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攻读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
- 格式:pdf
- 大小:136.56 KB
- 文档页数:5
权威2018年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科真题(考生回
忆)
2018年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科真题(考生回忆)
1. 血液:试述根据红细胞大小如何对贫血进行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有哪些疾病
2. 风湿:病例分析,关于(类风湿关节炎),要求写出诊断,并列举治疗该病的7个药物
3. 内分泌:试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治疗,剂量疗程,及注意事项
4. 呼吸:关于ARDS 2000柏林诊断标准
5. 心内:病例分析,患者胃肠道术后送ICU,五小时后(心电图示无P波,室率108/min,烦躁,焦虑),你作为住院总医生该如何处理?
6. 肾内:试述急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的指征
7. 消化:NASID类药物造成的消化性溃疡该如何处理?
专业题:
内分泌:试述低钾血症的诊断思路。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018年4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国家相关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学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学位类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第三条学位申请人应遵纪守法、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且达到学校规定的相应学术水平。
第二章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条组织机构一、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1名,由校长担任;设副主席若干名,由主席任命;委员人选应当包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学、研究人员。
委员人选应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
二、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若干学位评定分委会。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1-2名,主席由学位委员会委员担任,一般应为学院院长。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协助学位评定委员会开展工作。
三、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是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挂靠在研究生院,负责协调处理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包括联络服务委员,组织安排会议,督办检查有关事项等。
第五条工作职责一、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职责1.审定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和办法;2.审议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名单;3.作出授予学位的决定;4.作出撤销已授予学位的决定;5.负责学位授予质量的监督和评估;6.审议研究生指导教师增列与认定名单,作出增列、认定的决定;7.作出撤销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决定;8.负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学位委员会授权的其他相关工作。
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工作职责1.审议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和办法;2.审查学院接收申请学位的名单;3.提出建议授予学位人员名单;4.提出建议撤销已授予学位的名单;5.负责学院学位授予质量的监督和评估;6.审查并建议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7.负责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六条议事规则一、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定期召开。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病理学(专业课)科目代码:3005一、题型结构:简答题:(占60%,60分,每题10分,6道题)问答题(含论述题,计算题、病例分析等)(占40%,40分,每题20分,2道题)总分100分。
二、考试时间:3小时三、参考教材:1、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本科教材《病理学》2、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七年制、八年制教材《病理学》3、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第2版4、涉及病理学研究新进展的专著、杂志等。
四、考查目标:1.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熟悉疾病的发生机制,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转归和临床病理联系,从而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和发展趋向,由表及里地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2. 熟悉病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如肿瘤干细胞、MicroRNA等。
五、考试内容1. 现代病理学研究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如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基因组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等。
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坏死、细胞凋亡)与修复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4. 炎症(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化学介质、常见的炎症类型、炎症的临床表现与经过。
5. 肿瘤(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命名与分类、肿瘤的基本特征、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常见肿瘤举例、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6.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心肌炎)。
7.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炎、SARS、禽流感、矽肺、鼻咽癌、肺癌)。
2018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1.5分;37~81题,每小题2分,共1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金元时期,滋阴派的理论依据是A.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C. 独阳不生,孤阴不长D. 阳在外,阴之守也1.【答案】A【解析】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选寒凉。
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散、凉膈散以凉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
刘氏之火热理论,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
他不仅对疾病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东桓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阴派”。
2. 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的A. 相互转化B. 互根互用C. 消长平衡D. 相互制约2.【答案】B【解析】阴阳互损是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同样,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3. 根据五行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A. 母病及子B. 子病及母C. 相乘D. 相侮3.【答案】D【解析】病理状态下,肝肺病变可互相影响。
如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的症状,阴阳学说称为“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五行学说称为“木火刑金”或“木旺侮金”。
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人群之中,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一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而已,虽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忽而发现,自己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一粟,而我自身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
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之后,忽然有了争夺自己命运主导权的想法。
所以走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而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一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生得到了自己心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
自此之后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而这一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懒惰、闲散的人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
这期间我甚至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又怎样呢,还不是一样活着。
可是最终,我内心对于自身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
我庆幸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一年来的心酸泪水供大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干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方法,复习资料,面试经验等等。
所以篇幅会比较长,还望大家耐心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为:1.《中药化学》(新世纪第三版),匡海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药药剂学》(第二版),李范珠李永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药鉴定学》(新世纪第四版),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高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英语复习经验。
⑴单词:英语的单词基础一定要打好,如果单词过不了关,那你其他可以看懂吗??单词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就够了。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医学免疫学》科目代码:2002一、题型结构:简答题:(占60%,60分,每题10分,6道题)问答题(含论述题、病例分析等)(占40%,40分,每题20分,2道题)总分100分。
二、考试时间:3小时。
三、参考教材: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的本科教材《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主编为主。
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本科教材《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
3、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免疫学》,高晓明主编。
四、考查目标:重点考查考生对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本质的认识。
要求考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结构与功能。
掌握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的原理;掌握临床免疫学疾病(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特点;熟悉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免疫学防治相关措施。
为今后开展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技能。
五、考试内容:免疫学概论:免疫的概念与发展史;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及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抗原: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种类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剂。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异质性、功能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人工制备的抗体。
补体系统: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的调节和生物学意义。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分类、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概念、种类与生物学功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MHC的多态性、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B淋巴细胞: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淋巴细胞的亚群和B细胞的功能。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基础医学综合(中医)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基础医学综合(中医)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科目代码:3020一、题型结构(一)简答题:占60%,每题10分,共6题(二)问答题:含论述题,占40%,40分,每题20分,共2题总分100分二、考试时间:3小时三、参考教材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金泰廙,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四、考察目标(200字以内)1. 考察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着重了解考生掌握职业卫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
2. 考察考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
着重了解考生针对职业卫生问题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出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案的能力。
3. 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着重了解考生运用该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
4. 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况及进展五、考试内容(2000字以内)(一)职业卫生“三基”能力考察1.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劳动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的健康损害;职业病及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职业病的诊断原则及防制原则。
2.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职业紧张模式,紧张源及紧张反应的表现,职业紧张的控制和干预;职业性心身疾病。
3. 常见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的形态、接触机会、毒作用机制、毒作用特点及中毒临床表现;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4.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理化特性、对健康的影响及控制措施;矽肺、煤工尘肺及石棉肺的病因、影响因素、病理改变及诊断原则;有机粉尘对健康的影响及发病机制。
5.高温作业的类型、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中暑的治疗和预防;异常气压的接触机会及预防措施,减压病和高山病的发病机制;噪声、振动及非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物理特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6.常见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所致疾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