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十六课:好八连赞歌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第一章:认识家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乡村,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山水、气候、动植物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如历史建筑、文化遗址、传统艺术等。
3.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如民俗节日、饮食习惯、民间传说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家乡的自然环境。
2. 邀请当地的文化人士或长者来校,为学生讲述家乡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家乡的歌谣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歌谣文化,感受家乡歌谣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歌谣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歌谣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教唱家乡的经典歌谣,让学生感受家乡音乐的魅力。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歌谣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家乡歌谣的历史。
2. 邀请当地歌手或音乐人士来校,为学生演唱家乡歌谣,并讲解歌谣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组织学生进行歌谣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家乡歌谣。
第三章:家乡的舞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舞蹈文化,感受家乡舞蹈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家乡舞蹈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舞蹈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教授家乡的经典舞蹈,让学生感受家乡舞蹈的魅力。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舞蹈表演或比赛,了解家乡舞蹈的文化。
2. 邀请当地舞蹈人士来校,为学生表演家乡舞蹈,并讲解舞蹈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家乡舞蹈。
第四章:家乡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故事,感受家乡故事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故事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民间故事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音乐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家乡赞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家乡赞歌《家乡的山水》、《美丽的田野》、《欢乐的村庄》等。
2. 了解家乡的音乐特色,如山歌、小调等。
3. 学习家乡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家乡赞歌,了解家乡的音乐特色和民俗文化。
2. 难点:家乡赞歌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赞歌的乐谱和教学音频。
2. 学生准备歌词本和音乐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家乡赞歌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音乐魅力。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家乡赞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
3. 学唱家乡赞歌: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家乡的山水》、《美丽的田野》、《欢乐的村庄》等家乡赞歌,注意指导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4. 深入了解家乡音乐:教师讲解家乡音乐的特色,如山歌、小调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
5. 学习家乡民俗文化:教师讲解家乡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
6.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家乡赞歌,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展示:学生分组展示演唱家乡赞歌,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热爱家乡音乐,传承家乡文化。
9.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家乡赞歌,了解和传承家乡音乐文化。
10. 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家乡赞歌。
2. 邀请家乡的音乐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和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音乐。
3. 开展家乡音乐采风活动,学生分组调查、记录家乡的音乐文化,回来后进行分享。
16 好八连赞歌教学目标1.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一支具有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人民子弟兵优秀群体。
2.知道在祖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解放军所作的贡献,体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含义。
教学重点1.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优秀事迹。
2.知道在祖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解放军作的贡献。
教材说明1.“南京路上好八连”是驻守在上海的一支优秀部队,八连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鼓舞着一代代八连天奋发图强,同时也让孕育这个光荣连队的城市上海深受感动和感染。
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八连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精神的缩影与象征,它不但展示着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还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良好形象。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南京路上好八连’’比较陌生,教材通过“故事园”这个栏目,介绍了八连在建国初期为上海这座城市所作的突出贡献。
其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是在繁华的南京路,八连战士为什么要穿草鞋值勤,这一难点可以通过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片段化解,或者通过观察图片中老百姓的着装,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八连战士穿着用草和破布自制的草鞋是为了将用节省下来的钱物支援国家建设。
,2。
在国家建设的困难时期,草鞋、自糊信封、针线包(教材第82页)是好八连勤俭节约的“三件宝”。
但时代在发展,装有各类书籍的学习包、储存各种资料的U盘、方便官兵消费的阳光卡成了好八连新的“三件宝”,装有各类书籍的学习包和储存各类数字化信息的电脑U盘是官兵们随身携带的好伴侣;每月津贴打人人手一张的“阳光卡”,日常消费花一点、文化学习用一点、孝敬父母寄一点、希望工程捐一点以及自己备用存一点。
“七色光”栏目中展示的“好八连”现在为人民群众、新一轮祖国建设所作的贡献,充分说明八连战士的物质生活有了改变,但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没有变。
3。
“好八连”是解放军爱民形像的缩影,当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处于危险时刻,解放军战士总是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删2年11月在全国范围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是一场灾难,因为人类还无法征服它。
好八连赞歌说课稿
《“好八连”赞歌》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好八连”赞歌》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最可爱的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些常识,同时,通过对解放军的英勇事迹的了解,激发学生了解解放军、学习解放军、热爱解放军的情感。
而《“好八连”,赞歌》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我们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国后对祖国和上海的建设作出的贡献。
二、学情分析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和平时期,学生对于解放军的职能还不够了解,对于解放军战士为我们幸福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还比较模糊。
他们对于解放军的了解似乎仍然停留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抗战英雄的事迹范围内。
而对于我们身边的解放军战士为我们作出的贡献,他们了解得还不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还是通过本单元的前三节课的学习中感悟到的)。
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心中的英雄情结还是非常浓郁的,他们对于学习与军人有关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兴趣。
所以在本课。
人音版(2012)小学音乐三年级《家乡赞歌》教案一、教学内容《家乡赞歌》是人音版(2012)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课文通过歌唱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力。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质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家乡赞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合作等方式,学会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特点,掌握歌曲中的重点乐句和演唱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能准确、有感情地演唱。
2.教学难点: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通过歌声传递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四、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乡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己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对音乐课充满兴趣,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在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与家乡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
2.示范教学法: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4.实践体验法:通过多次演唱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演唱水平。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家乡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家乡的讨论和回忆。
(2)教师提问:“你们最喜欢家乡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和感受。
2.学习新歌(1)教师播放歌曲《家乡赞歌》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教师逐句教授歌词,学生跟读并尝试记忆。
(3)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仿并跟唱。
(4)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深入体验(1)组织学生进行歌曲的情感分析,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歌曲中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三年级下册家乡赞歌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家乡的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家乡赞歌》2. 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家乡赞歌》,能够流畅地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和歌词的配合。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三年级下册音乐课本2. 音频设备:播放《家乡赞歌》的歌曲3. 教学图片: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家乡赞歌》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的美。
2.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美。
3. 歌曲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家乡赞歌》,注意讲解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和歌词的配合。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歌曲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集体表演:全班学生一起演唱《家乡赞歌》,展示学习成果。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家乡的美值得每个人去珍惜和传承。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学会的歌曲《家乡赞歌》,并介绍家乡的美。
2. 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进行家乡主题的亲子活动,如绘画、摄影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表现。
2. 歌曲演唱:评价学生学会歌曲的程度,如音准、节奏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亲子活动:评价学生在亲子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创新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反馈。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同类歌曲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述家乡美的歌曲,如《故乡的云》、《家乡的河》等。
课题《家乡赞歌》——《快乐的尕撒拉》一、教学背景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音乐》第六册第八课《家乡赞歌》,主题就是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之情。
我以此为契机,选择了我们青海撒拉族的一首《尕撒拉》作为编创课,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美丽青海,并用歌声唱出家乡的美。
二、教材分析:《快乐的尕撒拉》是由青海撒拉族歌曲《尕撒拉》改编而来。
这首歌曲非常欢快,极富感染力。
让我们感受到了撒拉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演唱歌曲《快乐的尕撒拉》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小学音乐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
他们课堂上活泼好动,思维灵活。
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力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够培养孩子们喜爱音乐的感情。
五、教学策略:本课的教学设计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要求,通过情境设计,用舞蹈切入主题。
再经过小客人对家乡美景的介绍,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的美。
我在本课中主要结合多媒体,采取了分段教学,并以师生合作、节奏练习、舞蹈表演、对比聆听、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展示等方式进行学习。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七、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快乐的尕撒拉》演唱,感受撒拉族歌曲的风格特点,体会撒拉族音乐的美感,同时让孩子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参与体验法、听唱、模唱、对比等教学方法,感受歌曲音乐风格。
提高学生演唱兴趣。
让孩子们把对家乡的爱用歌声表达出来。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简单的撒拉族舞蹈,感受撒拉族歌曲风格特点。
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
八、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撒拉族歌曲特点,体验音乐情绪,在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撒拉族歌舞表演。
教学对象:三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九、设计思路:《快乐的尕撒拉》一课,是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要求设计的.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设计了愉快的音乐教学情境:邀请两位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小客人跳撒拉族舞蹈切入课题,通过课件展示小客人的家乡的美丽风光,体验小客人家乡的快乐生活来了解撒拉族歌舞、感受撒拉族歌舞的艺术特色。
《16 “好八连”赞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一支具有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人民子弟兵的优秀群体。
2.初步知道好八连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时期所作出的贡献。
3.知道在祖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解放军作出的贡献,体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一支具有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人民子弟兵的优秀群体。
2.激发向好八连战士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南京路好八连的优秀事迹。
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2.组织学生收集霓虹灯下新一代哨兵的故事。
教学过程:活动一回忆电影,品味经典片段1.媒体展示剪辑的电影画面。
2.《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电影中有许多精彩片段,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段呢?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交流)活动二交流信息,了解建国初期好八连的优良传统。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影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节。
那么除了影片中的故事以外,你还了解哪些建国初期好八连的事迹呢?2.交流信息。
(1)在背景音乐中,学生走出座位找好朋友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随即归纳板书)(板书:信念坚定、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爱护公物、建设祖国、艰苦朴素)3.小结:正是因为好八连拥有这些美德,所以毛主席赋诗〈〈八连颂〉〉予以表扬。
(出示并齐读: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读后说说这几句诗的意思。
活动三自糊信封,认识建国初期好八连“三件宝”1.出示自糊信封,比较自糊信封与买来的现成信封。
(1)你觉得自己糊的信封和买来的信封有什么区别?(自糊的信封没有买来的现成信封美观,而且制作也较麻烦……)(2)那为什么好八连战士要自糊信封呢?(3)引导学生体会好八连战士的艰苦朴素。
要指出:这是因为好八连战士知道买信封要花公家的钱,他们能节约就节约,自糊信封也是一种废物利用。
(提醒学生注意,自糊信封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安在社会上流通的是标准信封,我们主要学系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
16 好八连赞歌
教学目标
1.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一支具有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人民子弟兵优秀群体。
2.知道在祖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解放军所作的贡献,体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优秀事迹。
2.知道在祖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解放军作的贡献。
教材说明
1.“南京路上好八连”是驻守在上海的一支优秀部队,八连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鼓舞着一代代八连天奋发图强,同时也让孕育这个光荣连队的城市上海深受感动和感染。
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八连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精神的缩影与象征,它不但展示着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还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良好形象。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南京路上好八连’’比较陌生,教材通过“故事园”这个栏目,介绍了八连在建国初期为上海这座城市所作的突出贡献。
其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是在繁华的南京路,八连战士为什么要穿草鞋值勤,这一难点可以通过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片段化解,或者通过观察图片中老百姓的着装,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八连战士穿着用草和破布自制的草鞋是为了将用节省下来的钱物支援国家建设。
,
2。
在国家建设的困难时期,草鞋、自糊信封、针线包(教材第82页)是好八连勤俭节约的“三件宝”。
但时代在发展,装有各类书籍的学习包、储存各种资料的U盘、方便官兵消费的阳光卡成了好八连新的“三件宝”,装有各类书籍的学习包和储存各类数字化信息的电脑U盘是官兵们随身携带的好伴侣;每月津贴打人人手一张的“阳光卡”,日常消费花一点、文化学习用一点、孝敬父母寄一点、希望工程捐一点以及自己备用存一点。
“七色光”栏目中展示的“好八连”现在为人民群众、新一轮祖国建设所作的贡献,充分说明八连战士的物质生活有了改变,但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没有变。
3。
“好八连”是解放军爱民形像的缩影,当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处于危险时刻,解放军战士总是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删2年11月在全国范围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是一场灾难,因为人类还无法征服它。
在这人命关天之时,我们的子弟兵再次披挂上阵,誓与“非典”决高低,誓死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
第二军医大学组织“非典”医疗队,医疗队员不顾个人安危,挽救患者生命o“交流会”栏目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说说解放军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作的贡献。
4.“我能行”栏目是在激发学生感激解放军,情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行动,热爱解放军,学习解放军。
教学活动
活动一:听故事,了解建国初期的“好八连”。
以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引入,通过听故事,学习“好八连”在建国初期的事迹,以毛主席的《八连颂》(节选)小结。
活动二:交流信息,了解现在的“好八连”。
学生在了解八连历史的基础上,收集资料,说说霓虹灯下新一代哨兵的故事。
活动三:从“三件宝”的变化看八连发展。
活动四:我的拥军行动。
小组讨论,有计划地开展拥军拥属活动。
学习评价
1.收集信息,交流霓虹灯下新一代哨兵的故事。
2.开展一次拥军拥属活动。
注意事项
教学资源
文字资料
资料名:好八连的由来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第八连的荣誉称号。
该连于1947年8月在山东省莱阳县(今莱阳市)组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八连随之进驻上海南京路,担负警卫和巡逻任务。
刚刚解放后的上海,阶级斗争尖锐,社会情况复杂,资产阶级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妄图用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蚀部队o。
全连官兵牢记毛泽东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备斗的作风的教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身居闹市,一尘不染。
他们克勤克俭,从节约一寸布、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做起,始终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全连官兵热爱人民,尊重群众,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当地人民政府和群众高度评价。
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第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
8月1日,毛泽东赋诗《八连颂》予以赞扬。
周恩来为八连题词并接见了该连的代表。
朱德,、陈云、邓小平、陈毅等同时为第八连题词。
随后,全国全军广泛持久地开展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活动。
好八连事迹展览馆:愚园路753号,大场83330部队。
文字资料
资料名:《八连颂》
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
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
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
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
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
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文字资料
资料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抗非”医疗队事迹
驰骋疆场是军人的自豪,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广大医护人员得知上级关于紧急支援北京市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后,纷纷报名,参加赴京医疗队。
这支医疗队中,有的放弃了即将出国留学的机会,有的离开了还在襁褓中的孩子。
在小汤山医院抗非前线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支医疗队克服环境陌生、条件简陋、生活不便等重重困难,不畏艰险,科学防治,成功救治了85名非典患者。
医疗队负责的小汤山医院18、19病区,实现了“非典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