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猫》的艺术特点研究(1)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11
音乐剧《猫》音乐剧《猫》的地位《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 年5 月11 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 年5 月11 日在它21 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
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3 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 项托尼奖.。
剧中一曲《回忆》(Memory ),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2003 年音乐剧《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那么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音乐剧《猫》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
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
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
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
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
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Old Deuteronomy 老杜特洛内米----- 领袖猫"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
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
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
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Victoria 维克多利亚--- 纯白猫纯白猫的纯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单纯,她的纯朴本能促使她乐于帮助弱者。
她羞怯地向欲回归猫族的"魅力猫"伸手,却遭到其它猫儿的阻止。
论述歌剧猫的艺术特色《猫》剧中的21首歌曲曲风各不相同。
有爵士与古典宣叙调之风、配乐诗朗诵与宗教圣咏、rap与摇滚的完美结合等,都在《猫》的舞台上各展所长。
《猫》中的舞美设计同样令人瞠目结舌。
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之感,舞台制作特意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些隐蔽的出入口,让猫们能在此之间窜进窜出,活灵活现。
化妆更令人刮目相看,每只猫儿都具有夸张而各不相同的眼妆,令观众能清晰地辨识出不同的猫。
音乐剧《猫》主要讲述的是,在杰里科家族一年一度的聚会上,猫族中各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为的是被首领猫老杜特洛诺米选中,升上九重天。
最终,曾经背叛猫族的老猫格里泽贝拉用一首《Memory》感动众猫,获得大家的原谅,被选中升上九重天,获得了新生。
剧中共有36个角色:睿智的“领袖猫”、成熟的“迷人猫”、最后升上九重天的“魅力猫”,还有“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
这群形态各异的猫儿用动听的歌声、精湛的舞技征服了观众,向观众们演绎了爱与宽容的美好主题,共同创造了这部经典之作。
它的音乐与舞蹈形态异常丰富。
音乐中运用的元素有:流行、爵士、摇滚、说唱,还有类似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等。
演绎的方式有:独唱、二重唱、三人小合唱、齐唱、领唱、集体念白等。
舞蹈则有: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英国民间舞等多种元素。
舞蹈的表演方式有独舞、双人、群舞等。
《猫》的世界之旅从欧洲、美洲到澳洲,甚至日本。
2003年终于登陆上海大剧院,两个月后,也在北京上演。
在1997年末,韦伯聚集了全球最优秀的演员和剧组人员,制作了《猫》的彔像带。
自此,猫儿们的舞台更加宽广,世界各地的音乐剧爱好者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这部震惊世界的《猫》的迷人风采。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舞美设计也叫人叹为观止。
剧中多首经典声乐作品在全球广为流传,特别是由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Memory》,完美演绎了古典歌剧的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的现代元素。
《Memory》的旋律一共在剧中出现了四次,最感人的是第二幕中格里泽贝拉深情的独唱。
音乐剧猫的特点音乐剧《猫》的首次演出是在1981年5月11号,地点是伦敦西头的新伦敦剧院,从此在英国一炮打红,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有着和其他音乐剧不一样的特点。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音乐剧《猫》特点的相关知识吧!音乐剧《猫》的特点介绍音乐、T.S.艾略特的诗、特殊的视觉效果等等。
该剧是真正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大众的戏剧。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 T.S.艾略特(T. S. Eliot)的诗集谱曲的音乐歌舞剧。
自从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讫今以来最著名的歌舞剧。
其中的名曲“记忆”,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猫》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头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
虽然《猫》的世界旅行从欧洲、美洲、澳洲甚至日本,可惜的是它一直没有机会登上中国的舞台。
幸好的是在1997年末,韦伯集齐了全世界最精华的演员和剧组人员,制作了《猫》的录像带。
从此五彩花猫们再不受舞台的限制,即时是离百老汇冬日花园剧场远隔千里万里,你也一样可以看到席卷世界的,“现在及永远”的,《猫》的风采。
音乐剧《猫》的创作背景1981年5月11日,《猫》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首次公演。
舞台制作是柯迈隆·麦金塔和安德鲁·洛伊·韦伯的真正好戏剧公司。
导演是崔佛·农恩,副导演及编舞是吉利安·林,舞台设计约翰·奈普尔,灯光设计大卫·赫希。
1982年10月7日,《猫》在纽约百老汇的冬园花园剧院公演,并于1997年6月19日以6138场的演出打破了以前的纪录,成为在百老汇里公演最久的音乐剧。
这个记录,后来在2006年5月9日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另一部音乐剧《歌剧魅影》给打破。
《猫》最后于2000年9月10日在百老汇结束,2002年5月11日,也就是它21岁生日时,在伦敦落下帏幕。
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价值猫,是夜间的精灵,敏感而迅捷。
我原本不怎么喜欢猫,但是看了音乐剧《猫》之后,我对猫的喜爱与日俱增,更对那首《memory》难以忘怀。
我钦佩作曲家韦伯和著名诗人埃利奥特对人性的描述如此生动,并将他们赋予给了可爱的猫们,使人们在观看剧目的时候能欣然的看到自己,看到人类的小恶和善良的本性。
我始终认为《猫》的成功不仅是因为音乐的创作旋律多样、动感而又满含深情,更是因为猫们身上所具有的浓浓的人性,这也是《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猫》由两幕构成:子夜的舞会和夏天为何来迟,时光怎样流逝。
虽然只有两幕,但是内容的丰富性和可看性远远的超过了两幕带给观众的感觉。
首先是音乐剧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歌舞。
从我本人角度,我认为《猫》的音乐和舞蹈编排是十分成功的。
因为我本人对音乐和舞蹈都不是很感兴趣,但是自从第一遍看了《猫》,我就对其中的音乐和舞蹈有了深刻的记忆,此后更是多次观看,并且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和感觉。
《猫》虽然是以叙述故事为线索的,但是它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如果单讲故事的话,所用时间不过3分钟而已。
因此,创作者将细节作为重点,为每一只杰利克家族的猫都设计了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的詹尼安点点,对异性充满吸引力的爱搞恶作剧的若腾塔格,离群多年富有魅力的格里贝拉,邪恶的麦卡维蒂等等,并且根据每只猫鲜明的个性,创作者为他们设计了特色鲜明的舞蹈和歌曲。
第一幕中,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表演目不暇接,音乐时而动感时而深沉,时而欢快时而忧伤,舞蹈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使我不禁为他们柔软的身躯和优雅、迅捷的动作而感叹。
除此之外,开场时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的独舞“请到杰利克舞会来”以及他们准备的节目:群猫表演的“伯里克狗进行曲下的狮子狗与伯里克狗的可怕战斗”的戏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猫维克多利亚的舞蹈十分优美,在观看时,我惊异于她柔软的身躯和舞蹈中所沉浸的感情,她的动作优雅而带有活力,使我全然忘却她是“一只猫”,而是完全沉浸在舞蹈的欣赏中。
音乐剧《猫》赏析音乐剧《猫》之所以可以成为音乐剧中的传世经典,是因为它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猫》被誉为当代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故事通俗易懂,戏剧结构逻辑严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作为多层次的线索,在给观众带去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增强了全剧的逻辑性。
其实《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
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
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简单的故事,却被演绎得异常动人与真实。
音乐剧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舞蹈编排,场景设计以及服饰装扮,展现出其非凡的魅力。
而该剧的音乐无疑是本剧最大的亮点,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
在猫这部音乐剧中,多采用渐进式与突变式结合的音乐风格。
开始的舞台是昏暗而安静的,而音乐是由神秘和幽缓渐渐过渡到欢快与激昂的,之中的灯光与舞蹈也都随着音乐的渐变而起着微妙的变化,在开始之时音乐的渐变让整个舞台很好的完成了剧情背景的传递与表达,让观众在理解故事发生场景的过程中觉得自然与舒服。
之后整部舞台剧中出现了多次的音乐骤变,整个舞台多次从万猫欢腾的氛围中一下被抽离,进入到另外一个亦或是安静亦或是悲苦亦或是紧张恐怖的气氛。
一次音乐骤变是发生在魅力猫出现时,音乐的突变似乎让我们进入了魅力猫悲惨的回忆。
这时响起的是之后被传为经典的《回忆》,该曲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哀伤的旋律,表达出了格里泽.贝拉回忆她离开杰里科猫族在外闯荡所经历的各种悲苦,从前的光芒与美好就恍如一梦,现在就只剩下孤独与凄苦。
她是如此的想念家乡与亲人,整首歌中将她如今的悔恨与对关怀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之后的剧中也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变化,而这种音乐的变化更加完美与强烈地表达出了角色各自想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出了故事的各种矛盾与变化,使得每只猫儿更加地富有灵气与个性,令每个角色更加鲜明与丰满。
音乐剧《猫》赏析__论文“猫”是在1981年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所编写的歌曲,并以同名歌曲“猫”为基础,发展成为一部充满着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大型音乐剧。
这部音乐剧讲述了一群废弃的猫,落魄在一起,分享和回忆着它们的生活故事的故事。
这篇论文将对音乐剧《猫》进行赏析。
首先,音乐剧《猫》的音乐和歌词是这部音乐剧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编写的歌曲中充满了旋律丰富的微调曲式,美妙的和弦进程和长久的高音。
音乐上的变化和多样性与其神奇的背景,与舞蹈所讲述的故事相互融合。
歌词方面,多变的曲调,词语的精准配合,通过深入的情感和隽永的情景描述来呈现故事的情节,这些都是音乐剧《猫》的成功之处。
其次,音乐剧《猫》的舞蹈是别具一格的。
这部音乐剧伴随着人物的舞蹈,建立起了一个充满着动感和神秘色彩的世界。
表演者的舞蹈技巧和演员的视觉效果突出了整部音乐剧的美感。
由约翰·内皮尔执导,他在剧中创造了一系列精致和深沉的舞蹈节目,如“猫之舞”,“阿斯珀拉比斯之舞”等等,所有这些节目都考虑到了音乐剧的真正精髓,每个舞蹈场景都使观众感受到了新鲜感。
第三,音乐剧《猫》在剧情安排上也是相当出色的。
整部音乐剧讲述了废弃猫的故事是很传统的剧情安排方法,但剧中又有很多其他的情感线在其中铺展。
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境交替在故事中展开,唤起了观众多方面的情感和共鸣,让观众从中获得了真实的感受。
综上所述,音乐剧《猫》凭借其丰富的音乐,独特的舞蹈和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一部真正的伟大的音乐剧。
它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欢迎,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剧时代。
无论从音乐、舞蹈、剧情安排、场景设计、灯光效果等各方面来看,这部音乐剧都是充满着人性和美感。
《猫》剧中的21首歌曲曲风各不相同。
有爵士与古典宣叙调之风、配乐诗朗诵与宗教圣咏、rap与摇滚的完美结合等,都在《猫》的舞台上各展所长。
《猫》中的舞美设计同样令人瞠目结舌。
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之感,舞台制作特意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些隐蔽的出入口,让猫们能在此之间窜进窜出,活灵活现。
化妆更令人刮目相看,每只猫儿都具有夸张而各不相同的眼妆,令观众能清晰地辨识出不同的猫。
音乐剧《猫》主要讲述的是,在杰里科家族一年一度的聚会上,猫族中各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为的是被首领猫老杜特洛诺米选中,升上九重天。
最终,曾经背叛猫族的老猫格里泽贝拉用一首《Memory》感动众猫,获得大家的原谅,被选中升上九重天,获得了新生。
剧中共有36个角色:睿智的“领袖猫”、成熟的“迷人猫”、最后升上九重天的“魅力猫”,还有“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
这群形态各异的猫儿用动听的歌声、精湛的舞技征服了观众,向观众们演绎了爱与宽容的美好主题,共同创造了这部经典之作。
它的音乐与舞蹈形态异常丰富。
音乐中运用的元素有:流行、爵士、摇滚、说唱,还有类似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等。
演绎的方式有:独唱、二重唱、三人小合唱、齐唱、领唱、集体念白等。
舞蹈则有: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英国民间舞等多种元素。
舞蹈的表演方式有独舞、双人、群舞等。
《猫》的世界之旅从欧洲、美洲到澳洲,甚至日本。
2003年终于登陆上海大剧院,两个月后,也在北京上演。
在1997年末,韦伯聚集了全球最优秀的演员和剧组人员,制作了《猫》的录像带。
自此,猫儿们的舞台更加宽广,世界各地的音乐剧爱好者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这部震惊世界的《猫》的迷人风采。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舞美设计也叫人叹为观止。
剧中多首经典声乐作品在全球广为流传,特别是由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Memory》,完美演绎了古典歌剧的美声唱法与流行音乐的现代元素。
《Memory》的旋律一共在剧中出现了四次,最感人的是第二幕中格里泽贝拉深情的独唱。
音乐剧赏析之《猫》李卓炎120154438千百年来人们宣泄自己情感方式的办法有很多,随着音符的发明及它们成串的组合在一起,再配上作曲者内心的写照,音乐应运而生。
但是,想把词曲者赋予音乐深处的内涵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只听音乐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人有五种感受机制: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
音乐剧制作者充分发掘观众的感受能力,给予视觉上的感官冲击,将音乐中的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这就是音乐剧的魅力。
《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连续上演7485场,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
整个剧目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个特殊场景加以细致描写,舞台也基本没有变化——1500多个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的汽车等等各式垃圾,这就是猫生活的地方,完全真实。
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舞会,众猫们会在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
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
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猫格里泽倍拉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上天堂的猫。
:“领袖猫”老杜特罗内米,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迷人猫”,剧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剧舞会高潮时她是领舞者,在青蓝色调的光线下,惟有她的红色皮毛洋溢着温暖;珍尼安尼朵茨是一只老刚比猫,她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兰塔塔格",是一只爱搞恶作剧、对异性魅力十足的猫;强壮的"布斯托夫·琼"是只25磅重的猫,他把时间都花在吃上;"蒙哥杰瑞和兰普利第泽"是一个爱开开玩笑、爱搞作剧的捣蛋鬼小组,老是给他们家惹麻烦;突然一阵雷鸣般的碰撞声,警笛声大作,邪恶的猫麦克维第大摇大摆地来了,他绑架了老杜特罗内米,麦克维第装成老杜特罗内米,有两只猫认出他来:一只是蒂米特,一只是最性感的大个子猫鲍巴露瑞娜。
《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T·S·Eliot)的儿童长诗《老负鼠的实用老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cats),亲自改编成脚本而创作的音乐剧。
1983 年,该剧在音乐剧的最高奖—第37 届托尼奖的评奖中获得了七项托尼大奖(Antoinette PerryAward),且与《悲惨世界》、《歌剧院魅影》和《西贡小姐》并称为英国四大经典音乐剧。
<猫>的艺术特色1.音乐元素在音乐剧作品中,音乐起着展现角色特点、推动剧情、突出戏剧的特点与个性魅力的作用约瑟夫·克尔曼认为:“在音乐戏剧中,关键并不是脚本(虽然这是一部歌剧赖以诞生的温床),而是脚本被音乐所重新诠释后的结果——最终的决定因素是音乐⋯⋯音乐能在最严肃的意义规定戏剧形式⋯⋯从这个意义说,‘作曲家也是戏剧家’⋯⋯尽管诗歌的适应性很强,意义明确,但即使最富激情的念自也只能在受限的感情层面上发挥效用,而音乐却可以自然而然超越这个层面。
音乐能够极其直接、单纯地呈现感情状态和感情层次。
”韦伯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他在和声的基础上,运用了很多不协和音程与和弦,很多音乐在结束时并没有结束在调式主音上,而是直接进人另一调式乐段。
这些大胆的尝试,使这些音乐听上去新颖,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
《猫》全剧近三个小时,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
大部分乐段是为了塑造剧中各种性格不一的猫的形象,如领袖猫、魅力猫、犯罪猫,韦伯为它们创作了专属的音乐,当其中的某段音乐响起,便预示着这段音乐所代表的角色即将上场了。
在这些乐曲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由魅力猫——格瑞泽贝拉演唱的《回忆》(Memory)。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咏叹调,音域不是很宽,从大字组的G到小字二组的降e,整首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但是想要将它唱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出了多部经典的音乐剧。
二、韦伯音乐剧的影响韦伯音乐剧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音乐剧的刻板印象,过去的人们只是将音乐剧简单地视作是娱乐、消遣和放松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不仅包含传统歌剧中的所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灵活,所以其内涵和层次也更为丰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韦伯音乐剧开启了音乐剧发展的新篇章,在音乐剧创作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一)舞台艺术综合性极强在韦伯的音乐剧《猫》中,融入了多种要素,包括有趣的故事情节,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光怪陆离的灯光,优美动听的音乐,热情的舞蹈,通过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构成了与传统的戏剧、话剧、舞台剧有着明显区别,但有着紧密联系的新的舞台表演形式。
(二)音乐形式极其丰富韦伯在音乐剧创作中,并没有固守传统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融入了多元的音乐形式,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限制,音乐风格多种多样,有爵士,有摇滚,也有乡村音乐和布鲁斯,可给予观众更多元化的艺术体验,使音乐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也更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
(三)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韦伯音乐剧娱乐性功能突出,是一种面向广大群众的通俗艺术,始终适应和匹配大众的审美需求,力图为大众提供更加强烈的视听体验。
而在艺术风格上,韦伯音乐剧也多以轻松、幽默、滑稽为主,艺术语言要通俗易懂,能够让观众接受和理解。
(四)兼顾商业和艺术价值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表现形式,韦伯音乐剧之所以得到蓬勃的发展,除了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形式,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风格之外,更离不开优秀的商业化操作。
音乐剧必须要演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在大银幕上播放,而且对于版权的处理非常严谨,制作过程以及聘用演员时,也会首先关注经济效益。
三、韦伯音乐剧《猫》的音乐艺术特征音乐剧中的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内心表现人物的情感,表现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等方面作用显著,如果一部音乐剧作品没有好的音乐,那么也就不会成为经典。
音乐剧《猫》赏析《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1939年创作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
而从小就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安德鲁·劳伊德·韦伯,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
由于起初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
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
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
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回忆》的原型《魅力猫——格里泽贝拉》。
后来韦伯与特雷沃尔·努恩等人经过共同努力,《猫》剧诞生了。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
音乐剧《猫》作品分析鉴赏音乐这种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乐器发出悦耳的乐声,歌者唱出优美的歌声,身边物品的有节奏的敲击声,更有甚者将城市的喧闹声也称之为一种音乐——白噪音,无论身份的高低贵贱,我们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音乐心灵净土,当用心去聆听音乐的时候,便会忘记生活中种种得失苦闷,尽情地沉浸在美妙的音符之中。
音乐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灵的产物,在歌者歌唱歌曲时总能听到歌者把内心的情感唱出来,让周边的听众感同身受,正是如此,音乐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一系列共鸣,可以勾起你的喜怒哀乐、释放出一天的疲惫与烦闷。
像我这样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孩子看来,音乐既可以给我带来美好与快乐也可以带来不安与忧伤,当然给我带来更多的是美妙的向往。
往往在夜间、雨天又或者是独处时来点音乐,这正是与音乐近距离心与心交流的时候,在课上老师带着我们欣赏了《猫》这部来自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诗而改编的音乐剧让我记忆犹新。
这部剧的作者充分注意到了儿童的特点,形势灵活、创新,并且善于利用音乐的渲染推动剧情的发展,使得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动作神态更是无比的生动,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节奏时快时慢,音调高低起伏,,使观众看得紧张而又期待,当然我也不例外。
在《猫》这部作品中,有二十几首的乐曲组成,每一首乐曲都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但正是这不一样的风格使我记忆犹新,成为万众之经典,使我最为深刻的是在剧中多次出现的主题曲,在背景强烈的烘托下使得其如泣如诉宣泄情感那么的强烈,在全剧中得以感情的升华,展现了这部音乐剧更有生命力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猫猫们在不同的音乐下展现出自己或幸福或惨淡的一面,同时也让观众融入其中,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剧中的感情,通过音乐唤醒了观众心中各种不能割舍而又难以忘怀的回忆!不仅如此,作品中更是生动形象得把猫得性格特征都用乐曲的形式刻画到位,西方人往往认为猫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因此剧中也很巧妙的布置了每只猫不同的形态特征,给其赋予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以《猫》为例浅析韦伯的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剧猫2018中国巡演《猫》是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韦伯最成功的音乐剧,故事取材于英国儿童诗作家艾略特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是一部描写杰里科猫族的音乐剧,充满着拟人化和寓言色彩。
杰里科猫族每年一次的家族聚会在月圆之夜开始了,猫儿们陆续登场,领袖猫老杜特罗米内将选出一只猫升入猫的天堂,获得新生。
于是猫儿尽情地唱歌跳舞,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升入天堂的幸运猫,而最后成为这个幸运猫的是一只曾经美丽的背离家族去追求外面世界,如今却衣衫褴褛邋遢孤独的魅力猫格瑞泽贝拉,她的一曲《回忆》道出了逝去美丽的悲哀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渴望被接受,渴望回到猫的家族。
最后,猫儿们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不但接受了她回归,她还最终被选中升入猫的天堂,得到永生。
《猫》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鲜活的故事情节,甚至里面没有一个人类角色,但是,为什么全世界会有数千万的观众喜爱着《猫》,是什么使一个描写猫咪的音乐剧久盛不衰,又到底音乐剧中的音乐有哪些魅力而使之获得如此的成功?下面,就让我们从它的音乐主题的选择、音乐创作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的音乐创作特点。
一音乐主题的选择传统戏剧基本是通过对人与事件发生的情感纠葛、矛盾冲突的思考与解决,实现戏剧任务,从而达到戏剧目的。
而音乐剧是在遵循上述戏剧原则的基础上,以音乐为戏剧表现母体,依据戏剧主题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舞台演艺技法和审美观念,将复杂的情节故事尽可能的简约化、概念化,给复杂的剧情、角色的情感以及戏剧的冲突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予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为辅体的艺术。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
他选择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严肃的社会意义、能引起人们内心普遍共鸣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因此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情用音乐连接起来。
音乐剧《猫》就是由一部儿童诗集改编的,并尽可能简化了剧中的故事情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架空历史”,一时间:某个月圆的夜晚;二地点:城市中的废物堆积场;三事件:一群猫的舞会。
音乐剧《猫》赏析第一篇:音乐剧《猫》赏析作为四大剧之一和唯一一部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创作的两幕童话音乐剧,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猫》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音乐剧。
相比四大音乐剧中的其他三个,《猫》,并不能表现出上述剧目的一些使人印象深刻的剧情上的特点,因为它的情节感不强。
《猫》讲的是一个略带童趣的故事,就好像一群猫的“春节晚会”,从而选出了一只永生猫。
从情节上看,那只永生猫最后为什么被选出来,甚至也找不到什么剧情上的原因。
它虽然因为情节不突出,没有社交在视觉上的互动,所以不调动观众强烈感情上的共鸣;但是也能带来足够特别的体验——因为它让你通过猫的视角,观察到自己和猫族没有太大差异的真实社会生活。
最早看这个是数年前初中的音乐老师带着我们欣赏,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看到第一幕的时候,给我带来的感觉不是如童话般的梦幻,而是惊悚。
但是作为一个音乐剧,当时的我忽略掉那些奇怪的扮相和夸张的动作,(认真一点来说的话我觉得《猫》剧歌舞并重,甚至可以说舞蹈元素比歌曲更重要)从歌声中去解了故事的梗概。
它让你通过猫的视角,观察到自己和猫族没有太大差异的真实社会生活。
一年一度的杰力克舞会,所有的猫儿们都在这里汇集,在歌声中他们演译出杰力克猫引以为傲的特色,欢快的略带宗教主义色彩的音乐很快地冲斥整个舞台,首先以此来给人们以冲击。
这是一个从一个群体的狂欢,到一只猫自己的回忆,再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回归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对于这一部音乐剧来说,歌曲是一主要方面。
而且对于用来演唱的歌曲说来,歌词其实相当重要。
在可重复欣赏方面,我觉得手法细腻的填词人,在一出音乐剧中的作用,比一个成功的导演或者制作人重要得多。
在这点上,《猫》的主要唱词出自艾略特诗集,在用词到位,手法细腻,语言优美方面,无须赘言。
它给人带来的艺术效果,就好像是在对诗集的文本、描写的场景、营造的氛围,进行实体化,有着“生动”的魅力。
《回忆》是整个音乐剧的高潮,也是整个音乐剧中最重要的一首歌,是以一首歌讲述了自己的孤寂,与猫群的狂欢看似有些格格不入,但正是这一套矛盾凸显出GRIZABELLA这只猫的特点,更是让观众更有趣味地欣赏了整部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