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张民安)〉
- 格式:pdf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5
民法典第三人利益合同4篇篇1民法典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的订约双方为实现第三人的利益,而与该第三人订立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虽然没有合同法律关系的基础,但却有法定效力,是民法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合同签订。
第三人利益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形式,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三人利益合同不是由第三人与合同的当事人直接订立的,而是由合同的订约双方为了实现第三人的利益而达成的合同。
因此,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并不是合同的当事人,只是合同的利益受益人。
其次,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是有法定基础的,即民法规定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
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况下,第三人可以对合同的内容享有权利。
另外,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得变更合同的内容,不得解除合同或终止合同,否则将损害第三人的利益。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工程领域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可以为工程监理单位或银行等第三人的利益而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以保障第三人的权益。
再如,商业保险合同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合同可以为受益人的利益而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以确保受益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得到相应的补偿。
此外,在合同法律援助中,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可以为承担责任的第三人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保障第三人在合同履行中的权益。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权利,在合同的范围内可以主张自己的权益。
如果合同的当事人违反合同的内容,损害到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有权要求合同的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合同的当事人在订立第三人利益合同时,应当注明第三人的身份和利益,明确第三人享有的权利和责任。
这样可以避免合同的不确定性,保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另外,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主动参与合同的履行。
向第三人履行债务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522-1)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第三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可以向第三人主张。
(522-2)
(一)两款不同的法律效果
1.第一款为向第三人履行,未突破债的相对性,债务人履行不合格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法解释一16条认定为无独立请求第三人。
523条由第三人履行与此相同
出卖人依照买受人的指示向第三人交付标的物,出卖人和买受人约定的检验标准与买受人和第三人约定的检验标准不一致,以出卖人和买受人约定的检验标准为准。
(624)
2.第二款系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突破了债的相对性,债务人履行不合格,第三人可直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
应为有独立请求第三人
(二)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当事人合同变更权的限制
1.在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前,合同当事人可以变更或者撤销第三人约款。
2.第三人表示受益意思后,合同当事人便不可以随意变更或撤销。
但当事人仍可根据第147条至151条行使撤销权。
(三)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可得享有的权利请求履行、给付受领、不履行时损害赔偿请求权、强制履行请求权不享有合同撤销权、解除权;不能优越于债权人的权利,应承受债务人
对债权人的抗辩(522-2)。
试论利益第三人合同摘要合同的突出特点是合同的相对性,但是有一种合同是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这就是利益第三人合同。
我国合同法64、65条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细细品读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有很多地方是不明确的,这会给法律适用带来极大的困难。
关键词相对性利益第三人合同法律解释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65-02一、问题的提出按照合同的分类标准之一,合同可以分为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订约人为第三人的利益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订立的合同是“利益第三人合同”,这种合同对第三人发生效力。
合同以“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为多数,而已“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为例外。
这是因为合同具有相对性,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只能由合同当事人一方(即债权人)向另一方(即债务人)提出请求或者提起诉讼。
合同相对性规则最早源于罗马。
然而,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日趋灵活,社会对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再严格遵循“合同相对性”,会阻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近代大陆法系国家并没有完全继承罗马法,而是在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时候设定了一些例外,这就是“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对这类合同作出了规定。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如第64条和第65条。
表面看起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是对利益第三人合同的规定,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查阅相关理论以及法律先进国家的立法例,可以发现这个法条存在诸多问题待解答:第三人有没有履行请求权?债务人违约时究竟向债务人还是向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是否需要经过第三人的同意?事实上,自从合同法颁布以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这几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争议很大。
本文接下来将对比较法上的相关立法例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然后对我国学界上针对64条上面几个问题的争议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最后提出自己的拙见。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制度构造
在商业和法律关系中,第三人利益合同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制度构造。
它是指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可以受益于这种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法律制度构造,它可以使得合同签订方与受益方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更好地保护了合同签订方的利益。
与此同时,第三人利益合同还可以使受益方在合同签订方之间获得更多的保障和权利,增强其在商业关系中的地位。
在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制度构造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素。
首先,第三方必须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明确地被定义和载入合同。
其次,合同签订方必须给予第三方具有可执行权力的权利,从而让第三方能够在必要时行使这些权利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在制定第三人利益合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合同签订方与受益方之间的具体关系。
例如,如果一个合同签订方与其供应商签订了一个合同,而第三方是终端客户,那么第三方就可以受益于这个合同。
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合同中规定,终端客户有权享受到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
此外,在制定第三人利益合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受益方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和权利。
例如,如果一个第三方受益方需要通过合同来保护其知识产权,那么合同签订方就需要在合同中规定对于侵权行为的惩罚和赔偿方式。
这样,第三方就可以在必要时通过诉讼等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总之,在商业关系中,第三人利益合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构造。
它可以保护合同签订方和受益方之间的利益,同时赋予第三方更多的权利和保障,有助于维护商业合作中的公平和诚信。
因此,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应该合理运用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构造,以提升商业信誉和合作伙伴关系。
二典型合同第三人法律分析一、第三人利益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可作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第三人利益合同,包括一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当事人向第三人为给付的合同。
至于第三人是否因该合同而取得对合同当事人的直接请求权,则在所不问。
依合同自由原则,广义第三人利益合同,基于当事人自由意志而设立,当然可以发生作为一般合同应具有的效力,如债权人可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等 . 此外,该第三人利益合同还可以成为第三人保有其因此所受领给付的法律依据,使他虽不一定能请求债务人履行,但在债务人履行后,却可以保有利益,拒绝返还,而不构成不当得利狭义第三人利益合同则仅指,此中第三人可依该合同而取得对债务人的直接请求权的合同,即直接发生第三人享有独立债权效力的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本身并不是一个固有的合同类型,而是某特定类型合同当事人约定,使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直接请求给付,从而取得债权人地位。
原则上,任何债权合同都可以作为第三人利益之约定。
我国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中对“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加以明确规定。
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合同当事人一方不为自己设定权利,而为第三人设定,并约使他方当事人向第三人履行义务,第三人由此取得直接请求履行的权利,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一方称为债权人或受约人,按约定向第三人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债务人或约定人,第三人为受益人。
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同为基本合同,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约定称为第三人利益约款。
这一合同与束己合同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征为:1.它只能为第三人带来利益,原则上不能使第三人承担义务。
因此,合同订立无需事先通知第三人或征得第三人同意。
2.自合同成立起,第三人可独立享受合同规定的权利,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第三人有独立的请求权。
3.第三人对为其利益订立的合同,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
论合同相对性原则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一、民法篇论合同相对性原则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兼评我国枟合同法枠第64条王全弟倡 陈 倩倡倡目 次一、问题之提出二、合同相对性原则及面临的挑战(一)合同相对性原则及其在英国普通法上的确立(二)合同相对性原则面临的挑战(三)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与限制(四)改革与趋势三、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一)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本质特征(二)第三人直接给付请求权的基础(三)第三人基于合同主张责任限制(四)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当事人的权利与地位四、我国应当确立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制度一、问题之提出传统民法上认为,债为特定人之间得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倡倡倡王全弟,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倩,复旦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复旦民商法学评论系。
对于合同之债而言,当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当事人且仅当事人本身取得合同项下的权利和义务,这看起来十分合理。
①我国枟合同法枠第64条、第6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务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仅从表面来看,此二法律条文均无不妥;但如果将此运用于商业关系发达的现代社会,则会出现操作上的具体困难,在某些情形下也有违公平合理的理念。
本文将对合同相对性原则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作出论述,并对我国枟合同法枠第64条作出评述。
根据私法意思自治之原则,当事人当然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向第三人履行义务,例如向第三人交付货物,或者向第三人支付价款,但如果合同义务仍然只是向对方当事人所负,就不是真正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按照我国枟合同法枠第64条的规定,第三人虽然可以接受债务人的履行,但却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其请求合同之履行,在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的场合,债务人是向债权人———合同的相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是向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
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刍议作者:刘飞琴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6期【摘要】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在两大法系国家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合同法对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规定存在着漏洞,应学习其他国家相关规定的长处,完善对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规定。
一方面应该在合同法内直接明确规定第三人的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应该对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关键词】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合同涉他性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第三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合同涉他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其基本含义是合同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合同当事人向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给付,第三人因此取得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的合同。
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发展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古典契约法体系的理论基础,该原则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得到肯定和维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在某些方面的涉他性逐步为各国所接受,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得到承认与发展。
美国合同法起初也不承认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但纽约州上诉法院在劳伦斯(Lawrence)诉福克斯(Fox)案(1859年)的重要判决中提供了美国法律中第三者受益人合同可予以强制执行的基础。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在两大法系国家逐渐得到了承认,现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其有被承认的合理性。
这是实现合同实质上的正义的需要。
若固守合同相对性原则,一旦合同的约定涉及到第三人,那就是无效的。
表面上看这是符合合同法的正义原则的,但是,从实质层面上来看并非如此。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本来就是为了使第三人获得某种利益,不承认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会使第三人的该种利益落空,并不符合正义的要求。
这是顺应交易形势的发展、节约交易成本的需要。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关系的封闭性与孤立性逐渐被其连续性和关联性所代替,不同的交易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这使合同的履行很可能会涉及到合同以外的第三人。
浅谈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作者:魏新政来源:《商情》2013年第28期【摘要】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根本性突破,具有独特的法律制度价值,对现代新型交易关系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从多种角度对为第三人利益合同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法律关系,价值一、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含义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属于涉他合同,又称为“为第三人的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向对方约定由对方向第三方履行给付的合同。
而严格意义上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民法典或合同法承认合同当事人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承认利益第三人在合同债务人违反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时可以对合同债务人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具体表现形式有:养老金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由受益人(第三人)取得保险人给付养老金的权利;运输合同中托运人与承运人约定,由收货人(第三人)取得承运人交付标的物的权利;赠与合同中受赠人与赠与人约定,赠与人向第三人给付,第三人享有向赠与人直接请求给付赠与标的的权利等等。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在维护意思自治基本原则下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特别是在债权保全制度、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承认、债权的物权化、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等方面。
传统债权理论认为债的关系具有属人性质,固守任何人不得为他人缔约的思想,为第三人利益达成的契约原则上是无效的。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及契约自由理论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实际中已经被突破。
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以特有的法典化形式确认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合法地位,普通法系国家的合同法也不再固守严格的对价原则,逐渐承认第三人可直接通过他人的合同关系而受有利益,具有强制执行他人合同义务的权利。
二、第三人利益合同特征1.在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中第三人为纯受益者。
2.在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中第三人的利益是合同当事人一方设定的。
3.在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无需以第三人的意思表示为必要条件。
合同相对性突破-第三人利益合同一、合同相对性概述合同相对性源于债的相对性,该规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
在罗马法中被称为“法锁”,是指债能够也只能够对债权人和债务人产生拘束力。
1罗马法确立的债的相对性规则对现代大陆法系的债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民法典》第241条规定:“债权人因债的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
《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订立的契约,对于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在英美法中,因为法律上并不存在债的概念及体系,所以大陆法中的“债的相对性”规则在英美法被称为“合同的相对性”。
其基本内容是: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只能赋予给当事人或加在当事人身上,合同只能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拘束力,而非合同当事人不能诉请强制执行合同。
2合同相对性规则包含了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且广泛体现在合同中的各项制度之中,但概括起来,主要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3:(一)主体的相对性所谓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
具体来说,1阿蒂亚.合同法概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2沈达明.英美合同法引论[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王利明.论合同的相对性[J].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由于合同关系仅是在特定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因此,只有合同关系当事人彼此之间才能相互提出请求,与合同关系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者提起诉讼。
(二)内容的相对性所谓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并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
在双务合同中,合同内容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而因为另一方承担义务才使一方享有权利,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
由于合同内容及于当事人,因此权利人的权利须依赖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探讨一、第三人利益合同概述1.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含义第三人利益合同,又称作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使第三人取得债权之契约、利他契约、为第三人利益之契约、为第三人之契约等,它是指当事人一方,约定他方对第三人给付,第三人因之取得直接请求给付权利的合同。
学者对其称谓虽然不一,但含义大都相同。
在我国,学者较为统一的称呼是“第三人利益合同”。
第三人利益合同中有三个参与者,其中,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受约人或受诺人,即合同债权人;按照合同向第三人为给付的人称为立约人或承诺人,即合同债务人;第三人也称作受益人。
第三人利益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一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当事人向第三人为给付的合同,而第三人是否因该合同取得对债务人的直接请求权在所不问。
其中,第三人未取得直接请求权的合同称为不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
狭义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第三人依当事人的约定享有直接请求权的合同。
在不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没有基于合同取得直接请求权,债务人虽需要向第三人履行而免除他对债权人的债务,然而他对第三人并未负担债务,此时向第三人给付,不过是给付方法的差异,因此,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第三人利益合同。
2.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特征与一般类型合同相比,第三人利益合同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合同的订立无须事先通知或征得第三人同意,合同一经成立,第三人即享有独立权利,这是第三人利益合同与普通合同最重要的区别。
在普通合同中,当事人须就合同条款进行磋商,进而签字盖章,从而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而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合同中的受益第三人不是缔约当事人,不必在合同上签字,合同当事人也不必事先通知第三人或者征得第三人的同意,合同一经成立,其便可以直接独立享受权利。
第二,合同中的受益第三人一般不受行为能力的限制。
除约定向第三人给付的种类无限制外,该第三人的范围也不受限制,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团体;可以是订约当时现存之人,也可以是未来可产生之人(如胎儿、设立中之法人)。
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合同范本。
标题,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合同编号, ________。
日期, ________。
甲方,(委托方名称)。
乙方,(受托方名称)。
丙方,(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个人/实体名称)。
鉴于甲方与丙方之间存在着(合同目的),甲方委托乙方为第三人丙方订立本合同,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条款:
第一条合同目的。
甲方与丙方之间的合同目的为(合同目的描述),为了保障丙
方的利益,甲方委托乙方订立本合同。
第二条权利和义务。
1. 乙方应当按照甲方的要求,为丙方订立合同,并确保合同的
合法性和有效性。
2. 乙方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丙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保障丙方
的利益。
3. 甲方应当向乙方提供与合同订立相关的必要信息和文件,并
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费用。
第三条合同效力。
本合同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对各方具有约束力。
第四条其他。
对于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丙三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合同范本专家,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
以上为《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范本,如有需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定制。
民法典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一、合同双方信息甲方(恶意串通方):__________乙方(恶意串通方):__________丙方(受损害第三人):__________二、合同目的本合同旨在明确甲乙双方恶意串通损害丙方利益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丙方的救济途径。
三、合同内容1. 恶意串通行为的描述甲乙双方承认,其在_________(具体事项)中存在恶意串通行为,该行为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损害了丙方的合法权益。
2. 损害后果由于甲乙双方的恶意串通行为,丙方遭受了以下损害:- 经济损失:_________- 名誉损害:_________- 其他损害:_________3. 责任承担甲乙双方同意,对于丙方因恶意串通行为所遭受的损害,甲乙双方应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4. 赔偿金额甲乙双方同意支付丙方赔偿金共计_________元,作为对丙方损害的补偿。
5. 赔偿方式赔偿金应于本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_____日内一次性支付给丙方。
6. 法律后果若甲乙双方未能按照本合同约定履行赔偿义务,丙方有权依法追究甲乙双方的法律责任。
四、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本合同一经签订,未经三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五、争议解决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三方应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_________(具体法院名称)提起诉讼。
六、其他条款本合同未尽事宜,三方可另行协商解决。
七、合同生效本合同自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八、合同份数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月__日乙方(签字):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月__日丙方(签字):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月__日---注:本合同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应确保合同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
张民安:侵权案件的分析方法:法定利益的侵犯理论(三)侵权案件的分析方法:法定利益的侵犯理论(三)张民安袁姝婷记录整理立法者没有规定但应当受侵权法保护的利益(二)目录一、从生命权的双重性说起二、纯经济利益的界定三、纯经济利益的类型四、纯经济利益原则上不受侵权法保护的原则五、纯经济利益受侵权法保护的两个例外立法者没有规定但是侵权法应当保护的第六种利益是纯经济利益。
纯经济利益与别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与纯经济利益相对的,某些经济利益和别的东西有关系。
一、从生命权的双重性说起我们的教授认为生命权是人格权,是情感性质、精神性质的,把别人打死了只要赔偿精神痛苦,但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和《侵权责任法》规定还要赔偿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是什么性质?生命权不仅仅是人格权,其中也包含了财产权,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这是未来收入的损失。
如果说生命权本质上是人格权,那就意味着侵害生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很高,在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很低,最多5万元,但是死亡赔偿金很高,因此把死亡赔偿金解释为生命权的间接损失很荒唐。
正确的解释是生命权有双重性,生命权是一种人格权,包含精神的、情感的、内心的因素,生命权还是一种财产权,生命权当中暗含着劳动的权利、获得经济收入的权利。
生命权的双重性理论并非毫无根据,从古到今有很多伟大的学者都认为生命权是一种财产权,例如康德教授就明确指出生命权是财产权。
因此,生命权当中包含财产权,这个财产权算是一种经济利益,但不能算是纯经济利益,它属于生命权的组成部分。
二、纯经济利益的界定纯经济利益在两大法系的侵权法上至少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而我国学术界缺乏对纯经济利益是否保护、如何保护的探讨,尽管我们的民法教授大量写有关纯经济损失的内容,但很少有人从纯经济利益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纯经济损失是侵害一个人所享有的纯经济利益而导致的损失,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纯经济损失,就要知道什么是纯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