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建史课件1-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篇古代部分绪论一、城市的起源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二、城市概念的变迁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城廓——城郭:城墙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4、现代城市的定义:*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求相对集中*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和延续文化传统的使命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2、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3)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
城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4)建筑布局。
为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5)防御设施。
如壕沟、夯土墙、石墙。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一章.绪论~金字塔~两河文明一.影响建筑发展的因素1.物质因素(1)-(2);2制度因素;3 精神因素。
二.宗教信仰三.历史分期四.金字塔的演变1.玛斯塔巴2.阶梯形金字塔 Zoser金字塔3.阶梯形金字塔向角锥金字塔的过渡折线金字塔4.成熟的金字塔①吉萨金字塔;②库富金字塔;③哈弗拉金字塔;④门卡乌拉金字塔。
五.岩窟墓1.建筑特点;2.案例①哈特什帕苏②阿布辛贝勒3.岩窟墓的艺术成就六.太阳神庙1.背景;2.建筑特点;3.案例①卡纳克阿蒙神庙;②鲁克索阿蒙神庙;4.建筑小品①牌楼门或塔门②方尖碑七.两河文明1.两河文明的地理范围;2.两河文明的历史;3.两河文明的地理、气候;4.缺5.两河文明的文化~与尼罗河流域的异同。
八.美索不达米亚建筑特点。
九.山岳台。
十.萨艮王宫帝国时期萨艮王宫特点。
第二章.爱琴文明建筑一.爱琴文明1.爱琴文明的区域范围;2.爱琴文明的时间范围。
二.米诺斯文明。
三.克诺索斯宫殿特点(13点)。
四.迈锡尼文明建筑(8点)。
五.狮子门。
六.古代爱琴文明建筑比较。
一.古希腊建筑历史分期;二.背景1古希腊的地理特征(3点);2古希腊人(3点);3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和科学(2点);4古希腊的宗教;5古希腊的艺术特征(5点)。
三.圣地建筑群。
四.神庙的形制1朝向;2平面;3长宽比;4梁柱结构:柱子承托梁;5坡屋顶;6山花向前-狮子门的影响;7大理石砌块由金属衔接;8不开窗;9视觉矫正。
五.柱式的演进 1木构建筑向石构建筑的过渡;2柱式的优势(5点);3柱式的构成(3大部分);4三种柱式①.多立克柱式;②.爱奥尼克柱式;③科林斯柱式;5柱式的比例;6其他各类造型的柱式;7柱式的组合。
六.雅典卫城1总体布局(5点);2建造背景(5点);3卫城布局特色(5点);4帕提农神庙(11点);5卫城山门(7点);6胜利神庙(5点);7伊瑞克提翁神庙(7点)。
七.埃比道鲁斯剧场(5点)。
八.古典时期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