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端午粽”的相关词汇。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分享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描述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端午粽》是一篇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散文,通过讲述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端午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不够熟悉。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端午粽”的相关词汇,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描述事物的方法,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端午粽》。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端午粽”的相关词汇。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
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描述事物的方法的理解。
2. 每组选择一种事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述。
朗读感悟1.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特别是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
2.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述,并与家长分享。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端午节和粽子的由来和意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端午粽》。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粽子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教学准备1.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粽子的图片和实物。
4. 黑板、彩色粉笔。
5.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粽子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粽子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吃过粽子,了解他们对粽子的了解程度。
2. 新课呈现(10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由来和意义。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说明,让学生对端午节和粽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学习课文(15分钟)逐段朗读课文《端午粽》,并引导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解释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反复朗读(10分钟)老师或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跟读。
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提高朗读流利度。
5. 讨论与练习(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粽子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并进行简单描述。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交流。
3. 练习册完成: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端午节和粽子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向家人询问他们对端午节和粽子的了解,并写下来。
2. 粽子制作:在课后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制作粽子,增加对课文内容的实践和体验。
【 - 小学作文】【篇一】端午粽教案10《端午粽》教学设计10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ān”。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第一篇:《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目标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
(2)减一减。
(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
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你今天有哪些收获?作业设计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10、端午粽王聪【单元】课文【课题】10端午粽【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通过想想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文章。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技术及教学资源应用】PPT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语境中认读“端、粽、节、总、米、间”6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真”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端午节吃端午粽是我国的民间习俗。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读好长句,说说外婆包的粽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2分钟准备一、激趣导入,情景识字导入:1、传统美食导入传统节日“端午节”。
(学习生字:端、节,认识立字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丰富多样。
什么节日吃什么美食,可有讲究了。
(PPT出示汤圆,生:汤圆)什么节吃汤圆?(PPT出示句式:_______节吃________。
生:元宵节吃汤圆。
)出示下一幅图。
(生交流)2、传统节日看传统美食。
(学习生字:粽、米,认识米字旁)3、引出课题。
【说明:快餐文化让传统的东西在现在学生眼里越来越没有质感,也越来越苍白。
学生眼中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更是淡不可闻。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我希望是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地讲传统文化。
因此,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传统美食引入传统节日,追溯贴近生活的“食物”来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端午粽》,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生自读课文,师口述自读要求。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10 端午粽(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学会“”2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2.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揭示课题并板书:端午粽。
4.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初读课文1.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画生字。
把课后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会认字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2.识记生字。
(1)“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r”的发音。
(2)结合偏旁识记。
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识记“端、粽”。
(3)熟字、部件方法识记。
“端、粽、节、总、据、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念”字的声旁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4)联系生活识记。
“米、豆、肉”3个象形字可以用联系实物的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这3个象形字原来都是食物。
(5)熟字组词识记。
本课生字可以组成一些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词语举例:端:端午端正节:节日过节总:总是总和间:房间空间分:分开十分知:知识知道据:根据据说念:想念思念3.反复朗读,巩固读词。
会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2.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注意“分”是多音字。
本文中读“”,另外还读“”。
(2)“午”: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上宽下窄,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端午粽【简案】二课时【详案】二课时【课前预习】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搜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生字。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学生用具:无【教学过程】一、导入1.读题导入。
(1)出示: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着(),中间有一颗()。
(2)指名回答:“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煮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端午粽》。
(3)读题:《端午粽》。
2.复习词语。
生字词宝宝还记得吗?出示生字词卡片“端午节、箬竹、花样、美滋滋、纪念”开火车读。
解释并口头造句,理解词语。
比较“纪念”“怀念”的异同,会运用。
设计意图:从描写端午粽的句子入手、词语的复现,强化学生的识记意识,同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新授探究一:抓住核心,理清思路。
1.出示学习课文的思路,根据思路进行朗读。
核心问题: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关联问题:(5)端午节要吃什么?(6)粽子是怎样的?(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4)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吃粽子?2.自由读课文,同桌合作交流思路。
设计意图:抓住核心问题,迅速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为下文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探究二:展开讨论,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端午节要吃什么?从“总会”知道煮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从“盼着我们回去”知道端午节也是个全家团聚的节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回答:粽子是什么样的?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方法解密:巧用修饰词渗透写作方法:从色香味这几方面对粽子进行描写。
《端午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
2、板书课题,齐读。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2)粽子大家都吃过吧?粽为什么是米字旁?(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听录音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字音。
(1)小老师带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2)指名读(3)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3.交流识字方法4、开火车读。
5、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带有生字的词语)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段,齐读。
3、.出示第一句,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师:箬竹叶你见过吗?(课件出示图)板书:青青的我们再来看,糯米和枣分别是怎样的?(根据学生说的板书)(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先指名和老师读,再全班对读)生:青青的箬竹叶师:箬竹叶青青的生:白白的糯米师:糯米白白的生:红红的枣师:枣红红的。
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4、出示第二句话(1)引读:师:外婆一掀开锅盖,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学会书写“豆、分”两个生字,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盼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3、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4、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二、教学重点: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学会书写“豆、分”两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理解“盼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端午粽》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词语朋友,大家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PPT出示:端午节、粽子、糯米等词语)(二)解读课文,品词析句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词语都跑到我们的课文中去了,老师找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读课文)学生汇报,预设:①外婆在端午节给我们包粽子。
②外婆在端午节盼着我们回去。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确,那么我们再来看(PPT上教师将“盼着”标红)同学们一起来念这个词语。
(学生朗读词语)谁知道什么叫“盼着”预设1:学生自由说一说,预设:希望;预设2:师:(如果学生说不出来)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没关系老师在词典当中查到了大家看一看(PPT:①盼望:急迫地希望;②看③姓)你觉得应该选几号?(①号)师:你能读出姥姥这种期望吗?(指名再次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那姥姥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概述:本课时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粽子的制作,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粽子的制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
教学重点:1. 理解端午节的由来。
2. 学习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教学板。
2. 粽子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 端午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端午节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展示端午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了解端午节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3. 学生回答。
4. 教师运用图片或视频,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对粽子与屈原的故事进行讲解。
Step 3: 粽子的制作过程1. 教师展示制作粽子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2. 教师对粽子的制作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并配合图片或实物示范。
3. 学生观察和记录粽子的制作过程。
Step 4: 学生实践1.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自己动手制作粽子。
2.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观察和记录自己制作粽子的过程,写下自己的感受。
Step 5: 总结回顾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粽子,分享制作粽子的过程和感受。
2.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粽子的制作步骤,并巩固学生对端午节的理解。
Step 6: 拓展延伸1. 教师提供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信息,如习俗、传统游戏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3. 学生可以选择制作其他传统食品或手工艺品,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Step 7: 课堂结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鼓励学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拓展资料:粽子的制作步骤:1. 准备粽叶,用开水烫软。
2. 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备用。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端午粽》是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0课,“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篇课文2、3自然段密集出现长句子,教学中应重点关注这2个自然段。
本篇课文以儿童口吻介绍外婆包的粽子颜色、味道、花样,提及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原因,选材贴近儿童生活,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注入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综合考虑到这两点。
二、学情分析端午节、端午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所以在课文理解难度并不大。
但包粽子的箬竹叶、糯米并不常见,需要结合图片向学生展示,帮助体会“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颜色叠词的运用效果。
在本单元前一课《夜色》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比较明显的长句子,初步感知过长句子中的停顿,本课的长句朗读指导应上升到方法的掌握与使用层面。
三、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端午节、粽子、总会”等13个生字词,会写“午”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体会“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颜色叠词的表达效果。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读好短语、想象画面的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4.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来历。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端午节、粽子、总会”等13个生字词,会写“午”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体会“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颜色叠词的表达效果。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读好短语、想象画面的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二)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读好短语、想象画面的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演示法、朗读法六、教学过程(一)儿歌激趣,引入端午(3分钟)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儿歌。
【播放传统节日儿歌视频】问题1:儿歌里唱到了很多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会吃不同的美食,我来考考大家。
学习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2.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2分钟)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学习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24分钟)自学指导(一):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体会外婆的心情。
1.赏析“盼着”。
2.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自学指导(二):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4.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自学指导(三):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1.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2.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6分钟)1.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
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2.练习朗读课文中的长句子。
四、当堂训练(2分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5分钟)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9端午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在语言建构中体悟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端午粽》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家人"亲情为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第三篇,是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它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着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传统佳节有一些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起点,从端午粽的外形、味道、花样入手,通过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加深对端午佳节的了解,对端午粽的喜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设计理念一、链接生活,感受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儿童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有效手段。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一是要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选择与儿童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激发儿童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表达。
二是以活动为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儿童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拓展教学。
比如教学本课是,先在课前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先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拓展环节,加入各地不同的端午节风俗,比如包粽子、编五彩绳、戴香囊等,通过图片、视频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端午节的浓厚兴趣,感悟到中国传统文的源远流长和魅力。
课后,让他们与家人一起分享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知识,将学生的识字、阅读、搜集信息、口语表达等融为一体,开阔儿童的视野和见识,同时增进家庭和谐氛围,与端午节文化的寓意相得益彰。
端午粽第二课时板书端午粽第二课时板书一、历史渊源1.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2. 端午节和龙舟比赛3. 端午粽的起源和发展二、制作材料1. 糯米2. 粽叶3. 配料:猪肉、咸蛋黄、豆沙等三、制作方法1. 准备工作:浸泡糯米、清洗粽叶等2. 包粽子的方法:填充馅料、包裹粽子等3. 蒸煮过程:放入锅中蒸煮,注意时间和火候四、不同地区的特色粽子1. 江浙地区的肉粽2. 粤港澳地区的咸蛋黄肉粽3. 闽南地区的甜粽子五、端午节与文化传承1.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2. 家庭制作端午粽,传承家族文化3. 民俗活动:龙舟比赛等,弘扬传统文化详细内容:一、历史渊源1.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传始于战国时期。
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守护祖国的疆土和民族文化,在楚汉战争时投江自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2. 端午节和龙舟比赛: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龙舟比赛。
相传在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身体,并在水中撒下米粒以避免鱼虾啃食他的身体。
后来这个活动演变成了龙舟比赛,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端午粽的起源和发展:端午粽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相传在屈原投江后,百姓们为了避免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就用竹叶包裹糯米做成粽子扔进江里喂鱼虾吃。
后来这种食品逐渐流传开来,并且发展出各种不同口味和做法。
二、制作材料1. 糯米:糯米是制作端午粽的主要原料。
糯米有粘性,可以让粽子更加紧实。
2. 粽叶:粽叶是包裹糯米的外壳,通常用竹叶或菰叶。
这些植物叶子质地柔软,有一定韧性,适合包裹食物。
3. 配料:端午粽的配料可以根据不同口味和地区而异。
比如肉粽通常用猪肉、香菇、花生等;咸蛋黄肉粽则需要加入咸蛋黄;甜粽子则会加入豆沙等甜味配料。
三、制作方法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让其变得更加软糯。
然后清洗好粽叶,并将其泡软备用。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
(2)减一减。
(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
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
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
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花样多
热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