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下学期核物理学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23
物理学发展札记——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部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自然科学刚跨入20世纪,物理学领域内首先掀起了革命的浪潮。
19世纪末,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
这一冲击,对当时的物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19世纪物理学取得巨大成就时,不少物理学家除了赞叹以外,还流露出满足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G.R.Kirchhoff,1824—1887)曾经表示过:“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少也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
”普朗克的导师也曾经说过,物理学将会很快地具备自己的终极的稳定的形式。
并表示,虽然在这个或那个角落里,还可能发现或消除掉一粒尘土或一个小气泡,但作为整体的体系却足够牢固可靠了。
理论物理学已明显地接近几何学100年来已经具有的那种完善程度。
在刚跨入20世纪的第一天,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Lord Kelvin,原名为W.Thomson,1824—1907)也曾经说过:“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了。
”但是,他又敏锐地发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里,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两朵乌云会引起这样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不安呢?我们还是回顾一下历史吧!物理学进入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物理学的经典理论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物理学实验上却陆续发现一些重大的结果,这些结果使旧有的物理学理论显得无能为力。
这些实验中,至少有7个重大的发现,不但旧理论无法解释,有的还导致观念上的更新。
第一个实验是1887年赫兹(H.R.Hertz,1857—1894)在验证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预言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光电效应。
赫兹在研究电磁波发射和接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产生火花的光与接收间隙隔绝时,必须缩短接收间隙,才能使它发生火花;任何其他火花的光射到间隙的端点,也能使间隙之间发生火花。
高三原子物理物理学史高三原子物理物理学史原子物理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以及其内部结构和性质。
高三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会接触到原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因此,了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对于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和应用非常有帮助。
原子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对原子的存在和性质进行了思考。
然而,直到19世纪末,原子的实际存在才得到了证实。
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逊的电子云模型是原子结构研究的重要突破。
他的实验观察到了电子的存在,并提出了“面包糠模型”,即原子内部由带负电的电子环绕着一个带正电的核构成。
这一模型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了解也不断深入。
在20世纪初,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了著名的金箔实验,通过他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非常小而致密的核内。
这一实验结果推翻了汤姆逊的原子模型,促进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在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上,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对原子物理学的进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而后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玻尔模型的提出为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们对原子的能级结构、光谱和辐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原子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预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物理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发现了更多的基本粒子,比如质子、中子和电子,对原子核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精确的测量方法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测量原子内部的微观现象。
总的来说,高三的学生们应该了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哲学家的思考到现代科学家的实验与理论,这一学科的进展过程中凝结着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努力。
了解原子物理学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培养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1 .历史概述原子物理学起源于放射性的研究,是19 世纪末兴起的崭新课题。
在这以前,人类对这个领域毫无所知。
从事这项研究的物理学家,他们既没有史料可查,更没有理论可循,全靠自己用新创制的简陋仪器进行各种实验和观察,从中收集数据,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前进的方向,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原子核物理学的历史至今还不到一百年,但是发展很快。
如果以 1932年中子等发现作为核物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则从1896年到 1932年之前,可以说是核物理学的前期。
这30多年中间,新发现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微观世界的知识宝库,但是基本上还处于经验阶段,1933年以后,原子核理论才逐渐形成,各种核模型提了出来,大量实验为“基本”粒子的性质提供依据。
及至四、五十年代,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大地促进了核物理学的进展,高能粒子的研究发展成粒子物理学。
?2 . 放射性的发现和研究(1 放射性的发展 21895年底,伦琴将他的第一篇描述X射线的论文《初步相信:一种新射线》和一些X射线拍摄的照片分别寄给各国著名学者。
其中有一位是法国的彭加勒,他是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当时任法国科学院院士,对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和新进展非常关心,积极参与各种物理问题(例如阴极射线本性)的争论。
法国科学院每周有一例会,物理学家在会上报告各自的成果并进行讨论。
1896年1月20日彭加勒参加了这天的例会,他带去了伦琴寄给他的论文和照片,展示给与会者看。
正好在这个会上有两位法国医生。
将他们拍到的人手X射线照片提交科学院审查。
这件事大大激励了在场的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他问这种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彭加勒回答说,也许是从阴极对面发荧光的那部分管壁发出的,荧光和X射线可能是出于同一机理。
不过他不太有把握。
第二天,贝克勒耳就开始试验荧光物质在发荧光的同时会不会发出X射线。
可是试来试去,却没有任何迹象。
正当贝克勒耳准备放弃试验时,又读到彭加勒的一篇科普文章介绍X射线,文中又一次提到荧光和X射线可能同时产生的看法。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序言 (2)1.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 (3)1.1偶然的发现 (3)1.2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2.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3)2.1贝克勒尔发现铀盐辐射 (4)3.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4)3.1钋的发现 (4)3.2不知疲倦的科学家 (5)3.3生活的不幸成为研究的动力 (6)4.卢瑟福和α射线的研究 (6)4.1卢瑟福发现α射线 (7)4.2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 (8)5.总结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在21世纪,原子核物理学已经在人类生活,军事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有多少人知道其发现的历程呢!在以牛顿理论系统建立的经典力学的大厦笼罩下,原子核物理学又是经过多少科学家的反复推导和验证诞生的呢!或许岁月的长河会掩盖住过往的尘沙,但它无法遮挡住那如黄金般闪耀的历程!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跟寻科学家的脚步,来重新认知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的历程。
并且着重通过对卢瑟福对α射线的研究,尤其是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来亲自感受原子核发现的经过。
最后讨论原子和物理的发现和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正确的对待科学,应用科学,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
关键字:X射线放射性α射线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nuclear physics has been in the human life, the military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how many people know that their findings of course! In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 system set up for our shadowat, omic nucleus physics and after how many scientists of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is born again and again! The long river of years may obscure past dust, but it cannot block the shine like gold of course!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urvey method and steps of scientists, to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hysics. And emphatic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utherford to alpha rays, especially of alpha particles, large Ang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after found to experience personally the nucleus. Finally discussed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toms and physical brings to the huma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rrect treatment of science, applied science, make our home more beautiful.Keywords:X ray radioactive alpha引言在枯燥的知识传递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翻阅,对历史的客观调查去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研究出那些丰硕的科学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献身科学精神,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科学方法,对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子核物理发展史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物理学家开始探索原子的内部构成。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原子核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理论模型。
早期的原子核物理研究主要依赖于实验证据。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是原子结构理论的重要突破。
随后,他提出了“洋葱模型”,即认为原子由电子组成的负电荷球体,球内包含了正电荷的核。
1909年,新西兰物理学家Rutherford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通过散射α粒子来探测原子内部的结构。
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发现,几乎所有的α粒子都通过金箔而没有被散射。
根据散射的角度和能量,Rutherford得出结论,原子有一个非常小而密集的核,带有正电荷,并且占据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这个发现为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对原子核的研究逐渐深入,科学家发现原子核的质量远远大于电子质量,因此不能仅用电子来解释其内部结构。
1919年,德国物理学家里韦肖尔提出了质子的概念,认为原子核中存在一个具有正电荷的质子。
这一理论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支持,并被进一步发展。
随后,科学家发现原子核中还存在一种中性粒子,称为中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共同构成了原子核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发现质子和中子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斯特朗提出了“液滴模型”,认为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个稳定的液体滴。
他的模型解释了核子的稳定性和核反应的一些基本规律。
然而,液滴模型无法解释一些更复杂的现象,如原子核的形状、核自旋和核壳模型等。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更高能量的粒子和更大质量的原子核,从而发现了核的一些新的性质。
1955年,物理学家玻斯提出了核壳模型,认为原子核类似于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具有一定的壳层结构和壳层填充规律。
核科学的发展历史
核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在这一时期,物理学家开始对原子及其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核科学主要发展历程:
1.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2.1900年,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和贝克勒尔夫妇开始研究放射性,并于1903年共
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1917年,欧内斯特·卢瑟福在实验室中发现核裂变。
这项发现为人们认识核能提供了
奠基性的证据。
4.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利用粒子轰击的方法分离出了重水素(氘)并证明了核反
应。
5.1938年,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劳斯曼首次实验成功把铀原子核分裂成较小的原
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这个实验奠定了核能利用的基础。
6.随后,研究人员继续探索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核科学
研究成果被用于制造原子弹。
7.在战后,核科学发展出了众多应用,包括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
及电力生产的核能反应堆等。
总之,核科学的发展历程充满着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仅揭示了物质的内部机制,也开启了人类利用核能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