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计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141
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案编写人:[教师姓名]教案审核人:[审核人姓名]教案编写日期:[日期]一、课程概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本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入门,并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2. 掌握供求关系、边际分析、成本与效益等经济学基本原理;3. 理解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介绍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探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决策制定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解释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价格调节;- 探究边际分析的概念和应用;- 介绍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解析3. 第三章:市场结构与市场失灵- 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的关系;- 研究垄断、寡头垄断和竞争性市场的区别;- 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4. 第四章:政府与市场- 掌握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目的;- 了解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分析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5.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发展- 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概念和测度;-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报告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参考书目:- 《经济学概论》(作者:萨缪尔森)- 《经济学导论》(作者:布鲁尔)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根据每章内容设计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作业:布置章节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市场、资源等。
2. 学生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边际效应、机会成本、市场均衡等。
3. 学生能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当前经济形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经济学分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经济行为习惯。
3. 学生能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市场、供求、价格、资源等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石。
2. 经济学原理:讲解边际效应、机会成本、市场均衡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
3. 经济学分析方法:教授图表、数据等经济学分析工具,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4. 我国经济发展概况: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5.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组织,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章:经济学基本概念(第1-2节)2. 第二章:经济学原理(第3-4节)3. 第三章:经济学分析方法(第5-6节)4. 第四章:我国经济发展概况(第7节)5.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第8-9节)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教案:经济学基础课程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的基础认识,并培养其应用经济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系统、市场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并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领域。
2.掌握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培养经济学意识。
3.理解和应用供给与需求理论,解读市场运行机制。
4.学习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认识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
5.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分类(1)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经济学的分类与分支领域(3)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供给与需求理论a.需求的决定因素与需求曲线b.供给的决定因素与供给曲线c.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d.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2)市场结构与竞争a.完全竞争市场与价格决定b.垄断市场与市场失灵c.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市场3.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国民经济核算a.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测算方法与意义b.常用经济指标的计算与解读(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a.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与模型b.经济周期及其特征(3)货币与金融市场a.货币的职能与货币供求关系b.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4)就业与失业a.就业与劳动力市场b.失业的类型与影响因素(5)通货膨胀与政府调控a.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b.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与目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授课法:结合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式进行生动讲解。
2.讨论与研究:安排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实践与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4.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个性化指导:提供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与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Economics课程代码:0901002;09010002授课专业: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课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卓越班)学分/总学时:1/16 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1、《经济学基础》的学科特点:《经济学基础》是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各行各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够利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决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2、《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各专业开设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原理与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力争达到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全校统一考试,在最后一次课上随堂完成。
学生总评成绩为60分即为合格,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60%)组成。
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三个部分:考勤、平时个人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
五、参考教材和资料:[1]叶德磊.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袁志刚.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机会成本:厂商将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使用同量同种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第页
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字:年月日。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工商管理系经管类专业授课学时:3学时/周,共54学时(讲授48课时,机动6课时)课程学分:3学分一、课程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2)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经济学的一般知识与原理,尤其是理解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掌握经济学微观与宏观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生产者均衡与消费者均衡●掌握国家收入的核算方法●了解经济周期的运行(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阐述经济现象●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衡量企业生产均衡与消费者均衡●能够获得个人生活中的效用最大化(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经济管理意识●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效用观念●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经济学基础》,陈堂、王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使用评价:该书以重视基础、强调应用为原则,做到了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简明扼要、体系严谨。
该书做到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技能,适合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
选用的参考资料:《经济学》和《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等南开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梁小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朱善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罗伯特•E•霍尔等著)《微观经济学》(安德鲁•马斯-科莱尔等著)《微观经济学原理》(王秋石主编)等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后续课程:其他相应专业课与其他课程配合与取舍情况:《经济学原理》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应用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情况一、应用背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
应用经济学则是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市场机制、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应用经济学课程设置的背景是为了培养具备经济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现实社会中,需要有一支懂得运用经济思维、具备良好分析能力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队伍。
二、应用过程1.课程设置应用经济学课程通常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与投资等内容。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理论与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实践操作除了理论教学外,应用经济学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一些大型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并进行调研、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实习与毕业设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一些高校还会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实的经济环境和企业运营情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而毕业设计则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应用效果1.培养经济思维应用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市场机制、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并能够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经济学课程通过案例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应用数学基础-微积分课程设计引言微积分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是一个基础学科,为我们理解经济学中众多的概念和原理提供了数学工具。
掌握微积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学问题,从而更好地预测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经济应用数学基础-微积分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面向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的经济学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包括:•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微积分的求导和积分方法;•了解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练掌握微积分的求导和积分方法;•知道如何将微积分应用到经济学问题中;•能够使用微积分工具解决经济学问题。
课程内容第一章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极限的概念和性质;•无穷小量与阶。
第二章导数的概念和应用本章主要介绍导数的概念和应用,包括:•导数的定义和性质;•求导法则和高阶导数;•导数的应用:最优化问题、边际效应和弹性。
第三章函数的积分和应用本章主要介绍函数的积分和应用,包括:•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关系;•积分法与换元法;•积分的应用:求面积、定积分的应用、消费和生产理论。
第四章多元函数微积分本章主要介绍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包括:•多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偏导数和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二重积分和三重积分。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将扮演引导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色。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教师将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教会学生微积分的理论和方法,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练习。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下作业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掌握能力。
应用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应用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国际商务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应用经济学基础》是三年制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认识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有一定的掌握,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专业及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专业基础本课程是经贸类专业的先期课程,其后续课程为《国际贸易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课程。
1.2设计思路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纯理论的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
寻找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
将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课程的整体设计不脱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经济学的实用性以及与生活的贴近性,综合概括,突出重点课程内容既要设计完整,又要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使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都不再感到深奥课时安排为32学时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2.1 工作任务2.2 课程目标2.2.1能力目标1、具备观察、分析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2、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和价格决策、产量决策做出解释3、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薄利多销”、“规模收益”等4、能够对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作理论上的解释5、能够分析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造成的影响6、能够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2.2.2知识目标1、了解应用经济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所研究的内容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2、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3、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4、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2.2.3素质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客观分析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3.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1、杨洁、方欣《经济学基础》第三版2、参考书目: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网络和报刊资料4.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案例导入、课堂讨论、学生辩论,业余时间和课堂时间进行实地调查,设计项目,以项目导向的模式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容“教、学、做”为一体。
《经济学基础教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要求本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总体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与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
为学生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待经济活动,提高分析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1.树立经济学的基本观念,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经济学绪论教学内容:(1)经济学概述(2)经济学的方法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教学内容:(1)需求理论(2)供给理论(3)均衡理论(4)弹性理论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知识,理解供求如何决定市场均衡价格,掌握供求分析方法,了解供求弹性的含义与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需求、供给的含义与规律,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运用使教学重点。
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是难点.第三章效用与消费者行为教学内容:(1)效用理论(2)基数效用论(3)序数效用论教学目的及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使学生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两种理论关于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均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需求定理。
重点与难点: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1)生产理论(2)成本理论教学目的及要求:生产函数是厂商利润函数的组成部分,生产理论是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示,理解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和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意义,掌握生产规律。
应用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家庭和企业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做出决策的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为决策者提供有关经济活动的建议。
在应用经济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下面将从需求与供给、市场失灵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来介绍应用经济学的应用。
需求与供给是应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通过学习需求与供给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在实际生活中,了解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例如,当我们想购买某种商品时,了解市场上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格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市场失灵是应用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失灵的例子很多,比如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供给。
通过学习市场失灵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从而需要政府的干预。
例如,当市场上存在负面外部性时,价格机制无法反映产品或服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或制定法规来纠正这种失灵。
经济政策是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通过学习经济政策,我们可以了解政府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例如,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而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供给。
学习经济政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的决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为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参考。
应用经济学课程使我们能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通过学习需求与供给、市场失灵和经济政策等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规律,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经济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一、管理信息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能力目标:⑴认识到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能用所学的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并初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⑵均衡价格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预测某一具体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⑶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够为某一具体商品设计合理的促销方案,并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⑷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分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成本问题,能确定合理的产量,同时根据企业产品所面对的市场结构,为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并最终为自主创业提供理论支持⑸微观经济政策,学生学会之后,能发现、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并找到政府的应对方法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学生学会之后,能看懂经济新闻,分析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⑺失业与通货膨胀,学生学会之后,能认识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危害性,以及个人实现就业,抵制通货膨胀可以采用的方法⑻宏观经济政策,学生学会后,能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知识目标:⑴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理解经济学的定义⑵掌握需求与供给定义,了解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⑶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影响弹性大小的因素以及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⑷了解偏好、效用等概念,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掌握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⑸了解生产要素、短期生产函数,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⑹理解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掌握总成本、平均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了解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⑺了解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掌握4种市场结构的特征⑻掌握出现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针对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⑼熟悉几个宏观经济变量,掌握总供求均衡与国民生产总值决定理论⑽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⑾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它目标:⑴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客观分析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⑵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