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五节 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第六节、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0
遗传学第四版第三章名词解释1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4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5.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6,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7.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8.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9.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10.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11.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太之一的再次交配12. 显性:F1表现出来的性状。
13.不完全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4.假显性: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
当含缺失显性基国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表现其缺失染色体相对的隐性性状。
15、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16.超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的现象称为超显性。
17.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8,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9,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20,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21.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22、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
如红花,白花。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遗传学习题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遗传学习题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整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离去的性状称作。
7、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8、基因型(genotype):也表示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共同组成,就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9、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10、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11、多因一效(multigeniceffect):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整体表现。
12、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边线。
13、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14、互换值(重组率为):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出现互换的频率。
17.相引相:在遗传学中,把两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的连锁称为是相引相。
18.背道而驰二者:在遗传学中,把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连锁称作背道而驰二者。
15、基因定位:确认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边线。
主要就是确认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16、合乎系数:则表示阻碍程度的大小,指理论互换值与实际互换值的比值,合乎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17、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18、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19、连锁群(linkagegroup):存有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20、性连锁(sex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inheritance)。
第三章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基因型效应:通常情况下,一定的基因型会导致一定表型的产生,这就是基因型效应。
2、反应规范:遗传学上把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显示的表型变化范围称为反应规范。
3、修饰基因:能改变另一基因的表型效应的基因。
它通过改变细胞的内环境来改变表型。
4、表现度:是指杂合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5、外显率: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
6、不完全显性(半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称之为不完全显性。
7、镶嵌显性(嵌镶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个体上双亲性状在不同部位镶嵌存在的现象。
8、共显性(并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现象。
9、表型模写: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现象。
10、显性致死:只有一个致死基因就引起致死效应的。
在杂合状态下即可致死。
11、隐性致死: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一样时,才起致死作用。
12、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成为复等位基因。
13、顺式AB型:I A和I 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没有任何等位基因,血型是AB型,基因型I AB i。
14、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
15、互补作用: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新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纯合或杂合),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
F2性状的分离比是9:7。
16、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产生第二种相似的性状,当两对都是隐性基因时则表现出第三种性状。
F2产生9:6:1的比例。
⾮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系⾮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当位于不同染⾊体上的⾮等位基因影响同⼀性状时,它们之间也可能产⽣相互作⽤,其作⽤⽅式多种多样,包括: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s)基因互作(gene interaction)修饰基因(modifier gene)上位效应(epistasis)叠加作⽤(duplicate effect)1. 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s)若⼲个⾮等位基因只有同时存在时,才出现某⼀性状,其中任何⼀个基因发⽣突变时都会导致同⼀突变性状。
孟德尔⽐率为9:7。
互补基因的相互作⽤机制是⼀系列⾸位相接的⽣化反应,即同⼀代谢途径中催化各步反应的酶的编码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基因互作(gene interaction)两对等位基因相互作⽤,各控制⼀种性状,同时存在时出现⼀种新的性状。
孟德尔⽐率为9:3:3:1,但是不同于⼀般⾃由组合。
3. 修饰基因(modifiers)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基因称为修饰基因。
包括:强化基因(intensifiers):A加强B的表型效应限制基因(restriction gene):A限制B抑制基因(inhibitors):A完全抑制B例1:⾹豌⾖(Lathyrus oporatus)花⾊的遗传,由C/c和R/r两对基因控制,C, R为红花基因,c, r为⽩花基因.只有当C, R都存在时,才开红花,否则为⽩花。
C、R为互补基因。
另⼀对基因D/d也影响花的颜⾊,红花植株(C-R-)若有dd基因型,则它的花的颜⾊⽐基因型为DD或Dd的植株要蓝⼀些。
d基因是红花基因C、R的隐性修饰基因。
这是因为dd植株的细胞液PH值⽐DD或Dd植株要⾼⼀些(平均升⾼0.6), 使细胞液偏碱性(花青素在酸性环境为红⾊,碱性呈蓝⾊) 。
4. 上位效应(epistasis)⼀对等位基因掩盖另⼀对等位基因的效应,也称为异位显性,掩盖者为上位基因(epistatic gene),被掩盖者为下位基因(hypostatic gene),分为: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显性上位(Dominant epistasis)5. 叠加作⽤(duplicate effect)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同⼀性状的表达,只要存在其中之⼀即可表现该性状。
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 合成期(S期);③. 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
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
细胞壁内为细胞膜。
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
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课程纲领课程编号: 1712004课程性质:学科根基课合用专业:动物科学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根基、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后续课程:数目遗传学、牲畜育种学、牛生产学、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总学分: 3 学分此中实验学分:学分教课目标与要求:经过讲堂解说与实验室操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遗传学的根本知识、根本理论和实验的根本操作技术,认识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就、前沿水平及遗传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与远景,培育学生在动物遗传学研究方面的着手能力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后期课的学习及解决将来生产中的实质问题确立坚固的根基。
在教课方法上,解说过程中突出要点、重复难点,不一样专业在内容、要点上差别对待,有所重视。
要修业生课前、课后预习复习,仔细做思虑题。
重视动物遗传学与遗传学其余各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充足利用图表、影视教具等,从经典试验的过程、各样假说的提出及其考证,到今世遗传学展开的新趋向及其应用,由浅入深,顺序渐进地解说。
经过讲堂发问和议论,列举实例,留课外作业和增强实验操作的着手能力训练等手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成立感性认识。
理论教课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序号章节名称学时分派分派1绪论27连锁与互换定律62孟德尔定律28遗传的多种形式43遗传的细胞学根基49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44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610遗传物质的改变〔二〕基因突变45数目遗传学的根基311基因观点的展开26集体遗传学的根基3绪论第一节遗传学的观点和任务第二节遗传学的展开和分支学科教课根本要求:掌握遗传学的定义、研究内容,认识遗传学范围及其分支学科、遗传学展开历史及其重要成就。
理解遗传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一、性状的分离现象二、孟德尔假定三、孟德尔假定的考证四、分离规律表型分离比实现的条件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性状的重组现象二、自由组合假定三、自由组合假定的考证四、孟德尔定律和孟德尔的遗传型式本章要点:孟德尔试验方法,因子分离假说和因子独立分派假说的考证。
多因一效名词解释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
在遗传学中,多因
一效是指一个特定的表型(性状)受多个基因的影响,但最终表现
出来的效果只有一个。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多基因控制的单性状遗传。
在多因一效的情况下,每个基因都可以对表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
最终的表型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举例来说,人类的身高就是一个受多因一效影响的特征。
身高
受到许多基因的影响,如生长激素的基因、骨骼发育的基因等等。
每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终的身高表现出来的效果只
有一个。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存在
着身高的差异,但每个个体最终的身高只有一个确定的数值。
在遗传学研究中,多因一效的现象对于理解复杂性状的遗传规
律至关重要。
它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如何通过基因型来预测表型。
此外,多因一效也对遗传疾病的
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许多疾病都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导致的。
总之,多因一效是遗传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
了复杂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在表型表现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多因一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并且为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动物遗传育种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必修学科基础课,包括遗传学和水产动物育种学两个部分,讲述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水产动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通过该课程使学生从个体、群体到分子水平学习和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学习和掌握水产动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具有运用这些原理和知识分析水产动物遗传学与育种学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能在生产实践中或进一步学习中采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或进行科学课题研究。
Anim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is an importantly basic disciplinary courses for the major of aquaculture, which includes two parts: genetics and aquatic animal breeding. W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of genetics, the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aquatic animal breeding in the course. Based on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learn and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knowledge of genetics from the individual, group to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learn and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quatic animal breeding. Th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basic abilit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aquatic anim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by using these principles and knowledge, and can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or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these knowledges in production practice or further study.2.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针对水产养殖专业三年级本科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普通动物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前期课程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