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不典型心电图的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93
aami标准ecg分类
aami标准ecg分类(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Instrumentation)是美国医疗仪器协会制定的一种心电图分类标准。
根据该标准,心电图被分为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和不确定形态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是指波形符合标准特征,没有明显异常波动的心电图。
这通常包括P波、QRS波、T波和U波,以及PR间期、QT间期等指标。
正常心电图并不能保证患者完全没有心脏问题,但可以排除一些严重的心脏疾病。
异常心电图是指不符合标准特征,存在明显异常波动的心电图。
这可能包括波形异常、心律失常、ST段抬高或压低等。
异常心电图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某些心脏疾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不确定形态心电图是指无法明确归类为正常或异常心电图的情况。
这可能包括一些轻微的波形异常、不确定性的心律失常等。
不确定形态心电图需要由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总之,aami标准ecg分类是一种常用的心电图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心电图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问题。
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表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根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但不典型者易误诊误治。
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1.1 以昏厥、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本院病例:男,51岁。
晨起后突然昏厥,约3~5 min清醒,感到胸闷、乏力、恐惧感,经心电图检查V1-V3呈QS波,ST段抬高呈单线曲线,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有昏厥、偏瘫、抽搐、意识模糊或出现各类型精神症状,但病人并无脑栓死、出血及血栓,由于病人患有脑血管硬化,在发生心肌梗死时,心排血量下降,或由于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均可使大脑血液供给障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掩盖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1.2 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1]本院病例:男,69岁。
因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入院。
经胃镜检查初诊为十二指肠流出道梗阻,待手术探查。
心电图示Ⅱ、Ⅲ、aVF呈QS波,ST段抬高呈单项曲线,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据文献报道,约有1/3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绞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症状,多见于老年患者。
当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氧,刺激迷走神经,肠道出血循环障碍而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胰腺、胆道等疾病。
1.3 以咳嗽、气喘、咳痰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2]王忠等报道1例因咳喘加重,不能平卧,诊断为慢支、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人,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由于病人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排血量下降,肺淤血加剧了呼吸道症状。
1.4 以头痛、牙痛、咽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塞死本院报道1例以腰部剧痛为表现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
王达平等报道1例以剧烈头痛反复发作为表现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
韩玉兰报道1例以阵发性“嗓子痛”为表现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5]。
王伟等报道1例以牙痛为表现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6]。
门诊心电图诊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为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探讨性分析其心电图的表现。
方法在我院心电图室选取8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有以昏厥、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有以头痛、牙痛、咽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低血压、头晕、皮肤湿冷等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等;心电图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出现的异常Q波,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非Q波型,心电图无特异改变的小灶性或微灶性心肌梗死,正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表现出的伪正常变化等。
结论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进行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结合心肌酶谱、心脏多普勒超声等多种检测手段,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102-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1],临床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通过心电图与心肌酶谱检测发现有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增高现象。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其特有的临床表现,通过心电图等手段不能诊断,而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心电图变化不明显,而时常被误诊、漏诊[2]。
本文通过对所选病例资料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规律。
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资料本组研究资料来自我院心电图室随机选取的8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在所有患者资料中,男性占62例,女性占 20例;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35岁。
1.2 方法本组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ACS或AMI心电的识别与交流急诊室是常与AMI打交道的科室,第一时间发现与做出正确的处理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治疗,所以作为一名急诊医师必须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至于处理被动、甚至慌忙手脚,但是及早地处理关键是及早第一时间的识别判断尤为重要,而此时心肌酶往往还没出结果,那么临床急诊心电学对 ACS或AMI第一时间的识别尤其凸显其重要性,争取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尊重!第一、重视ST改变及心肌梗塞相关冠脉: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右冠闭塞:下壁右冠血供约占80%,而回旋支约占20%,右冠病变时,ST向量指向右,于是STIII↑>STII↑,STI、STavL↓≥1mm。
如伴有STv1↑提示右冠近端病变及可能有右室心梗,请此时务必加做右心导联心电图,请千万不要上硝酸甘油,而是适当补液扩容,以免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甚至休克的发生。
ST avR↓提示右冠近端病变。
2、急性下壁心梗——回旋支闭塞:回旋支闭塞时,ST向量指向左,于是STII↑>STIII↑,STI、STavL↑≥1mm。
回旋支闭avL塞,引起侧壁心肌损伤,avL导联ST段抬高,V1、V2导联ST段↓提示回旋支闭塞伴左室后壁梗塞,请务必加做后壁导联心电图。
3、右室梗死——右冠近端闭塞:右室梗死大多是右冠闭塞所致,小部分右室前壁梗死可以是左前降支闭塞的结果。
右室梗死最敏感的心电图标志是STV4R↑≥1mm伴直立T波(AMI后12小时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V1导联↑常伴有II、III、avF导联ST↑(STIII>STII)也是右室梗死的重要指标。
此时同前面1讲过的注意事项。
4、前降支闭塞:V1、V2和V3导联ST↑,V1、avL导联、avR导联ST向量向上。
前降支近端闭塞:V1、V2和V3导联ST↑及avL导联ST↑伴有avF 导联ST↓≥1mm。
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分支后闭塞:V1、V2和V3导联ST↑无下壁导联ST↓或下移<1mm。
急性心肌梗塞极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肖竟;贾慈阳
【期刊名称】《心电学杂志》
【年(卷),期】1992(011)003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AMl)极早期,病理性 Q 波尚未出现时,ECG 诊断有一定难度。
自1975年Schamroth 提出 AMI 的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理论之后,对于 AMI 的早期 ECG 改变有了较统一的认识,即可有以下表现:(1)急性损伤阻滞。
①对应梗塞导联的 R 波升肢缓慢,因此类本位曲折≥0.045s,②QRS 间期增宽,可达0.12s,③常有 QRS 波幅增加。
(2)ST 段斜行抬高可达10—15mm。
(3)T 波电压增加,T 波高耸。
我科1980—1990年共收治 AMI 267例。
首次 ECG呈不典型表现者119例(44.5%)。
其中大多数基本符合 Schamroth 标准。
尚有少数呈 AMI 极早期的不典型表现,而动态观察描记 ECG 演变过程及临床症状、体征、心肌酶等均符合
【总页数】3页(P161-163)
【作者】肖竟;贾慈阳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0.4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诊断 [J], 陈清启;李俊
2.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J], 赵筱俐
3.急性心肌梗塞极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J], 刘英华;任瑞巧
4.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J], 郑绪旦;张茜;扬晓梅;刘晓红
5.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J], 潘庆敏;吴瑞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MI诊断标准最新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的完全阻塞引起。
AMI的及时诊断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AMI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AMI诊断的最新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AMI患者。
1. 临床表现。
AMI患者常常表现为剧烈的胸痛,可放射至左臂、颈部或下颌,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表现。
此外,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
2. 心电图。
AMI患者的心电图通常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或ST段压低。
在不同导联中出现的异常表现也有助于AMI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心电图不典型的情况,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 血清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是AMI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用的血清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和T、肌红蛋白等。
这些标志物在AMI发生后会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
结合心电图和临床表现,血清标志物可以帮助确定AMI的诊断。
4. 影像学检查。
除了心电图和血清标志物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对AMI的诊断和评估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心肌梗死的范围、部位和严重程度,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5. 诊断标准的更新。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AMI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近年来关于AMI的高敏感性心肌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的应用,使得对AMI的早期诊断更加准确可靠。
此外,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诊断也成为AMI诊断的新趋势。
6. 结语。
AMI的及时诊断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当熟悉最新的AMI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判断,以提高AMI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
32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分析
钟文兰;蔡凤丙;黄蔼红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7)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特征,提高对AMI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心电图不典型的AMI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AMI不典型心电图多见于AMI早期,其次常见于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非Q波型AMI、同一部位多次AMI、记录导联不正确(累及部位在常规12导联以外的导联)之患者.结论对心电图不典型的AMI疑似患者必须连续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观察心电图细微的改变,根据心电图常规导联有关变化,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钟文兰;蔡凤丙;黄蔼红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广东湛江,524043;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广东湛江,524043;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广东湛江,524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0.4+1
【相关文献】
1.41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分析 [J], 焦方刚
2.急性心肌梗死极早期心电图不典型变化的分析 [J], 杨剑峰;沈咏菊;俞蓉蓉
3.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32例临床分析 [J], 王瑞强;王志倩;王利梅;胡小正
4.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J], 雷莉
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J], 兰素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mi诊断标准摘要:1.AMI 的定义和诊断标准2.AMI 的心电图诊断3.AMI 的生物标志物诊断4.AMI 的影像学诊断5.AMI 的诊断流程正文: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AMI 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
首先,AMI 的定义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受限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如剧烈胸痛、心悸、气促、出汗等。
同时,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其次,心电图是诊断AMI 的重要工具。
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是ST 段抬高性MI(STEMI),其特点是ST 段抬高和Q 波。
然而,有些AMI 的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典型,如非ST 段抬高性MI(NSTEMI),其心电图特征是ST 段压低或T 波改变。
再者,生物标志物检查也是诊断AMI 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b)等。
这些标志物的升高可以提示心肌损伤,从而帮助诊断AMI。
此外,影像学检查在诊断AMI 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最后,AMI 的诊断流程通常包括病史询问、临床体检、心电图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减轻病情、改善预后。
总之,AMI 的诊断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ami诊断标准
A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缩写,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流阻塞而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
诊断AMI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和心肌生物标志物等综合评估。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诊断标准(第四版,2018年):
1. 心绞痛症状:患者有典型的胸痛或胸闷症状,持续超过20分钟,可能向颈、下颌、上肢或背部放射。
2. 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中心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等心肌坏死标志物的水平升高。
通常在发病后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并可持续数天。
3. 心电图改变:出现特征性的心肌缺血或坏死的心电图改变。
常见的改变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Q波增宽和ST段抬高或压低。
4. 血流学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冠状动脉血流阻塞或狭窄。
此项检查通常在急性期进行,可帮助确定病变的程度和位置。
综合上述诊断标准进行判定,如果患者同时满足上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标准,可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然而,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AMI的诊断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急性心肌梗塞不典型心电图改变探讨
孟改仙;赵青云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1997(004)003
【摘要】@@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典型ECG改变已被临床医生所认识,但对具有特殊ECG表现的AMI易漏诊和误诊,为此,现将我院遇到的6例具有特殊ECG改变的AMI,结合学习国内文献,探讨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194-195)
【作者】孟改仙;赵青云
【作者单位】五台县第一人民医院,035500;五台县第一人民医院,03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塞时心电图改变与血清ApoB含量关系的探讨 [J], 刘玉华
2.急性心肌梗塞不典型心电图改变20例分析 [J], 张树中;刘天娇
3.16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分析 [J], 姜波;梁萍;迪力努尔
4.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探讨 [J], 刘永明
5.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改变18例分析 [J], 申秀玲;代丛;齐玉;李玫;杨惠英;夏一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分析张秀艳1孙明娟1 张利环2(1吉林省通化市新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4001;2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 134001)【中图分类号】R54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92-02【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也是临床常见的急危症之一。
其首发症状典型者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AMI)典型发作时较易做出诊断,但对于首发症状不典型AMI患者,有很多是以其他部位的疼痛为临床表现,有近1/3的患者缺乏典型症状,近年又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再加上患者对AMI不典型症状的认识不够,由于基层医院因缺少冠状动脉造影等介入技术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则有可能导致诊断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近3年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3例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口腔科疾病、等,为引起基层医院医生的高度警惕,本文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一、临床病例例1. 患者,男,66岁。
自诉以往时常出现生气后上腹痛、恶心、呕吐伴腹泻,服止泻药多自行缓解,自认为是肠炎。
因2h前无诱因稀便3次(无脓血),同时上腹痛较以前加重,恶心呕吐2次(吐物为胃内容物)入院。
查体:面色苍白,痛苦表情,心肺听诊正常,腹软,上腹压痛。
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经静脉点滴庆霉素,加用山莨菪碱,肌注爱茂尔等药物治疗,2h后病情仍不减轻,急查心电图示:Ⅱ、Ill、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I、aVL、V导联的sT段下移,心肌酶增高。
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经吸氧,含服消心痛,静滴极化液、硫酸镁、丹参、速尿后症状略缓解。
经治疗临床痊愈出院。
例2.患者,男,60岁。
打麻将时突发头晕,眼发黑,继而右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不清。
无心前区疼痛及呼吸困难。
6~7min后肢体运动恢复正常,言语转清,自诉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