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台湾诗人-席慕容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6
我眼中的席慕容我眼中的席慕容席慕容简介: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我眼中的席慕容:席慕蓉的文学世界中,总充满着一种动人的力量。
读着她朴素平淡的字句,仿佛在听小敲木琴时发出的清脆,又好似游子归家后感到的温。
因此,我常能从她的作品中,体会到浓浓的欣喜与幸福,对于生活中的不快与忧伤,席慕蓉以一颗冷静的心接受,用淡淡的色彩呈现给读者。
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在初中语文课本里与她《乡愁》的相遇,那首诗曾带给我莫名的感动,也正是因为她淡淡愁绪的表露,使我牢牢记住了它:“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挥手别离 / 离别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 / 永不老去。
”对于没有见过模样的故乡,在游子心头,既泛起淡远的惆怅,更铭刻深深的眷恋与遐想。
席慕蓉用心灵勾勒出故乡澄澈的河流,辽阔的草原,洁白的羊群,虽身在他乡却永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读席慕蓉的诗,会发现她可以用最简单的几句话,表达出最浓烈的情感。
我从初三开始大量接触她的诗,这缘于她的一盘配乐诗带,柔柔的诗配上略带忧郁惆怅的音乐,开始只是觉得很好听,用来做学习之余的消遣,以为她的诗像冰心那样好温暖好单纯。
时间久后,才觉出其中的妙处:席慕蓉的诗,句句注入了她真挚的感情,更有她对这种感情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同冰心感性的诗比起来,席慕蓉更能在感性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更耐咀嚼,更令人回味。
台湾诗人席慕蓉的“原乡”情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6年第12期1989年,46岁的席慕蓉才第一次见到内蒙古大草原。
在那里,她追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流。
天空、草原、牧民……故乡的一切都强烈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
文图|张道正“马有马心,人有人心,马心通人心,马也会想家。
”2 016年9月19日晚间,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现身天津,在南开大学开讲“母亲的草原”,倾诉“原乡”情。
一切都似曾相识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台湾,父母皆为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人。
她是台湾现代散文家、女诗人、知名画家,曾于东海大学美术系任教。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出版后引起轰动,热销致短时间内重印6次,风靡华人圈。
近些年,席慕蓉常常回返大陆,在各种场合演讲中尤喜谈草原故乡。
对于久居南方的席慕蓉来说,远隔千里的蒙古高原一直是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情思。
1989年,46岁的席慕蓉才第一次见到内蒙古大草原。
在那里,她追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流。
天空、草原、牧民……故乡的一切都强烈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
记者近几年数次接触席慕蓉,无论是公开的演讲还是私底下的讲述,她的主题永远是“原乡”—那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当我第一次踏上草原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好像来过!”席慕蓉说:“我觉得我走在自己的梦里,一切都似曾相识。
”一段时间以来,席慕蓉一直在为这种感觉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直到2014年10月,有三位医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潜藏在人类大脑深处的海马回掌管着人们的空间认知,这样的认知是祖先留给每一个人的生命密码。
“原来我们的乡愁是有科学根据的生理上的乡愁,这是解决我的疑惑的最好的证据,原来在我的海马回里,还包括我的先祖的一层一层的记忆。
当我站在‘父亲的草原’上,面对高原原貌的时候,我觉得好像一泓清泉,解我心里面的渴。
所有祖先曾经见过的草原,他们所有的资讯,在我到了草原的那一刻醒了过来,我走在祖先的梦里。
《美丽的心情》是的代表作之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席慕蓉《美丽的心情》美丽的心情--席慕蓉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与伤悲就是那两条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追随所有的时刻都很仓惶而又模糊除非你能停下来远远的回顾只有在回首的刹那才能得到一种清明的酸辛所以也只有在太迟了的时候才能细细揣摩出一种无悔的美丽的心情席慕容,女,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
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
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代表作品有《记忆广场》、《成长的痕迹》等。
作品评论作品风格席慕蓉的散文诗中表现出来,如幻似梦,似有若无,又远又近的境界。
人存不存在前生?我们就不用去作科学的探讨与论断了,仅就《前缘》一文而言,诗人是借前生的存在来表达她对相悦者炽烈的爱恋。
席慕蓉这爱恋曾被忽视:“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
”这爱恋含着埋怨:“你若曾是那逃学的顽童,我必是从你袋中掉落的那颗崭新的弹珠,在路旁的草丛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
”这爱恋甘愿牺牲:“你若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
焚烧着,陪伴你过一段静穆的时光。
”三个并列的意象,均用词精美,格调清新,特别是把相悦者与自己放在不平等的地位,突出了己方的主动与猛烈,极大的增强了情感的穿透力。
正因为如此:“今生相逢,总觉得有些前缘未了,却又很恍惚,无法仔细地去辨认,无法仔细地向你说出。
”这无法分辨,无法述说之情,就起了如幻似梦,似有若无的作用。
也因为将此生与前生交错描写,给我的感觉是又远又近,远近界限难以划分,现实与理想难以划分,心相与理析难以划分。
席慕容《出塞曲》对我而言,是属于梦里的歌。
年少的时候,第一次听张清芳站在大漠深处唱: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旋律----黄沙漫漫里,落日长空下,英雄策马而来,带着一身寂寞和荣光。
那种久远而苍凉的时空感,似乎总在冥冥之中指引着要你寻梦而去,去看一眼那片长城外的风光。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首歌是李南华女士根据席慕容的诗所谱的曲,作为蔡琴在1979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出塞曲》里的同名主打歌。
我所听到的张清芳演唱的版本属于翻唱版。
那一年,席慕容36岁,与丈夫刘北海一起居住在台湾新竹。
从1969年自比利时完成学业返回台湾开始,席慕容就开始陆续在报纸上发表散文作品,后来又进行诗歌创作,直到1981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风靡海峡两岸。
彼时的席慕容结婚、生子、教书、画画、写作。
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段生命中最安静,也是最清灵而纯粹的时光。
偶尔想起父母口中的故乡、那片广阔而古老的土地——蒙古时,也会生起一些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只是那时的一点乡愁,还未曾在她生命里燎原。
《出塞曲》正是席慕容那个时期里的思乡之作。
与她原先清新柔美的诗风截然不同,这首诗读来气势磅薄,豪情万丈。
虽然从未踏足过那片大漠草原,但诗里却充满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向往和渴望。
《前尘•昨夜•此刻》这本书,是她的散文精选集。
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其在散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翻开书,一行一行,一篇一篇的品读下去。
越来越觉得,她就像是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婆婆”,讲述那些流逝了的岁月。
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其行文风格的善于抒情,善于联想,题材选取上的生活化,碎片化,予我的强烈感受。
凡是成熟的作家,在不断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必然会“无意”间形成自身的特点。
也许,家庭出身、时代背景、读书经验、社会阅历等,每一样都会对其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个流淌着蒙古族血液的人,她始终对故乡充满了神往。
《独白》席慕容《独白》席慕容席慕蓉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蓉诗歌的第一主题。
而在这些爱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忧愁。
席慕蓉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视角,来体验着生命中的温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白》席慕容,欢迎大家分享。
《独白》席慕容(一)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一切都发生在回首的刹那。
我的彻悟如果是缘自一种迷乱,那么,我的种种迷乱不也就只是因为一种彻悟?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
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二)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他们说,在这世间,一切都必须有一个结束。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
太多的人喜欢把一切都分成段落,每一个段落都要斩钉截铁地宣告落幕。
而世间有多少无法落幕的盼望,有多少关注有多少心思在落幕之后也不会休止。
我亲爱的朋友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察觉,那生命里最深处的泉源永远不会停歇。
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
涌泉仍在,岁月却飞驰而去。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三)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而在那高高清凉的山上,所有的冷杉仍然都继续向上生长。
在那一夜,我曾走进山林,在月光下站立,悄悄说出,一些对生命的极为谦卑的憧憬。
那夜的山林都曾含泪聆听,聆听我简单而有美丽的心灵,却无法向我警告,那就在面前窥伺着的种种曲折变幻的命运。
目送着我逐渐远去,所有的冷杉都在风里试着向我挥手,知道在路的尽头,必将有怆然回顾的时候。
怆然回顾,只见烟云流动,满山郁绿苍蓝的树丛。
一切都结束在回首的刹那。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
席慕蓉简介: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运用的技巧更是表达出此一讯息,重覆的句型、问句的使用,文中充满跳跃感,在不经意中仍有奇句,文体虽是散文,但诗的意味浓厚。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席慕容的诗歌及其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抉择》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赏析:抉择 是我喜欢的一首诗。
人在很多时候是贪婪的,无法理智的。
作者诗中也想贪恋的与爱人相遇,贪婪地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和持久。
即使带着感恩的心感恩宇宙的安排,化作上帝所作的一首诗,不论结局如何。
只享受其幸福过程!只是,现实总是需要抉择的。
抉择的背后又是无尽的犹豫和徘徊…… 这也是这首诗诗中动人心,诗后悯人心的感人之处!如果你也处于这样的时刻,不妨仔细品读一下【抉择】带给你的解惑!----- 没有现在的明天席慕容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容诗歌的第一主题。
席慕蓉出生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
自幼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台湾,之后又去欧洲留学。
每换一次环境,孤独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过写诗来抒发重重寂寞。
在无边的黑夜里,席慕蓉经常会梦见回家,却总在刚推开家门的瞬间醒来。
《悟》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也不过是昨曰的事而江上千载的白云也不过只留下了几首佚名的诗那么我今天的经历又有些什么不同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在回首时也不过恍如一梦赏析:没有疼痛就没有悔悟。
席慕蓉的诗多以爱情为主。
而这首情诗就写出了爱情繁华过后的苍凉,甚至无味。
再美的青山云朵,也不过后世几句诗铭,再美的芙蓉女颜,也不过是落日黄昏。
【悟】了 也许能多守一分甜蜜,悟早了就能少一刻疼痛!席慕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视角,写出了爱梦醒后的样子! 你是否也有同感?-----没有现在的明天一个常常思恋家乡的人,其内心一定是一个永远漂泊的人,一定有着孩童般的善良和宽容。
导语:(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家。
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人物经历】
1943年10月15日,席慕蓉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
1949年,迁至香港,1953年,席慕蓉小学毕业,作文《我的自传》被选登在校刊封底。
1954年,席慕蓉迁至台湾,考入北二女(今中山女高)初中二年级。
师从巢静
老师、董秀老师及杨蒙中。
1956年,席慕蓉入台北师范艺术科,正式开始习画,启蒙老师为孙席慕蓉经
典作品立群老师、周锳老师。
在校刊上以夏采之笔名发表散文及诗。
1959年,席慕蓉入师大艺术系。
素描从陈慧坤、袁枢真老师,水彩从马白水、李泽藩老师,油画从李石樵、廖继春老师,国画从林玉山、吴咏香、黄君璧、张德文老师。
1963年,席慕蓉师大毕业,任教北市仁爱初中。
参加皇冠难忘人物征文,以
萧瑞为笔名,《纪念品》一文得佳作。
1964年,席慕蓉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后师
从里昂·德浮斯教授。
1965年,席慕蓉的作品入选巴黎七十届独立沙龙,并参加八十一届女画家联
合沙龙,十届国际妇女绘画展等。
同年应邀参加比京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举办之“中国当代画家展”。
1966年2月,1966年2月,席慕蓉在比京举行第一次个人
画展。
1967年,席慕蓉进入克劳德·李教授之铜版画画室,专习蚀刻铜版画一年。
参加在比京举行之“欧洲艺展”,得欧洲美协等颁发之两项铜牌奖。
诗歌赏析席慕容在众多的诗人中,席慕容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情的笔触,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她的诗歌宛如一泓清泉,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席慕容的诗歌充满了对青春的追忆和对爱情的描绘。
青春,在她的笔下是那样的美好而又稍纵即逝。
《青春》这首诗中,她写道:“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简单的几句,便勾勒出了青春的匆匆与无奈,让人们在阅读时不禁回想起自己那段充满梦想与迷茫的青春岁月。
她用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青春的珍贵与易逝,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爱情,也是席慕容诗歌中永恒的主题。
在《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神圣与庄严。
她将爱情中的期待、失落、欣喜等种种情感,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的爱情诗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甜蜜与浪漫,更多的是对爱情真谛的探寻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席慕容的诗歌还常常融入了对故乡和民族的深情。
她出生在内蒙古,尽管在台湾长大,但内心深处始终怀着对故乡草原的深深眷恋。
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种对故乡的牵挂和对民族的认同,使她的诗歌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使命感。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席慕容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她的诗句并不复杂,却能够精准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她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无怨的青春》中,“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将爱情比作一朵娇嫩的花,需要用温柔去呵护,这种比喻既贴切又充满诗意。
同时,席慕容的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也独具特色。
她注重诗句的平仄和押韵,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台湾代表性诗人及其代表作)郑愁予郑愁予诗歌特色郑愁予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愁予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赴美后诗作的主要改变,是语言的节奏感,由以前的比较快,改变为把节奏放松,主要是希望和紧张的生活做成对比。
“如果语言越来越急,那么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急,便会造成一种很紧张和不愉快的感觉,因此要放松下来。
”郑愁予说自己后来写诗,就试图把现代诗表现技巧所有的可能性,尽量的展现出来,“这些技巧可以表现任何的主题,只是看你的技巧能否达到某一种程度。
”痖弦痖弦诗歌特色(1)四类意象:痖弦的意象世界纷呈繁杂,按照风格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甜美意象、神秘意象、荒原意象和生活意象四类:甜美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十分常见,它们气味芬芳、色彩绚丽、质地软 ,让人感觉到一种浓浓的甜腻。
神秘意象则色调阴森冷峻,与甜美意象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死、亡灵、病是经常出现的语词,黑色则似乎是它们普遍的原色,隐藏其后的是玄秘的生命体验。
荒原意象将笔触集中于城市的病态的物象上,着力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充分体现诗人现代的“审丑”意识。
还有一类意象似乎是取自于生活中的实景实象,用冷凝的语言对客观世界作相对静止的速写,称之为生活意象。
各种不同风格的意象经常在痖弦同一辑诗甚至是同一首诗中出现,使得他的诗歌呈现出驳杂的风貌和异质的趣味。
(2)三种风格:在意象上,则是由前期甜美和一些略带神秘的意象慢慢演变为荒原意象和生活意象,由“玄想”到现实,由主观意象逐渐变为客观意象。
对应着痖弦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按意象建构特点也可分为形容词阶段、动词阶段和连词阶段。
第一阶段意象是以形容词为重心的,就是说,意象之外,加入了诗人在声光色等方面对事物的渲染。
这些诗歌中的意象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感觉,主要在于这些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的使用。
到了《深渊》发表前后,痖弦的诗歌呈现出了与之前很为不同的风貌。
席慕蓉席慕蓉中文名称: 席慕蓉又名: 笔名千华穆伦笔名漠蓉笔名萧瑞性别: 女生卒年: 1943—国别: 中国籍贯: 内蒙古主题词或关键词: 作家中国台湾栏目关键词: 台港澳专题生平简介席慕蓉(1943~)著名女诗人、家、画家。
1943年十月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出生于四川省。
祖籍内蒙古。
外婆是个能骑善射的王族的公主。
母亲是这个贵族家庭出身的小姐。
她原籍是内蒙古哈尔盟安旗人。
原名穆伦·席连勃,这个名字是她外婆替她命名的,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大江河,而那条河正是西剌穆伦河。
笔名萧瑞、漠蓉、千华穆伦等。
1954年赴台。
1956年入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系学画,并开始文学创作。
她先后毕业于台北师范艺术科,中国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3年从艺术系毕业后,教了一年的书,于1964年于在比利时的布鲁尔塞皇家艺术学院。
1969年在该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返回中国台湾。
1970年归台,于新竹师专美术科执教。
1984于东海大学美术系开《素材研究》课程。
开始野生植物之写生旅行,用针笔、铅笔、淡彩及粉彩作记录。
开始作镭射(激光)雕刻之实验。
1985年3月与刘海北合著散文集《同心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心岱作序。
六月在阿波罗画廊及皇冠艺术中心举行画展,于阿波罗画廊展出四年来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夜色系列》及荷花人体等油画。
于皇冠艺文中心展出二十年来油画及素描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回顾展。
七月应邀赴港参加文艺夏令营。
十月散文集《写给幸福》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1986年继续野生植物之写生旅行,登石门山初识中国台湾高山植物。
四月与陈其茂、楚戈作三人巡回联展,于数县市文化中心展出。
七月应香港浸会学院之邀,赴港演讲。
八月开始写作三百行长诗《夏夜的传说》。
十月开始作单色《山水系列》之油画。
1987年元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四月《时光九篇》获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
五月与楚戈、蒋勋三人联展于台北敦煌艺术中心并出版《山水》画集。
五月母逝。
[作者简介]席慕容,(1943.10.15—)女,蒙古族。
席慕蓉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
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
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
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
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
作品多为散文。
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1987年元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
1997年个人自选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席慕容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
作为专业画家,席慕容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
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
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
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五、席慕容1.席慕容简介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1943年出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族王族之后,祖先为了方便一点,用了‘席’做自己的姓。
席慕容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容”是“穆伦”的谐音。
1949年迁至香港,5年后随家飘落台湾。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诗集有:《七里香》(1981)、《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1987)、个人自选集(1997);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我的家乡在高原上》(1990);美术论着《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出版,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它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说:“那是我初中的时候,常常在日记本上写诗,因为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只好通过写诗来自我平衡。
……我小的时候一直在动荡,随着父母一路向南,到上海,到香港,最后到台湾,在每个地方我都待了一段时间,但都不长,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是一个外来者,是一个转学生……。
作为一个永远的转学生,是很孤独的。
那时候我接触到一本启蒙读物《古诗十九首》,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那时候虽然没有这样的经验,但是读到“岁月忽已晚”的“忽”字,却依然感到心中的震动,这是一种强烈的美感经验,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释放和安慰。
同样触动我的还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等诗句。
之后我就自己开始写诗了。
”2.席慕容诗歌特色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诗句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清新淡雅、孤独中有一点忧郁。
她的诗中没有刻意炫耀的技巧,而是以那岑寂而纯净的浪漫,唤起了一代年轻人对真情和美的渴求。
席慕容《好大好大的蓝花》原文赏读席慕容《好大好大的蓝花》原文赏读【席慕容《好大好大的蓝花》原文】二岁,住在重庆,那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刚,记忆就从那里开始。
似乎自己的头特别大,老是走不稳,却又爱走,所以总是跌跤,但因长得圆滚倒也没受伤。
她常常从山坡上滚下去,家人找不到她的时候就不免要到附近草丛里拨拨看,但这种跌跤对小女孩来说,差不多是一种诡秘的神奇经验。
有时候她跌进一片森林,也许不是森林只是木丛,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森林,有时她跌跌撞撞滚到池边,静静的池塘边一个人也没有,她发现了一种“好大好大蓝色的花”,她说给家人听,大家都笑笑,不予相信,那秘密因此封了十几年。
直到她上了师大,有一次到阳明山写生,忽然在池边又看到那种花,象重逢了前世的友人,她急忙跑去问林玉山教授,教授回答说是“鸢尾花”,可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持续了十几年的'幻象忽然消灭了。
那种花从梦里走到现实里来。
它从此只是一个有名有姓有谱可查的规规矩矩的花,而不再是小女孩记忆里好大好大几乎用仰角才能去看的蓝花了。
如何一个小孩能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池塘边窥见一朵花的天机,那其间有什么神秘的召唤?三十六年过去,她仍然惴惶不安的走过今春的白茶花,美,一直对她有一种蛊惑力。
如果说,那种被蛊惑的遗传特质早就潜伏在她母亲身上,也是对的。
一九四九,世难如涨潮,她仓促走避,财物中她撇下了家传宗教中的重要财物“舍利子”,却把新做不久的大窗帘带着,那窗帘据席慕容回忆起来,十分美丽,初到台湾,母亲把它张挂起来,小女孩每次睡觉都眷眷不舍的盯着看,也许窗帘是比舍利子更为宗教更为庄严的,如果它那玫瑰图案的花边,能令一个小孩久久感动的话。
【席慕容简介】席慕容,女,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文意为浩荡大江河。
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五、席慕容
1.席慕容简介
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1943年出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族王族之后,祖先为了方便一点,用了‘席’做自己的姓。
席慕容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容”是“穆伦”的谐音。
1949年迁至香港,5年后随家飘落台湾。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诗集有:《七里香》(1981)、《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1987)、个人自选集(1997);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我的家乡在高原上》(1990);美术论着《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出版,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它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说:“那是我初中的时候,常常在日记本上写诗,因为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只好通过写诗来自我平衡。
……我小的时候一直在动荡,随着父母一路向南,到上海,到香港,最后到台湾,在每个地方我都待了一段时间,但都不长,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是一个外来者,是一个转学生……。
作为一个永远的转学生,是很孤独的。
那时候我接触到一本启蒙读物《古诗十九首》,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那时候虽然没有这样的经验,但是读到“岁月忽已晚”的“忽”字,却依然感到心中的震动,这是一种强烈的美感经验,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释放和安慰。
同样触动我的还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等诗句。
之后我就自己开始写诗了。
”
2.席慕容诗歌特色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诗句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清新淡雅、孤独中有一点忧郁。
她的诗中没有刻意炫耀的技巧,而是以那岑寂而纯净的浪漫,唤起了一代年轻人对真情和美的渴求。
她的诗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9年第一次回故乡内蒙古,那是她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自此之后,席慕容的诗开始变化,诗的内容开始转变为族人、土地、山川,她说她觉得拥有了比从前更强大的力量。
席慕容说:“我的转变在那之后很明显。
这种转变和我的年龄渐长、去内蒙古都有关。
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火种,去内蒙古之后,这个火种被点燃了。
……我知道,由于我的《七里香》给人的印象太强烈,所以很多人只记得《七里香》,而不关注我后来的诗。
许多人年纪大了会对自己从前写的东西很惭愧,但我不是,我从不后悔自己写出了《七里香》,我现在已经写不出那样的东西了,因为我已经回不去了,回不到那个年轻的、孤独的、有一点忧郁的女孩了。
但我不能否认,我的确更看重自己1989年后写出的东西。
回到内蒙古之后,我的渴望更强烈了,力量更充沛了,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觉得这是我用46年的等待换来的,46年的积蓄换来之后13年的释放(1989年至2002年),我陷入了狂热的境地,我觉得我的心里存在着一个内蒙古草原,我要把它写出来,写出一个和教科书上不一样的内蒙古草原,把草原文化中美的东西写出来。
”
可是人们记得席慕容的《七里香》,记得她的《无怨的青春》和《时光九篇》,大多数的人不知道1989年之后的席慕容的诗,尽管她本人觉得现在的文字远胜过从前。
但席慕容毫不在乎,她为自己,为草原文化,为心中的故乡而写,而不是为她诗集的销量而写,她说她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少写诗,因为内蒙古草原是很难用诗来表达的。
3.席慕容诗歌欣赏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
席慕容这些诗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她说:“《七里香》刚刚出版的时候,有了许多反应,更有人认为像我这样生活幸福的人,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怎么可以写出这些诗来?……只有痖弦,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什么叫做无忧无虑?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人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没见过自己的家乡,不认识自己的语文,这生存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啊!’……终于有诗人了解我,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事。
”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一九七八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漂泊的湖
仿佛错误已经铸成
却没有人承认
这就是我所能拥有的
整整的一生
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明日又隔天涯
1979.
诗的价值
若你忽然问我
为什么要写诗
为什么不去做些
别的有用的事
那么我也不知道
该怎样回答
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
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
不知道这样努力地
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
是不是也有一种
美丽的价值
——一九八○·一·廿九创作者
我们用文字将海湾固定
将记忆钉死努力记述
许多轮廓模糊的昨日然后
静待那银灰色微微闪亮的蠢虫的来临
可是水与岩石从不肯如此
在永远的流动与冲激之中
他们不断描绘并且修正
那时光的面容
——一九八八·十一·十五
谢函
修书致谢的此刻我对你既陌生而又熟悉心中充满了感谢永恒原非那样的不可触摸其实你一直在暗示着我挥剑的功用可使断裂的部分从此与众不同舍去寒暄问候与微微有些停顿迟疑的应答之后毕竟还能留下某种温柔心绪如薄暮时分的云朵掠过连城。
此刻我闭目试想多年之后我再回来重新审视这时间的长廊我将记起那初时的明月光皎洁清亮也许才能领会为什么所为的诱惑在现身之时都美得令人绝望。
而我也并非全然无辜当危险的意念逐渐酝酿成形如花纹斑斓游走于洞穴底层的蛇身在我心中互相交缠我却佯作不知继续前行终于来到了湿热黑暗的丛林我已无退路不得不回身昂首吐信向你试探于是冰霜骤降江河逆向这就是神话里最后毁灭的一章。
当然接着下去还有复活洪水退去舟船重新停泊云雾散尽才发现还有许多通路通向辽阔未知的荒漠只是我们正在中途无权去挥霍那些可能发生的错误在金色的斜阳里有一层阴影已经深入肌肤。
课程到此结束你是否觉得如释重负只请你记得我曾经怎样努力学习我愿意停步化作激流旁面目相同的风景向后急速退去只留下山谷中野风的回音如果你偶尔倾听然后微笑那是因为你知道我已经学会了一切规则并且终于相信生命只能在诗篇中尽兴。
——一九八八·三·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