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_杨仁发
- 格式:pdf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12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对如何更有效地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进行研究是经济学界面临的挑战。
现有针对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考察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比如Demurger (2001)[1]、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2]、刘瑞明(2011)[3]、罗勇和王亚(2013)[4]等学者从中央财政扶持、经济发展战略、所有制结构、异质性人力资本等角度分别考察不同要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但是,综合考察这些研究资料发现,其对产业活动的空间布局关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征,考虑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必须注意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陈钊、陆铭,2009;Desmet and Henderson ,2014)[5][6]。
因此,考察产业活动的空间布局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和政策价值。
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王帅周明生【摘要】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实证探讨了中国制造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具备显著的倒“U”型特征,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均位于转折点左侧位置,即产业集聚的发展仍然会扩大地区收入差距;制造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具备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由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更为成熟,其拐点位置也高于内陆地区;且进一步分析显示产业集聚过程中市场规模的差异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存在阶段异质性。
因此,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继续坚持走区域协同发展道路,强化区域合作,实现发达地区产业的有效扩散和落后地区产业的高效承接。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区收入差距;自由资本流动模型;面板数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大城市产业再集聚模式及其空间效应研究”(14BJL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格局、机理与效应”(7180409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机理与效应研究”(18YJC790236)。
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逐渐凸显,地区之间的差异与不平衡现象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中国现代服务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中国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大国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商务咨询、文化创意等领域,在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平衡问题。
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人才流失和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产业集聚效应。
在经济学中,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同一行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是因素。
相关部门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和提供相应扶持措施,可以引导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进其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时,还需要考虑到人才因素。
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高,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往往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因此,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了关键。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发展。
产业就业与区域收入差距研究作者:杨竹莘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第4期杨竹莘(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 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
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
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大产业;就业;区域收入差距中图分类号:F121.3;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4-0028-05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1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西部的一些省份甚至达到4∶1,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国际经验研究表明,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快慢与地区差距的趋同存在密切联系[1-2]。
产业结构的变动仍然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3-4]。
地区收入的差异是形成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原动力,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城镇非农产业部门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日益庞大的“民工潮”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际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的贫困,其主要特征都表现为“失业型贫困”[5]。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需求减少,产业萎缩,“充分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致以追求的目标,也是最优社会秩序的体现。
根据人口学理论的测算,“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也正是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就业压力加大,“十七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件十分迫切的任务。
那么究竟三大产业发展与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有怎样的影响?本文针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根据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 的时间序列数据,分两个时段,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劳动力就业弹性及收入差异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作者:康玉国任越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一改通常传统的经济性理论思维,站在物质需求的角度上分析经济增长的极端效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着重把握经济市场的内在循环体系以及其内在生产关系,使生产经营者总体趋向于高收入市场投资,以期实现节省运输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聚集;地区差异;新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是对我国地区经济区域差距、产业聚集以及落后地区制造工业发展模式间的内在运行机制的思考。
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和具体经济结构理论重心的研究,深刻剖析了中国各地经济的差距实质上是沿海城市与西部城市制造业聚集程度间的差距,运用各省经济产业集聚因子进行全方位分析比较,根据我国实践工作中的中西部经济比较优势,提出相应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
一、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分析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其产业聚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工商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我国现有阶段区域地理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来源之一。
就世界范围来看,制造行业的产业聚集是工业化生产发展中的必然产物。
在工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具有竞争机制的制造产业一般会采用集聚的办法将某类特定产业与城市名称相联系,如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就在《国家竞争战略》中提到,通过对多个国家实地研究考察发现,提出国家间的产业竞争具体表现在一个国家内地区集聚产业上。
中国产业集聚情况也是一样,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地区产业聚集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离不开的,特别是针对制造工业来说,在极具产业竞争的地方,往往会存在一定形式的产业集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历久弥新。
二、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异研究分析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经济演化过程、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组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具体得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值、空间产业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工资不平等作者:梁军从振楠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06期摘要: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工资水平有正向作用,在中部地区未呈现出明显作用,在西部地区却抑制了制造业工资上涨;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各地区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始终不显著。
研究结论对降低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制造业工资;多样化;专业化文章编号:2095-5960(2019)06-0016-09;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依托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制造业的经济规模和工资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也愈發突出。
横向来看,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制造业分布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区域间工资不平等程度也表现出逐年扩大的态势。
[1]就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变革趋势来看,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是制造业收入差距甚至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任由地区制造业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必定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序原则相悖。
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民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必须关注区域工资差距问题的解决措施。
探寻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和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为解决地区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的问题,多数学者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范式,从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汇率波动等角度来研究制造业工资差距的成因。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关产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聚集。
它是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则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体现。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效应方面。
相同或相关产业的集聚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汽车产业在德国的集聚区,实现了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而在分散的地区,由于资源利用不充分,企业往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劳动生产率也相对较低。
其次,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还体现在知识溢出效应方面。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区,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推动了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相反,在分散的地区,由于缺乏交流和合作机会,知识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生产率也较低。
此外,产业集聚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效应,进一步提高地区间劳动生产率。
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可以带来电子元件、电子设备、电子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从而提高了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然而,产业集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产业集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问题。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是制造业的集聚区,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产业集聚可能会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创新和技术进步。
如果企业只关注短期的竞争优势,而忽视了长期的创新和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率可能无法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区域工资相差较大的原因
区域工资相差较大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因素:
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因为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
相反,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往往工资水平较低。
2. 行业和职业差异: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工资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行业等往往能够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因为这些行业的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
而一些传统行业、服务业等则可能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3. 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也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如果某个地区或行业的人才供应充足,而需求不足,那么工资水平就可能下降。
相反,如果某个地区或行业的人才供应不足,而需求旺盛,那么工资水平就可能上升。
4. 政策和制度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的政府可能制定了更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从而提高了该地区的工资水平。
此外,一些行业或企业可能实行了更加完善的薪酬制度,从而提高了员工的工资水平。
5.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也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往往工资水平较低,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反,一些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能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区域工资相差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和职业差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政策和制度因素以及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
所属领域:区域经济学产业集聚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地区差异范剑勇上海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内容摘要]本文从地理维度估计了中国现阶段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
我们发现:1)中国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低于欧美、日本等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仅为0.12%和0.057-0.061%;2)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集聚效应在地区间差异较小,中国集聚效应在省际间的差异非常大,沿海地区和湖北、新疆的集聚效应明显领先于其它地区;3)中国非农产业的空间外部性达到20-30%,大于高于西方4-5%的水平;4)通过集聚效应影响地区收入差异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累积性。
从上述结论中得出的政策含义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必须避免对效率的损害,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关键词: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工资JEL分类号:J610,R190,R230一、引言本文应用中国案例来探讨产业集聚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新古典经济理论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并忽视了空间因素。
从这一假定出发,如果忽略掉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非均质性,那么现实世界将变成“无城市的世界”。
这种生产方式使得每个地区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或无城市状态(Krugman,1991;Fujita et al,1999)。
非常明显的是,这与现实世界中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飞速发展的事实相矛盾。
如果排除自然资源等因素外,在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外部性是关键性的因素。
这种外部性一旦产生并通过累积循环机制可以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与锁入效应(lock-in effect)。
而外部性的宏观效应体现为地方的劳动生产率、人均GDP或工资的提高。
本文正是从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影响上入手阐述现阶段地区收入差异产生的内在机制。
从劳动生产率、工资入手理解地区收入差异具有明显的益处,一方面地区收入差异一般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工资差异,另一方面通过探讨劳动生产率产生差异的机制,可以对地区收入差异的成因窥见一斑。
产业集聚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推进,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指的是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聚集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和经营规模。
随着产业的聚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从经济层面到社会层面都有所体现。
产业集聚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经济效应产业集聚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
一方面,产业集聚可以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协同以及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同一地区,方便了物流、人才以及资金的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样一来,产业集聚可实现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增强集群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高技术产业的聚集也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工人的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不过,产业集聚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
例如:当某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分集聚,市场饱和,导致需求下降,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当地经济收益水平的提升。
二、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对当地的就业机会也有很大的影响。
集聚过程中,企业需要雇佣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管理人员,从而带动了当地就业的增加。
而且,当地也会有更多的职业培训项目,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
从而大大减轻了一些当地居民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其收入水平。
三、区域协同的促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不断加深,产业链的完整性也在不断加强。
各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紧密联系,形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象。
例如:一些企业需要大量原材料,而另外一些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恰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这样,各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促进彼此的发展。
同时,当地政府也可以给予政策和金融支持,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产业集聚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呈现复杂性的,其经济效应、就业机会、区域协同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Wage Differentials, Labor Mobility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mpirical Test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作者: 王永培[1];袁平红[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财经科学
页码: 53-6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劳动力流动;工资差异;规模经济;工业集聚
摘要:初始工资、运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劳动力空间流动和经济区域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
通过1980-200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工资差异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加对经济集聚的作用显著,而内陆地区工资变动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因此工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是有效率的.对内陆地区的集聚效应是非效率的,内陆地区的经济集聚受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ias of Spillover and
Wage Inequality
作者: 蒋兰陵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出版物刊名: 经济经纬
页码: 68-7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产业集聚;溢出偏向性;工资不平等
摘要:笔者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建立产业集聚、溢出偏向性与工资不平等之间的研究框架,利用2001年-2011年20个制造业产业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估计等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三个产业集聚考察指标中仅产业间集聚度对溢出偏向性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除此以外溢出偏向性还受所有制性质和贸易开放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产业集聚也对工资不平等产生影响。
产业内集聚度与产业间集聚度的提升加剧了工资不平等。
因所有制和贸易开放度偏向的FDI溢出效应对工资不平等产生积极、显著的正面影响,当然工资不平等的程度递增也受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及研发投入等因素的正面影响。
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作者:陈鑫鑫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3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间交流与合作,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产业集聚通过影响要素流动如劳动力转移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不同地区下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均发挥正向作用。
基于此,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注重加强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应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虹吸效应;城乡收入差距一、引言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交通水平的提高,地区间要素流动加快,推动了产业集聚的发展,对城乡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产业集聚会推动集聚区域经济的繁荣,逐步导致“中心-外围”现象,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体现之一。
产业集聚会推动要素在地区间流动,是影响城乡收入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还是收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影响路径与内在机理1.推动劳动力转移。
产业集聚能够吸引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入,从而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因此,产业集聚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性能够通过学习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等促进技术外溢。
农村地区能够通过学习城市地区先进技术,提高自身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进步,从而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促进要素流动。
产业集聚会进一步推动农业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对农村的虹吸效应增强,造成农业资本要素流失,不利于农业发展,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三、计量模型与变量设置(一)计量模型其中,theil为被解释变量,agg为解释变量,controls为控制变量,为随机扰动项。
摘要: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3~2010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的显著性,服务业聚集显著提高地区工资水平,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具有显著性作用,而制造业与公共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作用不明显。
(3)从制造业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 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效应不显著,而Porter 、Jacobs 外部性效应显著,但Porter 负外部性效应远大于Jacobs 正外部性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区工资水平拥挤效应共同集聚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间的工资差距逐渐扩大,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上海市的71875.36元,最低为鄂州市的13818.39元,两者相差4.2倍,而在2000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8531元,鄂州市为6837元,两者相差1.7倍。
目前地区工资差距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所面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地区工资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政策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Fleisher 和Chen (1997)、Raiser (1998)、万广华等(2005)、张建红等(2006),这些学者从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地理位置等方面对我国地区工资或收入差距的形成与原因进行分析。
万广华等(2005)认为,全球化对于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很大并在逐渐加强,资本成为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减弱。
张建红等(2006)认为工资体制、所有制改革、地方保护、对外开放、教育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对地区工资水平和差距均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运用新经济地理学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Mion 和Naticchion (2005)、Fingleton (2006)、刘修岩等(2007)、刘修岩和殷醒民(2008)、张文武和梁琦(2011)。
Mion 和Naticchion (2005)认为意大利就业密度和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均具有正向显著性。
Fingleton (2006)运用英国工资数据对比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结果发现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的解释力更为显著。
刘修岩和殷醒民(2008)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就业密度对工资水平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张文武和梁琦(2011)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集中度上升会提高地区收入水平,目前各省份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可能进一步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三是运用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杨仁发*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10YJC790331)、“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12YJA790082)以及欧盟—中国合作项目“URBACHINA (SSH.2010.4.1-3),WP2,2011-2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感谢南开大学刘纯彬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Peter W Daniels 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徐维祥教授、王庆喜博士的帮助和提出的宝贵意见。
当然,文责自负。
城市经济学的空间集聚理论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Glaseser和Mare(2001)、Ciccone(2002)、Combes等(2003)、范剑勇(2006)、王海宁和陈媛媛(2010)。
范剑勇(2006)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对地区差距产生持久的影响。
王海宁和陈媛媛(2010)研究发现,产业内集聚对提高地区工资水平有显著作用,而产业间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作用不显著。
从上述研究来看,对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基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进行的,这样则导致无法较好地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工资不平衡的地理分布这一事实,从而使得许多研究并没有找到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和地区工资差距的内在联系。
从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于解释地区工资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更多的研究是基于市场潜能、人力资本等对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探讨地区工资差距形成原因较少,已有的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对地区工资水平进行分析的文献更多的是从制造业集聚这单一角度进行的,并没有从更多其他行业产业集聚的角度进行。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在我国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形成了大量的制造业集聚(刘修岩等,2007;韩峰、柯善咨,2012)。
同时,我国服务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形成了大量的服务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大中、陈福炯,2005;陈建军等,2009),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不同行业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从合理制定产业政策的方面缩小地区工资差距。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集聚理论角度,以2003~2010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尝试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1)与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不同,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空间集聚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希望能为我国地区工资差距存在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解释。
(2)本文从不同行业产业集聚的角度,分析不同行业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产业间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差距的效应大小。
(3)本文进一步以制造业集聚为例,分析产业集聚三种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的效应,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产业拥挤效应情况下我国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希望能从产业集聚的角度为缩小地区工资差距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与计量模型设定;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变量与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计量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是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外部性效应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计量模型设定(一)理论分析本文借鉴Crozet和Koenig(2005)、Mion和Nat⁃icchion(2005)的思想,推导一个理论模型来表示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①。
假设有J个地区,人们的消费主要来自于制造业部门和服务部门②。
制造业部门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差异化生产,主要用于最终消费。
制造品在垄断竞争市场中进行交易,存在一定的运输成本,这里假设运输成本为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即1单位的最终产品从i地区运输到j地区,只剩余1/t ij。
服务部门为本地区及其他地区服务,无运输成本。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是同质的且服从Cobb-Douglas偏好,对各种产品的需求服从CES子效用函数。
U j为消费者效用;n i为i地区的产品种类数量,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均由垄断竞争厂商提供,则产品种类数量就是厂商数量;σ为产品的替代弹性;x ij为i地区的厂商在j地区的产品销售数量。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最优规划,可以得出j地区的消费者对i地区的产品最优需求量为③:这里,p i为i地区的产品出厂价格;Y j为j地区的总消费支出;μ为消费者用于产品的支出比例;为j地区的CES价格指数。
将所有地区对i地区产品的需求相加,可以得U j=æèçöø÷∑in i x ijσ-1σσσ-1,σ>1x ij=()p i t ij-σ∑m∈Jn m()p m t mj1-σμY j=()p i t ij-σ()G jσ-1μY jG j=éëêùûú∑m∈Jnm()p m t mi1-σ11-σ到i地区产品的总销售量。
接下来转向产品生产,假设经济中生产部门的投入都可用劳动进行衡量,这样只考虑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劳动自由流动,i地区代表性厂商的成本函数为:TC=(f+c i q i)w i。
这里,f为固定成本,c i为边际生产成本,q i为i地区代表性厂商的产量,w i为i 地区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
一方面,根据Abdel-Rahman和Fujita(1990)、Ciccone和Hall(1996)以及Combes(2000)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要素和技术在一个地区的空间集聚将促进该地区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将通过对边际生产成本影响,导致该地区生产要素回报提高;另一方面,Brakman等(2001)、Henderson (2003)、Brülhart和Mathys(2008)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大量厂商将集聚在同一区域内,可能出现盲目的过度集聚,并且随着土地、劳动、房价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集聚效应将进入“非经济区域”,产生拥挤效应(congestion ef⁃fects),从而使得边际生产成本增加,导致该地区生产要素回报降低,因此,产业集聚与边际生产成本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基于此,本文假设i地区边际生产成本c i是产业集聚aggl的函数。
这里,θ为产业集聚水平对边际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γ、θ符号不确定,将取决于产业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大小。
在价格指数给定的情况下,假设所有厂商均确定自己产品的价格,这样,每个厂商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将等于任意两种差异产品间的替代弹性,因此,i地区的代表性厂商的最优规划为:由上式很容易得出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定价为p i=[σ/(σ-1)]c i w i,并进一步得到厂商最大化利润∏i=w i[c i q i/(σ-1)-f]。
当厂商允许自由进入和退出时,这时厂商的均衡利润为0,因此,厂商的均衡产量为:q∗i=(σ-1)f/c i 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产品的需求量将等于产品的生产量,即x*i=q*i。
将p i=[σ/(σ-1)]c i w i和c i=γ(aggl)θ代入上式,可以得到:这样,可以得到i地区工资水平决定方程。
两边取对数,(二)计量模型设定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建立如下基本模型。
这里,i为地区,t为时间,wage为被解释变量,即工资水平,aggl为产业集聚水平,X n为其他控制变量,这里主要选取市场潜能(mp),人力资本(hr)、FDI占GDP的比重(fdir),ε为随机误差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