派不均D.百姓赋税负担加重[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知,实行摊丁入亩后,有的区域赋税负担降低,而有的区域赋税负担增加,由此说明丁银折算摊派不均,C项正确;表格内容无法体现贪污腐败盛行,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类型,B项错误;依据表格可知,并不是全部地区的百姓赋税负担都加重了,D项错误。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1.中国古代的货币演进历程(1)从海贝到铜钱①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②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③秦朝在圆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形方孔钱。
(2)货币的出现与废弃①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②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③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3)贵重金属货币的使用①自明朝中期起,自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②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2.中国近代货币演进历程(1)晚清吋,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仍以失败告终。
3.人民币的发行与发展(1)人民币的发行: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2)人民币的发展①货币体系: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②贡献: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国际地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典型例题】1.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
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
这种状况的出现()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B.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C.是白银货币化的必然结果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
”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源于白银外流,跟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跟白银货币化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D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