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陪伴与成长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亲爱的小羊绘本读后感
《亲爱的小羊》是一本温馨动人的绘本,它讲述了一只小羊和它的妈妈之间的
故事。
小羊在妈妈的陪伴下成长,体验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终长大成羊。
读完这本绘本,我深受感动,内心也产生了许多感悟。
绘本中的小羊形象非常可爱,它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对世界充满了向往。
而小羊的妈妈则是温柔体贴,时刻关心着小羊,给予它爱和关怀。
这种母子之间的情感让人感到温暖,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滴滴。
母爱是伟大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像小羊的妈妈一样,默默地守护着孩子,给予他们无尽的爱。
在小羊成长的过程中,它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它都能够勇敢地面对,
因为有妈妈的支持和鼓励。
这让我明白了,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因为爱和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正如小羊在妈妈的陪伴下,一步步地成长,我们也需要在爱的力量下茁壮成长。
除此之外,绘本中的插画也十分精美,色彩明亮,画面简洁却又富有表现力。
这些生动的插画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给我讲故事的场景,那时候我也总是被故事中的画面所吸引,仿佛置身其中一般。
总的来说,读完《亲爱的小羊》这本绘本,我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感悟。
母爱是
伟大的,它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坚持和勇敢是成长的必备品,我们要学会在困难面前坚强;而精美的插画更是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爱的陪伴下茁壮成长,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愿每个人都能像小羊一样,拥有一颗勇敢的心,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幼儿绘本心得体会范文11.幼儿绘本世界的心灵之旅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或者说作为一位家长,幼儿绘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个充满奇妙和惊喜的世界。
每当我拿起一本幼儿绘本,与孩子们一同沉浸其中,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温暖,真的难以言表。
1.1 先来说说故事类绘本吧,它就像是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小熊宝宝》系列绘本,那可爱的小熊形象和简单却温馨的故事,总是能让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兴奋的光芒。
每次和孩子们一起读,他们都会被小熊的经历所吸引,跟着小熊一起学会穿衣、吃饭、睡觉,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小熊的小伙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会开始自己构思小熊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故事,会想象自己如果是小熊会怎么做。
这种想象力的迸发,对于孩子未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是一颗宝贵的种子。
1.2 而科普类绘本,则像是知识的宝库。
《我们的身体》这本绘本,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文字,向孩子们展示了人体的奥秘。
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构造,知道了心脏是如何跳动的,食物是怎样在身体里消化的。
这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还让他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曾经有个孩子,在读完这本绘本后,对健康饮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主动选择吃蔬菜和水果,因为他知道这些食物对身体有益。
1.3 还有情感类绘本,那是心灵的滋养。
《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的深情对话,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我还记得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时,他紧紧地依偎在我怀里,小声地说:“妈妈,我爱你就像从这里到月亮那么多。
”那一刻,我的心都要化了。
这类绘本让孩子们学会了表达爱,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
1.4 艺术启蒙类绘本,是美的启蒙。
《点点点》这本绘本,用简单的色彩和形状变化,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色彩和形状的感知能力,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幼儿绘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宝宝绘本读书心得绘本亲子阅读心得及体会宝宝绘本读书心得:亲子阅读的乐趣与收获一、前言说起宝宝绘本,相信很多妈妈们都会滔滔不绝地谈起。
毕竟,宝宝绘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伙伴,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宝宝一起读绘本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二、亲子阅读的重要性1.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宝宝天生就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探索的欲望。
而绘本正好能满足宝宝的这种好奇心。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色彩鲜艳的插画,宝宝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2. 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亲子阅读不仅能让宝宝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宝宝会模仿大人的语言表达,学习新的词汇和句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 增强亲子关系亲子阅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沟通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耐心地给孩子讲述故事,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共同分享快乐和感动。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更加信任和依赖父母。
三、选择合适的绘本1. 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宝宝绘本有很多种类,如启蒙书、儿歌书、寓言故事等。
在选择绘本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挑选。
对于小宝宝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启蒙书;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儿歌书或寓言故事来阅读。
2. 注重绘本的质量绘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体验。
因此,在挑选绘本时,要注意书籍的内容是否丰富有趣,插画是否精美生动,纸张是否光滑舒适等。
只有选择了好的绘本,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亲子阅读最好选择在孩子精神状态较好的时候进行,避免在孩子疲劳或心情不好时强行进行。
阅读的环境也要尽量安静、舒适,避免有过多的干扰因素。
2. 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在阅读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以免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不良影响。
【开头】亲爱的家长们,你是否还在为如何与孩子度过愉快的亲子时光而发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阅读的奇妙世界,用绘本开启一段美好的亲子旅程吧!【正文】一、绘本,亲子沟通的桥梁1. 拉近亲子关系绘本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通过亲子共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亲子感情。
2.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绘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从绘本开始,让孩子爱上阅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传递正能量绘本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道理,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1.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绘本的兴趣和需求不同。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绘本。
2. 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与之相关的绘本,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 注重绘本内容的质量绘本的内容质量至关重要。
家长在选购绘本时,要关注绘本的故事情节、画面设计、文字表达等方面,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三、亲子共读的技巧1.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2. 与孩子互动在阅读过程中,与孩子进行互动,如提问、猜测、讨论等,让孩子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
3. 适时讲解对于绘本中的重点内容,家长要适时进行讲解,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和道理。
4. 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和感悟。
四、短视频展示视频画面:一位家长和孩子坐在温馨的客厅里,孩子手捧绘本,专注地阅读。
家长坐在旁边,耐心地陪伴。
视频内容:1. 家长介绍绘本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家长与孩子互动,提问、猜测、讨论。
3. 家长适时讲解绘本中的重点内容。
4. 家长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什么陪伴了我600字作文《书籍陪伴了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样东西一直陪伴着我,那就是书籍。
从小小的绘本开始,那些色彩鲜艳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之门。
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读《小红帽》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小红帽走在森林里的样子,心里还会为她担心,怕她遇到大灰狼。
慢慢长大,我开始读各种有趣的童话书。
《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它虽然一开始被大家嫌弃,但是它没有放弃,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只要坚持梦想,就会有奇迹发生。
后来,我又迷上了《十万个为什么》,它解答了我好多好多的疑问。
比如: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弯?书籍就像我的好朋友,无论我开心还是难过,它都一直陪伴着我,给我知识,给我力量,让我变得更加聪明和勇敢。
《音乐陪伴了我》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个特别棒的伙伴,那就是音乐。
当我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妈妈就会放轻柔的摇篮曲,那温柔的旋律就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拍着我,让我甜甜地进入梦乡。
上幼儿园了,老师教我们唱欢快的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每次唱起这首歌,我都会开心得手舞足蹈,感觉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快乐。
现在上小学了,学习累的时候,我就会听一听喜欢的流行歌曲。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低落。
回到家,我戴上耳机,听着那首充满力量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听着听着,我感觉自己又充满了勇气,决定更加努力学习。
音乐就像我的心情调节器,总是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陪伴着我度过每一天。
《朋友陪伴了我》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存在,那就是我的朋友。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春游。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们一起在草地上玩耍,一起分享带来的零食。
我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疼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我的好朋友小明马上跑过来,扶起我,一边帮我吹着伤口,一边安慰我:“别怕,别怕,一会儿就不疼啦。
”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
绘本, 陪伴与成长
2015-04-13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寒冷的冬夜,怕黑的小熊怎么也睡不着,大熊给他带来了一盏比一盏更亮的提灯,可是小熊还是害怕。
他指着洞外的黑夜,说:“那里黑。
”于是,大熊牵着小熊的手走出洞外,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看,小熊,我把月亮给你带过来了。
”
在这本名为《睡不着吗?小熊》的绘本中,最后一幅画面定格在一片茫茫雪地上,深蓝色的夜空里星光点点,一轮明黄的圆月下,几棵静静的青松边,小熊已经在大熊的臂弯里睡着了。
月亮是绘本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月色时而柔和,如《睡不着吗?小熊》;时而质感奇特,如《月亮的味道》,一群小动物爬到天上吃月亮,那里的月亮像一块脆脆的薄饼;时而浓烈,如《月下看猫头鹰》,爸爸带着小女孩看猫头鹰,月光的炙热程度已经接近烈焰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玛利亚·塔塔尔说,如果将儿童睡前故事的渊源往前推,推到远古时代,一天的劳作之后,无论男女老少,一起坐在火堆边聊天闲谈——关于林中潜藏的怪物,如何躲避他们,关于天真与诱惑,关于邪恶与同情……火光那么明亮、美丽,四周却是闪动的阴影。
这种“黑暗中的光”的强烈对比,美与恐惧的碰撞,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读者情绪与认知上的强烈震动,正是对童话之魔力的最好诠释。
美国作家理查德·莱特在自传《黑男孩》中回忆童年时代听过的童话《蓝胡子和七个妻子》如何给他造成一种“全面情感反应”:“我的想象力好像着了火。
那个故事在我心里激发的感官反应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身体里……我渴望着故事带给我的那种尖锐的、恐惧的、令人窒息的,几乎是痛苦的兴奋感。
”
玛利亚·塔塔尔用“着魔的猎人”来形容一个孩子听一个故事时的精神状态——好奇、精力充沛、着迷。
他/她被“黑暗中那道火光”点燃,踏上了奇妙的冒险之旅。
她认为,当儿童穿越到第二空间时,其实并不是以一个代入者的姿态,而是以旁观者、旅行者的姿态,进入文字和图片构成的那个象征性的世界。
18世纪以前,这也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那时候的孩子只是被视为“小
大人”,一种“不完美的成人形态”而已。
他们平常和大人一样干活,闲时混在大人堆里一起围着火堆听故事。
18世纪以前的童话根本就是成年人的娱乐,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恐怖和色情内容。
用托尔金的话说:“它们就像旧家具一样被从客厅搬到了婴儿室。
因为成年人不想要它了,也不在乎它被误用。
”
到了19世纪,工业化浪潮带来社会环境的巨变,也引发了人们对一个消失的过去的强烈怀旧。
在这种怀旧的感伤中,“童年”得以被发现——童年开始被视作人生一个特殊阶段,有自己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需求。
对童心的赞美,对儿童般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崇尚,激发了诸多成就斐然的作家开始为孩子撰写故事,或以儿童为作品的主人公,比如狄更斯、刘易斯·卡罗尔、詹姆斯·巴利等,他们共同揭开了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
绘本作为一种全新的故事形式,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出现的。
当时很多流行的童话、童谣都由一流的艺术家来画插图,比如沃尔特·克雷恩、凯特·格林纳威、鲁道夫·凯迪克。
很多人将鲁道夫·凯迪克视为“现代绘本之父”。
他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儿童插画家(如今国际上图画书的最高奖项凯迪克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从凡高到莫里斯·桑达克,无不为他倾倒,正是他首先突破沿袭的装饰性插画的传统,让插图也开口说话,开创了一种宛如复调音乐的对位法的插画风格——当语言淡出的时候,让图画来诉说;当图画淡出的时候,让语言来诉说。
真正意义的现代绘本由此诞生(其历史不过130多年)。
绘本还有一个特点,通常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
日本绘本阅读最重要的推广者松居直曾说:“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再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
当父母或者朗读者将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停在听者的一生当中。
”
《月亮,晚安》是一本简单到至极的绘本——全书只有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绿色的大房间,穿着条纹睡衣的小兔躺在床上,对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说晚安。
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相信6岁以下的孩子对与生活经验相契合的故事最感兴趣,所以绿房间里的一切——电话、红气球、墙上的画、梳子、小声说安静的老太太,都是小兔子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这首先就让孩子有了一种安
定感。
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亲切的环境之中时,才会产生一种催眠的效果。
自从1947年《月亮,晚安》问世以来,超过半个世纪,有上千万的孩子都是在玛格丽特那温柔的“晚安”中睡着的。
如果说,父母给孩子读的第一本图画书就是为了驱逐他们对黑暗的焦虑,瓦解对睡眠的抵抗,将睡前时间变成亲子纽带,那么,下一个阶段,即4岁以上的孩子对睡前时光的要求就不止于此了,他们渴望的,不再是宁静,而是冲突、戏剧性、幽默和恐惧,总之是一场荡气回肠的冒险,以释放他们过度充沛的能量。
如果运气好,他们还能缠着父母再多讲一个故事,或把那个故事再讲一次。
比如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在对妈妈的愤怒中,麦克斯的房间里长出一片树林,藤蔓爬满天花板,四壁变成旷野,汪洋大海上漂来一只“麦克斯号”小船。
他扬帆起航,过了一夜又一天,过了好多个星期,过了几乎一整年,一直去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在那里,他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野兽之王,他命令野兽对月狂舞,还以牙还牙,不许野兽们吃晚饭就去睡觉……
《野兽出没的地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启了一个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异度空间,语言、画面,甚至画面的每一处结构、排列与留白方式都富含深意,在那里,孩子以狂野的想象力对抗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累积的恐惧、愤怒、恨以及挫折感。
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年人都拒绝承认孩子也有这些欲望和情绪。
当回到真实世界的时候,小家伙又饿又困,对母亲的怒气已消,与自己也达成了和解,但作者还是留下了一个危险的尾巴——他发现妈妈已经为他准备好晚餐,而且还是热的。
据说,就最后一个词应该是“热”(hot),还是“暖”(warm),桑达克与一向关系极好的编辑之间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最后他赢了。
“‘热’可能让你烫到舌头,或者陷入麻烦。
于是故事又有了开放的空间。
童年不会在一个故事里结束,而是不断发生。
焦虑和愤怒还会继续。
”
在现代绘本开启的独特的“接触空间”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海姆(Bruno Bettelheim)认为,这不应该是一个对话的空间,父母的任何解释和阐释都会破坏童话的魅力机制,因为它剥夺了孩子成功应对一个困境的良好感觉。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可以“合作想象”的空间。
事实上,故事
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不断变形的能力——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总是有不断的打扰、鼓掌或起哄,故事因为听者的参与而变得更加厚重。
在我们对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也应该将这个创造性的纬度带进来,创造一种“对话性”的阅读,而不是让故事结束在“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亚当·戈普尼克在一篇关于童话的文章中写道,所谓“接触空间”很多时候是“冲突地带”——“在儿童文学中,成年人想要一个关于童年的抚慰图像,或者一个熟悉的名字或者故事;孩子则想要一艘船,一个出口,一种彼岸生活的案例。
孩子想出去,他们的父母则想回归。
成年人渴望通过奇境、纳尼亚、乌有乡回到童年的愉快光景,而孩子们想把这些地方当作超越孩子气的跳板。
成年人被乡愁驱动,孩子们则想把它们作为漫游真实世界的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