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案 ppt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9.29 MB
- 文档页数:25
假体周围骨折分型(2011-03-19 22:41:14)转载▼标签:杂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系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0.1%~3.2%,非骨水泥型发生率为4.1%~27.8%,翻修术后发生率为4%~20%[1]。
近年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增加及患者年龄的增高,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
对此类骨折进行合理的分型,将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疗效的预测。
既往文献报道的分型方法多达十余种,常用的为:Vancouver分型、Johansson分型和AAOS 分型,其中Vancouver分型是国内外文献中使用最多的分型方法。
为了便于临床工作者参考和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本文将主要分型方法及各自优缺点总结如下。
1 Vancouver分型首先由Duncan等[2]于1995年提出,A型:转子间骨折;B型:假体柄周围骨折;C型:骨折线在假体柄以远的骨折。
Brady等[3]于2000年综合骨折的部位、假体的稳定性和股骨的情况将A、B型又分为亚型,A型分为大转子骨折(AG型)和小转子骨折(AL型);B型又分为三个亚型,B1型:假体固定牢固;B2型:股骨质量尚可,假体出现松动;B3型:股骨有严重的骨丢失如骨溶解或粉碎,并发假体松动。
Vancouver分型不仅参考了骨折的部位,还参考了原假体的稳定性和患者股骨的质量,对术中和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制定都有全面的指导作用,是目前应用最广且易于接受的分型方法。
2 Johansson分型由Johansson等[4]提出的分型方法,Ⅰ型:骨折线邻近假体末端,假体柄仍留在髓腔内;Ⅱ型:骨折线从股骨干近端部分延伸至假体远端以外,假体柄从远端髓腔脱出;Ⅲ型:骨折线完全位于假体末端以远。
Johansson分型较简明,且详细描述了假体与骨折的位置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假体的稳定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是常用的分型方法之一,但未考虑到骨干的质量等因素。
收藏多图详解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评价分区1.髋臼侧Delee分区髋臼侧Ⅰ~Ⅲ区:以髋臼旋转中心为中点,分别做骨盆的水平线和垂线,两条线以内的区域为髋臼Ⅱ区,外侧的区域为髋臼Ⅰ区,内侧的区域为髋臼Ⅲ区(图1A)。
2.Gruen分区股骨侧1~14区:划分方法是在股骨小转子下缘做一水平线,然后再做一水平线将小转下缘以下的假体平分。
这样在正位X线片上就将假体周围的股骨由外到内分为了1~7区,在侧位X线片上由前到后将股骨分为了8~14区(图1B)。
图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评价Engh改良的Gruen分区 A.髋臼侧Delee分区 B.股骨侧Gruen分区二、髋臼骨折Peterson和Lewanllen根据假体稳定性将髋臼骨折分为两型:Ⅰ型:髋臼假体在影像学与临床稳定的髋臼骨折。
Ⅱ型:髋臼假体在影像学与临床不稳定的髋臼骨折。
三、股骨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方法较多。
多是基于骨折的位置与假体的关系进行分型,有的在此基础上结合了骨折的粉碎程度或假体的稳定性进行分型,前者如Bethea分型,后者如Vancouver分型和Johansson分型。
也有结合了骨折的位置、粉碎情况和假体稳定性进行的分型,如Cooke改良的Bethea分型。
还有根据骨缺损的情况进行分型,如AAOS分型。
根据文献报道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分型方法为Vancouver分型,其次为AAOS分型。
1.Vancouver分型根据骨折位置、骨折及假体稳定性、骨质量进行分型(图2)。
图2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A型:转子区骨折。
AG型:大转子骨折,骨折稳定。
AL型:小转子骨折,骨折不稳定。
B型:位于假体柄周围或略超过假体柄远端的骨折。
B1型:股骨假体稳定。
B2型:股骨假体松动,无骨缺损。
B3型:股骨假体松动,骨缺损。
C型:远离假体柄远端的骨折。
2.AAOS分型根据骨丢失的位置及程度分为6型(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