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最全最实用的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基础知识表解
- 格式:docx
- 大小:692.57 KB
- 文档页数:13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基础知识表解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1.借代与借喻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⑧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精要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精要点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
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
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②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2020年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精品版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 “青天”)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
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
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3、常用的表达技巧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4、常见的情感、主旨(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更多的常见术语归类见下表:(2)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①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②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③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④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⑤此外还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词语5、常见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具体解说: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
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古代诗歌鉴赏是提高考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常品读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与情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个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1.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的塑造,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象指作品中的景色、情景、状况、气象等,对应的手法是借景抒情;物象则是具体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如“柳”“月”“梅”,对应的手法是托物言志。
(1)景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作用 举例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创设背景。
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这种用法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
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创设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和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续表)主要作用举例衬托品性。
这种作用在咏物如雪、竹、梅、松、鹤、荷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表现情感。
诗歌结尾处的景物意象,一般起到渲染、突出情感的作用,甚至以景结情。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就是以到天际流不尽的长江水,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牵挂之情。
2020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2020⾼考诗歌鉴赏(⼿法表达技巧)思维导图原版PPT请⽂末标注的QQ群⾃取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的判断”专项训练试判断下列诗句运⽤的表达技巧,并说说这种技巧运⽤的表达效果:1、晚云都变露,新⽉初学扇,塞鸿⼀字来如线。
(⽐喻)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
(⽐喻)(复沓)3、烟尘犯雪岭,⿎⾓动江城。
(借代)4、试问闲愁都⼏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黄时⾬。
(⽐喻、渲染)5、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
(⽐喻)6、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拟⼈)7、平芜尽处是春⼭,⾏⼈更在春⼭外。
(层叠)8、蜡烛有⼼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
(拟⼈)9、坐看苍苔⾊,欲上⼈⾐来。
(拟⼈)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兴)11、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烘托、列锦)12、天涯地⾓有穷时,只有相思⽆尽处。
(对⽐)13、越王勾践破吴归,战⼠还家尽锦⾐;宫⼥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对⽐反衬)14、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炼字)15、⼤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描)16、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对⽐、虚实)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
(叠词、情景交融)18、残灯⽆焰影幢幢,此⼣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寒窗。
(烘托、细节)1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百花残。
(渲染)2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
(渲染)21、⼀⽇不见,如三秋兮。
(夸张)22、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昏黄。
(顶真)2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
(细节)24、风住尘⾹花已尽,⽇晚倦梳头。
(细节、渲染)25、问⼈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设问)26、沅湘流不尽,屈⼦怨何深!⽇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喻、借景抒情)2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
却看妻⼦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细节)28、回眸⼀笑百媚⽣,六宫粉黛⽆颜⾊。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梳理一、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2、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4、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6、表现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7、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8、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
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9、描写(写景)方法: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视、听、触、嗅觉等、比兴。
二、题目类型与答题方法【选择题】1、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具体陷阱点: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不准确、语言鉴赏不恰当、技巧指明不准确、技巧效果不恰当、情感分析不准确、观点态度不恰当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注: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清单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1.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蕴含蓄深远。
(3)情景交融。
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
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
即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重数”的恨。
高考古诗文答题技巧2020精选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答题公式和技巧有哪些?高考古诗文答题技巧1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高考古诗文答题技巧2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020年最全最实用的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基础知识表解!
(含五种易混表达技巧详解)
一、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二、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三、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手法
四、诗歌表达技巧——修辞手法(15种)
五、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六、诗歌表达技巧——结构构思
【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
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
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烘托、衬托与渲染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做题时可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
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
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5.对比·衬托
(1)对比: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2)衬托:构成衬托的各组成部分有主次之分,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