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县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29 KB
- 文档页数:2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及防治工作现状,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及标准进行疫情监测。
结果全村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0.20%。
全村家畜平均感染率 2.22%。
全村有螺面积 6 460m2,活螺平均密度0.13只/框(每框=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绵阳市涪城区螺情、病情指标已经达到并控制在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内,但应加强综合治理,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绵阳市涪城区磨家镇双凤坪村为国家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点,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疫情变化,预测流行趋势,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评价防治效果,现将2009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监测内容与方法1.1 螺情监测2009-05上旬对该村历史有螺环境及所有可疑环境进行系统抽样(框距10m)和环境抽样调查。
捕获框内全部钉螺(每框=0.11m2),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情况。
1.2 人群病情监测2009-11 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血清阳性者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
对当年该村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对检测点内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1.3 家畜病情监测调查全部在有螺地带敞放的家畜,采用顶管孵化法进行检查(一粪一检)。
家畜监测与人群病情监测同步进行。
1.4 相关因素调查1.4.1 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
1.4.2 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包括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查病、治病(化疗)、健康教育、个人防护、改水改厕等。
1.5 质量控制1.5.1 技术培训对调查螺情、病情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进行培训。
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掌握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为评价防治效果和调整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进行人畜病情和钉螺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从2005年的3.04%逐步下降,2009年未发现感染者;2005年耕牛感染率为2.56%,2007年以后未发现病牛;钉螺面积从2005年的16 440m2下降到2008年的8 240 m2,2009年又上升至16 450m2;2005年钉螺感染率0.001%,2005年以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通过多年防治,德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应继续加强监测和巩固工作,防止疫情回升。
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国家在四川省德昌县设立了血吸虫病固定监测点,已连续开展5年的监测工作,现将2005-2009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1 螺情调查每年春季对各类环境(含易感环境和其他有螺环境、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以10m设框检查,捡获框内(每框=0.11m2)全部钉螺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及观察有无血吸虫尾蚴。
1.2 人群病情监测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间接血凝试验IHA 滴度1:10及以上判定为阳性)进行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
1.3 家畜病情监测选择监测点有螺地带敞放的全部大牲畜为监测对象,采用粪便顶管孵化法进行检查。
1.4 相关因素调查与防治1.4.1 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居民生活方式等。
1.4.2 防治措施对血清IHA阳性及粪检阳性者,用吡喹酮治疗,耕牛血检及粪检阳性用吡喹酮治疗,有螺环境采用氯硝柳胺在春、秋两季分别灭螺1次。
1.5 资料整理资料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和Foxpro统计分析。
2 结果2.1 基本情况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安宁河流域中部,川滇交界的大凉山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疫情监测【摘要】目的了解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的疫情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每年在历史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螺情监测,对从事农业劳动的高危人群及外来人员采用IHA法初筛,阳性者用粪便集卵孵化法检查,用顶管孵化法监测流行村的家畜。
结果通过监测2006年发现血吸虫病患者3例,2005年查到病牛2头,其余年份没有发现血吸虫人畜感染;2001年钉螺面积147 268 m2,2006年回升至633 704 m2,2011年又下降至149 651 m2,钉螺面积构成以田块为主,占传播阻断地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0.88%,钉螺分布局限;2002—2006年查出阳性钉螺,钉螺感染率0.03%~0.87%。
结论2001-2011年云南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有钉螺分布,且发现感染性钉螺和病畜。
2000年以来因自然生态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影响,血吸虫病监测显示钉螺回升、传染源输入,部分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的疫情出现回升[1],血吸虫病的威胁没有根本消除[2,3]。
如何巩固和做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为掌握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的疫情状况,寻找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对鹤庆县2001—2011年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疫情进行了监测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螺情监测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对历史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开展查螺,每村的监测查螺范围约为全村耕地面积的1/3,捕获的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
1.2 病情监测监测对象主要为从事农业劳动的高危人群及外来人员,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初筛,阳性者用粪便集卵孵化法检查。
用顶管孵化法检查流行村的家畜。
1.3 资料分析收集全县和阻断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情况和2001—2011年查灭螺、查治病的相关资料,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2.1基本情况鹤庆县为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全县有9个乡镇,113个村(居)委会,725个自然村,总人口27.27万人,耕地面积17 173.33 ht,耕牛数4.9万头。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第一篇: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及防治工作现状,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及标准进行疫情监测。
结果全村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0.20%。
全村家畜平均感染率2.22%。
全村有螺面积6 460m2,活螺平均密度0.13只/框(每框=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绵阳市涪城区螺情、病情指标已经达到并控制在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内,但应加强综合治理,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绵阳市涪城区磨家镇双凤坪村为国家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点,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疫情变化,预测流行趋势,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评价防治效果,现将2009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监测内容与方法1.1 螺情监测2009-05上旬对该村历史有螺环境及所有可疑环境进行系统抽样(框距10m)和环境抽样调查。
捕获框内全部钉螺(每框=0.11m2),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情况。
1.2 人群病情监测2009-11 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血清阳性者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
对当年该村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对检测点内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1.3 家畜病情监测调查全部在有螺地带敞放的家畜,采用顶管孵化法进行检查(一粪一检)。
家畜监测与人群病情监测同步进行。
1.4 相关因素调查1.4.1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
1.4.2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包括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查病、治病(化疗)、健康教育、个人防护、改水改厕等。
1.5质量控制1.5.1 技术培训对调查螺情、病情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进行培训。
西双版纳州2004年~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王江宁;李园园【摘要】[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2004 年~2011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特点,指导该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方法]对西双版纳州2004 年~2011 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按级别、类型、时间、发生场所等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2004 年~2011 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0 起,发病1411 例,死亡38 例.较大事件(Ⅲ级)18 起,一般事件(Ⅳ级)31 起,未分级事件11 起.传染病暴发37 起,其中乙类传染病暴发17 起,丙类传染病暴发8 起,其他传染病暴发12 起.食物中毒报告22 起,其中,野生蕈中毒7 起,死亡13 例;其他植物性中毒15 起,死亡7 例.职业中毒报告1 起,死亡1 人.从时间分布看,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以每年的5 月~7 月为全州报告事件最多的月份.[结论]西双版纳州2004 年~2011 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里,以传染病疫情暴发为主,占报告数的61.67%.野生蕈中毒事件成为危害最严重的一类事件,应高度重视,加强预警和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是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先兆,及时发出预警,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期刊名称】《卫生软科学》【年(卷),期】2012(026)008【总页数】2页(P730-731)【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监测;分析【作者】王江宁;李园园【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景洪,666100;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景洪,6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8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公里,全州113万人口,13种少数民族,是一个边境、多山区、多民族地区。
复杂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
为掌握该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特征、发生特点及趋势,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现将西双版纳州2004年~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如下。
血吸虫病监测报告调查前进渠灌区钉螺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性的对前进渠德昌段的螺情分布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对当地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及耕牛感染血吸虫情况进行检查。
结果穿过血吸虫病疫区(有螺、有病)的中型灌溉渠道前进渠德昌段有钉螺分布,杂草和农作物、秸杆、树枝等漂浮物顺水流入米易县境内,但未监测到钉螺,人群监测未发现病人。
结论钉螺生长繁殖的条件依然存在,邻县钉螺经水体输入的可能性极大,水体被病原体污染的机会很多,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前进渠是米易县的一条中型灌溉渠道,起源于德昌县的永郎镇,渠道穿过血吸虫病疫区永跃村,距米易县第一个钉螺监测点仅15.8km,沟渠水面宽畅,水流平缓流速0.1 m/s。
洪水季节漂浮物较多,钉螺有可能随漂浮物迁栖至米易县而引起血吸虫病流行的可能性极大[1]。
米易县于1987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仅于2008年发现过一处钉螺。
通过对前进渠水系钉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血吸虫病传入米易县的关键点,为制定有效的防控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点的选择:选择性的对前进渠德昌段的螺情分布和病情进行调查。
1.2 钉螺输入因素的调查:2000年-2004年前进渠监测点的调查。
1.3 输入传染源的调查: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调查:对外来务工探亲访友及外出打工返乡人员,采用循环抗原法和粪便孵化法进行重点监测;耕牛的调查。
2 结果2.1 前进渠德昌段的螺情分布调查显示,德昌段仍为血吸虫病疫区,2003年还有一例急性感染性病人发生[2]。
对前进渠直接影响的永跃、永进两个村现仍有螺点8处,面积5455平方米,该螺点到目前为止未进行任何处理。
在渠道上面70米处查到一个螺点,面积约100平方米,最高密度1 5~20只/0.1m2,并且螺点与前进渠有小水渠直通。
2.2 钉螺输入性因素的调查根据米易县血吸虫病防治站2000-2004年对前进渠监测点的水上漂浮物、水生植物和灌溉面积进行了监测(表1)。
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螺情监测分析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
结果5年中四川省的有螺面积由351 853m2下降为142 983m2,活螺密度由0.70%下降为0.33%,钉螺感染率由0.06%下降为0%,从2007-2009年全省未发现阳性钉螺;但沟渠仍是该省钉螺最多的环境。
结论各监测点螺情指标2009年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四川省应进一步开展监测和巩固工作,防止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的疫情反复。
为了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措施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并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于2005年确定广汉、涪城、中江、东坡、仁寿、丹棱、蒲江、西昌和德昌等9个县(市、区)为血吸虫病国家级固定监测点。
经过5年的监测,四川省9个国家级监测点已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完成了5年的监测工作,现将螺情结果分析如下。
1 基本情况(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防治措施)四川省地处我国大西南,长江上游,人口8 420万,面积48.5万km2,境内山川延绵、沟壑纵横,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89.5%,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青藏高原东缘,西南部为横断山脉东缘。
血吸虫病流行于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及周边,和西南部横断山脉的安宁河谷,共有11个市(州)的63个县(市、区),四川省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进一步分为平坝、丘陵、山区三种亚型,四川省经过多年防治,已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在四川省已得到有效控制。
2 监测方法与内容2.1 范围调查范围包括历史有钉螺环境、可疑环境。
2.2 方法与内容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调查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含易感环境和其他有螺环境)、可疑环境,每年春季(4~5月)进行查螺。
2000~2004年丹徒区新滩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神学慧;田启安;张明辉;王和生;陈祥平;吴芬香;李叶芳;洪青标;纪长生【期刊名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卷),期】2005(17)2【摘要】目的掌握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新滩村疫情监测点建立5年来的疫情变化情况。
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方法,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观察。
结果通过5年的疫情监测显示监测区内螺情形势严峻,病情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结论监测区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强江滩的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的监测。
【总页数】3页(P147-149)【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作者】神学慧;田启安;张明辉;王和生;陈祥平;吴芬香;李叶芳;洪青标;纪长生【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21【相关文献】1.2007年江苏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J], 李叶芳;神学慧;王和生;吴芬香;陈祥平;季伟国;洪青标2.2006年江苏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J], 神学慧;王琳;蒋辉;王和生;李叶芳;陈祥平;季伟国;吴芬香;洪青标3.2005年江苏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J], 王和生;刘琳;神学慧;李叶芳;陈祥平;季伟国4.2005年汉寿县彭家滩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J], 王一林;徐永安;何未龙;熊蒲香;欧阳善文;黄阁贤;李艳;周华5.2000-2004年龙庙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J], 陈凯;陈建农;陈赞平;薛志强;李学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0-200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赵根明;赵琦;陈贤义;王立英;郝阳;何纳;韦建国;姜庆五【期刊名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卷),期】2003(15)1【摘要】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 2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
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 2 0 0 0 - 2 0 0 1年全国 2 0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
结果全国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所下降 ,但各监测点螺情普遍较为严重 ,12个监测点螺情有所回升 ,部分监测点活螺框率较高 ;各点耕牛感染率高低不一 ,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
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的成效 ,但需长期坚持 ,并应进一步加强水灾后各流行区的监测工作。
【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2000—2001年;中国【作者】赵根明;赵琦;陈贤义;王立英;郝阳;何纳;韦建国;姜庆五【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21【相关文献】1.2013年湖北省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J], 苏正明;刘建兵;蔡顺祥;周晓蓉;陈莉;单晓伟;张娟2.2000~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J], 赵根明;王立英;赵琦;陈贤义;肖东楼;何纳;韦建国;姜庆五3.2000~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结果分析 [J], 赵琦;赵根明;陈贤义;王立英;何纳;韦建国;姜庆五4.2015—2019年靖西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J], 彭双;黄文捷;许绍仁;蒋智华;唐雯茜5.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报告 [J], 赵琦;赵根明;陈贤义;王立英;何懿;张涛;韦建国;何纳;姜庆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2011年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摘要】目的掌握崇礼镇农村血吸虫病流行动态特点,为2015年消灭该地区钉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对6岁以上所有人群采用间接血凝法(IHA)筛查新感染情况,以自然村为单位整群抽查,对阳性者再作一粪三片检查,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环境抽样查钉螺分布,钉螺密度与感染等情况,高危人群预防服药吡喹酮40mg/kg和治疗用药吡喹酮60mg/kg。
结果 2007—2011年人群感染率分别为:2.15 %、0 、0.68 %、0 、0,连续5年无急性感染病人,活螺密度分别为 0.23只/0.1 m2,0.22只/0. 1 m2 , 0.25只/0. 1m2 ,0.19只/0. 1 m2,0.15只/0. 1 m2。
结论本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稳定,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螺密度也呈下降趋势。
今后监测重点应是对未经环境改造的历史螺区及其延伸环境特别是沟渠进行强行硬化,同时对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员以及医疗单位对疑似病人检测和报告。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为全面了解血吸虫病在我区崇礼镇平坝地区的流行动态、影响因素及及防治工作现状,为2015年消灭钉螺提供科学依据。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1-3],2007—2011年对眉山东坡区崇礼镇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监测。
(2006年全镇就无耕牛,阻断耕牛的传播途径)。
1. 内容与方法1.1 螺情调查每年3—4月和8—9月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每年查螺2次,并解剖捕获框内全部钉螺,同时鉴别计算死活和感染螺情况。
1.2 人群病情调查每年5—6月对辖区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阳性者再1粪3检,进行病原学检查,计算感染率,对晚期血吸虫病普查,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1.3 防治措施高危人群IHA阳性者采用吡喹酮预防服药、IHA阳性和粪检阳性者采用吡喹酮治疗服药。
2000~200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赵根明;王立英;赵琦;陈贤义;肖东楼;何纳;韦建国;庄建林;姜庆五【期刊名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卷),期】2004(16)6【摘要】目的分析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4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
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全国疫情监测点 2 0 0 0~ 2 0 0 3年的疫情进行纵向监测。
结果在 2 1个监测点中 ,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2个监测点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逐步下降 ,但多数监测点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大部分监测点耕牛感染率年间有起伏且感染率居高不下 ;监测点4年中每年均有急性血吸虫病例发生 ,但晚期血吸虫病人数没有明显变化 ;在消灭地区的上海枫泾监测点未发现新病例及阳性钉螺。
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血吸虫病情控制上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应长期坚持 ,而钉螺和耕牛的监测和控制尚需进一步加强。
【总页数】6页(P405-410)【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作者】赵根明;王立英;赵琦;陈贤义;肖东楼;何纳;韦建国;庄建林;姜庆五【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21【相关文献】1.2000~2004年丹徒区新滩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J], 神学慧;田启安;张明辉;王和生;陈祥平;吴芬香;李叶芳;洪青标;纪长生2.200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J], 陈贤义;赵根明;赵琦;韦建国;王立英;姜庆五3.2000~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结果分析 [J], 赵琦;赵根明;陈贤义;王立英;何纳;韦建国;姜庆五4.2000-2004年龙庙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J], 陈凯;陈建农;陈赞平;薛志强;李学兵5.2000~2003年新济洲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J], 周云;洪青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摘要】目的了解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对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人群、家畜病情和螺情监测。
结果监测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44%,未发现血吸虫病感染家畜,钉螺面积6 140 m2,钉螺平均密度0.34只/0.11m2,未发现感染钉螺。
结论2011年西昌市血吸虫病已经控制在比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综合防治和监测巩固工作。
[关键词]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为准确地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2005年在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设立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为科学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西昌市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了2011年的监测工作。
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螺情监测在春季对监测点内各类环境普查钉螺,框距10 m,捕获框内全部钉螺,用压碎法解剖钉螺观察有无血吸虫尾蚴。
1.2 人群病情监测1.2.1人群监测2011-11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滴度1:10及以上凝集判定为阳性;血清阳性者收集粪便,同时采用Kato—Katz法(一粪三片)和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
1.2.2急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监测全年对监测点内就诊患者,依据《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GB15977—1995)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1.3 家畜病情监测调查全部在有螺地带敞放的大家畜,采用粪便顶管孵化法(一送一检)进行检查。
家畜监测与人群监测同步开展。
1.4 相关因素调查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防治措施调查。
1.4.1 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
1.4.2防治措施用吡喹酮40 mg/kg 1日疗法对血阳人群进行治疗;对有螺环境用氯硝柳胺2 mg/ m2进行灭螺,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环境改造等综合防治措施。
禄丰县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1年禄丰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
开展螺情、疫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监测数据,分析2004-2011年的监测
情况。
结果:2004-2011年禄丰县查出的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22327㎡下降为2011年的0㎡,捕获钉螺由2245个下降为 0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1
年人群及大牲畜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粪便孵化检查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和病畜。
讨论:2004-2011年全县有螺面积在逐年下降,至2009年后降为0,但特殊的地
理环境,不能确保没有钉螺面积,仍要每年开展监测工作,巩固血防成果,防止
疫情回升。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3)02-0381-02
禄丰县是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县,自1956年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到1986
年实现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后转入疫情监测,由于受当地流行区
特殊地理环境及工作经费影响,监测工作时断时续。
2004年禄丰县纳入省级血吸
虫防治项目县,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现将2004-2011年全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
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禄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11年查螺、灭螺资料和查病治病资料。
禄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家畜查病治病资料。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规定的方法与要求,每年5-6月和9-10月查螺2次,组织专业血防队伍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逐条逐快开展调查,捕获
的活钉螺全部采用压碎法镜检,观察感染情况。
7-8月和11月对当年查出的有螺
面积用50%的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灭螺,剂量2g/㎡。
每年的9-10月对流行区6岁以上的常住居民采用金标免疫法进行查病,对金
标法检查阳性者采用粪检(1送3检),主要用kato-kat方法和尼龙袋集卵孵化
法进行病原学检查。
对大牲畜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
对阳性者
给予砒喹酮化疗,剂量为40mg/kg,1次顿服。
1.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螺情监测2004-2011年,各年度调查面积分别为639318㎡、4580896㎡、3865175㎡、4104550㎡、4096410㎡、4120360㎡、4328172㎡。
查出有螺面积
分别为22327㎡、14785㎡、11059㎡、5635㎡、1935㎡、0㎡、0㎡、0㎡。
有螺面积逐年下降。
螺情监测情况见表1
2.2 血吸虫病病情监测
2.2.1人群查病 2004-2011年累计检查7794人次,其中金标免疫法检查7682人,阳性8人(2005年查出、粪便孵化阴性、当年已用砒喹酮化疗)、粪便孵化
检查112人次,没有查出血吸虫病人。
2.2.2家畜查病 2004-2011年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累计检查大牲
畜8887头次,没有检出血吸虫病畜。
2.2.3血防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 2004年以来县疾控中心共培训村委会干部和
血防员6期219人次;培训流行区中小学教师4期132人次。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村民“家畜血防及其耕牛圈养舍饲知识”9期370人次。
通过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咨询和开设血防知识课程开展了广泛的血防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3 讨论
3.1监测情况分析禄丰县198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后,历年的螺情监测表明,血吸虫病流行区仍有残余钉螺存在,查出的钉螺呈点状或小片状分布,面积1114-23926㎡,均是在历史有螺环境发现的散在螺点。
2004年纳入省级血防项目县以后,在血防经费支持下,制定了防治规划,健全了领导机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加强查螺灭螺和复杂环境沟渠硬化改造,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逐年下降,2007年底的钉螺面积只占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0.54%,2008年以来连续3年没有查到活钉螺。
由于流行区环境复杂,经过反复药物喷洒灭螺后,钉螺密度极低,而目前的查螺方法很难做到100%查清螺情,在16k㎡的流行范围内,随时都有可能重新发现密度极低的散在螺点,此外,由于存在外地输入病畜及外出打工人员将传染源引入的可能(2011年曾检出输入性病牛2头),因此,禄丰县今后血防工作的重点仍然是螺情监测,同时兼顾病情监测、流动人员监测和外来大牲畜检疫等工作。
3.2建议继续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和部门协作,稳定流行区村委会血防专业队伍,保障血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复杂环境灌溉沟渠水泥硬化改造项目,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是消灭血吸虫病最根本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华明贵.禄丰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J]云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7(4):21-22
[2]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血吸虫病预防项目查螺、灭螺、查病、化疗技术方案实施细则[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