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 格式:ppt
- 大小:333.00 KB
- 文档页数: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一节阴阳辨证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第二节经络辨证1)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第三节局部辨证一、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l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丹毒、初期、疖疔大腿痈)l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如(冻疮、脱疽等)l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二、辨肿块、结节Ø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Ø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1)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三、辨痛l 痛与肿结合辨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l 以原因辨痒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③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细目二阴阳辨证(一)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二)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细目三部位辨证(一)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二)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辨证分析。
2. 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等方法。
-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质、舌苔、脉象等,以了
解患者的气血盛衰、阴阳虚实等情况。
-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心跳等,了解其声音特点
和身体器官的情况。
- 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询问病情、症状、病史等,
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以获取脉象的信息,如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
3. 辨证要点:根据辨证所得,分析病因、病机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等。
- 辨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生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等。
- 辨病因:找出病因,如外感风寒、湿热、创伤等。
- 辨病机:了解病变的机理,如气血郁滞、湿热内蕴、脓毒瘀
阻等。
- 辨虚实:判断疾病的虚实属性,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实热、实寒等。
- 辨寒热:区分寒热的性质,如寒邪、热邪。
4. 特殊辨证: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辨证。
- 神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观察神志、面色、语言表达等。
- 穴位辨证:根据患者的穴位的感觉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
- 脏腑辨证:通过观察患者脏腑的功能状况,进行辨证。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来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辨证所得进行分析判断病因、病机、虚实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特殊辨证,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理念中医外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辨证论治的理念贯穿始终,为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辨证论治,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外科中,这一理念的运用尤为关键。
首先,中医外科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会仔细观察症状。
比如,对于体表的疮疡,要观察其形态、色泽、肿胀程度、有无脓液等。
若疮疡红肿疼痛,灼热明显,多为热毒炽盛;若疮疡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剧,多为阴寒凝滞。
对于乳房肿块,要触摸其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可能是恶性肿瘤;而肿块质地较软,边界清晰,活动度好,多为良性增生。
其次,了解患者的病史也至关重要。
询问患者发病的诱因,是因外感六淫之邪,还是情志内伤,或是饮食不节、劳伤久病等。
比如,长期抑郁恼怒,可能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引发乳癖;过度食用辛辣肥甘厚味,易生湿热,导致痈疽等疾病。
在体征方面,脉象和舌象也是重要的辨证依据。
脉象如洪数有力,多为实热证;沉细无力,多为虚寒证。
舌象如舌红苔黄腻,多为湿热之证;舌淡苔白,多为阳虚之证。
明确了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后,中医外科医生会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以疮疡为例,如果辨证为热毒炽盛,治疗原则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常用的方剂有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如果是阴寒凝滞,治疗原则则为温经散寒、化痰通络,常用的方剂有阳和汤等。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科还有许多外治法,这些外治法的应用同样基于辨证论治的理念。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的疮疡,初期可以用金黄散、玉露散等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后期脓液已成,则需要切开排脓,并用八二丹、九一丹等提脓祛腐。
而对于慢性溃疡,若创面肉芽苍白、水肿,可用生肌玉红膏等外敷,以生肌收口。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外科还十分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辨证分析报告根据患者的辨证观察和症状描述,本文将对中医外科辨证分析进行详细的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辨证分析:患者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发病突然且症状较为明显,较为符合中医学的“急性疼痛疾病”范畴。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分析:1. 寒湿内阻型:患者腹痛剧烈,寒冷感明显,喜按暖喜压,腹部胀满,大便稀溏,呈黄白色或有小量粘液,舌苔白腻,脉沉细弱。
中医认为湿邪困阻脾胃,使阳气不能蒸煮水谷,寒邪又使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导致腹痛、泻泄等症状的出现。
2. 湿热蕴结型:患者腹痛剧烈,呈持续性,腹胀明显,尿黄赤,便秘或大便稀溏,甚至伴有腹泻,口苦口渴,体温较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认为湿热蕴结于脾胃,使脾气失运,阳气不升,体内湿热郁积,蕴结腹中,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的出现。
3. 气滞血瘀型:患者腹痛剧烈,呈刺痛或绞痛,可有腰腿疼痛,腹部坚硬,大便干结或者有黑便,月经不调,舌质紫暗、可能有淤斑,舌苔白腻或薄黄,脉涩或沉细。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郁滞于脏腑,从而引发腹痛、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建议:根据患者辨证结果,针对不同辨证类型给出如下治疗建议:1. 寒湿内阻型:治疗原则是温阳化湿散寒,可采用温补脾胃、化湿行气的中药,如苍术、砂仁、白术等,配合温热的食疗,如生姜、山药等,促进阳气升发,化湿祛寒,从而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2. 湿热蕴结型: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中药,如黄芩、连翘、威灵仙等。
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水果蔬菜,促进湿热的排泄,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
3. 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当归等,促进气血畅通,舒缓疼痛。
此外,可通过针灸疗法,刺激气血的流动,调整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不同辨证类型的一般治疗思路,具体的用药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差异以及医生的判断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