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工程设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5
泽州县长河河道治理工程堤防设计分析简述了长河的概况,从堤防型式的选择、堤防高度的确定、堤防稳定计算以及堤脚防冲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河道治理中的堤防设计。
标签:长河;河道治理;堤防设计1 河道概况长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属黄河水系,发源于长河村西的五龙山和榆树坪一带,在阳城县与泽州县交界处的西龙村下汇入沁河,全长48.7km,全流域面积317km2。
长河河道在万里水库至川底村之间河段全长16807m,在流经村镇及与公路并行的河段,曾修建过河堤,修建的堤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护镇、护村和保地的作用,但由于长期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
经统计:全部河道未治理长3931m,已治理河道长12876m(其中,左右两岸均治理的河段长8895m,仅有一岸治理的河道长3981m),现状有堤防河岸长21771m,堤防不成型河岸长11843m。
2 工程任务及规模本次河道治理的范围上至万里水库下至川底村,河道长16.807km,本次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未治理的长河河道进行治理,对已经治理但不能满足防洪要求的河道进行河堤加固。
根据《防洪标准》(GB56201-94),长河流域沿河两岸村镇人口低于30万人,工矿企业基本属于小型,防洪等级标准属4~5等,重现期适合采用10年~20年一遇。
本段治理河道区间内有长河水库(桩号4+376~桩号6+338),并在桩号2+784、10+014、13+264和桩号18+769处依次有中村河、刘村河、拐河、马坪头河四条较大支流汇入,所以将此段河道分五段。
万里水库至中村段(桩号0+000~2+784)河道经过多为乡村、耕地,采用1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中村至长河水库段(桩号2+784~4+376)途径下村镇,河道周边有多个乡镇工矿企业,采用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长河水库至史村段(桩号6+338~10+014)河道周边有多个乡镇工矿企业,采用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史村至河底村段(桩号10+014~13+264)河道经过多为乡村、耕地,采用1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河底村至川底村段(桩号13+264~18+769)途径东沟镇,河道周边有多个乡镇工矿企业,采用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一、前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道的污染和水质恶化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
因此,对于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技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某市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为例,探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的相关内容。
二、背景分析某市的XXX河道在城市化进程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城市排水、废水排放等原因,导致该河道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有必要对该河道进行治理工程设计,以恢复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三、项目目标1. 恢复河道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2. 提高河道水利功能,增加景观效果。
3. 增加河道治理工程的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
四、技术方案1. 水质改善技术1.1 生态湿地建设:在河道周围设置生态湿地,利用湿地的自净能力,提高水质。
1.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河道的污染。
1.3 河道清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消除有害物质的积聚,改善水质。
2. 生态修复技术2.1 河道绿化:在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2.2 鱼类放流:适当增加河道的鱼类资源,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3. 水利设施改造技术3.1 河道护岸工程:加固河道岸边,避免岸边塌方,增加河道的稳定性。
3.2 人工湿地建设:在适当的位置建设人工湿地,增加水利功能和生态效果。
4. 环境监测技术4.1 建立监测系统:对河道水质、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2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五、具体实施方案1. 对水质改善技术的实施方案1.1 生态湿地建设:选址在河道上游下游,引入城市刚性景观与自然景观,以缓解城市化压力,提高水质自净能力。
1.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城市周边建设多座处理设施,引入微生物处理技术,加速有机物的降解。
1.3 河道清淤:定期进行清淤,确保河道的通畅和水质的改善。
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1. 项目背景河道整治工程的目的是改善水流情况,提高防洪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份可行的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2. 设计原则- 安全性:确保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安全,减少意外风险。
- 环保性: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经济性: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成本,提高工程投资回报率。
3. 工程范围本次河道整治工程的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河道清淤:清理淤泥和杂物,恢复河道的正常水流。
- 垃圾收集设施:增设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点,便于居民和游客丢弃垃圾。
- 植被修复:栽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被,加强护坡和保护河岸。
- 水质净化:增设水质净化设施,提高河道水质。
- 防汛措施:增强河道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4. 设计方案本工程设计方案分为如下几个阶段:4.1 前期调研对河道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详细调研,包括水流情况、植被覆盖情况、水质状况、洪水历史等。
分析调研结果,了解需要改善的方面及治理目标。
4.2 工程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工程设计方案。
包括清淤方案、垃圾收集设施布置方案、植被修复方案、水质净化设施设计方案和防汛措施设计方案。
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4.3 施工准备获取相关施工许可证,并组织队伍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采购材料和设备,组织施工人员培训,制定施工计划和安全措施。
4.4 施工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定期检查施工进展,并及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
4.5 工程验收工程完成后进行验收,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下一次类似工程的效果。
5. 预期效果通过本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改善河道水流情况,减少淤积和阻塞。
- 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保护周边地区的安全。
- 改善河道水质,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 便利居民和游客的垃圾处理。
- 恢复和加强河岸植被,美化环境。
白沙河河道的治理工程设计白沙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道,流经多个城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活便利。
由于长期的人为污染和河道疏浚不力,白沙河的水质逐渐恶化,河道堆积淤泥,水流不畅,已经成为当地的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进行全面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从源头上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白沙河水质污染控制工程对于白沙河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净化处理。
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 管控工业废水排放:在河流沿岸的工业区,需要建立合理的废水处理系统,对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采取建立农田污水处理设施、改良农业种植方式等措施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 强化污水处理工程: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处理效率,同时建设新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城市的污水排放。
4. 生活垃圾处理: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让可回收垃圾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对河流的直接排放。
以上措施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居民参与到水质污染控制中来。
二、白沙河河道整治工程除了水质污染问题,白沙河的河道整治也是重点工作。
当前白沙河河道存在淤泥积聚、水流不畅等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河道整治工程。
1. 河道疏浚:对于淤泥积聚的区域,需要进行全面的河道疏浚工程,清理河道底泥,恢复河道原有的通畅水流。
2. 水生态恢复:河道整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重新规划沿岸植被,增加湿地面积,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
3. 河道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河道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监督措施,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 河道绿化工程:在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工程,种植各种水生植物,美化河道周边环境,改善城市景观。
河道治理工程河堤设计分析摘要:河堤设计是河道治理工程中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本文对其中堤防工程布置与堤防工程设计部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河堤设计河道治理又称为河道整治,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遵循河道演变规律,采取稳定、改善河势,以及改善河道边界条件、水流流态、进行生态治理的行为。
河堤是稳定河岸、抵御洪水侵袭所修建的挡水建筑物,通常为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项目,河堤设计不仅关系堤防本身的防洪能力,也对河道治理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对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河堤设计进行了分析。
1 堤防工程布置1.1 布置原则堤防主要以防洪为主,同时兼顾景观、生态、交通等功能。
布置时应服从流域规划,并与城镇发展规划协调,节约用地,减少拆迁补偿,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抗洪抢险等需要,这样才有利于工程安全,发挥河道治理的作用[1]。
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历史文脉价值,满足多样化情感需求,突出滨河景观特色,做到布局合理、节约投资、施工方便、利于维护的原则。
1.2 堤线布局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第5.1.2条要求,堤线应顺应河势。
从生态角度考虑,应保留现有河流形态,例如蜿蜒、分叉、浅滩、急流、河湾、湿地,不宜盲目裁弯取直,破坏生物自然栖息地。
为了处理好防洪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河道可以适当放宽,并综合考虑河槽、河漫滩功能需求,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2]。
1.3 堤型选择堤型选择时,应结合治理河段地形地质条件、原有堤型及筑堤材料等因素,同时还要兼顾城镇发展规划、移民征地等情况,并从保障堤岸安全与稳定的角度出发,避免出现滑坡、渗透等不安全因素。
常见的筑堤材料有土堤、石堤、混凝土堤等,其断面形式有斜坡式、直立式、复式断面等,堤型选择应根据堤段位置、地质条件、筑堤材料、水流特性、施工条件、管理要求、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同一堤线在不同地理位置可采用不同堤型,但不同堤型变换处应做好衔接和过渡。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规范要求详解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规范是确保河道治理工程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解析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规划要求河道治理工程的规划要求是确保工程设计与整体河道治理目标相一致。
首先,在开始设计前,需要对河流的性质、水文特征、流量变化、底质条件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
同时,还需要考虑河道治理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产资源。
二、土地利用设计规范要求充分考虑土地利用问题。
在设计之前,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河道治理工程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协调和统一。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河道治理工程对土地的影响,尽量减少土地的损失和破坏。
三、设计要求1. 河道断面设计根据河流的特征和流量变化,设计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河道的断面形状和尺寸。
在设计中,需要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工具进行断面的确定,以确保河道的水力和水文要求得到满足。
2. 河床设计河床设计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设计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河床的坡度、波纹度、底床材料等参数。
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河床的稳定性和水流对底床的冲刷破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岸线设计岸线设计是确保河道治理工程稳定和安全的关键。
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到河道的侵蚀和冲刷问题,合理确定岸线的形状和坡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岸线的稳定性和防护措施,以保护河道的安全。
4. 水工建筑物设计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是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水工建筑物的类型、位置和形式。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水工建筑物对水流的影响和水力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五、经济效益设计规范要求充分考虑河道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
在设计前,需要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估工程的投资回报和效益。
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成本的控制,确保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六、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要求充分考虑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设计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河道治理中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发布时间:2022-08-17T00:42:13.804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41卷4月第7期作者:李琪[导读] 在护岸工程设计中,岸坡稳定计算工况的确定缺少明确规范依据,参照其他相关规范拟定的计算工况不符合工程实际,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李琪贵州卓源工程有限公司,贵州省贵阳市,550000摘要:在护岸工程设计中,岸坡稳定计算工况的确定缺少明确规范依据,参照其他相关规范拟定的计算工况不符合工程实际,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先,而对生态效益不够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水土流失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必须要在结合工程发展实际的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化和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河道治理;护岸工程;设计施工引言河道治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科学的河道治理措施,才能保障水利工程发挥正常的灌排和防洪等作用。
1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1.1减少灾害的发生在水利工程中开展生态修复作业,能够有效的避免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后,被破坏地块的土壤固定能力能快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而土壤的蓄水能力也能得到保障,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问题。
地块土壤中具有充足的水分,水循环能够有序的进行,而治理成效也会因此提高,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减少。
1.2提高蓄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蓄洪防涝是水利工程的重要功能,其发挥着增绿功能作用,以满足周围地块的春秋灌溉所需。
一旦水库周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则雨水将大量泥沙冲入水库中,会导致水库水位升高,无形中增加了水库的压力以及运行能力。
而开展生态修复作业,通过利用周围树木提高固沙效果,由此来提升水库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河道治理设计思路和目标河道治理是指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和管理,旨在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水利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安全。
在进行河道治理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设计思路和目标。
本文将就河道治理的设计思路和目标进行详细探讨。
一、设计思路河道治理的设计思路应当综合考虑水资源、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各方面因素,形成系统的治理方案。
1.区域特征分析首先需要对治理区域的地理情况、水文地质特征、地形地貌等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治理区域的水资源分布、水文特征、地表径流情况等,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水资源综合规划河道治理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配置。
保护和补充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地表径流水、开发水力资源等,使得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利用。
3.水利工程设施设置根据河道治理的整体规划,合理设置水利工程设施,包括河道调节工程、堤防筑设、泵站建设等。
通过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设计,提高供水、洪水防范和排水排涝的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在河道治理设计中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保护河道两岸的植被,恢复水体生态系统,保障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5.科学管理和监测建立科学的河道治理管理体系和监测网络,强化对治理效果的评估和跟踪,保证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
二、设计目标河道治理的设计目标应当合理、明确、可实现,符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要求。
1.改善治理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供水能力,改善水资源配置结构,使得治理区域的水资源保障得到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通过河道治理设计,提高治理区域河道的防洪标准,降低洪灾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改善水质环境通过河道治理设计,实现水体的净化和澄清,改善水质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保障水质安全。
4.恢复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设计中,重点恢复和强化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之分析—以荆门市竹皮河治理工程(2)设计报告做参考1.概述竹皮河流域发源于荆门圣境山,上游有海慧沟(西)和浏河(北)两条支流,两支流在城区北门桥汇合成竹皮河,自荆门城西北向东南蜿蜒穿过荆门城区,经掇刀区白庙街办、东宝区牌楼镇、钟祥市石牌镇,在沙洋县马良镇入汉江,全长75.5km,流域面积639.6 km2。
本次二期工程治理共分4段;东宝段、钟祥段、沙洋段,支流江湾河段。
总治理河长12.96km,其中干流11.01km,支流1.95km。
建筑物工程主要有重建机耕桥3座,拆除重建三岔口滚水坝,更新改造荆钟村泵站。
本次设计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以解决河道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通过河道岸坡整治、生态修复、水景观设计等措施,集中投入、整体规划,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区域水环境,提升区域品味,体现区域特色。
使河道具有生命力,成为一条会呼吸的河道。
2.治理工程缘由及存在的问题竹皮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洪不畅、防洪标准低。
行洪不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然边坡垮塌淤塞,二是部分地段河道流域面积大,洪峰流量大,造成局部行洪断面不能满足泄洪要求;防洪标准低是指大部分河道依靠自然岸顶防洪,未建设堤坝,使得沿河两岸部分农田得不到保护。
(1)河道现状泄流能力不足通过实地勘测,河道糙率系数取值为0.03,进行分析计算得现状河道泄洪能力。
根据计算成果,竹皮河河道在现状情况下,大部分河段泄流能力均不能满足10年一遇设计洪水要求。
(2)竹皮河流域两岸植被稀疏,每降暴雨,雨水夹带泥沙直接汇入竹皮河,导致竹皮河含沙量大,加之河道弯曲迂回,导致河床不稳,水位起伏跌落,变化无常。
(3)竹皮河东宝段河道一侧为新修旅游公路,并初步配套生态旅游项目,本次河道治理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同时,努力打造生态河道,景观河道。
提升荆门市的城市品位。
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河道整治工程是指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解决河道淤积、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保障河流的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
本项目为对某省某市境内的一条重要河道进行整治工程设计,旨在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升水质,减轻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治理水平。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的河道整治对象是某省某市G河,G河是该市的一条重要河流,全长约30公里,经过城市主城区和多个居民区。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G河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严重,河道淤积严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给周边居民生活和产业带来很大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升G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质,该市政府决定对G河进行整治,包括河道清淤、水质治理、河岸绿化等工程,以期改善G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工程设计方案1. 河道清淤G河河床淤积严重,导致水流不畅,增加河水的水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因此,本设计方案首先对G河进行清淤工程,清理河床淤泥,增加河道的通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风险。
2. 水质治理G河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的。
本设计方案将对G河进行水质治理工程,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实施农村污水治理等措施,净化G河的水质,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3. 河岸绿化G河河岸目前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差,不利于居民休闲和城市景观,也容易导致河岸坍塌、土地沉降等问题。
本设计方案将对G河河岸进行绿化工程,种植防护植被,修建人行道和休闲广场,提升河岸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
4. 生态保护G河是该市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系统,本设计方案将积极保护和恢复G河的生态环境,包括清理河道垃圾、修复河道生态系统、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保护G河的生态系统,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四、工程实施计划1.前期工作前期工作包括项目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等工作。
需要成立专门的工程指挥部,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相关专家人员进行勘察设计和技术论证。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报告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某个特定河道的治理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
该河道位于某市区内,受到了多年来的泥沙堆积和水位上涨的问题困扰,因此需要进行治理工程来提高其排水能力和减轻其对周边地区的水患影响。
2. 现状分析2.1 河道水位上涨根据过去几年的监测数据,该河道的水位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大量雨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同时河道两岸的泥沙也大量外移,进一步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
2.2 泥沙堆积由于上游的农田种植模式改变和河道两岸的建设活动增多,该河道的河床上泥沙逐渐增多。
泥沙的堆积使得河道断面变窄,影响了水流通畅,增加了水患的风险。
3. 目标与要求3.1 目标本次治理工程的目标是恢复该河道的正常排水能力,减轻因水位上涨和泥沙堆积而带来的水患风险。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提升河道的环境质量,服务周边居民和生态系统。
3.2 要求- 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确保正常的水流通畅。
- 减少泥沙的堆积,保持河道的断面稳定。
- 保护和修复河岸生态环境,提高沿河景观品质。
- 尊重历史文化遗产,避免对相关文物造成破坏。
4. 治理方案4.1 清淤工程通过清淤工程,将堆积在河底的泥沙进行清理,恢复河道的正常断面。
清淤过程中,应注意对泥沙的处理,使其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标准,并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
4.2 淤泥处理与处置清淤过程中所产生的淤泥需要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处置。
可以考虑采用生态修复方式,将淤泥用于植被覆盖和河道生态恢复,以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效益。
4.3 增加河道断面通过在河道两侧进行适度的土地利用调整,增加河道的宽度,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流,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适当设置绿化带和景观设计,提升河道的环境质量和观赏性。
4.4 河堤加固与防护为了保证河道的稳定和安全,对河堤进行加固工程,确保其能够承受水流冲击和泥沙压力。
同时,在关键部位设置防护措施,如河道警示标志和防洪墙,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水患情况。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法河道治理工程是指对河流进行改造、整治或维护,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洪灾和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法是河流治理的重要环节,通常包括下面几方面。
一、理解河流特征和问题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时,要了解所在河流的水文地理特征,如流域范围、河流形态、水动力条件、河水水质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还要了解河流所面临的问题,例如洪水、干旱、污染、泥沙淤积等。
这些信息有利于确定治理目标、选择治理措施和评估工程效果。
二、确定治理目标基于对河流特征和问题的分析,需要明确治理目标,如维护洪水安全、改善水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等。
治理目标必须具备可行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具体工程提供指导性。
三、选择治理措施根据河流特征、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例如河道清淤、河床加固、建设堤防、植被恢复等。
治理措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考虑长期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四、进行工程设计要遵循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建立正常工程设计流程,包括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
工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工程质量、技术保障和实施难度等问题。
同时,还要与河流环境、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五、实施工程建设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严格监管、保持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社会影响、生态损害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沟通和合作,促进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良性互动。
六、评估工程效果对河道治理工程效果进行评估,是工程设计过程的最后一步。
评估内容包括环境影响、水文特征、水质水量、社会效益等。
该评估可为河流治理提供经验和示范,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同时还可以为河流治理的动态调整和改进提供指导。
总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法是河流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河流特性、问题和目标,依据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并建立科学的工程设计流程,以确保工程效果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河道治理防洪工程设计与计算河道治理防洪工程设计与计算随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洪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防洪工程设计中,河道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的意义、设计步骤、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的意义河流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自然生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河流在不受人为干扰时也有可能会造成洪水灾害。
在南方地区尤其常见,因此,进行河道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河道治理工程旨在通过对河流水流、泥沙、底质、植被、岸线等方面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达到减轻洪水危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河道治理防洪工程设计步骤1、确定工程目标首先需要确定河道治理的具体目标。
这可能是减轻河流的洪峰、缩小洪水灾害范围、保护岸线、提高水利效益、增加生态环境等。
针对具体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2、评估流域情况根据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水生态环境等信息,了解流域整体情况,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3、初步设计在确定目标和评估流域情况之后,我们可以着手进行初步的设计工作。
根据所需的治理措施,分析河流的水文、水力、泥沙等特征,确定治理措施,如快速排水、加固堤坝等。
4、详细设计在完成初步设计之后,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计水文、水力、地形等参数,以及确定工程的具体数量和规格。
同时,制定施工计划,包括工程的大体进度、施工时间、预算等内容。
5、施工检查在进行防洪治理工程施工时,需要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和评估。
如有必要,还需进行调整和修正。
确保工程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三、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的计算方法1、水文计算水文计算是河道治理防洪工程设计的重要过程,其目的是确认河流的最大流量和水位。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收集相关的气象和水文数据,并进行分析,以确定水流的特征和流量范围。
同时,需要建立有关流量变化和水位的数学模型,以便进行工程设计和规划。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在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关键工作,旨在改善河道的水文、水动力、水质等方面的状况,以提高河道的功能和效益。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以满足相关需求。
1.背景针对某个具体的河流,我们需要进行治理工程设计,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河道的水流情况、泥沙淤积情况、岸坡状况、沿岸开发状况、水质等情况。
2.设计目标本次治理工程的设计目标如下:- 保障河流的安全运行,防止溃堤和洪水灾害发生;- 改善河道的水动力特性,提高水流输送能力;- 减少泥沙淤积,防止河道的漫滩扩展;- 提升河道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提高水质,解决污染问题;- 兼顾河岸开发,满足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需求。
3.设计方案根据对河道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3.1 水流调整针对水流过快或过慢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局部疏浚工程,清理淤积物,恢复河道的原有断面形态;- 设计流量调节工程,用以调整水流的速度和流态;- 设置堰坝或弯道,减缓水流,防止侵蚀和淤积。
3.2 泥沙控制为了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定期的泥沙清淤工作,确保河道的畅通;- 增设堤内护岸或护坡,降低泥沙淤积的程度;- 植被恢复,增加植物的覆盖面积,减少泥沙的入侵。
3.3 河岸防护为确保河岸不受侵蚀和坍塌,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河岸护坡或护岸工程,加固河岸的稳定性;- 建设沿岸林带,增加树木的栽植密度,加强固土保持;- 控制河岸开发的范围和强度,避免对河道产生不良影响。
3.4 生态修复为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建设湿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限制捕捞和水产养殖的数量和范围,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治理工程的设计实施,我们预计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提高河道的水流能力,防止溃堤和洪水灾害的发生;- 降低泥沙淤积的程度,减少河道的漫滩扩展;- 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提高水质,解决污染问题;- 在满足水资源利用需求的同时,兼顾河岸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白沙河河道的治理工程设计白沙河是一个重要的河流,流经多个城市和乡村,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白沙河的河道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和河道淤积问题,给沿岸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改善白沙河的水质和河道治理,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程设计。
我们需要对白沙河的河道进行淤积清淤工程。
由于长期的人为污染和河道淤积,使得白沙河的河道淤积严重,导致河水不畅,水质下降。
我们需要进行淤积清淤工程,采用机械设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除河底淤泥和垃圾,恢复河道的通畅。
在清淤过程中,同时采用环保、可持续的方式处理清淤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需要进行白沙河水质改善工程。
为了提高白沙河的水质,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对河水进行处理、净化,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白沙河的水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减少对河水的污染源,确保河水的净化和提质。
针对白沙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还需要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植被的种植、湿地的构建等措施,恢复白沙河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发展。
在生态修复工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科学的生态规划和管理,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好白沙河的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进行白沙河的治理工程设计,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河流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和河道治理评估机制,对白沙河的治理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理措施,确保治理工程的效果和持续性。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白沙河治理工程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白沙河的治理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河道淤积清淤、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和监测评估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保障白沙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通过不懈的努力,相信白沙河的治理工程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当地居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报告范文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河道污染和河势堤坝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设计方案旨在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和保护沿岸生态,同时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二、总体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确保治理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具备可持续性,能够在未来长期保持良好的效果和功能。
3.综合施策: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河道整治、水质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解决问题。
4.科学可行性:设计方案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证数据,并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治理目标与措施1.河道整治在河道整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清淤疏浚:通过清除淤泥和水草,保证水流畅通,并增加河道的容水能力。
b)堤坝修复:修复受损的河势堤坝,防止河水外溢引发洪水灾害。
c)水工建筑物维修:对破损的水工建筑物进行维修和加固,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d)河道疏浚:疏通河道,增加河道水深,提高水流速度,减少沉积物的沉积。
2.水质治理在水质治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污水处理:修建污水处理厂,收集和处理城市排放的污水,减少对河水的污染。
b)农田排水管理:优化农田排水系统,减少农田养分和农药的排放。
c)水源保护: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禁止非法采砂和乱倒垃圾等行为。
3.生态修复在生态修复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湿地建设:修建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和鸟类的繁殖和栖息地。
b)植被恢复: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沿岸植被,防止土壤侵蚀,改善河岸生态环境。
c)水生态系统建设:建设人工河流和水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鱼类和水生动物的生存条件。
四、项目实施方案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的建立:成立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组织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策划、管理和监督。
2.项目勘测与设计:开展对河道的详细勘测,制定详细的河道治理设计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设计理念主要是通过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河流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设计工程时,要注重保护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尽可能保留现有的植被和动物群落,尤其是稀有濒危物种。
同时,在河道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保护和恢复生物种群的自然繁衍过程。
其次,倡导生态恢复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尽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貌和功能,包括湿地、水生植被、河岸林带等。
重点关注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问题,采取适当的水质净化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采取措施修复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河道断流、水位下降等问题。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
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注重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分配,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合理规划和完善水文监测系统,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加强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参与和合作。
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积极开展社会参与和合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治理工程的实施。
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群体的教育和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河道生态治理。
总之,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系统为核心,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和社会参与。
只有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实施,才能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叉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分析摘要:文章阐述了织女河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暴雨资料进行洪水计算,提出织女河治理具体工程措施,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水保、环保方案,并对河道治理效益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河道治理;洪水计算;施工组织一、织女河概况织女河位于山东半岛,发源于临淄、青州市的山丘地区(青州市称裙带河、广饶县叫泥河子),流经广饶县淄河店西、西水磨村北,于刘家河头村西北入寿光境,向东流经台头镇三楼村、一楼村北,有阳河、乌阳沟河汇入,复向东北经洰淀湖农场南汇入塌河。
寿光市境内全长10.64公里,入境流域面积341平方公里,自阳河汇入后,流域面积为757平方公里。
益寿新河截取王钦河等58.18平方公里后,织女河现流域面积为692.8平方公里。
1975年1月进行改道治理,在三座楼村东分叉,北段为新织女河,南段为老织女河。
织女河治理河段位于山东省寿光市。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跨东经118°32′~119°10′,北纬36°41′~37°19′,东邻潍坊市寒亭区,西接广饶县,南接青州市和昌乐县,北濒渤海。
纵长60公里,横宽48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耕地141万亩,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3%,常住人口113.94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蔬菜年产量40亿公斤,产值40亿元。
寿光市也是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首创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全国闻名,其蔬菜种植水平始终居于全国前沿水平,市场营销范围辐射全国。
目前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有机蔬菜65万亩,有322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认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70%。
二、织女河存在的主要问题老织女河河头村至三座楼村堤防不明显,防洪标准低,两岸堤防单薄,不能满足设计行洪要求;三座楼村至郑家埝村堤段,堤防存在,但河槽坡度变化范围较大,堤顶宽度局部2m左右;郑家埝村至治理段末端堤防较完整,但不满足设计行洪要求。
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河道因为受到人为和自然原因的影响而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水体污染、河道淤积、生态系统破坏等。
因此,对于生态河道的治理和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某生态河道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方案设计,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河道现状调查1. 河道基本情况该河道位于城市的北部,流域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长约60公里,流域内主要水体河道密布,景观资源丰富,水质较清。
然而,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污染物排放增加,该河道遭受到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2. 河道水质状况通过对河道水质的监测和调查发现,该河道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重金属和农药等,其中COD和氨氮浓度较高,已经超出了国家二级水质标准。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水生生物数量急剧减少,气味令人生厌,使得附近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 河道生态系统状况调查发现,因为水质问题、河道淤积以及附近居民和工业区的无序开发,该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显著的破坏。
原本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多数物种已经濒临灭绝,使得该河道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生机,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三、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方案设计1. 水质治理为了改善河道水质,首先要利用生态工程手段对河道进行水质治理。
具体措施包括:在流域上游种植湿地植物,增加河道流量,减少污染物浓度;加强河道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改善大气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减少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的情况。
2. 淤积处理为了解决河道淤积问题,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需要对河道进行淤积处理。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河道清淤工程,清除淤积物,恢复河道原本的水动力条件;进行植被恢复,采用湿地植物和水生植物进行岸线植被修复,减缓河道侵蚀速度;加强生态保护,严格禁止河道周边的乱砍滥伐和污染行为,保护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背景河道治理工程是为了改善河道水流情况、保护河岸环境以及防止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于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时,常常会面临一些重难点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重难点分析1. 地质环境复杂:许多城市的河道周围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如软土层、高地下水位等。
这给施工带来了困难,容易导致土体沉降、塌方等问题。
2. 河道鱼类保护:河道往往是鱼类的栖息地,施工可能会对鱼类产卵、生长等活动造成影响。
如何保护河道中的鱼类成为施工中的重要问题。
3. 施工期限紧迫:由于河道治理工程往往需要尽快完成,施工期限通常较紧,这对施工进度和质量提出了要求。
4. 环境保护要求高:如何减少对河流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一大难点。
解决方案1. 地质勘察与设计:在河道治理工程之前,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和勘察,以了解地质环境的复杂性。
在设计时考虑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2. 鱼类转移与保护:在施工前,将河道中的鱼类进行转移,确保其安全迁移。
同时在施工期间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安装临时隔离网、建设暂时的鱼类栖息地等,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
3.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任务和工艺流程,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提前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保施工进度的合理安排,避免超时延误。
4. 强化环境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法规,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控制施工噪音和粉尘、防止污水排放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解决。
通过地质勘察与设计、鱼类转移与保护、合理安排施工计划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等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确保河道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河道治理与工程设计分析
1工程概况
亳清河是黄河一级支流,位于垣曲县中西部,发源于绛县横岭关下,经闻喜县马家窑入垣曲境内,流经左家湾、下古堆、新城、皋落、长直、王茅至古城注入黄河。
河流全长56km,流域面积1185km2,垣曲境内流长48km,流域面积514km2。
河谷支沟比较发育,呈树枝状展布,主要支流有白涧河、五龙沟河、清水河、原峪河、杜村河、白水河、口头河、杨家河、允西河共计9条支流。
河道平均纵坡11‰。
河床宽100~150m。
2河道治理必要性
亳清河治理段河道整治未经统一规划,现有防洪堤多为沿河群众自发修建,经多年运行,基础经洪水淘刷,局部损坏。
河道私挖乱采现象严重,导致局部河道断面缩窄,行洪能力大幅降低。
本治理段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少,河道两岸防护工程少,一旦遇到洪水,将淹没县城、村庄及农田。
为了保障沿河城镇、工厂及农田的防洪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变水害为水利,对亳清河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
3工程设计
3.1工程总体布置
本工程设计治理河道长度8.2km,共分两段,分别为后磨凹至军民桥段和皋落西园至鲁家坡段。
后磨凹至军民桥段(0+000~2+570),该段河道长度为2.57km,治理长度为2.57km,区间无支流汇入,设计洪峰流量为461.8m3/s。
该段设计新筑浆砌石堤防长3.782km,加固堤防长1.242km,河道疏浚长2.57km,新做河堤道路长1.5km,拆除1座阻水严重并已废弃的机耕桥,修建支流入河口1处,穿堤涵管3座。
皋落西园至鲁家坡段(8+366~14+896),该段河道长为6.53km,治理长度5.63km,其间有两个支流汇入,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443.6m3/s、547.9m3/s、816.6m3/s。
该段设计新筑堤防长8.553km,加固堤防长1.489km,河道疏浚长5.63km,修建支流入河口2处,穿堤涵管4座。
3.2堤防工程设计
3.2.1堤型、结构根据《山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指导意见》,在河道断面满足行洪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堤防工程原则上以原有堤防除险加固为主,尽量维持原堤线及堤距。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便于施工,满足防汛和管理的要求”的原则,结合工程现状确定采用挡土墙堤防,根据地形条件,在填方段采用垂直重力式挡土墙,岸坡较稳定直接削坡进行护砌段采用仰斜重力式挡土墙。
仰斜重力式挡土墙堤防。
根据堤岸地形和地质条件,墙外坡边坡1∶0.4,内坡为1∶0.2,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石结构,墙顶宽0.5m,采用15cm厚现浇C20混凝土压顶,墙底由墙后向墙前倾斜,坡比1∶10,基础埋深2.5m。
垂直重力式挡土墙堤防。
堤防选用墙式护堤,采用
M7.5水泥砂浆砌石结构,墙顶采用15cm厚现浇C20混凝土压顶,顶宽0.5m,墙高4~5.54m,底宽3.03~3.34m,迎水面为1∶0.35,背水面为直墙。
河道处于填方段和受两岸建筑物限制时采用此种形式堤防。
加固段堤防原为垂直重力式挡土墙,采用浆砌石进行加高,护脚采用铅丝笼石,厚1m,分两层,每层厚度0.5m,长度2.5m。
为了减小堤防后背水压力,堤身设排水孔,孔径50mm,孔距2m,为防止排水孔堵塞,在排水孔进口处设置土工布包反滤料。
堤防每10m、砼压顶每2.5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夹聚乙烯闭孔板,临水侧采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口。
3.2.2穿堤建筑物设计支流入河口设计。
治理段上共有3个支流,分别位于1+425,13+266,14+416处,支流入口断面作法采用仰斜重力式挡土墙堤防,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石结构,墙顶宽0.5m,墙底由墙后向墙前倾斜,坡比1∶10,基础埋深2~2.5m。
支流入河口护砌长度100m。
为了减小堤防后背水压力,堤身设排水孔,孔径50mm,孔距2m,为防止排水孔堵塞,在排水孔进口处设置土工布包反滤料。
堤防每10m、砼压顶每2.5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夹聚乙烯闭孔板,临水侧采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口。
穿堤涵管。
为使亳清河沿岸低洼处洪水顺利进入河道,需在各低洼处洪水入河口处设置穿堤涵管,治理段新建穿堤涵管共7座。
涵管为直径600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每节2m,管道接口形式为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施工时,首先对接口处进行凿毛,并座于混凝土管基上,然后采用1∶3水泥砂浆捻缝,涂15mm厚1∶2.5水泥砂浆,再用钢丝网包裹,外涂10mm厚1∶2.5水泥砂浆。
钢丝网型
号为20号10×10,管基为现浇C20混凝土,宽100cm,高38cm。
桥梁过流能力复核。
本此治理段共有8座桥梁,其中桩号1+320,2+400,2+570三处为公路桥,桩号9+224,9+895,12+430,13+506,14+248五处为漫水桥。
桩号1+320和2+400两座公路桥设计标准均大于本次河道治理标准,桥孔宽度及高度满足设计要求。
其余6座桥均能通过其设计流量,但两侧堤防超高不满足设计要求,给周围村庄及农田造成安全隐患,建议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改造。
由于漫水桥上下游水位落差较大,容易冲刷河床,影响堤防基础稳定,本次设计对其下游堤防基础进行重点防护,即对漫水桥下游堤脚处设铅丝笼石防护,垂直水流方向长度5m,顺水流方向长10m,厚1m,分两层布置。
3.3清淤疏浚工程设计
为保证河道泄洪通畅,本次对亳清河后磨凹至军民桥段,皋落西园至鲁家坡段8.2km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清淤疏浚工程主要内容:河道清淤疏浚的原则。
满足河道行洪断面;主槽疏浚按照现有流势维持不变;滩地高于设计高程的河段进行开挖清理;对低于设计高程的河段进行整平,对于局部临近堤脚处的深坑,影响河堤基础稳定地段进行回填夯实处理。
对河道堆积物、垃圾等进行清理,以保证河道泄洪畅通,使河道行洪能力达到设计防洪标准。
疏浚时按照设计纵坡进行整平,使河道断面呈弧形,主槽边距堤脚最小不得小于15m,严禁疏浚后形成近堤沟槽。
3.4防汛抢险道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